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成就概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7年11月06日14:32 文艺报 李朝全

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被大量译介到国外,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奖项,也受到了外国有识之士比较中肯客观的评价。

对外译介的当代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及民间组织的,譬如,国家外文局及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出版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些翻译大多是由中国的外语专业人士担任的,选择的大多是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其中又以中短篇小说为主,有些图书是多位作家的作品合集。这些翻译著作以英、法语种为主,兼顾德、俄、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等其他语种。印行的图书,大多被用作礼品,主要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等向外国友好人士进行赠阅,较少进入市场销售流通。因此,从总体上看,这些图书在外国的影响面较窄,影响力有限。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此类图书约30部,占全部馆藏当代文学译作的6%左右。

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据笔者统计,仅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意、西等欧洲语种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作即在460种以上,中国有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当代作家在150位以上。而国家图书馆的外文藏书还相当不完整相当不全面。譬如,王蒙的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文字,但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五、六种文字的译本。又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出版,2002年为17种,2003年突增到29种,2004年则在40种以上(不包括再版书),这三年总计在86种以上,而国家图书馆仅收藏有9种。

仅举法国为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正在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据法国普罗旺斯大学杜特莱教授介绍,1978年以后,几个法国汉学家开始研究中国的新文学,1981年出了一部短篇小说集Le Retour du Pere(《父亲的归来》)。1982年法国文学杂志Docks发表了一本关于中国诗人与艺术家的特刊,收入芒克、北岛、马德生、王克平、阿城等的作品。1985年,法国文学杂志Europe(《欧洲》)有一期专门介绍中国新文学,收入了王蒙、谌容、宗璞的短篇小说以及顾城、北岛、舒婷等人的诗。1988年,Alina 出版社推出了一本《1978-1988年中国短篇小说集》,收入阿城、白桦、高行健、古华、韩少功、、刘心武、刘再复、陆文夫、莫言、谌容、王蒙、汪曾祺、张承志、张抗抗、张贤亮、张辛欣和宗璞的作品。在1988年前后法国翻译出版了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陆文夫的《美食家》,张辛欣的几部小说,的报告文学集,韩少功的《爸爸爸》,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1994年,法国最大的出版社Gallimard出版社推出了一本《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集》,收入林斤澜、叶蔚林、李锐、史铁生、马原、何立伟、刘恒、张炜、扎西达娃和格非等作家的17篇作品。Philippe Picquier出版社出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Aube出版社出了苏童的小说《米》,Le Seuil出版社出了莫言的《十三步》和《酒国》,Stock出版社出了贾平凹的《废都》。最近几年,文学也被陆续翻译成法文,如李昂的《杀夫》、张大春的短篇小说、黄凡的小说、白先勇的《台北人》《孽子》等作品。其中,白先勇的《孽子》、李昂的《杀夫》和苏童的《妻妾成群》、高行健的小说是前几年在法国颇受好评的作品。而纵观2003-2004年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最为突出的特征当属一个“新”字。新作品如王蒙的《笑而不答》、叶兆言的《没有玻璃的花房》、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毕飞宇的《青衣》和《玉米》、刘震云的《官人》、刘醒龙的《挑担茶叶上北京》、阿来的《遥远的温泉》、迟子建的《香坊》、史铁生的《宿命》等;90年代后登上中国文坛的新生代乃至“80后”作家的作品也受到了大力推介,如斗的《解决》、邱华栋的

《黑暗河流上的闪光》、郭小橹的《我心中的石头镇》以及生于80年代的田原的《斑马森林》和韩寒的《三重门》;一些非当下文坛创作主流的题材和样式的文学作品也得到了译介,譬如何家弘的侦探小说系列、黄蓓佳的儿童文学长篇《我要做个好孩子》、池莉的“新写实”力作《你是一条河》、格非的先锋实验作品《雨季的感觉》等。

从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上看,中国20世纪小说的法语译本共有1种,其中现代文学作品约30种,所占比例不足20%;作者当中,现代作家5位:鲁迅、沈从文、柔石、萧红、叶紫,现当代作家8位:巴金、丁玲、老舍、茅盾、张爱玲、钱锺书、孙犁、林语堂。其余70余位均为当代作家,包括:阿城、白桦、北岛、毕飞宇、残雪、陈建功、程乃珊、池莉、迟子建、储福金、从维熙、邓友梅、斗、方方、冯骥才、高行健、格非、古华、郭小橹、郭雪波、韩少功、航鹰、浩然、何家弘、霍达、贾平凹、蒋子丹、林夕、刘恒、刘心武、刘醒龙、刘震云、陆文夫、陆星儿、莫言、木青、欧阳山、邱华栋、苏童、孙甘露、田原、铁凝、王蒙、王朔、王安忆、汪曾祺、徐星、杨绛、姚雪垠、叶兆言、益希丹增、余华、扎西达娃、张承志、张洁、张贤亮、张欣、张辛欣、张之路、周大新、周立波、朱文颖、朱晓平、宗璞等以及的白先勇、陈映真、黄凡、李昂、王文兴、张大春,的古龙,旅英作家虹影等。从单个作家被翻译作品的版本数量上看,最多的是老舍,共19种,其次是苏童7种,巴金、莫言各6种,茅盾、余华、贾平凹、冯骥才等各4种。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英文译本方面,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196种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包括有:程乃珊的《蓝屋》、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大红灯笼高高挂》(即《妻妾成群》)、徐小斌的《敦煌遗梦》、郭雪波的《沙狼》、金庸的《雪山飞狐》、张抗抗的《伴侣》、陈源斌的《秋菊的故事》(即《万家诉讼》)、柯岩的《寻找回来的世界》、刘恒的《黑的雪》、莫言的《红高粱》、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王安忆的《小鲍庄》、残雪的《苍老的浮云》、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张承志的《黑骏马》、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老井》、谌容的《人到中年》以及迟子建、林夕、宗璞、古华、贾平凹、余华、方方、戴厚英、柯云路、巴金、舒婷、北岛、杨牧、李瑛、茹志鹃、周而复、吴强、赵树理、杨沫、周立波、张天翼、汪曾祺、秦兆阳和柏杨、王文兴、林海音、白先勇、李昂、聂华苓、西西等60多位作家的作品。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德文译本方面,国家图书馆共收藏有约48种小说等作品。包括巴金、老舍、茅盾、丁玲、沈从文、周立波、张天翼、叶圣陶和北岛、陈若曦、戴厚英、邓友梅、冯骥才、高晓声、蒋子龙、李国文、李锐、李心田、李季、鲁彦周、莫言、苏童、王蒙、杨沫、余华、张抗抗、张贤亮等30余位当代作家。其中,个人被译介图书数量较多的如茅盾4种,巴金、冯骥才、老舍各3种,邓友梅、鲁彦周、莫言、王蒙、张贤亮各2种。 日本最近5年翻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有: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李冯的《另一个孙悟空》、余华的《活着》、叶广芩的《采桑子》、棉棉的《糖》、韩寒的《三重门》、九丹的《乌鸦》、迟子建的《伪满洲国》、莫言的《檀香刑》《白狗秋千架》《红高粱》《师傅越来越幽默》《四十一炮》、池莉的《生活秀》、铁凝的《大浴女》、张平的《凶犯》《十面埋伏》、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春树的《北京娃娃》等。

从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外国译介中国当代作品的体裁上看,最多的是小说,占到90%以上,散文随笔、诗歌、报告文学的译介数量很少,大多只有1-3部,其中最多的是翻译成英文的诗歌,有10余部。

根据媒体报道,中国有些作家的译作在国外颇受欢迎。例如,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言《红高粱》《丰乳肥臀》英译本在美国曾大受追捧;余华《兄弟》德译本在德国有11家出版社竞争出版权;在最近结束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本土少儿畅销书“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一举“跳”出国门,国际著名出版商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一次购入该系列中的8本,并将在2008年春季于英美上市;姜戎《狼图腾》前年以100万美元卖出了全球数

十种文字版权,意大利语版本2007年初出版当即在意引起轰动;前几年池莉的一部法文译作《生活秀》据说卖到了几万册;彭见明的《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先后印行了多个版本,据称总销量在10万册以上……

一批中国作家作品在国际上深受肯定和好评,摘取了许多重要奖项。贾平凹获得过美国“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女评委奖”,张炜获得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杰出成就奖”,余华获得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巴金、冰心、张洁、王蒙、莫言、苏童、周勍等作家也获得过如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德国“尤利西斯国际报告文学奖”等。余华、莫言获得过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等。

国际上,也有许多汉学家、教授学者等相当看好中国当代文学。例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高度评价莫言等人的小说。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也钟爱并长期致力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法国著名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认为今天的中国文学已是“真正的文学”。法国翻译界近年相当重视跟踪中国最新的文学作品,译介了大量在题材上具有强烈时代感或地域特色,在思想内涵上具有对人性本质的深刻剖析、凝聚着东方哲学精髓,在艺术手法上有所突破创新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中国当代作家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译介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实际成就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目前已经译介的作家作品仅占我国当代优秀作家作品很小的比例;外国人选择翻译的中国作品为了满足其国内读者的阅读需要带有相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而我国文学译介作品在国外应如何宣传推广、扩大销售以及进入社会主流阅读之中则更是有很长的路要走。以上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并正在实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包括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无疑都是目光长远、效果显著、意义重大的举措。

译介问题多 《长恨歌》在美差点改名“上海小姐”

来源: 文汇报

近日,在中国作协的一次座谈会上,铁凝说:“毋庸讳言,在当代,翻译中国文学还不大赚钱,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还处于弱势。由于语言、文化甚至政治的原因,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面临着重重困难,还需要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包括进一步加强与国际主流文学界的交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汉学界的联系。”

今年9月份,中国作协铁凝访问美国时,遇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副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他向铁凝披露了一段在美国出版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插曲:几年前,白睿文把译好的《长恨歌》拿给一家出版社,后者一听是中国当代文学就表示没有兴趣。在白睿文的竭力推荐下,出版社方面勉强看了部分译稿后同意出版,但提出书名要改成《上海小姐》——理由是有这样一个书名做噱头,“肯定能卖得好”。由于译者坚持,去年初,忠实于原名的《长恨歌》(英译名为“the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终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日前,在中国作协召开的文学创作座谈会上,

铁凝以此为例感慨地说:“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还将不断碰到由文化的不对等带来的冲击。” 拒绝包装通俗化

王安忆接到记者的求证电话,表示她对“改名”一事毫不知情。“我能否接受‘上海小姐’这个译名?”王安忆思索片刻,认为这已经不能够假设。她表示:“我只知道现在的译名非常忠实于‘长恨歌’的原意,对此我感到满意。” 同时,王安忆告诉记者,听到记者转述的“上海小姐”四个字时,她立即感到耳熟,下意识地想到:是否有人将同为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清人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误传为了《长恨歌》?王安忆解释说,这样的联想来自于《海上花列传》的英译名是“theSing-Song Girls of Shanghai”,即“上海歌女”。

原来,从“上海歌女”到“上海小姐”,早有套路可袭。这种改名是为达到传播目的而采用的“通俗化手术”,较之中国人把美国小说“gone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通译为“乱世佳人”,把好莱坞电影“Waterloo

Bridge”(“滑铁卢桥”)意译为“魂断蓝桥”,似乎性质无二。然而,中国小说并非必须经过改名才能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和喜欢。王安忆更早些的作品《小鲍庄》英译本于1990年获得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奖。她告诉记者:“译名非常准确,就叫 ‘BaoTown’。”同样,2005年获英国《报》外国小说奖最终提名奖的小说“Village of stone”就是从郭小橹的小说原名《我心中的石头镇》直译而来。 方言味道译不出

“十几年前,一个国外博士生来找我,说太喜欢《废都》了,要买下它的海外版权。那时候中国作家都没有海外出版的经验,我的态度更是无所谓,谁要谁就拿走。可这位译者的中英文水平都不怎么样,译到一半就译不下去了,前面译的那一半,出版社也嫌差不肯出。版权在他手里就一直攥着,直到几年前,才交给了比较有名的汉学家葛浩文。”贾平凹对记者回忆起《废都》走出国门的坎坷经历。 这些年交道打下来,贾平凹有三点感受:一,中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翻不出来”,“比如我写的《秦腔》,翻出来就没有味道了,因为它没有故事,净是语言”;二,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一批专业、优秀的海外版权经纪人,“比如我的《高兴》,来过四五个谈海外版权的人,有的要卖给英国,有的要卖给美国,后来都见不到了。我以前所有在国外出版的十几种译本,也都是别人断续零碎找上门来和我谈的,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找他们”;三,要培养一批中国自己的在职翻译家。 稿酬仍是一道槛

除了缩改多、译质差等因素,还有一道门槛制约着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积极性:稿酬低。

“中国作家目前还无法和外国出版社谈稿费,我们的资源还是挺廉价的,对方一般付得都很少。”毕淑敏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大约五六年前,以色列某家出版社有意出版毕淑敏的一篇约一万字的小说,对方提出的稿费是40美元,

约300元人民币。“对方通常还会提出改写和缩写。与所谓的海外影响相比,我更在意的是保留作品的完整性。”毕淑敏说。

贾平凹坦言,他甚至遭遇过“零稿费”。小说在韩国和越南出版时,虽然销量很好,自己却几乎没有拿到过稿酬。据他的经验来看,日本和法国的行业情况稍好,版权报酬都会按时按量奉上,但稿费标准却没有作者说话的份。“他们说多少就是多少,也许他们是按一个标准提出的。是否比国外的作家低?低多少?我永远不会知道。” (吴越)

纵横编辑结语:

现在这小说的译名是以三俗为目标,大步奔去的。《魂断蓝桥》这个译名尚且还有些优美凄凉的文艺气质在其中,比起什么《上海小姐》或者是《西门庆与其六个妻妾奇情史》(德国汉学家弗库恩根翻译的《金瓶梅》),还有《强盗和士兵》(《水浒传》德译本),《艳情异史》(《聊斋志异》日译本)来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名啊。

我会副胡宗锋教授英译的贾平

凹中篇《黑氏》在美国发表

发布时间:2011-3-30 16:59:18

美国老牌文学刊物《新文学》New Letters在2010年12月的第七十七卷第一期(秋季号)第一次以大篇幅全文刊登了贾平凹先生1985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黑氏》。小说的英文译者为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翻译协会副,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胡宗锋教授和中国民航大学的青年教师刘晓峰。

美国的《新文学》创刊于1934年冬,原为肯萨斯大学创办的《大学评论》,1944年更名为《肯萨斯大学评论》,1971年再次更名为《新文学》。《新文学》从其创刊起贯彻的理念就是:“质量是选稿的惟一标准”。创刊近八十年来,该刊曾刊登过赛珍珠(Pearl S. Buck)、塞林格J.D. Salinge罗伯特·勃莱Robert Bly、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等一大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美国作家和世界其他国家有名作家的作品。 新一期的《新文学》重点推出(三分之一的版面)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在新一期的编辑手记中,该刊主编罗伯特·斯图亚特Robert Stewart 先生说:“鸟会飞走,生命会凋谢,而伟大的文学会留下来。”在为读者解释为什么会大篇幅的介绍一个作家时,他说:“文学艺术的价值,会小心翼翼地、缓缓地自我展现。”

《新文学》2010年第12期

《黑氏》的译者胡宗锋教授和刘晓峰与贾平凹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