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三化学总复习——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总复习——基本概念与原理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初中化学总复习(二) ————基本概念与原理

知识点精析 复习目标

一、 了解下列一般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元素符号;

2.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有机物、无机物、混合物、纯净物); 3.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 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5.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 了解下列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1.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2. 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3. 化学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量、质量分数); 4. 溶质的质量分数;

5. 物质的类别(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

知识点精析 一、物质的组成

单质元素纯净物离子原子化合物分子

1.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462(1)核电荷数相同的原子、离子都属同一种元素,如S、S、S、S、S都属硫元素;

0 宏观描述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微观描述既分种类、又论个数(2)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1)非金属单质:如O2、H2、N2、Cl2等; (2)非金属氢化物:如HCl、HBr、H2S、NH3等; (3)非金属氧化物:如SO2、CO2、P2O5、CO等; (4)含氧酸:如HNO3、H2SO4、H3PO4、H2CO3等; (5)有机化合物:如CH4、C2H5OH、CH3COOH等。 3. 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1)金属单质:如Na、Mg、Al、Fe、Zn、Cu等;

(2)某些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 如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 4.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1)绝大多数盐类:如NaCl、CuSO4、BaSO4、K2CO3等; (2)某些碱:如NaOH、KOH、Ca(OH)2、Ba(OH)2等;

1

(3)某些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如Na2O、MgO、CaO等。

5. 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结构 电性 相互转化关系

二、物质分类

原子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不显电性 离子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带正电 得电子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带负电 得电子阳离子失电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 混合物(空气、溶液)金属单质(Na、Mg、Al)单质1. 物质非金属单质(H2、O2、Cl2)有机物(CH4、C2H5OH)纯净物碱性氧化物氧化物化合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酸无氧酸无机物可溶性碱碱难溶性碱正盐盐酸式盐碱式盐

2.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比较 纯净物 (1)由同种物质组成,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纯净物由同种区别 分子构成; (2)具有固定不变的组成; (3)具有固定的性质。 联系

3. 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此处插入以下动画演示“poc3dhhx010927zsjj00”)

2

混合物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没有固定组成 (3)各组分均保持原有性质。 混合分离、提纯几种纯净物混合物

注意:单质如H2、O2、S、Fe、Cu等;化合物如H2O、CO2、H2SO4、KOH、Na2CO3等。 三、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性质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化合反应物质分解反应基本反应类型置换反应变化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从得氧、失氧看还原反应

四、化学用语和常用化学量

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用语化学式离子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1. 化学用语表示物质结构的化学用语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电离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2. 常用化学量相对分子质量五、溶液

溶质组成(不指明时,为水)溶剂饱和溶液分类注意与浓、稀溶液的区别,相互转化条件溶液不饱和溶液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100%溶液质量

六、化学基本原理

1.原子的构成

在同一原子中:(1)核电荷数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

(2)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2. 核外电子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1)通常把最外层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层时是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如稀有气体原子、Na

离子、Cl

离子等;

(2)最外层少于4个电子的结构,在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如Na原子、Mg原子、Al原子等;

(3)最外层多于4个电子的结构,在反应中易获得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如Cl原子、O原子、S原子等。 3. 化合价

(1)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在化合物中,H元素通常显+1价;O元素通常显-2价;金属元素通常显正价;非金属元素与金属或氢元素结合时通常显负价;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熟记常见元素与根的化合价。

(2)会利用化合价规则:根据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根据化学式判断某元素的化合价; 4.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 5 .酸、碱、盐的电离

(1)酸、碱、盐的电离与导电的关系酸溶于水接通碱自由移动的离子离子定向移动直流电源或熔化盐电离导电内因:由化合物本身的结构(2)电离的条件外因:化合物溶于水或受热熔化(3)酸、碱、盐的电离:水电离氢离子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金属离子电离盐

典型例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B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C 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 D 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解析:从宏观上看,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而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从微

酸电离碱电离 4

观上看,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不能用元素的观念去理解混合物的概念,例如水是纯净物且是化合物,但水含有氢、氧两种元素。因此,不能认为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

答案:C。

2.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B 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硫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物体受热膨胀,是由于分子受热后分子体积变大的缘故

D 坐在教室里闻到窗外飘进来的桂花香气,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解析:微观粒子的变化实质,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来表现。碘受热变成碘蒸气,物体受热膨胀,都是分子间距发生了变化,是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A、C是错的。化学反应中,二氧化硫分子会发生变化,这样才能形成新的分子,故B也是错的。能闻到桂花香气,是有关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D对。

答案:D。

03.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Na+

Cl2

02NaCl,反应前后Na、Cl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1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分析,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填序号   A O2+2MgC

2MgO B CaO+H2O=Ca(OH)2

D CaCO3

CaO+CO2

11E H2+CuOCu+H2O F HCl+NaOH=NaCl+H2O

2 根据上面的分析和推理,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做出恰当概括: 置换反应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解析:本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要根据此信息来判断给予的化学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并总结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按照新信息所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A选项中Mg、O元素,C选项中Cl、O元素,E选项中H、Cu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应是氧化还原反应。A、B选项是化合反应,C、D选项是分解反应,E选项是置换反应,F选项是复分解反应。由以上分析可知,要是氧化还原反应,关键是在反应中有无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只要有元素单质状态化合价为零价变成化合物状态化合价不为零,或从化合物状态转变为单质状态就行了,所以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相互交换成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1 ACE 2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中有单质参加的一定是氧化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① Cu+2HCl=CuCl2+H2↑ ② 2Fe+6HCl=2FeCl3+3H2↑

③ KNO3+NaOH=KOH+NaNO3 ④ CuSO4+2NaOH=Na2SO4+Cu(OH)2↓ ⑤ Zn+2HNO3=ZnNO3+H2↑ ⑥ Al+H2SO4=Al2SO3+3H2O ⑦ CaO+H2O=CaOH ⑧ 2H2O=2H2+O2

解析: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应根据以下原理或原则:1 客观性原理。即反应要符合客观还原反应;分解反应中有单质生成的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5

实际。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什么物质,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物质的性质、状态以及发生置换反应的金属活动顺序,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2 等量性原理。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也就是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3 书写规则。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是否正确书写。4 规范原则。即反应条件是否注明,表示沉淀和气体的符号是否标出。①中铜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②中生成物是FeCl2,而不是FeCl3,③中无沉淀、气体、水生成,复分解反应不发生,⑤中由于HNO3具有强氧化性,产物不是H2而是水,以上皆违背了客观性原理。⑥没有配平,违背了等量性原理。⑦中化学式CaOH错了,违背了书写规则。⑧中水分解的条件没有注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没有标出向上的箭号,违背了规范原则。因此,只有④正确。

答案:④。

5.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____,化合物的是____,纯净物的是 ,混合物的是____,氧化物的是____(均填容器下的代号).

解析:解决此类题要抓住物质分类的依据:纯净物和混合物主要区别在于物质的种类是

几种,一种为纯净物,多种为混合物,图中B、C、E为混合物,而A、D中都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所以为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区分它们的关键在于组成物质元素的种类:一种为单质,多种为化合物,因此,A属于单质,D属于化合物,且为氧化物.

答案:单质的是A ,化合物的是D ,纯净物的是AD, 混合物的是BCE ,氧化物的是D 。

中考链接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04四川)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煤矿瓦斯爆炸 B.浓硫酸使火柴梗碳化 C.空调制冷 D.牛奶变酸

2.(04济南)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 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6

3.(04南昌)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安全返航,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火箭所用的燃料为偏二甲肼[(CH3)2N2H2],其主要反应为 (CH3)2N2H2 + N2O4 →X + CO2 + H2O ,由此可知测X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 )

A.碳 B.氢 C.氧 D.氮

4.(04南京)据2003年7月13日《金陵晚报》题为《废弃定影液中淘出银子》的文章报道,有人利用摄影店废弃的定影液,每月可回收价值约20万元的银。一种回收方法的反应原理是:Fe + 2AgNO3 == 2Ag + Fe(NO3)2 ,这个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04黄冈) 已知H2能在O2、Cl2中燃烧,下图中横坐标表示完全燃烧时消耗气体X(X═A,B,C)的分子数n (X),纵坐标表示消耗H2的分子数n (H2),已知A,B是纯净物,C是由A和B组成的混合物,则C中的n (A) ∶ n (B)为 ( )

A.2∶1 B.2∶3 C. 2∶5 D.1∶1

二、填空题

6.(04汕头)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当x = 12时,则该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个电子。 7.右图是费俊龙和聂海胜在“神舟”六号飞船中的照片,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对神六飞船的有关信息进行思考并作答。

(1)航天员在太空中每人每天大约需要0.9kg氧气、2.5 L水、0.6 kg食物,排出1.0 kg二氧化碳、1.8kg水蒸气等。上述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

7

(2)神六飞船的外壳是用金属、玻璃、工程塑料等材料制成的。其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__。

中考链接答案

一、1.C 2.B 3.D 4.C 5.C 二、6.金属,12

7.氧气;水、二氧化碳;食物;工程塑料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