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斯金纳理论概述及应用实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斯金納理論概述及應用實例

一、斯金納簡介

伯爾赫斯•弗雷德裏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新行爲主義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也是新行爲主義的主要代表。他通過動物實驗建立了操作行爲主義的學習理論,並據此提出了程序教學論及其教學模式,曾給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和世界的中小學教育帶來廣泛影響。主要著作有:《有機體的行為:壹種實驗的分析》《科學與人類行為》《言語行為》《學習的科學和教學的藝術》《教學機器》《沃爾登第二》《自由與人類的控制》及《超越自由與尊嚴》

二、行为学习论要义

行為學習論也稱刺激——反應學習論(stimulus-response learning theory),主要根據行為主義心裡學的基本要義提出其理論觀點,認為學習是個體在特定的環境刺激下所產生的適當連結反應行為(甄晓兰,1997)。通俗來說,行爲學習論認爲學習是個體在活動中受外在因素影響而使其行爲改變的曆程。

行為學習論根據動物實驗,建立了刺激(S)——反應(R)連結關係的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並用之來解釋人的學習行為。這個操作制約過程包含三個要素,即環境刺激、個體的自發反應及強化作用。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

行為學習論者認為強化作用是行為習得的關鍵。能使個體操作性反應增加的一切安排都是強化。它分為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是通過呈現想要的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而負強化是通過消除或中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頻率。這裡要明確負強化和懲罰的區別,懲罰是通過呈現厭惡刺激來降低反應發生的頻率。

在應用強化作用時,可採用立即強化或延宕強化、連續強化或部份強化方式。針對複雜行為的學習還可採用連續漸進法去塑造。此外,類化、辨別、削弱、自然恢復、或晉級制約作用也可幫助個體學習。

三、经典实验

斯金納設計了一種學習裝置叫斯金納箱(如圖一),箱內裝上一個操縱杆,操縱杆連接著一個供應食丸的裝置。將飢餓的白鼠置於箱內,白鼠在箱子里亂跑時,偶然踏上操縱杆,這時供丸裝置會自動送落一粒食丸。白鼠經過幾次嘗試后,就會不斷按壓杠杆,知道吃飽為止。這一實驗中,白鼠學會了按壓杠杆而獲取食物的反應,把強化(食物)與操作性反應聯繫起來。

1

圖一:斯金納箱

四、斯金納學習理論的應用實例

(一)關於正強化——適當的使用稱讚,鼓勵正向行為

1.清楚且有系統的給予稱讚(如:“你準時歸還掛圖,而且保持完好”而不是“你很負責”);2.肯定真正的成就(不要只爲了使他們安靜過不打擾上課,而獎賞沒有投入的學生);3.依個人的能力設定稱謂的標準(把注意放在學生自己的進步上,而非與他人做比較);4.把學生的成功歸因在努力與能力上,使學生有信心再次獲得成功(不要讓成功好像是來自于運氣、額外的幫助或容易的作業);5.使稱讚真正得有增強作用(不要只是爲了平衡失敗,而給學生不應得的稱讚,給予安慰很少能讓學生覺得得到真誠的肯定)。(詳細論述參見吳爾芙,2006) (二)關於負強化——處理不良行為

通過停止或避免不愉快的東西,使行為在相同情境下可能會再度產生。如教師對一個三年級的班級說:“當所有必要的工具歸位到櫥櫃內,而且你們每個人都安靜的坐好,我們就能出去。不然,我們都會錯過休息時間。” (三)關於懲罰——科學謹慎地運用懲罰

1.在懲罰的運用上要前後一致;2.關注學生的行為,而非個人特質;3.學生犯錯之後如果要懲罰,不可以拖延太久;4.不可超過學生身心所能負荷的程度;5.懲罰標准對任何學生應公平、公正;6.學生表現受歡迎行為時,則終止懲罰。(吳爾芙,2006;葉重新,2011)教師應慎用懲罰,因為懲罰只能讓學生明白什麽不能做,但不能讓學生知道什麽能做和應該怎麼做。

五、教學上的應用

包括斯金納在內的許多行為學習論者都強調學習者外顯行為的改變,注重外在環境刺激對學習者的影響,主張在教學中應該制定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目標來指引教學活動過程。並且鼓勵在教學過程中善用獎勵與懲罰來改變行為以促進學習。

(一)塑造新行爲

2

斯金納認爲兒童新行爲産生的基本前提是強化,即得到強化的操作行爲傾向于重複出現,當操作行爲得不到強化時,這種行爲只能偶然出現或者不出現。斯金納設計了一整套塑造行爲和保持行爲強度的新技術、新方法,這就是對趨向于所要塑造的行爲的方向的行爲不斷地給予強化,直到引出所需要的新行爲。同時,他要求在塑造兒童行爲時要注意這樣一條原則:學生必須在他們能力所及的行爲範圍內得到強化,同時這些行爲又必須向新的行爲延伸。(謝應寬,2003) (二)行爲矫正

斯金納把他的強化理論成功地運用于對兒童不良行爲的矯正工作。這種矯正工作並不複雜,對一般性的不良行爲,只要成人注意不論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都不去強化兒童的不良行爲,那麽,這種不良行爲就能得到矯正(謝應寬,2003)。 (三)程序教學法

也叫編序教學,是指,教師依照教學單元的難易度,編寫成適於學生自己學習的教材。這種教材的編寫方法,先將整個教學單元細分成幾個小單元,再按各小單元的邏輯順序依次排列,每一個小單元至少有一個問題,每個問題都有標準答案,第一題答對是學習第二題的基礎,第二題答對是第三題的基礎,以此類推(葉重新,2011)。此種教學法是一種個別化教學,遵循以下結構:①小步驟進行;②呈現明顯的反應;③及時反饋;④自定步調學習。下圖就是程序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流程(如圖二)。

下一步 正答 解释问题(提问) 解答 确认 误答 重复上一步 圖二:程序教學法教學流程

程序教學法的積極意義在於能保證使學習者在學習中得到及時反饋,並在每一小步上得到強化,較好地適應了個別差異性和多樣化的個體需求;而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程序教學中往往只能提供那種不要求解決問題的思維材料,而對那些涉及理解行爲、帶有判斷色彩、評價和認識過程等方面的內容並不適合。 (四)電腦輔助教學

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在電腦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如圖三)。此種教學方法的教學程式主要分為:練習程式(練習以前

3

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家教式程式(學習新概念);問題解決程式(解決新問題);對話程式(模擬師生在教學情境中的對話)(詳細討論參見葉重新,2011)。電腦輔助教學頗適用於中小學生,尤其是對學業成績偏低的學生,它具有輔助教師教學的功能。

圖三:電腦輔助教學流程

六、相關研究概覽

行爲塑造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中的探索(馮豔丹。職業,2012)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與英語語音教學(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 斯金納強化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校園英語(教研版),2011) 論斯金納強化理論在小學母語教學中的應用(科教文彙(下旬刊),2009) 斯金納強化理論與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勵技巧(經濟研究導刊,2010)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遊泳初學者教學中的應用(湘潮(下半月),2010)

程序教學模式在田徑教學中的應用(陳仁偉,喬德平。西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

基于斯金納強化理論的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教育與職業,2009) 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科技信息,2009) 斯金納教學理論在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計算機教育,2008)

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與我國的自學輔導教學實驗(中國冶金教育,2000)

參考書目

甄晓兰(1997)。教学理论。载于黃正傑主編: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吳爾芙(ANITA WOOLFOLK)(2006)。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培生教育。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謝應寬(2003)。B·F·斯金納強化理論探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1(1),110-114。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