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分析——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分析——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34卷第4期2016年11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34,No. 4Nov. ,2016

文章编号:2095-4298(2016)04-0046-05

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分析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李怀建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已经进人发展的“新常态传统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

型问题.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分析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显示,传统产业带动力下降,新兴产业驱动力不 足,创新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是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发展动力来看,未来需要抓住“一带一路”和沿海开发 国家战略等机遇,通过创新驱动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发展态势;发展动力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9/j. issn. 2095-4298. 2016. 04. Oi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under the New Normal :

a case study of Xuzhou City,Jiangsu Province

(School of Busines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11116 »Jiangsu» China)

Li Huaijian

Abstract: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rapid growth, China^ economic growth is gradually slowing, and it has now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Normal\". For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d-based cities, they are facing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By taking Xuzho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driving force, the lack of new industry driving force, and the low innovative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y as such as coas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arry out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develop new industries and export-oriented economy.Keywords: resource-based city; development trend; development motivation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稳定的快 速发展,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不过,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 下降,在中国经济进人“新常态”的背景下,传统资源 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一方面,传 统资源型城市本身亟需进行转型;另一方面,中国宏 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

资源型城市(包括资源型地区)是以本地区矿 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 型.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 地,资源型城市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 贡献.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资源衰减等原因, 这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在 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些资源型城 市的转型及未来发展,既是这些城市本身的问题,也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江苏髙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2015S;IB394),徐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5XSM-010) 作者筒介:李怀建,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理论与的研究.

是我国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说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

题.从已有成果来看,自从Innis关于1930年代加 拿大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研究开始,学者们把研 究内容扩展到其他领域,包括劳动和就业[1],资源诅 咒假设[2_4]以及可持续发展[5_8],部分学者试图从 产业转型[9]、体系[1°]和社会体系来发现资源型 城市的转型.也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仅 仅是产业转型,它还涉及到更高层面的文化转型甚 至是社会转型.部分学者研究技术创新如何促进资 源型城市的转型,以及转型的机制[11].国内方面,秦 鹏等指出多数资源型城市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城市 功能发展弱化的现象,建议从城市功能的角度来探 讨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问题[12].郭志仪等分析新 欧亚桥沿线主要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障 碍,提出应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

第4期

李怀建: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分析——以江苏徐州为例

47

型[13].杜辉从性保障制度产生的沉淀成本角 度,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策略_.

另外,多位学者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的发 展问题[15 18].从层面来看,德国、英国、美国、日 本等国很早就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行规划, 通过设定转型的具体部门、建立特别基金、重视人才 的培训以及建立良好的法规,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提供上的帮助.我国在21世纪初也发现了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问题,2001年,把辽 宁省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 57 655元,比上年增长10. 1%.规模以上工业中高

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 047. 7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 完成产值4 320. 4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 的34. 9%和37. 2%.进出口总额58. 88亿美元,其 中出口 46. 77亿美兀,出口总量继续保持苏北第一

I. 2

产业结构逐步升级

过去10年中,徐州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产业先升 后降,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图2). 2014年,第二产业

290.26亿元和 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2

型试点城市.2013年,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 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1中首次出台了关于资 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在该规划 中,首次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根据资源 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将资源型城市划 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种类型.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对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共 性进行分析,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研究传统资源 型城市未来的发展态势及发展动力,可为今后徐州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中数据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局及徐州市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

徐州经济发展状况

1.12014经济规模不断提高

年徐州市生产总值为4 963. 91亿元,按可

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Q. 5%,增速比全省平均 水平高出1. 8个百分点.在江苏省内,其生产总值仅 次于苏州、南京、无锡和南通,与常州的规模相当,居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32位;在苏北5市中,徐州一 直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拉开了与 其他4市的差距(图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 2014年江苏部分城市地区生产总值

Fig. 1 Gross regional product of some cities in Jiangsu in 2014

2 II.200. 0914. 2:50. 6:35. 2M;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 10. 8%和 3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 转变为 9. 5:46. 1:44. 4.

6o

%/5o細 运4^o

^

3o

^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年份

2徐州市第二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Fig. 2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Xuzhou

在主导产业中,全市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能 源产业、食品加工业、煤盐化工业、冶金业和建材业 6大产业,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图3),其总产值达到 了 10 3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i

3 2014年徐州市主导产业产值

Fig. 3 Output of leading industries in Xuzhou in 2014

1.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

2014年,徐州市固定资产投资3 76L 56亿元, 比上年增长18. 8%,其中工业投资1 976. 93亿元, 增长15. 8%.从投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投资数量 最多,达2 597. 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 4M ;其次是 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企业投资,为529. 99亿元,比 上年增长31. 1%;外商投资85. 70亿元,占2. 3%.

从投资结构上看,第二产业投资1 976. 93亿

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2. 6%;第三产业投资

48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

1 652. 5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3. 9%.在 工业投资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 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 造业及汽车制造业都实现了很大的增加.

较低,与南M、无锡、苏州、常州和南通有很大的差距

(表1),仅领先于苏北其他4市,且低于江苏省平均 水平,另外,从人均收入角度看,徐州排在全省倒数 第3位,与全省平均值有10 000元的差距.2. 1. 3

对外经济规模较小

2

徐州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

2.1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多年来, 我国进出口额基本上能达到GDP的40%左右. 2014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为5 635亿美元,达到江苏 生产总值的50%以上;但徐州进出口总额仅60亿 美元,只领先淮安和宿迁,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另 2.1.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增

长压力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增长, 创下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一个奇迹,并于前几年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持续高速的增长,既得 益于我国实施的改革开放,经济运行的内在动 力得到极大的发挥,也和国际经济环境的稳定有极 大的关系.不过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经 济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 长的持续低迷,都使得任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 境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 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都受到 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另外,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 过去多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阶段,中国 经济必将进入增长速度下降的“新常态

在这些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之下,各个 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或多或少都将受到影响.对于 徐州来说,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经济增长速度逐渐

出现放缓的趋势.数据显示,2006〜2014年,徐州市 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经历了几个阶段,且与苏南、苏中 和苏北区域的增长率基本上保持了一致(图4),这 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基本上都受整个宏观经 济环境的影响;2009年增长率的急剧下降t主要是 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 所导致的,而2011年以后全球经济的增长放缓同样 对徐州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1.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尽管徐州经济总 量在江苏省排名比较靠前,但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年份

4江苏部分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Fig. 4 Gross regional product growth rate

of some areas in Jiangsu

外,徐州的外商直接投资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表1).可见,徐州在对外经济方面规模仍然偏小,经济 增长更加依赖内需的作用.同时,由于吸引外商直接 投资规模较小,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很 大的欠缺,无法对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的资金和 技术支持.由此,对外经济规模较小还可能导致产业 结构升级缓慢,从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1 2014年江苏省部分经济指标

Tab. 1 Some economic indicators of cities in Jiangsu in 2014

地区人均地区城镇居民人均 实W外商直接进出口总额 4:产总值/元收人/元投资/亿艾儿

/亿尖儿苏州131 50046 677813 113无锡12:6 90041 727297411柯M107 70042 56733572常州106 7Q039 48324283镇江104 60035 75113103扬州82 90030 32213. 9:100南通77 600:33 37423316泰州61 80031 3459. 4109徐州57 90024 07916. 660盐城52 80025 85410. 575淮安51 10025 7971241连云港44 80023 5959. 580宿迁34 80020 3936. 737平均

80 469

34 346

21. 7

133

2. 2

原因分析

2. 2. 1

传统产业带动力下降

作为江苏省唯——

座资源型城市,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 |

在过去几十年的錢巾,逐步誠了以煤炭、钢 铁、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数据显示, 2008年徐州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 72. 3%.不过,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样,徐州同样 面临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据统计,徐州 煤炭资源日趋枯竭,已探明的储量仅够开采50 a.因

此,在徐州以煤炭为代表的资源可开采量不断减少 的情况下,以传统重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对徐州 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必将下降.而且,在短期内很难 找到其他合适的产业来替代,或者说,以新的产业来 替代还需要I定的时间.所以,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徐

第4期李怀建: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动力分析——以江苏徐州为例

州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另外,从产业结构 方面来说,以煤炭为主要投人资源、涉及到其他很多 领域的制造业增长的放缓,还会影响其他产业的发 展,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对徐州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2. 2.2新兴产业驱动力不足在资源型城市面临 转型,同时传统产业带动力下降的情况下,经济发展 亟需出现新兴的产业,从而为产业及经济的发展提 供新的驱动.根据统计,2014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 和新兴产业的产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与江 苏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个城市.比如,在研发投人(R&D)占地区生产总值 的比重方面,徐州低于2%,而苏南的几个城市都在2. 5%左右,南京甚至超过3%,说明徐州的创新投 人还很低.根据现有的经济增长理论,研发投人对经 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研发投人过低,必然 影响徐州经济的发展.

3

中长期发展态势与发展动力分析

3.1中长期发展态势

未来几年,是徐州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 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江苏省高技术产品的 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方面,苏州最高,达到了 56. 49%,而徐州只有5. 95%,仅高于淮安(3. 10%) 和宿迁(5. 16%),远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 (38. 75%).在高新技术企业占地区企业数量比重方 面,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和扬州分别排在前5位, 分别达到 32. 8%、23. 3%、23. 3%、22. 8% 和 17. 5%,它们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 5%),徐州只 有6. 6%,仅高于淮安(6. 2%)和宿迁(3. 6%),同样 只排在第11位.而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出口占地 区出口比重方面,无锡(53. 7%)排在江苏第一位,徐 州以6. 0%排在第13位.另外,在反映大中型工业 企业科技活动的新产品销售收人占主营业务收人比 重方面,徐州以6. 15 %同样排在江苏省第13位.2. 2. 3

创新城市发展水平较低在当前国内外宏

观经济背景下,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当地的 创新,这涉及到创新投人、创新企业、创新资源和创 新效率等多个方面.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研究成果, 可从创新资源、创新投人、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 产出以及创新效率6个方面,对城市的创新水平进 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2013年江苏省创新水平总 指数为32. 86%,据此,全省13个省辖市划分为3 类:第一类包括南京(44. 91%)、无锡(44. 13%)、苏 州(43. 49%)、常州(40. 02%)、镇江(33. 26%),这 5 个城市的创新水平较高,创新总指数高于全省平均 水平;第二类城市包括扬州( 30. 58%)、南通 (29. 22%)、泰州(25. 87%)、连云港(25. 44%),这 4 个城市的创新总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高于 全省平均水平的75%,属于全省城市创新水平相对 较弱的城市;第三类包括盐城(21. 5 4 % )、徐州 (19. 53%)、淮安(18. 47%)和宿迁(18. 06%),创新 总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70%,属于全省城市创 新水平最弱的地区.

可见,徐州的城市创新水平非常低,与其经济规 模在江苏省的排名相差很远.而且与2012年相比, 镇江、盐城、淮安和徐州是创新城市总指数下降的4

新台阶、建设新徐州”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徐州市发展的环境条件将会面临一些新 的状况:一是经济发展进人新常态,经济运行从高速 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 “互联网+ ”浪潮将引发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三是 改革创新释放新动力;四是“一带一路”、沿海开发等 国家战略交汇叠加形成内外开放的新格局;五是社 会治理展现新形态,全面依法治市深人推进.

从中长期发展态势来看,由于人口资源多、老工 业城市的基础较好,徐州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 但是未来的增长可能缺乏持续性.不过,徐州新兴产 业的发展已经显示良好的势头,尤其是新能源、装备 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为徐州经济近期的发展提供 了极大的动力.未来,需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人“新 常态”的背景下,抓住“一带一路”以及沿海开发等国 家战略这样的机会,通过创新驱动对产业进行转型 升级,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及外向型经济.

3.2未来的发展动力

3.2.1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 协同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产业创新,以科 技金融为核心的金融创新.进一步推动以装备制造、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物流商贸旅游、煤炭加

工、冶金和建材6大产业的发展;在传统能源企业转 型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新能源企业跨越式发展,积 极开拓发展以多晶硅光伏、风力发电和节能环保为 标志的新能源产业,打造“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 新能源企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突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 产业,深人实施新兴产业发展3年行动计划,培育一 批创新型领军企业.二是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强 化转型发展人才保障.三是积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加快培育经济新业态.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潮流,促 进线上线下互促并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结 合;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市场营 销、外包服务等增值业务;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发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4卷

展,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四是创新综合环境建设, 激发创新创业强大动力.

3.2.2产业转型升级在新形势下,要推进徐州经 济转型升级,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 要求,紧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省继 续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机遇,聚焦产业 优化升级,突出重大项目支撑,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向 更深层面、更广领域拓展,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 益,打造徐州经济“升级版为此,要坚持稳增长和 竞争力强的高特新优项目.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创新 驱动,增加企业在研发上的投人,以提升企业、尤其 是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企业在我国及国 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Randall J E, Ironside R G. Communities on the edge:

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Canada[J]. Can Geogr, 1996,40(1);17.

[2] Auty R M. Industrial policy reform in six large newly

调结构互动并进,坚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 育双管齐下,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 动,坚持信息化和各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市场和 两个作用相互协调.

首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产业规模、 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品牌、节能降耗、竞争力6个 提升,着力增强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制造和成套能 力,提高食品产业加工增值、安全保障、品牌创建水 平,推动能源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煤盐化工、 冶金、建材产业上大压小、兼并重组,推动6大千亿 元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整体提升产业层 次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认真实施战略性 新兴产业3年行动计划,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 等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支持新能源、高端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 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 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鼓励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 人,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快建立 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

第三,重点支持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和科 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速发展,全力推进徐州保 税物流中心、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等服务业重点项目 建设.着力推进服务业企业集聚发展,增强徐州软件 园、新城区商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能力. 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等热点生活性 服务业,加快电子商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等互联 网平台型企业发展.

3.2.3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应加快转变外贸发展 方式,优化出口结构,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自主品 牌商品和服务出口,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抢抓“一 带一路”建设历史机遇,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支持 观音机场增辟国际航线和临空产业园开发,着力提 升城市开放水平;深人实施“四招四引”战略,以京沪 深为国内重点、以日新台为境外重点,瞄准产业链两 端和价值链高端,力争再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J]. World Dev,1994,22(1):11.

[3] Papyrakis E,Gerlagh R.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

nomic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J]. Eur Econ Rev, 2007,51(4):1011.

[4] Sachs J,Warner A.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

Eur Econ Rev,2001,45(4/5/6);827.

[5] Azapagic A.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for the mining and minerals in­dustry [J]. J Clean Prod,2004,12(6) ;639.

[6] Liu Y,Yin G,Ma L J C. Local state and administrative

urbanization in post-reform China:a case study of Hebi City,Henan Province[J]. Cities,2011,29 (2): 107.

[7] Martinet V, Doyen L. Sustainability of an economy

with an exhaustible resource:a viable control approach [J]. Resour Energ Econ, 2007,29(1) ; 17.[8] Yu J,Zhang Z,Zhou Y. The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major mining cities[J]. Res Policy ,2008,33(1) ; 12.[9] Zhang R G.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eco­

nomic transition in resource based cities [J]. Ecol Econ,2008,12;82.

[10] Torres-Fuchslocher C.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intensive suppliers in resource-based develo­

ping economies[J]. Res Policy ,2010,39 ;

268.[11] Guo T Y,Zhou X J. How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

tion affects transition of coal resource-based economy in China[J]. Energ Policy ,2016,92 ; 1.[12] 秦鹏,李亚菲.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回归及其制度实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1):91.[13] 郭志仪,石瑾.新欧亚桥沿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 (2):128.

[14] 杜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策略转型与制度构造[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3,23(2):.[15] 郭存芝,罗琳琳,叶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因

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14,24 (8):81.[16] 李惠娟,龙如银.资源型城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3,18(1) :19.

[责任编辑:刘春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