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纪念性场所的设计重点

纪念性场所的设计重点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纪念性场所的设计重点:

•1.形式:

营造特定的纪念氛围,即场所感。

存在一个语读和认知的过程,它依赖于形式感直接产生的对氛围和景观的主导与暗示,也依赖于暗示,也依赖于其他形式对信息的表达。

先例:

欧洲死难犹太人纪念馆

•在欧洲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纪念馆10日正式对外开放。该纪念馆是为600万遭德国纳粹的犹太人所建。

•纪念馆的地上部分是一个庞大迷宫,由2711块灰色巨形水泥墩组成。•这座纪念馆由美国建筑师彼得•艾斯曼设计,耗资约3500万美元,坐落于柏林市中心靠近勃兰登堡门的地方,占地约2万平方米。

•最高的水泥墩达4.7米,最低的不到半米。各个水泥墩以不同的角度微微倾斜,其间地面高低不平,行走起来颇为困难。设计者说,水泥墩的数量并没有特殊象征意义,只是根据场地面积来确定。参观者必须在这片极易迷路的水泥“丛林”中找寻出路,并从中体会到当年被纳粹的犹太人行走在集中营里的感受———失落、恐惧和无助。

在这片冷峻的水泥墩下面,是一座地下信息中心,收藏并展出大量有关纳粹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览大厅的门口,是6张巨大的犹太遇难者照片,象征着600多万被纳粹杀害的犹太人。

•具有深刻意味的是,整个纪念馆几乎就坐落在纳粹统治中心的旧址之上,这里离希特勒自杀的地下室不过咫尺之遥。•修建这个纪念馆的初步方案早在1988年就被提了出来,之后一直争议不断,反对声不绝于耳,修建工作也一拖再拖。一些批评者抱怨说,这个纪念馆的设计太尖锐,表达太直白,在回忆过去的过程中给人的感受太痛苦。•在经过长达十年的反复讨论和考虑之后,德国联邦议会终于在1999年正式通过了由纽约著名建筑师彼得•艾森曼提供的设计方案。2000年1月27日,这座大纪念馆正式在柏林破土动工,整个工程历时五年方完成。•

•2.材料和结构:

•从地震本身出发的思考:地震再次呈现了建筑的基本问题

•在地震之前,建筑设计都偏形式、偏艺术、偏文化。追求自我的,地标性的。

•地震一来,很多人都感到无力,到底怎么最节约、最有效地利用材料,怎么结合各种当地条件盖房子。但以地震为契机,应该把工作的重心从偏艺术文化的建筑上移开。当中国跟全世界一起,都在追求标志性的“纪念碑式”建筑时,而地震则是把人们居住的最基本的需求以一个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包括你的房子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好用、是不是经济等等”。

•先例:

•第11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注重的是摆脱对建筑的单纯审美追求,面对社会问题,从建筑的角度寻找并思考建筑的意义与价值,并探寻建筑的表现和实现方式。也在于质疑权力对环境的破坏性规划,阻断今天的建筑与传统的生长关系. 这次展览提出了“应对”的主题。“应对”针对的是一些最普通的情况,满足的是建筑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支架栖所: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

童明《支架栖所》

给脚手架钉上木板,让造房子的工具变成可以人住的房子

如果持久性的结构所对应的是建筑,那么临时性的支架所对应的就是栖居所。脚手支架不但可以作为一个正在建造之中的房屋的临时栖所,其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支撑性的栖居结构。它的优越性就在于它的普遍性、经济性、即刻性与便捷性。

再生砖:灾区重建中推广的生产项目

这不是一个为展览而做的装置,而是一个正在灾区重建中积极推广的材料生产项目。建筑师的构想是用破碎后的废墟材料作为骨料,掺和切断的麦秸做纤维,加入水泥等,由灾区当地原有的制砖厂,做成轻质砌块,用作灾区重建材料。它既是废弃材料在物质方面的“再生”,又是灾后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再生砖采用小型半手工机械,利用了原有遍布乡村的手工业资源,适应性强,使用简单方便,无需长期培训即可投入生产,利于遍地开花,以利于灾区群众的自救自建生产。

集水墙: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井”

一间屋顶向中间凹陷,能将雨水收集重新利用的房子,集水墙是为灾民临时社区设立的一口“井”,以及一个开放的社区中心。灾民在集水墙获得饮用水的同时,也在这里交换各种信息,提供相互支持,并且通过适当的方式,寄托对逝者的哀思,释放对灾难的恐惧,以及憧憬未来的生活。

纸砖房: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

以纸箱作为“纸砖”砌筑“纸墙”,以图纸作为“纸梁”搭建门窗过梁和楼板、屋顶,从而用纸材料建造起一所可供坐卧起居的房子。一方面“纸砖房”是大地震中钢筋混凝土建筑及其质对量问题的悲剧的直接反应——为什么建使其成为埋葬活人之坟墓筑不能轻一些从而安全一些呢?另一方面,“纸砖房”暗示着当下态中国生产式输出的建筑设计状“纸砖房”不是建筑模型,而是。这是一种典型的减震构造。容纳日常生活的真实房子,是建筑的另一种可能性。

默默:低语筑起一公共领域

园中一群集身体葛明的默默,意为威尼斯处女一身的特殊物体,彼此低声-装置-建筑于细语,以微弱的声音构筑起一公共领域。以钢为主材,由若干空房子构成,集体对环境作出默默反应。房子移动,互相低语,形成另一状态,又一次归于集体。作品以动为静,并以此纪念的国难。它试图讨论5月中何成为公共领域的边界条件,建筑如建筑如何在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中自然地呈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