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8个虚词主要用法

18个虚词主要用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下面介绍18个虚词主要的常见用法,作为参考:

(1)以

①介词。其后常跟一个名词或代词,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方式、凭借、原因等多种情况;可译为“用”“把”“凭”“因”等;有时它后面的代词被省略,但它仍是介词,需特别注意。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

②连词。大体相当于“而”,只是不表转折关系。“以”用在两个行为或分句之间,表示行为与目的、结果关系,可译为“来”。

例:作《师说》以贻之。(连“写文”与“送人”两个行为,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用在两个分句间,表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

(2)而(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如:蟹六跪而二螯。

②表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③表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可是)

④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关系。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地)

(3)其

①代词

A人称代词(做分句或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译为“他”例:秦王恐其破璧。(他)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B物主代词(做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

例:臣从其计,而大王亦幸赦臣。(他的)

C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些”“其中的”)

例: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些)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其中的)

)“它”等。

②副词(放在句首,表推测,反诘,期望等语气)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4)且

①连词(表递进、并列关系)

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而且”递进)

河水清且涟漪。(“并且”并列)

②副词(译为“将”“姑且”)

例:不出,火且尽。(将要)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姑且)

(5)之

①代词(做宾语,译为“他”“他们”等;也可代事)

例: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他”,指晋鄙)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公子患之,数请魏王。(赵都被围之事)

②助词

A用在定语与中心句之间,相当于“的”

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的)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的)

B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性,使其变成一个分句或一个短语,“之”字可不译。

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人无感”做“欲”的宾语)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孤有孔明”做“犹鱼之有水”的主语)

③动词(译为“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到南海去)

(6)因

①介词(表原因、依据等,可译为“因为”凭借等)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由宾客跟着)

②副词(表顺接,可译为“于是”“便”“就势”)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

(7)于

①领起介宾短语,表动作的地点、对象等。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在”,表时间)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表对象)

②领起介宾短语,用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

苛政猛于虎。(比)

③用在动词后,引出行为主动者,表被动。

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

(8)然

①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可是)

②代词(译为“这样”)

例:輮使之然也。(这样)

③助词(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地)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样子)

④表赞成或肯定

例:成然之。(《促织》)(认为对)

(9)者(助词)

①附在其他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的人”、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后来的人)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的声音)

“……的事物”等)

②用在主语后边,起提顿作用,然后再表明论断。

例: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不译)

(10)则

①连词,表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分句间并列)

表转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表承接: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②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或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1)乎

①语气词,多用于句末,可表疑问感叹等语气。

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②介词,相当于“于”。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个译为“在”,第二个译“比”。)

(12)焉

①语气助词,多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

例:于是余有叹焉。

②疑问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13)所

①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人”事”等。

例: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遭遇的事)

②与“为”字呼应,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

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所”“以”连用,表原因或手段。

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原因)

“……的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方式)

(14)为

①介词,表对象:此中人语曰: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表原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因为”)

表被动: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

②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诘问。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5)与

①介词,表对象,可译为“跟”“同”。

例:(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②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语气,相当于“欤”。

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③动词,“给”。

例: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16)也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表各种语气。

判断语气: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疑问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7)哉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表感叹、疑问等语气。

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感叹)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反问)

(18)矣

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

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陈述)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劝勉)

复习文言虚词,要把重点放在那些对文义理解有影响的虚词上,不必逐个、逐条死背。这18个虚词之外的常见虚词,如“莫”“故”“及”“每”“复”等,在阅读练习中也要适当给予注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