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手工制作、机械复制与艺术的原创性
作者:郑婷婷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
摘 要:西方工业的兴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机器开始取代手工工具,此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兴起,给艺术领域也带来了影响,使得艺术创作由手工制作转向了机械复制的时代。那么,在这个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里,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現与发展又给艺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原创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关键词:手工制作;机械复制;艺术的原创性;本雅明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168-02
在历史上,技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在本雅明之前,人们在思考技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时多认为技术是妨碍文学、艺术良好发展的不利因素,因而对技术介入文艺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技术介入文学、艺术会使创作者们泯灭了个体、个性与创造性,使人丧失了思考的主体地位,沦为机械、物欲的附庸,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另一种思想则认为技术的发展为文艺提供了新的物质载体、新的创作手段、新的传播方式,并且产生了新的文艺形式。
那么,从手工制作时代到机械复制时代,技术的发展又对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手工制作时代到机械复制时代及其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状况、技术、环境等社会条件都制约着艺术、文化领域的发展。那时,还停留在手工工具时代,机器还未出现,艺术家们只能靠手工制作来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由此决定了当时社会对艺术家的评定标准很高,在当时艺术只是少数精英与权贵把持的精英艺术。
西方工业的兴起,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机械开始取代手工工具,此时,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工业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兴起,给艺术领域也带来了影响。此时,照相、摄影、电影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从视觉、听觉上给了人们以极大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对于这种新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传统艺术造成的冲击以及带来的进步意义,本雅明提出了:对艺术品进行大规模机械复制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传统艺术必然被现代艺术所取代,艺术本身将会出现一种空前的革新。
(一)艺术从“个人”到“大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历史上,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第一次把艺术从对仪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了出来,成为了一种大众都可以参与的日常行为。由于复制品的大量发行,它最大可能地建立和扩大着与大众的密切联系,使每一个接受者都能够在自身的环境里对它加以欣赏。随着复制技术的发展,复制艺术成为对日常生活的关照,它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生产中来,此时,大众既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主体,也可以成为艺术生产的主体,这样就取缔了精英与权贵对于艺术的把持。
本雅明说:“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性改变着大众与艺术的关系,这一关系从最落后状态——例如面对毕加索的作品(图1),一跃而为最进步状态——例如面对卓别林的电影”。 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它使亿万民众可以参与进来,而不再像传统艺术那样只局限于少数人。此时,他认识到了复制艺术所蕴含着的潜在的改革力量。当本真性的准则不再适合艺术复制(原创性准则不再适合艺术创作),艺术的总体功能也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艺术的根基不再是礼仪,而是另一种实践——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对复制技术加以利用,它就可以成为改造世界的武器,这无疑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二)艺术从“膜拜”到“展示”
传统艺术侧重于作品的膜拜价值,复制艺术侧重于作品的展示价值。前者笼罩在一片灵光之中,而后者所追求的是一种震惊效果。膜拜价值源于早期的巫术礼仪与宗教礼仪。本雅明指出,艺术品在单纯作为巫术——宗教之膜拜对象时,其与接受者的关系也就是纯信仰的关系,与审美无关。随着复制手段的不断创新,艺术作品的可技术复制性逐渐将艺术作品从依附于礼仪的生存中出来了。当面对很多张同版相片时,鉴别艺术品的原真性无疑失去了意义,这意味着收藏家们用以衡量艺术品价值的本真标准的失效,也意味着艺术的礼仪根基遭受了重大的震撼。随着各种艺术作品从仪式中出来,艺术的展览价值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电影和照相机的出现,展示价值第一次向膜拜价值显示了自身的优势,这意味着展示价值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二、手工制作时代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原创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技术的发展为文艺提供了新的物质载体、新的创作手段、新的传播方式,并且产生了新的文艺形式。由此,可以论证,技术是艺术创作时的手段,它只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物质载体,一个传播方式,其本身对艺术的原创性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社会时期,其所充当的成分不同时,在艺术的原创性中所起到的存在及其影响皆是不同的。
在手工制作时期,实行的是精英艺术,他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大多是反映与模仿现实,因为受到传统思想和理论的束缚,艺术表达形式还拘泥于二元对立的模式,因此这个时期艺术的原创性表现为艺术家通过运用手工制作的手段来达成对现实的描述。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生产方式的,艺术家思想上的,使得手工复制品(即赝品)并不常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机械复制技术取代了传统社会时期的手工制作技术。在艺术领域中,机械复制技术尽管能制作出许多艺术品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即使能达到原作所无法达到的境地,而原作的原真性——即“即时即地性”也还是受到了损害。在这里,本雅明认为完全的原真性是技术与复制所达不到的。当原作碰到通常被称为赝品的手工复制品时,原真性还能保持其权威性;当原作遇到技术复制品时,情况则不然了。原因有二,其一,技术复制比手工复制更于原作;比如,在照相、摄影中,技术复制可以借助一定技巧,如放大或慢摄等从不同角度来捕捉肉眼根本无法获取的部分。其二,技术复制还可以将原作的摹本置入原作本身所无法达到的境地,不论它是以照片的形式出现,还是以留声机唱片的形式出现,它都使原作能够随时为人们所欣赏;比如,大教坛离开其原位,艺术爱好者亦可以在摄影室观赏它;平时,只有在音乐厅或露天演奏能听到的合唱作品,在屋子里亦可以播放听到。另外,虽然说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品不太可能触及艺术品原作的存在,但是从本雅明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缩短了人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大众对于艺术品的追求”的状况,无论如何都使得艺术品的原真性消逝了。
在这种复制品批量生产,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下,促使了文化工业的行成,使这些艺术品更加商业化、模式化,丧失了艺术的超越性。
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在设计产品、工业产品上,虽然也受这种批量制作、销售的影响,但是它们本身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上的功能性,因此,艺术的原创性在绘画领域中受的影响更为强烈。 三、结论
从手工制作时代到机械复制时代,技术的发展不仅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亦给艺术文化领域带来了影响。此时,艺术从“个人”走向“大众”。
不论是手工制造还是机械复制都只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手段,其本身对艺术的原创性并不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社会时期,其所充当的成分不同时,价值观不同时,在艺术的原创性中所起到的存在及其影响皆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付一春.解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J].2009
[2]张清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创造_本雅明美学思想的当代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
[3]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199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