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微单元”的拉萨市传统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基于“微单元”的拉萨市传统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2020年01月江西建材规划设计与勘察基于“微单元”的拉萨市传统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彭雪雪1,游浦$1.大学,拉萨850000; 2.成都沱江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00摘 要: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拉萨市传统社区呈现出社会异质化和公共空间缺失的社会空间特征,文中基于社区\"微单元”概念划

分社区,构建具有层次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探讨传统社区更新的策略。关键词:传统社区;拉萨市;公共空间;社区更新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20 ( 2020 ) 01-0050-02Research on Public Space Renewal Strategies of Traditional Community

Based on \"Micro-Unit” in LhasaPeng Xuexue1, You Pu21. Tibet University, Lhasa, Tibet 850000 ; 2. Chengdu Tuojiang Investment Construction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00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social spatial of traditional communities in Lhasa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heterogeneity

and lack of public spa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wmicro-unitw, this article divides a whole community into several “micTO-units” to build a hierarchical system of public space, which will help to discuss the strategies for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 Traditional community ; Lhasa ; Public space ; Community renewal1拉萨市社区的发展历程入,使得以八廓街区为代表的传统社区在不断受到现代化的冲 击,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更新重塑传统社区社会关系和居民归

拉萨的城市发展从吐蕃王朝时期的建设高潮起,经历了格 鲁派兴起前的缓慢发展与兴起后的第二个建设高潮⑴等重要 发展阶段,但老城基本在在以林廓转经道为边界的范围内,

属感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问题。2拉萨市社区的典型分类和平后拉萨城市建设逐步加速,特别是以1978年前后为分 界点,拉萨城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骨架奠定了城市的新格局,

拉萨老城区社区总体呈现“中密西疏、向东拓展”的分布

特征。拉萨市社区现状用地权属复杂,以自建为主,房屋质量 和社区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将拉萨的社区大致分为传

以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为中心的老城向外不断拓展。从老城传统

社区的自发式生长到20世纪80年代统建社区的建设高潮[2], 再到如今中心城区商品房林立,拉萨市社区的建设也映射了拉 萨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但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和资本的不断涌统社区(包括城中村)、统建社区、商品房等三个类型,社区具

有各自的建筑、外部空间和设施配套特点,其中本文关注自下 而上形成的传统社区更新。表4三个类型社区更新社区类型传统社区建筑特点外部空间特点设施配套特点典型案例以2~3层的自建房为主,权 巷道不规则且不成体系;肌 停车位严重不足,路边停车 八廓街区、蔡一村、慈觉林 属复杂,用地紧凑、建筑密 理较为完整、建筑尺度较小, 堵塞巷道;缺少文体和卫生 村、嘎玛贡桑社区、加荣社

(自下而上)度高,功能混杂,建筑质量、 街巷D/H小于1/2 ;基本无 站等设施;市政设施不完善、 区等风貌参差不齐统建社区绿地,公共空间较少特别是消防难以满足统一规划,行列式布局,建 道路规整畅通,空间布局呆 宅前空间停车、停车位较为 团结新村、嘎玛贡桑统建小

(自上而下)筑功能单一,建筑质量一般, 板,有宅前绿地,空间可识 充足,缺少卫生站等设施; 区、雪新村等但风貌较为统别性差市政设施相对完善道路通畅、布局灵活、有层

统一规划,建筑布局较为灵 停车位较为充足,公共设施 天路康桑小区、世邦湿地公

次较为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

(自上而下)活,功能以居住为主和和市政设施较为完善园等和公共空间体系商品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社区的空间社会特征作者简介:彭雪雪(1990-),女,四川丹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城市更新。

资助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XZ2017ZRG-09)

• 50 •3.1社会特征:从同质型社区转向异质型社区由于受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双重冲击,传统藏式社区正经历了从单一同质型转向混合异质型的过程。传统藏式社区是以2020年01月江西建材规划设计与勘察血缘和业缘⑶为联系为居民群体的同质型社区,以本地藏族居 空间集中在寺庙外围的转经道和藏式茶馆⑹中,社区公共空

民为主,包括一些早年进藏的其他居民,居民通过信任互助形 间的缺失使得居民交往较少从而导致社会关系薄弱;与此同时, 居民也希望在小范围内保持相对私密的外部交往空间,如何在

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社区归属感和相互的心理认同感较高。随 着近年来拉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旅游城市和藏区中心城

开放与私密之间平衡也成为多元背景下居民公共空间多样化的 诉求。4基于“微单元”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重构4.1社区“微单元”的内涵界定市,拉萨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语言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 同导致原住民和外来居民之间交往的隔阂,与此同时,原始的

社会网络也随着原住民的不断迁出而逐渐瓦解,居民的日常生 活也日益多元化和现代化,不仅只是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例如

通过对拉萨市传统社区空间社会特征的解读,基于空间视 角对藏式传统社区的社会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从公共空间 入手探索提升社区居民日常交往、凝聚社区归属感的对策,特别

转经、茶馆喝茶和玩藏式游戏等。从空间视角看,建筑密度高、

公共空间极度匮乏也是导致邻里关系隔离与社区归属感缺失的

重要原因,此外,社区的异质型化也导致了社区治安等问题。

3.2空间特征:自发生长的“人神共居”⑷的向心式格局是从私密开放程度考虑社区内部不同位置的公共空间的合理配 置,本研究从提出了基于“微单元”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策略。社区“微单元”是指在社区更新实践中,依据社区内部的 空间特征和社会生活特征将完整的传统社区分解为若干微型的

社区单元,并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功能定位和公共空间的构建。 社区“微单元”强调基于社区居民社会交往模式,关键在于通 过社会交往空间和交往范围准确⑵界定社区内部每个“微单元” 的边界,从而确定社区内部公共空间的开放与半开放空间的分

布,从而实现社区更新中公共空间的构建体系。 4.2基于开放程度构建分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社区公共空间可以按照居民的交往范围和开放的相对程度

分为开放型和半开放型,本研究提出社区“微单元”,就是将没

有“组团”边界的整个社区进行分解为若干单元,确定“微单

图1藏族传统社区的典型空间格局藏族传统社区多为自发形成,不同于传统汉族社区具有清 晰的纵横骨架和“里坊制”等管理制度,藏族社区围绕寺庙为

元”的边界,构建不同开放程度、分层次的公共空间体系。在

“微单元”之间规划相对开放的一级公共空间,提供开放程度较 高的社区服务,而在“微单元”内部规划供“微单元”内部居 民使用的二级公共空间,既保证“微单元”内部居民的社区交

中心自由生长,其空间格局受到坛城“天圆地方”等藏传佛教 宇宙观的影响[5],形成了 “人神共居”的向心式布局(图1), 例如市区内八廓街区、蔡一村、慈觉林村以及市郊的贾热村等, 社区以中心寺庙的环形转经道为核心骨架、从转经道上放射出

往也保证空间的相对私密性,精细化地确定公共空间的覆盖范

围以及构建起开放(一级公共空间)一半开放(二级公共空间) 的公共空间体系,并根据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配置相应的服务

的不规则巷道形成主要的道路网络。传统社区中,居民的交往设施(图2)。匚二完!ffi鳩酹虫 I■M划分册区\"微单元* ■■一盘如埋跖融开鞠间帽对(細图2基于“微单元”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构建5结语传统社区是拉萨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存量资源,在 城市新一轮的更新演替中,社会多元化及人口的时空流动使得

传统社区的社会空间特征日益复杂,基于“微单元”从公共空 间视角探索社区更新策略,对社区重塑社会关系和社区归属感

提供了基础。参考文献[1]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 ].拉萨: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2 ]《自治区志.城乡建设志 >> 编纂委员会.自治区志.城乡建设志[M].拉萨冲国藏学出版社,2011.[3 ]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 (3): 242-245.[5 ]李侃桢.拉萨城市演变和城市规划[M ].拉萨:人民出版社,

2010.[6 ]边普.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拉萨市区甜茶馆文化空间研究[J ].中

国民族博览,2015 (8): 58-61.[7]杨俊宴,史宜.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研究——

从社会空间的视角[J].建筑学报,2015, (2): 119-124.• 51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