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成型技法(⼀)---泥条盘筑法
⼀. 泥条盘筑⽅法
⽆论是黄河流域的彩陶还是泥罗河边的陶罐,从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中我们发现,古代的先民们在制作⼤型⽣活⽤陶时,基本上采⽤泥条盘筑这种成型⽅法。
泥条盘筑法是⼈类最古⽼的陶艺成型⽅法之⼀。它是⽤粗细⼀致的泥条,层层盘叠垒筑,按着渐次增⼤或减⼩的规律连接在⼀起,垒集成所需要的形体。现代陶艺运⽤此种成型法,泥条可以⾃由地弯曲与变化,⽅便制作⼀些⼤型的形体变化较多的⾃由形态等的形体,为现代陶艺家施展创作才能、抒发情感、表达意念,提供了⼴阔的间。这种⽅法是拉坯等其它⼀些成型⽅法所不能替代的,也是现代陶艺家创作中主要采⽤的⼀种成型⽅法。
(⼀)底部的制作
1、将揉好的泥团取适量放在左⼿掌⾥,然后⽤右⼿掌⽤⼒拍打粘⼟中⼼,并随时转动泥团,反复击打,注意保持边缘厚度。
2、将泥饼放在⼿轮台⾯的中⼼部位拍打平整,厚度视作品⼤⼩⽽定。3、⽤刮⼑将表⾯压光。
4、⽤铁针等⼯具划出底部形状,切去周围部分——便是陶艺作品的底。(⼆)泥条的制作
1、两⼿掌相对,掌中合持⼀块泥团,直径约7厘⽶。2、左⼿轻握泥团抽出右⼿,挤压拍打下端,随着转动泥块。3、反复此操作直⾄泥块两端成锥形。
4、继续滚动泥块,将空⽓挤压⼲净形成粗泥条状。
5、将粗泥条放在台⾯上,两⾷指分开放在粗泥条上,慢⽽有⼒的滚动,由掌⼼滚到指尖,再由指尖滚回掌⼼,反复操作数次,并随着泥条由粗变细,⾃然向两端延伸。(注意:搓滚泥条时两⼿⾷指分开,⽤⼒均匀,且向两端使⼒,这样搓成的泥条则光挺、均匀,不⾄于出现粗细不均以及断裂现象;泥条粗细视作品⼤⼩⽽定;如果粘⼟太硬,可⽤⼀块较湿的帆布或⿇布垫在⼯作台⾯上操作,泥条在湿布上滚动,可增加其可塑性和柔韧性。)
(三)泥条和底的衔接处理
1、将第⼀圈泥条与底的粘接部位刻画粗糙并涂抹泥浆。
2、将搓好的泥条准确地沿底部的轮廓线放置,⽤⼑斜切泥条接头,并将接头两端涂抹泥桨后接合。
3、沿第⼀圈泥条和底的接缝处在⾥⾯加⼀根细泥条,然后先⾥后外准确地和底挤压在⼀起(注意:泥条与底衔接处的空⽓须⽤⼒挤压排出,否则烧成后容易产⽣底部断裂或脱底现象。)
(四)单环盘筑与连续盘筑
在处理好底部与第⼀圈泥条盘筑的基础上按顺序⼀环⼀环的盘筑称单环盘筑。单环盘筑的特点是:每⼀段泥条都⾸尾相接,成为⼀个泥圈。然后⼀个个叠放在⼀起直⾄⼝部;连续盘筑的特点是:⼀根泥条从底盘叠垒筑⾄⼝。运⽤泥条盘筑法,由于泥条与泥条衔接部位要涂泥桨,再加上泥条本⾝含有⼀定的⽔份,因此,⼀次不宜盘筑过⾼,否则就会歪斜、坍塌,最好的办法是筑⾄⼀定⾼度,就要凉⼲⼀定时侯,等泥条⽔份稍⼲后再继续盘筑。为了不耽误时间,可同时⼀次盘筑⼀⾄两件作品,
依次凉⼲,盘筑相互交错进⾏。
(五)盘筑要点和最后完成
左⼿放在时针11点部位,右⼿放在时针1点部位,⼤拇指在内,其余指尖在外,四指与⼤拇指相对⽤⼒,将粘⼟拉向时针12点部位,随着⼿轮的转动,指尖均匀的捏合粘⼟,要求捏合提拉时,向内收敛,这样坯体变薄增⾼时,才能保证理想的预期造型。
随着坯体不断增⾼时,可⽤锯⽚修整挺刮,也可⽤陶拍适当的拍打,作品表⾯变化可规则,也可随意,视各⾃意图⽽定。最后边缘处理可加厚,也可减薄,如求随意则可随意捏塑任⼀形态,这样⼀件作品的成型即告完成。
⼩巧门:⽤泥条盘筑⼤件作品时,将粗泥条放于台⾯上,⽤⼿掌或榔头、棒锤击打成扁形板式泥条,利⽤这种板式泥条盘筑,可以加快速度,但粘接处更须加倍⽤⼒挤压,更⼩⼼的粘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