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2013.10)
第一部分(选择题 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转型期 义气用事 炫目xuàn 力能扛鼎káng ..B.一幅画 出其制胜 颈椎jìnɡ 戛然而止jiá ..C.协奏曲 耄耋之年 创伤chuānɡ 风靡一时mǐ ..D.爆发力 饮鸠止渴 剽悍biāo 处变不惊chǔ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王、小李和小赵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压住了对手的气势,为团队的胜利赢得了关....
键的一局。
B.年轻气盛的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得比天还大,因此对父母的肺腑之言总是处心积虑地忽....略。
C.美国“棱镜计划”的曝光者登尽管被奥巴马斥为叛国者,但是在我们心中,他无疑是一个危言危行的人。 ....D.同是二战侵略国,但是在反省历史、面对未来的态度上,日本和德国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
福,原因就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
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
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
C.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
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
D.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庄子,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至今流传的许多耳熟能详的词语,如“游刃有余”“目无全牛”“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踌躇满志”都出自《庄子》。 B.《三国演义》是作者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平话、戏曲等作品中的相关内容熔铸而成的,小说主题有着比较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语文 第1页(共8页)
C.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虽然体裁各异,但都属于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 D.雨果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的很多作品富有激情,常借助想像、夸张和渲染等手法,《巴黎圣母院》就是表现其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闲情,是 ,什么也不做,也不想了。也是 ,去水边品茗。有时,从午后一直坐到日暮黄昏, 。人散去,一回头,仿佛看见丰子恺先生那幅画《人散后,一钧新月天如水》,只见天空淡月一弯,竹帘半卷,竹椅几把,桌上剩茶几盏,就是 。
③ 得浮生半日闲,邀三两知己 ②不见一个人,却有着说不出的意境 ③不知不觉,一弯月儿挂上柳梢 ④三月间看桃花开遍陌上,听杜鹃鸣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④①③② D.②③④①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庄氏有二子。其伯曰文美,予字之曰德实。其仲曰文华,予字之曰德诚。且告之曰: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
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贵不如贱。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一日节缩,十日而赢。衣不鲜好,可以常服;食不甘珍,可以常飧。
吴在东南隅,古之僻壤。泰伯、仲雍之至也,予始怪之,而后知圣人之用心也。彼以圣贤之德,神明之冑,目睹中原文物之盛,秘而弗施,乃和于俗。若入裸国而顾解其衣,以其民含朴,而不可以漓之也。洎通
1,始失其故。奔溃放逸,莫之能止。文愈胜,伪愈滋,俗愈漓矣。 上国○
.
闻之长老言,洪武间,民不粱肉,闾阎无文采,女至笄而不饰,市不居异货,宴客者不兼味,室无高垣,...茅舍邻比,强不暴弱。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予少之时所闻所见,今又不知其几变也!大抵始于城市,.而后及于郊外;始于衣冠之家,而后及于城市。人之有欲,何所底止?相夸相胜,莫知其已。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目睨视,啧啧叹不已。东邻之子食美食,西邻之子,从其母而啼。婚姻聘好,酒食晏召,送往.迎来,不问家之有无。曰:吾惧为人笑也。文之敝至于是乎?非独吾吴,天下犹是也。 .
语文 第2页(共8页)
庄氏居吾里中,独以朴素自好。务本力业,供役于县,为王家良民。德实自树立门户,而德诚赘王氏,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此殆流风末俗所浸灌而未及者。其可不深自爱惜,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求其所谓..
诚,而勿事于浮!礼失而求之野,吾犹有望也。 (归有光《庄氏二子字说》)
注:○1上国:指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各国。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太美则饰 文:外在形式 .B.洪武间,民不粱肉 粱肉:吃精细的食物 ..C.相夸相胜,莫知其已 胜:美好 .D.以即其所谓实,而勿事于饰 事:追求 .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莫若德之实 .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 . A. B. 莫之能止 .不及二百年,其存者有几也 . 女至笄而不饰 吾惧为人笑也 .. C. D.皆以敦厚为人所信爱 .从其母而啼 .
8.下列语句中括号内补充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日节缩,(然)十日而赢
B.负贩之徒,道而遇华衣者,(则)目睨视 C.送往迎来,(而)不问家之有无 D.礼失而求之(于)野,吾犹有望也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贤能圣明的泰伯、仲雍来到偏僻的吴地后,致力于移风易俗,改变了当地的民风。
B.文中将洪武年间与当今之世的民风民俗进行对比,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叹惋之意。 C.文中的庄氏二子不受流俗的影响,保持自己的朴素本色,为人处世无愧于其“字”。 D.文章借为庄氏二子取字一事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朴实淳厚民风的期待。
第二部分(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
10.将第二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洎通上国,始失其故。 ②人之有欲,何所底止? 11.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语文 第3页(共8页)
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国子高子曰然臣赖君之赐疏食恶肉可得而食也驽马柴车可得而乘也且犹不欲死况君乎!”又俯而泣。晏子曰:“乐哉!今日婴之游也。见怯君一,而谀臣二,使古而无死者,则太公至今犹存,吾君方今将被蓑苙而立乎畎亩之中,惟事之恤,何暇念死乎!(取材于”《韩诗外传》)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作其中4道题)。(8分)
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诗经·氓》) ②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③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④且臣少仕伪代,历职郎署 , 。 (李密《陈情表》) ⑤ ,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陋室铭》) 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 。(《沁园春 长沙》)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
横波亭(为青口帅赋)
1
金·元好问
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万里风涛接瀛海,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老木清霜鸿雁秋。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
1本诗是为镇守金国青口要塞的老朋友所作,写于元灭金之前。 ○2元龙百尺楼:元龙指三国时的陈登,注:○
2○
刘备曾赞他有文才武略。后用“元龙百尺楼”来指高峻。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起笔不凡,辞采雄壮,又巧借典故,既写出了横波亭下临飞流的孤高之势,
也暗指了亭名之由来。
B.颔联写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诗人对“千年豪杰”的追忆,这与“千古江山,英雄无
觅孙仲谋处”表达的情感一致。
C.颈联中疏星、澹月、老木、清霜加之“秋”与“夜”,描绘出一派清寒江景,而鱼
龙潜江,雁掠长空,更添清寥之感。
D.这首诗融情于景,借咏横波亭及周围山川形势,勉励青口帅勇往直前,收复失地,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②有人称元好问的诗“有豪放迈往之气”。 请结合相关诗句,从内容或语言的角度加以分析。(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12分。
语文 第4页(共8页)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方法,体验方法与玄思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辽样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 之.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教学不闷此三角形有何用 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教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遥性、必然性的 弃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鱿肴他是否能扫除那供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 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事,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离职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 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实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 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用来读书,使自己沉潜侵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心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 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 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暗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 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淳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间。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 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 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学,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用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 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几天,有 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14、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位的高低。 C. 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 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15.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4分)
A. 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语文 第5页(共8页)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16.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5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冬 至
⑴日照渐渐地短了,便觉着午后的楼影变得很长。风迎面而来,让我想起北极圈里的人爱患的一种叫做“冬季忧郁症”的病。我所置身的这个城市冬日尚暖,对此我该感到幸运。
⑵然而日照毕竟是短了。太阳仿佛在远去,远去,万物零落,瑟缩着禁闭起生长的跫音。此时远离了太阳,人们便开始用火去追寻太阳。冬日尚暖,到底还是冬日。
⑶这天的黄昏来得太早,仿佛午时刚过,四下里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芥末似的几点雨粉稀疏地飘过,极简短的,却使这爆竹带上了一种阴雨的滋味。——冬节来了。
⑷于是,我们回家。
⑸蚂蚁回家;蜜蜂回家;青蛙钻入泥穴,把体温降到冰点,回家;蝴蝶闭锁翅膀,囚禁起所有色彩,回家;益母草遗下种子,而后成片倒下,以灭亡的形式回家;忍冬藤乱纷纷脱落了叶子,让所望沉入根茎,以枯槁的姿容回家……
⑹冬是家的节日。冬是回归的节日。无论以何种形式,如同成年的鲑鱼,无论漂游得多么遥远,去到哪一片海域,最终都会回到它们降生以及出发的那一条河里。于是,在距离太阳最遥远的日子里,那团圆的烛火之下,就响起夜饭的爆竹了。
⑺在冬的日子里,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乱乱地,总也理不出头绪。
⑻西人沿着教堂的尖顶走向上帝的路程,和我们沿着根须走回家族的路程,是一样的吧?一样地难以言表,一样地不容亵渎,一样地足以耗尽一生,一样地为着最终的归宿。却何以
语文 第6页(共8页)
是一个向上向着无穷,一个向下向着唯一?
⑼在我看来,“叶落归根”说的不仅是过冬的事情,更是回家的事情。其实,叶落何以就一定归根呢?有风,有流水,有兽的足踪,有鸟的羽翎……它们都会将叶子带到很远的地方使之永不回归。西山的木石不就被精卫衔去了东海么?三叶树的籽实不就随洋流从另一片漂到了这一片么?地球载着我们每个人,在宇宙中漫无边际地浮游,从这个区域漂到那个区域,每一天都面对陌生,永远不会返回初始的道路。然而,我们信仰家,信仰我们的出处,又何以如此恒定?
⑽年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拥有过盛大的春的节日,那个野外的节日,那个青春的节日,那个风一样自由奔驰的节日,那个春草一样生机勃发的节日,那个敞开的敞开的节日!但总有一天我们将不再完全拥有这些——我们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增加,我们的年轮一圈一圈地增长,我们的史籍一页一页地增厚。终有一日,我们闭门拥裘,合家团坐,为先祖而举杯,热切地传承着属于我们这个家庭的冬的节日。春是芽的,是枝叶的,而冬是根的。我们从年轻时憧憬四海为家到年老时信奉同族同根,无论我们置身何处,无论我们的身体曾经多么自由,无论我们的精神曾经多么狂野,都无法斩断那一脉恒定的根须。有哪一种信仰、哪一个民族、哪一种文化比我们更深切地懂得什么叫做“根本”呢?
⑾太阳走到了冬至点上。日子很冷。万物休眠。人心沉静。 ⑿此后,日照该一日一日长了,春日该一天一天近了。
(取材于筱敏同名散文,有改动)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语文 第7页(共8页)
A.文章以“冬至”为题,既指向文中所写的具体节气,又关联着文中念家思归的情感。 B.作者感慨“日照毕竟是短了”,缘于冬日远离了太阳、万物零落而造成的内心空虚。 C.第六段中夜饭的爆竹以团圆的烛火为背景,则有冬日里聚拢人气、共度冬节的意味。 D.第九段中写风、流水、足踪、羽翎等,意在表明它们与“叶”一样,最终未必归根。 E.作者在敏锐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挖掘了民族文化心理,其感悟引人深思。
17.从全文来看,第⑸段写“各种生物回家”有何作用?(5分)
18.第⑺自然段作者说“想着‘家’这个字,常常觉得是个很困惑的事情”,这里“很困惑的
事情”在文中具体指什么?(6分)
19.作者说:“叶落归根”,说的“更是回家的事情”。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结合自
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叶落归根”的认识。(200字左右)(1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有人赞同,有人认为也不尽然,因为有些事情可以改变,能够改变,而有些事情无力改变,或者不应该改变……
请以“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800字。
语文 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