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说琵琶引并序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白居易同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同时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那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不间断地影响了古今现实主义诗歌理论地总体脉络。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尤其是巅峰时期,出现了好多优秀的组合,大李杜,小李杜,刘白,李孟,到了宋代,还有苏辛等,当然白居易同志也有他自己的组合,他的小伙伴就是元稹。元稹,白居易,叫元白,白居易年长元稹7岁,按理说应该称为白元才对,为什么要这样叫,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知道,古代人特讲究平仄,,元是平声,白在古音中是入声字,平仄组合,元白,特符合古人一贯的规矩。
同为中唐诗人;同年中进士,那年元稹25岁,白居易和他同榜;两人同年参加工作,最初的工作都是校书郎,从九品,最小的官职。同年生子。太多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长期唱和,一下子让他们成为了古典文人当中的一对好基友。
白居易有一首诗,名字是《赠元稹》,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元异端就足以说明两人的友情。
当然说了这么多,今天的重点还是要对琵琶引并序解读,我之所以前面说了这么多,是因为后面我要说到元稹的一首诗,其内容和琵琶相似,却远逊色于老白的琵琶。
白居易一生共写诗3000余首,流传下来的有2900多首,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有名的莫过于长恨歌与琵琶。
琵琶行是现代人对这诗歌一贯的叫法,而我则喜欢把《琵琶行》称为《琵琶》,而不加“行”,是因为《琵琶》白居易在自己的《白氏长庆集》里,标题为《琵琶引并序》,并是和的意思,而在序里和诗里,却说自己写了“琵琶行”,在《全唐诗》里却标题为琵琶引。“行”和“引”,都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碧鸡漫志》里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这里说到了“ 引”《北窗炙輠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行,引 ,两者不是一种意思。引是结论,行是形式的一种。歌,引,谣区别在哪?
歌过去是皇家的一种演奏形式,到了元代民间妓女也能唱,引是长歌, 谣短 取于歌,三者完全是长短的关系。没有任何形式啊 韵律的区别。当然了, 引 歌 本来也不含韵。
歌、行、引(还有曲.吟.谣等)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后来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
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琵琶行的行, 或琵琶引的引, 在当时甚至是现在都是可以唱的 跟《长恨歌》的歌一样 都是配乐可歌的。作为文本,就是歌词。只吟诵而不唱,也不入乐,那才是诗。
乐天的东西我就喜欢《长恨歌》和《琵琶》,我喜欢的东西在于叙事类的 可以配乐的。律诗的炼字太过苛刻,不喜欢。长恨和琵琶都是因为它7字一句,所以琵琶行的体裁又属于七言古风,又叫七言古体诗。在《白氏长庆集》里,小白自己把它编到“感伤诗”卷里。跟《长恨歌》一样,都是表达感伤情怀的。
长恨比之琵琶哪首好点?小白死后,大中皇帝以诗吊之曰:“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大中是宣宗的年号)唐宣宗把二者双提并论了,没有分什么高下。而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上》说“《长恨歌》元和元年(白居易)尉盩厔(zhōu zhì)时作,是时年三十五。谪江州,十一年作《琵琶行》。二诗工拙远不侔(相等)矣。呵呵,还是很中庸,从工上是分不出的,毕竟都是歌行体,然如“《琵琶行》,虽未免于烦悉,然其语意甚当,后来作者,未易超越也”,可以看出他是喜欢琵琶的,张戒,认为琵琶行作于长恨歌之后的10年,前拙后工,《长恨歌》是远远比不上《琵琶行》的。以语意之甚当而论,“后来作者,未易超越也”的意思是后来的作者,也不易超越《琵琶行》呢。把琵琶捧上天了
这点陈寅恪,他就不同意张戒的扬琵琶抑长恨的说法,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乐天于长庆末年所作,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七律(《白氏长庆集》壹陆。)中,自述其平生得意之诗,首举《长恨歌》而不及《琵琶引》。若据以谓乐天不自以《琵琶引》为佳,固属不可。然乐天心中绝不以《长恨歌》为拙,而《琵琶引》为较工,则断断可知。此张氏《琵琶引》工于《长恨歌》之论,不可依据者也。”“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小白的《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成就,写得颇为自得。自述其平生得意之诗,首举《长恨歌》而不及《琵琶引》这就说明在白居易心目中,绝对不会认为琵琶工,长恨拙的。
那么我们尊重小白吧,就说琵琶没长恨好。不过琵琶行虽不可说超越长恨歌,却可以说完全超越同期的写弹弦乐的所有诗篇。琵琶是乐府第一吗?我觉得应该是的。再来看下元稹 他在《元氏长庆集》中的《琵琶歌》。 琵琶宫调八十一,旋宫三调弹不出。玄宗偏许贺怀智,段师此艺还相匹。自后流传指拨衰,昆仑善才徒尔为。澒(hòng汹涌) 声少得似雷吼,缠弦不敢弹羊皮。人间奇事会相续,但有卞和无有玉。段师弟子数十人,李家管儿称上足。管儿不作供奉儿,抛在东都双鬓丝。逢人便请送杯盏, 著尽工夫人不知。李家兄弟皆爱酒,我是酒徒为密友。著作曾邀连夜宿,中碾春溪华新绿。平明船载管儿行,尽日听弹无限曲。曲名无限知者鲜,霓裳羽衣偏宛转。凉州大遍最豪嘈,六幺散序多笼捻。我闻此曲深赏奇,赏著奇处惊管儿。管儿为我双泪垂,自弹此曲长自悲。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
夜静风珊珊。 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 骤弹曲破音繁并。百万金铃旋玉盘,醉客满船皆暂醒。自兹听后六七年,管儿在洛我朝天。游想慈恩杏园里,梦寐仁风花树前。去年御史留东台,公私蹙促颜不开。 今春制狱正撩乱,昼夜推囚心似灰。暂辍归时寻著作,著作南园花坼萼。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是夕青春值三五,花枝向月云含吐。著作施樽命管儿,管儿久别今方睹。管儿还为弹六幺,六幺依旧声迢迢。猿鸣雪岫来三峡,鹤唳晴空闻九霄。逡巡弹得六幺彻,霜刀破竹无残节。幽关鸦轧胡雁悲,断弦砉騞层冰裂。 我为含凄叹奇绝,许作长歌始终说。艺奇思寡尘事多, 许来寒暑又经过。如今左降在闲处,始为管儿歌此歌。歌此歌,寄管儿。管儿管儿忧尔衰,尔衰之后继者谁。继之无乃在铁山,铁山已近曹穆间。性灵甚好功犹浅, 急处未得臻幽闲。努力铁山勤学取,莫遣后来无所祖。
很长,可以感觉到就想象力的丰富和语意的精当而论,白居易实在大大超越了元稹,其实元稹的《琵琶歌》作于元和五年 写在白居易《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之前,因此可以断定白居易参考借鉴了元稹的这首《琵琶歌》,而且,有明显的 依本改进的痕迹。 从上面的摘抄能看出来。读过琵琶的朋友想想前面对这位妓女的描写,明显看出,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弹奏的若干诗句,就是元稹这些诗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再以作诗的意旨而论。二首虽然同是赞美琵琶技艺的,同时老元小白两个倒霉孩子也同是遭贬,居住在贬谪闲散之地所作。
元稹诗既盛赞管儿的绝艺,又用来勉励铁山要勤学取,写一题而兼两旨。但是老元的间隔不好,也就是铺成不好,这点小白的琵琶一题一旨明白晓畅,当然优于老元,很多人都这样认为。所以。小白的比老元的强。元稹诗中所说,自己久前许诺管儿作一诗,因为事务冗杂没有空 ,等到贬谪了,得了闲功夫了,就偿还久前的许诺,写下这首诗。曾经沧海难为水哦这样的旨意,实在略嫌平庸浅近。而白居易的却说:“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旨意表明,白居易既专门为这一长安旧日名倡女感今伤昔而作,又关联到自己迁谪失落的情怀。 白居易整合了 写《琵琶行》之人(就是自己)和《琵琶行》所咏之人(那个妓女),把二者融为一体。诗中的“我”和琵琶女,内容互补,感慨复加。写得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可以说,老元的《琵琶歌》都望尘莫及于小白的《琵琶行》。
再来看看刘禹锡的《泰娘歌》比较:
泰娘家本阊门西,门前绿水环金堤。有时妆成好天气,走上皋桥折花戏。风流太守韦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yú,古代画着鸟隼的军旗)。斗量明珠鸟传意,绀幰(xiǎn 车上的帷幔)迎入专城居。长鬟如云衣似雾,锦茵罗荐承轻步。舞学惊鸿水榭春,歌传上客兰堂暮。从郎西入帝城中,贵游簪组香帘栊。低鬟缓视抱明月,纤指破拨生胡风。繁华一旦有消歇,题剑无光履声绝。洛阳旧宅生草莱,杜陵萧萧松柏哀。妆奁虫网厚如茧,博山炉侧倾寒灰。蕲州刺史张公子,白马新到铜驼里。自言买笑掷黄金,月堕云中从此始。安知鵩鸟座隅飞,寂寞旅魂招不归。秦嘉镜有前时结,韩寿香销故箧衣。山城少人江水碧,断雁哀猿风雨夕。朱弦已绝为知音,云鬓未秋私自惜。举目风烟非旧时,梦寻归路多参差。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其实刘禹锡写的不错,才气英气,白居易都服他的。刘禹锡诗最后的4句,实在好。用影射法,把被遗弃的妾(泰娘),比作被放逐的犯官(刘禹锡自己 ),这意境,跟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很相近的,有得比!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句都够千古的。但是前者老刘的这首没有几个人知道是他写的,但是小白的尾句却成了空前绝后的佳句,不过,刘禹锡诗里很多是叙述泰娘遭遇的经过,虽然,用了不少比喻“低鬟缓视抱明月,纤指破拨生胡风”去称赞泰娘的技艺,却没有直接而生动地详写琵琶的音响和旋律之美。这点小白做到了。
我们再来看下李坤,也就是作为文友曾配合白居易写了《长恨歌传》,有人说深深折服于白居易歌行体的李绅,他的《悲善才》,也是写弹琵琶的诗。也可圈可点。但是我知道他心里不喜欢小白的才华。并认为自己比小白强。全诗如下: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东头弟子曹善才,琵琶请进新翻曲。翠蛾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拢弦促挥抹。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珮相瑳切。流莺子母飞上林,仙鹤雌雄唳明月。此时奉诏侍金銮,别殿承恩许召弹。三月曲江春草绿,九霄天乐下云端。紫髯供奉前屈膝,尽弹妙曲当春日。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日曛尘暗车马散,为惜新声有馀叹。明年冠剑闭桥山,万里孤臣投海畔。笼禽铩翮尚还飞,白首生从五岭归。闻道善才成朽骨,空馀弟子奉音徽。南谯寂寞三春晚,有客弹弦独凄怨。静听深奏楚月光,忆昔初闻曲江宴。心悲不觉泪阑干,更为调弦反覆弹。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自怜淮海同泥滓,恨魄凝心未能死。惆怅追怀万事空,雍门感慨徒为尔。 这首诗,作于大和四年之前,也就是宝历元年之后,也就是远在《琵琶引》之后。也就是说,李绅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作为范本,借鉴揣摩。但是,李绅仍然超越不了白居易的《琵琶行》。悲哀啊。。。未留佳句。。小白也看过他写的这首的还不无调侃地说“苦教短李伏歌行。” 着实令李绅折服于他的歌行体诗歌之下。我认为在唐代写琵琶的的诗篇当中,白居易的《琵琶》超越了别人,无人能及。而我更是觉得小白,真正超越了他自己,才写成《琵琶行》。当年,白居易自京城谪迁到寻阳,宿于鄂州,也就是在写《琵琶行》之前,他自己就写了一首《夜闻歌者》(宿鄂州),写一个女歌手的色艺与凄凉如下:
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哀婉,凄美。一个深秋明月之夜,一位美丽而悲伤的且歌且泣少妇,肌肤如雪,楚楚动人。文字简练,却很能刺激读者的想象。应该说,这是精品。 琵琶构思的精妙,画面的丰美,处处呈现令人惊讶的艺术瑰丽。在音乐刻画的细致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生动性,以及思想感情表现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夜闻歌者》。所以,小白遇到的都是妓女,但是超越了自己写了琵琶,来看看小白自己的东西在《白氏长庆集》贰,秦中吟,《五弦》云:大声麤(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再
来对比一下《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同集叁,新乐府,《五弦弹》云: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钱击珊瑚一两曲,冰写玉盘千万声。杀声入耳肤血惨,寒气中人肌骨酸。曲终声尽欲半日,四座相对愁无言。座中有一远方士,唧唧咨咨声不已。这些比起琵琶行,相差太大了
综上所述:《琵琶行》是白居易数一数二的诗歌杰作。就表现音乐美的同类题材而言,《琵琶行》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唐诗歌,甚至可以说代表了全唐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白居易长期诗歌创作实践的积累和诗歌艺术上的锐意进取,不断超越自我,为《琵琶行》的产生,备足了种种条件。 中唐文人的关系,在诗歌艺术上的相互交流,揣摩,借鉴,以及相互较量,比试,争雄,形成了一种在既是朋友又是对手之间经常产生的良性的互动。正是这一外因,促使《琵琶行》攀上了高峰,傲视同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