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_田春佳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_田春佳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植保土肥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田春佳(吉林省集安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吉林集安 134206)摘 要 通过对稻曲病进行进一步研究,明确该区稻曲病发病率的原因,并结合实践结果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科学综防配套措施,供大家参考。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防治技术435.111.4 文献标志码 B中图分类号 S 近年来,水稻稻曲病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为害程度日益加重。据调查统计,吉林省集安市稻曲病的自然病穗率平均达到5%左右,部分重病田块病穗率超过20%,单穗病粒数达30多粒,在不防治的情况下损失产量达10%以上。受染稻谷加工后品质和商品性都明显降低。因此,稻曲病不仅是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也是大米优质、优价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开展了“稻曲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如下。少,则有利病菌侵入,发病较重。8月下旬末~9月下旬初是灌浆阶段,这期间温度偏高、日温差8 ℃以上的天数多,则有利稻曲的形成,加重病害发生程度。3)偏施氮肥,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是造成稻曲病发生的又一因素。在水稻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尿素、碳酸氢胺等),磷肥、钾肥、微肥用量偏少或不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量严重不足,致使水稻营养失衡,浓绿茂密,抗性减弱,稻曲病发生逐年加重。水稻肥料应用技术包括穗肥用量、肥料结构及肥料运筹方式与稻曲病的发生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 稻曲病发生规律及流行原因分析1.1 病原及发生规律1.1.1 症状 又称为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以及青粉病,俗称“丰产果”。该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1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1.1.2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在地面越冬,也可以厚垣孢子在被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 ℃病菌发育良好,26~28 ℃最适,低于12 ℃或高于36 ℃不能生长,稻曲病侵染时期以水稻孕穗至开花期侵染为主,或由厚垣孢子萌发侵入幼芽,随植株生长侵入花器为害,造成谷粒发病形成稻曲。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会加重病害发生。连作地块发病重。1.2 流行原因1)水稻品种抗性退化,防治不当或不防治,造成田间菌原的大量积累及致病力的增强是水稻稻曲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的直接因素。稻曲病在集安市发生始于20世纪80年代,稻曲病是积年流行病害,1 a只发生1代,发病的轻重决定于田间累积的菌原量。水稻不同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这种抗性差异与水稻某些株型性状、品种类型、生育特性有密切关系。2)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造成病害大发生的主要因素。集安市7月25日~8月10日是水稻抽穗扬花期,雨季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为病害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宜的气候条件与水稻易感病的生育阶段相吻合是造成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水稻破口前后几天的降雨量与病穗率关系密切。湿度主要影响稻曲病菌的侵入能力与发病的普遍程度,温度对稻曲形成有明显作用,故与发病轻重程度关系明显。一般来说,集安市水稻常年在7月下旬~8月上旬进入孕穗破口期,这期间雨水多、温度低、日照作者简介:田春佳(1973-),中级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的保护及指导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14-01-172 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2.1 农业防治2.1.1 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稻曲病经济有效的措施。品比试验及大面积普查结果表明,在品种选用上,粳稻应优先利用散穗型品种,如港源6号、吉粳88号等。 2.1.2 调节栽培管理措施 发病稻田秋季在水稻收割后要深翻,以便将菌核埋入土中;春季清除病残体及田间病源物;水稻插秧前打捞田间漂浮的菌核,以减少侵染源。2.1.3 优化施肥技术 在肥料运筹上,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正确把握好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采用平衡施肥法。合理施肥,重底早追,增施有机肥,氮(N)、磷(P)、钾(K)配合施用,忌偏施、迟施氮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保证田间通风透光。使水稻生长健壮,增强植株抗逆能力。2.2 种子处理 用15.00%醇可湿性粉剂100~150 g拌种子100 kg,24~28 h后不经催芽直接播种;硫酸铜200倍液或40.00%甲醛50倍液或3.00%~5.00%生石灰水浸种3~5 h后,洗净催芽播种。以上均能取到杀灭病菌,减少初次侵染的目的。2.3 化学药剂防治 稻曲病药剂防治第1次防治适期是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7 d左右,第2次防治适期则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00%)施药。齐穗期防治效果不理想。防治配方如下。1)18.00%多菌酮粉剂:每667 m2用150~200 g。2)50.00%琥胶肥酸铜可湿粉剂:每667 m2用100~150 g。3)5.00%井岗霉素粉剂:每667 m2用150~200 g,或500万单位井岗霉素粉剂25 g。此药可兼治稻纹枯病等病害。4)20.00%酮乳油:75 mL/667 m2。5)50.00%多菌灵可湿粉剂:100~150 g/667 m2。6)25.00%丙环唑乳油:40 g/667 m2。近年来,稻曲病的综防配套措施在水稻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尤其是药剂防治技术已作为常规性的预防性措施,推广率达95.00%以上。据统计,近3 年来集安市稻曲病的实际发病率已分别下降到2.15%、1.48%和0.83%,总体控病效果平均达到88.00%。112北京农业 2014 年 1 月下旬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