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研究

吴丽响王明献

(濮阳县农业局种子管理站,河南

濮阳457000)

[摘要]玉米、花生间作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禾本科和豆科作物间作模式,采用间作模式能使营养供给

与田间小气候得到有效改善,增强玉米与花生的弱光吸收性,以此来使二者的竞争关系得到缓解,进而实现玉米与花生的高产。本文就玉米、花生间作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玉米;花生;间作[中图分类号]S513;S5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7)24-61-3

在同一块地、同一个季节,将玉米和花生采用带状或者成行进行间隔种植,使之呈现出复合群体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光照和土壤养料,能够有效延长光能利用时间,而且具有较好的通风条件与较强的抗逆性,进而实现玉米与花生的高产[1]。我国河南地区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采用玉米与花生间作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单位面积产出。鉴于此,本文对玉米、花生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产量进行探析,并提出更有效的间作模式。

1

间作材料与技术

hm2,每种种模式都种植2个带,带长为6m,3次重复,重复间人行道需留出1m[2]。水肥管理和大田高产栽培相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各种种植方式的规格如表1所示。

2

调查项目和调查方法

玉米、花生间作模式的田间调查项目包括植株性状、生育进程、倒伏性和病虫害。以成熟期的收获进行产量测量,玉米实收带区中间行进行玉米产量计算,再折算为标准含水量15%的产量。花生实收小区一个间种带的产量,将其折算为667m2产量。测算产量的同时,在测产区以外随机选取10株花生、20个玉米果穗来进行产量性状的室内考种。之后采用PDS软件和Excel软件来统计分析数据。

33.1

结果与分析

玉米与花生作物性状受不同间作模式的影响

选用农华101玉米品种,由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选用豫花37花生品种,由河南省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提供。

于正阳县选择沙质土壤、肥力中等的向阳地域作为试验地。本次研究于2016年进行,试验设置10种种植方式,包括CK2(单作花生)、CK1(单作玉米),以及玉米与花生间作(1∶1、1∶2、1∶3、1∶4、2∶2、2∶3、2∶4和2∶6共8种模式,编号依次为T1~T8)。玉米的种植密度为5万株/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穗粗、行粒数及穗行数没有明

花生/m

株距0.280.180.140.110.280.220.180.140.320.00

行距0.40.40.40.40.40.40.40.40.00.4

株距0.20.20.20.20.20.20.20.20.00.2

表1玉米间作花生的不同栽培设计

栽培模式T1(1∶1间作模式)T2(1∶2间作模式)T3(1∶3间作模式)T4(1∶4间作模式)T5(2∶2间作模式)T6(2∶3间作模式)T7(2∶4间作模式)T8(2∶6间作模式)CK1(单作花生,6行以上)CK2(单作花生,10行以上)

玉米/m

大行距0.81.21.62.01.21.62.02.80.70.0

小行距0.00.00.00.00.40.40.40.40.00.0

XIANGCUNKEJI

2017年8月(下)6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乡XIANGCUNKEJI村科技表2

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花生作物性状的影响

花生

百粒重/g63.60a63.37ab62.49ab62.21ab60.91ab60.92ab58.32b61.82ab-61.82ab

单株粒数株高/cm17.93c20.57c33.53b33.07b22.77c31.40b40.03a33.07b-40.00a

47.88ab43.90cd46.56ab45.77ab48.43a47.94ab46.15abc46.32abc

-42.93abc

单株英数10.17d11.10d17.23abc16.30bc14.17cd18.47cd31.13a19.10ab-20.67ab

玉米

穗长/cm穗位高/cm穗粗/cm株高/cm茎粗/cm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g19.30ab19.33ab19.37ab20.07ab21.63ab19.97ab19.20b18.37ab19.37ab-76.00a76.33a71.00b72.67ab72.00ab75.33ab74.33ab71.00ab74.33ab-4.63a4.67a4.73a4.90a4.90a4.90a4.90a4.90a4.77a-224.33b221.67bc222.33bc224.00bc222.67bc225.00b229.40c228.33bc220.67c-1.54ab1.53ab1.53ab1.58ab1.49bc1.50bc1.48bc1.46c1.55ab-13.63a34.70a351.13a13.43a35.03a377.67a13.60a36.57a342.03a13.33a37.23a346.70a13.57a39.33a349.07a16.70a37.83a337.73a16.70a35.43a322.30b13.40a37.07a328.43ab13.47a35.77a336.50ab---

栽培模式

T1T2T3T4T5T6T7T8CK1CK2

表3

玉米

栽培模式

产量

产值

成本

不同间作模式下玉米及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表现

花生

产值

利润

产量

总利润

成本

利润

(万元/hm2)(万元/hm2)

经济效益排名

(kg/hm2)(万元/hm2)(万元/hm2)(万元/hm2)(kg/hm2)

T1T2T3T4T5T6T7T8CK1CK2

5104.20bcB5074.50bcB4608.30Cb5193.60bcB5352.00bB5508.00bB5052.30bcB5028.75bcB6575.70aA

-1.2251.2181.1061.2561.2461.2841.3221.2131.578-0.6750.6750.6750.6750.6750.6750.6750.6750.675-0.5500.5430.4310.5710.6090.70.5380.5320.903-

产值

(万元/hm2)(万元/hm2)

0.8311.5512.6152.4152.8421.2842.0562.4630.0001.952

0.222dD0.441dD1.400bcBC1.556bBc0.377dD1.047cC1.0bB1.459bBc

-2.338aA

2.2872.7783.76.1462.5023.3773.9733.9261.5784.018

0.772dc0.983dc1.831bcAB2.127abAB0.987dC1.694cB2.178abAB1.991BCab0.903dC2.338aA

10853762491

1327.80cD1.0621950.75dCD1.5163324.75bB2.6603524.15bB2.91521.75dcD1.2172669.35cC2.0553450.00bB2.7603398.85bB2.719

-0.000

5018.10aA4.018

显的差异,但株高、穗位、茎粗、穗长及千粒重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异,见表2。由表2可知,T1和T2的穗位较高,与T3和T8的穗位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和其他种植模式的穗位高差异不明显;T4的茎粗最粗,与T5、T6、T7和T8的茎粗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相较于其他几类种植模式的茎粗没有明显差异;穗长最长的是T5,与T7的穗长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与其他几种种植模式的差异不明显;株高最高的是T7,相较于玉米单作(CK1)及其他间作模式的差异较为明显;千粒重最高的是T1,其与T7的千粒重

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的千粒重差异不明显[3]。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间作模式对花生作物性状有着一定的影响。T7是单株粒最多的间作模式,除了与T2的单株粒差异不显著之外,与其他间作模式的单株粒数均有显著的差异;T7的单株荚数也是最多的,与T5、T4、T2、T1的差异较为明显,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差异不明显;T1的百粒重最高,与T7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没有较为明显的差异;T5的株高最高,

62XIANGCUNKEJI2017年8月(下)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杨春媛

(五大连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

五大连池1199)

[摘要]影响玉米高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病害是重要因素之一。病害的防治一直以来都是玉米种

植中的重点,基于此,本文针对玉米常见病害的发病症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害;发病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13111.1

玉米大斑病发病症状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7)24-63-2

没有抗性,发病率较高。所以,要根据以往种子的选择进行判断,排除容易染病的种子。其次,要从肥料着手。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并适当增加磷肥和钾肥的用量。再者,合理安排种植密度。不同种植区域一般种植密度也不尽相同。种植密度与土质质量、土壤肥沃程度、施肥量有关。另外,药物处理。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或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667m2使用量60kg左右,一般每隔7d喷洒一次,连续使用两三次,然后根据效果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22.1

玉米小斑病发病症状

大斑病是玉米常见病症之一,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但严重时玉米的苞叶也受其危害,而且逐渐危害植株下部分叶片。一般病斑呈现不规则长方形,长度不等,一般都在4.0~10.0cm,宽幅在0.5~1.5cm,颜色呈现灰褐色及黄褐色。发病的叶片上存在黑色或者灰色煤层。通过调研发现,该病的最佳发病温度在20~28℃,在该温度下大斑病的发病速度较快,病菌繁衍迅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并且能够随着风飘散传播。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有关,但并非是唯一原因,还与环境存在较大的关联性,比如,雨水多、湿度过大等。

1.2

防治措施

防治大斑病要从种子选择开始,一些品种对于该病

玉米小斑病几乎可以发生于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发病部位从植株的下半部开始,逐渐向植株上部蔓

作者简介:杨春媛(1980-),女,农艺师,研究方向:土壤肥料农化分析。

与T2、T4及CK2的株高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差异不明显。

3.2

玉米与花生产量受不同间作模式的影响相较于其他间作模式,单作模式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呈现出不明显差异(见表3)。在各种间作模式中,T5和T6的玉米产量最高,与T3的玉米产量有显著差异,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玉米产量无明显差异。

花生单作模式的产量也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间作模式。T4是几种间作模式中花生产量最高的,与T7和T8的花生产量差异较小。花生产量最低的是T1,与T5的花生产量无明显差异,与其他几类间作模式有着显著差异[4]。

4

结论

的差异。因此,在选择间作模式时,如果以花生为主作物,可以选择T4、T7间作模式;如果以玉米为主要作物,可以选择T5、T6间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孟维伟,高华鑫,张正,等.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6(12):32-36.

[2]王彦飞,曹国璠.不同间作模式对玉米及花生氮磷钾分配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1(1):79-82.

[3]贾曦,王璐,刘振林,等.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作物病害发生的影响及分析[J].花生学报,2016(4):55-60.

[4]原小燕,李根泽,林安松,等.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花生学报,2015(4):13-20.

不同间作模式下,花生与玉米产量、性状等都有一定

XIANGCUNKEJI

2017年8月(下)6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