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61(题后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61(题后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实验心理学)模拟试卷61 (题

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选题 2. 多选题 3. 简答题 4. 综合题

单项选择题

1. 下面的语句作为心理学研究假设较为恰当的是 A.本研究探究大学生的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B.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性别差异

C.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

D.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或女生高于男生

正确答案:C

解析:研究者提出研究问题之后,通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梳理、对自己的研究问题的缜密思考,会对自己的研究的结果有一定预期,研究者后面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试图去证实这一预期。这一预期就是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应是确定性的陈述性的句子。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 在考察危机情境救助行为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自变量是 A.被试特点 B.作业特点 C.环境特点

D.暂时造成被试差异

正确答案:A

解析:心理学实验的自变量包括作业特点的自变量、环境特点的自变量、被试特点的自变量以及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等类别。被试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智力、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等属于被试特点.的自变量,这种自变量是不能随意改变或操纵的。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3. 在实验时,要求同一个主试在同一间实验室完成所有实验。这种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是

A.消除法 B.恒定法 C.随机法 D.匹配法

正确答案:B 解析: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包括实验场所、主试、实验时间等方面。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4. 在一个2×2的被试内设计中,若每种处理使用30名被试,整个实验设计需使用的被试数是

A.30 B.60 C.90 D.120

正确答案:A

解析:在被试内设计中,每个被试接受所有的处理,因此每种处理使用多少被试,整个实验就需要多少被试,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5. 关于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外部效度表明实验结果被推广至实验之外的程度 B.增加样本的代表性可以提高外部效度

C.提高外部效度的同时可能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D.消除额外变量会提高外部效度

正确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实验变量能被精确估计的程度,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能被概括、推广到实验情境条件以外的程度。消除额外变量会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本题选择D。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6. 直接测量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反应时法是 A.减数法 B.加因素法 C.开窗实验

D.经典反应时法

正确答案:C 解析:开窗实验技术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形式,它试图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7. 使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的心理物理法是 A.恒定刺激法 B.平均差误法 C.极限法 D.调整法

正确答案:A 解析:当使用恒定刺激法测定绝对阈限时,通常采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8. 当ROC曲线是斜率为1,截距为0的直线时,则 A.辨别力d’等于0 B.辨别力d’等于1 C.辨别力d’大于1

D.辨别力d’大于0,小于1

正确答案:A

解析:绘制ROC曲线是以虚惊概率为横坐标,击中概率为纵坐标,斜率为1,截距为0的直线就是偶然事件对角线,代表虚报概率等于击中概率,被试的辨别能力为0。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9. 关于听觉方向和远近定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高 B.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远近的准确度都较差

C.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高,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差 D.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低,人耳判断声源的远近的准确度较高

正确答案:C

解析:人耳判断声源的方向的准确度较高,但判断声源远近的准确度较差。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0. 根据赫尔姆霍茨三针原理制成的仪器是 A.霍瓦-多尔曼(Haward-Dolman)仪 B.似动现象研究装置 C.动景器

D.长度和面积估计器

正确答案:A

解析:霍瓦-多尔曼(Haward-Dolman)仪就是深度知觉仪,它是根据赫尔姆霍茨三针原理制成的。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1. 斯珀林(Sperling)研究图像记忆的时限的方法是 A.部分报告法 B.延迟部分报告法 C.全部报告法 D.顺序再现法

正确答案:B

解析:为了研究图像记忆的时限,斯珀林在实验中,变化呈现字母与出现决定该报告哪一行的信号(如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求被试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内用部分报告法再现。该方法是延迟部分报告法。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2. 巴德利(Baddeley,1966)考察工作记忆的执行系统的转换策略的功

能采用的范式是

A.双任务范式 B.点探测范式 C.线索提示范式

D.随机生成任务范式

正确答案:D

解析:巴德利(Baddeley,1966)所设计的实验方法被称作随机生成任务。此任务要求被试想象在他们面前放着一顶帽子,帽子里面有全部26个英语字母,他们要想象随机地从中拿出一个字母,然后把这个字母念出来,这样重复进行,并要求被试保持每秒钟生成一个字母的速率。被试要生成一个尽可能随机的字母串,最后根据生成字母串的随机程度来评价被试的操作。因此本题选D。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3. 可以操纵情绪状态以探讨情绪和其他心理变量间关系的情绪研究方法是

A.形容词检表法 B.时间抽样法 C.情绪诱导法 D.刺激一反应法

正确答案:C 解析:情绪诱导法可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理指标,以探讨情绪和其他这些指标间的关系。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4. 多重选择器通常用来研究 A.注意分配 B.情绪特性 C.思维特征

D.场性与场依存性

正确答案:C

解析:多重选择器(或耶克斯选择器)是通过对被试简单和复杂的空间位置的概念形成过程的观察来研究思维的仪器。因此本题选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5. 由图可知

A.音响不仅受声强的影响,也受声音频率的影响 B.音响仅受声强的影响,不受声音频率的影响 C.音响不受声强的影响,仅受声音频率的影响 D.音响不受声强的影响,也不受声音频率的影响

正确答案:A

解析:从等响曲线看,音响不仅受声强的影响,也受声音频率的影响。因此本题选A。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6. 最初开展错误记忆实验的心理学家是 A.艾宾浩斯(Ebbinghaus) B.巴特莱特(Bartlett) C.罗迪格(Roediger)

D.安德伍德(Underwood)

正确答案:B 解析: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始于巴特莱特,艾宾浩斯是最早进行记忆实验研究的心理学家。因此本题选B。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多选题

17. 能够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有 A.随机化法 B.恒定法

C.抵消平衡法 D.匹配法

正确答案:A,C 解析:随机化法可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能够平衡实验条件的序列效应。抵消平衡法包括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法,能够使实验顺序所产生的额外变量的效果互相抵消。因此本题选A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8. 在无觉察知觉的研究中,控制自变量的方法有 A.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 B.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 C.通过情绪调整控制意识 D.通过反应方式控制意识

正确答案:A,B 解析:无觉察知觉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使刺激不被意识觉察,为了达到这一点,通常通过两种方法来控制自变量:一种是通过注意分配控制意识;一种是通过刺激条件控制意识。因此本题选AB。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19. 联想研究范式包括 A.KK范式

B.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C.DRM范式 D.错误联接范式

正确答案:B,C

解析:联想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式(也称DRM范式)和类别联想范式。因此本题选BC。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0. 一个理想的脑功能成像系统需要满足的要求有 A.无创性

B.高空间分辨率 C.高时间分辨率 D.低成本、易操作

正确答案:A,B,C,D 解析:理想的脑功能成像系统需要满足的要求有无创性、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低成本、易操作等特点。本题选ABCD。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简答题

21. 有人试图研究智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他使用学绩测验对学生进行了施测,收集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后他将学习成绩排在前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高组,将学习成绩排在后27%的学生称之为智力低组。然后比较这两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显著性差异。指出该研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重新进行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1)该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该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是混淆了自变量和因变量。该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智力水平,因变量是学习成绩。本研究中研究者只获得了被试的学习成绩,将学习成绩既当作自变量又当作因变量。(2)新的实验设计该研究应获得的自变量的数据是学生的智商分数,应获得的因变量的数据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研究者应通过智力测量获得学生的智商分数,并将学生分成智力高组和智力低组。同时,研究者通过学业测验获得学生的学习成绩,然后对智力高组和智力低组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差异检验,分析智力差异对于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影响。

解析:实验设计之前首先要明晰研究的自变量、因变量是什么以及无关变量有哪些。这样实验设计时就能有的放矢,知道如何操纵自变量、如何获得因变量的指标、如何控制无关变量。本题中涉及的实验设计属于准则组设计,这种设计实际上是一种非实验设计,因为研究者并未对自变量进行操纵,如本题中研究者并不能对智力进行操纵。研究者只是对两类被试进行比较,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2. 以唐德斯反应时为例阐述反应时减数法的基本原理。

正确答案:减数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减数法是荷兰心理学家唐德斯提出的,以此为例我们可看到减数法的上述原理: 他把反应时划分为三类:即简单反应时(A反应时)、选择反应时(B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C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指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从看到或听到刺激到立即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间隔,唐

德斯把它称为A反应时,由于这种反应时间是感知到刺激就立即作出反应,中间没有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因此也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 Time),任何复杂刺激的反应时间都是由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知加工过程所需时间合成的,这就是采用减数法测量认知加工过程的一个基本假设。 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作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B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即基线时间)和选择时间(即选择不同刺激的加工时间)。 辨别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对某一特定的刺激作出反应,对其他的刺激不作反应,被试在刺激呈现到作出辨别反应的这段时间,就是被试的辨别反应时,唐德斯把它称为C反应时。辨别反应时间包含了简单反应时和被试辨别时间(即在若干个刺激中辨别出目标刺激的加工时间)。 根据A、B、C三种反应所包含的操作过程以及所得到的反应时,运用减数法原理,能够推算出辨别和选择心理操作所需要的时间:辨别时间=C反应时一A反应时;选择时间=B反应时一C反应时。

解析:反应时的减数法在逻辑上不难理解,多个反应组成复杂的反应,多个反应时之和等于复杂反应时,各个反应之间相互,也就是说各个反应独自操作时的反应时和它在复杂反应中的反应时是一样的。而要通过反应时减数法计算各个心理操作的反应时,是因为有些心理操作的反应时不能进行直接测量,例如唐德斯反应时中的辨别时间和反应时间,他们需要减法运算计算出来。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3. 简述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感觉比例法的基本步骤。

正确答案: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首先呈现一个阈上物理刺激作为标准刺激,然后让被试调节另外一个变异刺激,并随时判断该变异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是标准刺激所引起的感觉量一半、一倍还是指定的某一比例,这样可以获得某一强度的变异刺激所引起的不同感觉量的关系的量表。(2)在比较完毕后,可以变化标准刺激的强度,然后再选择一个变异刺激进行调节产生不同物理刺激强度所对应的不同比例感觉量的关系量表。(3)通过上述的比较,就可以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量表。

解析:感觉比例法又称分段法。这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基本逻辑是:通过物理量所引起的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按照某一特定的比例变化来建立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某一培训机构开发出一种独特的记忆术,他们认为使用这种记忆术会大大提高记忆成绩。在一项实验中,他们随机选取了三组成人被试,第一组要求他们利用简单复述的方式记忆一张词表(机械识记组),第二组要求他们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识记词表(意义识记组),第三组则先教会他们该机构开发出的记忆术之后,让他们利用此种记忆术对词表进行识记(记忆术组),三组被试的识记时间相同,随后进行自由回忆并比较三组被试回忆成绩的差别。为了表明三组被试是相匹配的,实验者在实验之后让所有被试都补充完成了智力测验和记忆广度测验。结果发现,在记忆广度测验上,三组被试的差别明显。请问:

24. 该项实验属于哪种实验设计?

正确答案:该实验的设计类型:该实验属于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 涉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

25. 该实验中的重要额外变量是什么?应如何控制?

正确答案:该实验中的额外变量与控制方法:该实验的额外变量是记忆广度。记忆广度可以作为协变量进入统计分析,进行统计控制。 涉及知识点:实验心理学

26. 考虑到记忆广度这一额外因素,请设计一个更合理的方案改进该实验。

正确答案:新的实验方案:使用随机区组设计。首先,把被试按记忆广度测验的结果分成记忆广度高中低三组,然后,分别把这三组被试随机分到三个实验组中,这样,三个实验组中的被试在记忆广度上就会相匹配了,再对三个实验组实施材料中的实验程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额外变量的控制和真实验设计中的完全随机设计和随机区组设计的掌握情况。其中,对额外变量的统计控制可以作为事后的控制手段;随机区组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实验自变量无关的额外因素。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27. 一项关于记忆的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为24个中英文单词,其中,中、英文单词各半;代表有生命的客体与无生命的客体的单词各半;单词的颜色红、蓝各半。被试被分为三组,第一组(颜色组)被要求对书写单词的颜色尽快做口头报告:红或蓝;第二组(语种组)被要求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的语种尽快做口头报告:中或英;第三组(意义组)则被要求对出现的中英文单词是代表有生命的客体还是无生命的客体尽快做口头报告:死或活。当被试对最后一个刺激反应完成后,就进行单词的再认和回忆测试,实验结果如下(表中数字表示正确百分比):请对如下问题进行回答:(1)该实验采用的设计是什么?(2)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3)结果应采用何种统计方法?

正确答案:(1)被试间设计或组间设计。(2)自变量是加工水平:颜色、语种和意义;因变量是再认正确率。(3)应采用的统计方法为单因素方差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单因素被试间设计及相应统计分析的掌握。 知识模块:实验心理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