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环评爱好者论坛地下水Ⅲ类项目三级评价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5章 水环境影响评价

5.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1 总论 5.1.1.1 评价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是应充分掌握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在地质、水文地质方面的研究程度较高,前人做过多次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研究工作,提交过不同比例尺的地质、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等报告,积累了丰富资料和研究成果,主要有:

1、1982年,**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幅,**、**幅,1 /20万);

2、1988年,**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报告》;

3、19年,**省地质矿产局及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提交的《**省胶东地区l:20万水工环综合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4、1994年12月,**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提交的《**省文(登)荣(成)环(翠)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5、1999年7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提交的《** 市地质矿产概论》;

6、2000年,**市提交的《**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1~ 2010)》; 7、2001年,**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省**市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价报告(1996年~2000年)》;

8、2002年,**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交的《**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

9、2002年9月,**市地质矿产处及**省地质科学实验研究院提交的《**市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2010)》;

10、2003年3月,**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提交的《**市地热资源调查报

告》;

11、2004年,**市各级提交的《**市、环翠区、**市、文登市、乳山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4~2020)》;

上述资料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较充分的基础资料和技术依据。 5.1.1.2 评价执行标准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标准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及国家环保部2011年6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5.1.1.3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拟建项目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都会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产生,如果防渗不及时、不到位,地表垃圾经过雨水淋滤及污水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污染。具备I类建设项目特征。

拟建项目运营期,项目区供水方式全部采用自备井,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因此也会导致因水位的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因此具备II类建设项目特征。

综上,本项目具备I类和II类建设项目特征,因此确定为III类建设项目。 5.1.1.4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III类建设项目应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办法,进行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一、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主要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五项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1)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1。

表5-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强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中 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目前,拟建工程还没开展针对性的工程地质勘查工作,本区地层为花岗岩,全分化裂隙发育带厚约0.66m,强风化带厚2~4m。强分化花岗岩渗透系数一般在8.10×10-5~4.5×10-4cm/s,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为中级。

(2)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为易、中、不易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2。

表5-2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

分级 易 中 不易

项目场地所处位置与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地区;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 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 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 本区属于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本区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地下水埋藏较深,无多层含水层,项目区地下水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分级为不易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

表5-3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

分级 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己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敏感 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较敏感 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不敏感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 注:表中“环境敏感区”系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经现场调查,拟建工程大部分厂区不属于水库汇水区域;只有东北角约占厂区总面积1/8的部分位于二级保护区,距离水库水面最近距离约为1km。拟建项目废水能够实现全部回用,污水不外排,旱厕位于厂区西南角,并且将位于保护区之内的东北部厂区进行防渗加高工作,使厂区的雨水等流向场址南部,不进入水库汇水区域。厂区所有排水都不进入水库汇水区,对后龙河水库的水质影响很

小。为了将项目所排废水对地下水及水库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必须对厂区和管道进行防渗处理。

(4)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强度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标准见表5-4。

表5-4 污水排放量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污水排放总量(m3/d) ≥10000 1000~10000 ≤1000 拟建项目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卫生保洁废水。所有生活污水均倒入旱厕,定期由附近农民清掏用于制作农肥。生活污水产生量为684t/a,不外排。卫生保洁废水产生量为240t/a,全部收集回用于堆场洒水,不外排。因此污水排放量分级确定为小级。

(5)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设项目所排污水中污染物类型和需预测的污水水质指标数量,将污水水质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5。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表5-5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分级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 复杂 中等 污染物类型数=1 简单 污染物类型数=1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污染物类型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染物类型数≥2 污水水质指标(个)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

拟建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产生量为684t/a,主要污染物包括了COD、

BOD5、SS和氨氮等,污染类型为1,预测的水质指标为CODCr及NH3-N共2种,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

(6)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6。

表5-6 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建设项目场地评价等级 包气带防污性能 弱-强 建设项目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性 易-不易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敏感 敏感 易 不敏感 中 小 大-中 弱 中 大 不敏感 一级 不易 较敏感 中 中 较敏感 易 中 中 强 二级 弱 三级 中 易 不敏感 易 不敏感 较敏感 中 较敏感 大 复杂 复杂 小 大 大 复杂 复杂 复杂-中等 复杂 复杂-中等 中 大 复杂 复杂-中等 大 较敏感 小 复杂-中等 复杂-中等 复杂 复杂-简单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大-小 大-小 大 建设项目水质复杂程度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中 不易 不敏感 小 小 中等-简单 简单 简单 中 中 不敏感 小 中 较敏感 小 不易 大 不敏感 中-小 较敏感 易 不敏感 中 小 中 较敏感 强 中 大 不敏感 中-小 大 不易 较敏感 中-小 大-小 小 小 大 简单 中等-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简单 中等-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中等-简单 复杂-简单 复杂-简单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为中,水层易污染特征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污水排放量级别为小,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为简单,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二、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建设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址问题的大小等条件确定。

(1)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按水量的多少可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7。

表5-7 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万m3/d) ≥1.0 0.2~1.0 ≤0.2 拟建项目年均消耗新鲜水用量约为9531t,平均31.77t/d,主要分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绿化用水等,全部由自备井供给,供水规模属于小级。

(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可用影响半径来表示,分为大、中、小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8。

表5-8 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

分级 大 中 小 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km) ≥1.5 0.5~1.5 ≤0.5 根据拟建项目区的包气带岩性或涌水量等参数进行判定,水位变化区域范围为小级。

(3)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3。拟建项目区为不敏感区。 (4)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的土地此生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等,以及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产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等,按其影响程度分为强、中等、弱三级,分级原则见表5-9。

表5-9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分级

分级 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强 化、土壤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址问题,含水层疏干现象明显,产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 中等 弱 出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迹象 无上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拟建项目厂区环境水文地质情况良好,无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5)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见表5-10。

表5-10 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建设项目供水评价等级 (或排水、注水)规模 小-大 中等 大 一级 大 不敏感 大 中 小 二级 三级 小-中 较敏感 较敏感 中等-强 强 强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小-大 中等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较敏感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弱-强 强 中等-强 弱-强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它组合 小-中 较敏感-不敏感 弱-中 综上分析,拟建项目场地的供水规模为小,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范围为小,为不易,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弱,评价工作等级确定为三级。

三、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分别按I类和II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之后,发现都未三级评价,因此确定拟建项目的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三级。

5.1.1.5 评价范围

由于拟建项目场地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一般,含水层渗透性能较弱,调查评价工作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确定为项目场地外扩半径1.5km范围的圆形区域。 5.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1.2.1 地形、地貌

本区属于低缓丘陵区,属胶辽隆起断陷地块,地形、地貌复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均海拔25m。山脉大都呈东西走向,主要有伟德山、槎山、龙庙山,呈南北走向的山脉有斥山和朝阳洞山。伟德山主峰老闫坟海拔553.5m,为境内最高峰。 5.1.2.2 地层、构造

**市位于**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坐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早元古代地层在不同时代的侵入岩中呈大小不等的包体出现,据其岩性特征归属荆山群。中生代地层主要为莱阳群和青山群,分别发育于胶莱盆地(三级构造单元)和埋岛盆地(四级构造单元),受断裂控制比较明显。新生代地层主要沿现代河床及一级阶地和沿海一带发育,主要为松散堆积物(区域地质图见图5-1)。

**地处**半岛地区东北部,属胶东古陆的组成部分,基底岩石为下元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石,后期有中生代燕山期岩浆岩侵入,自上元古代到新生代晚第三纪地壳一直处于隆起上升状态,长期遭受风化剥蚀,没有接受沉积,缺失古、中生

代地层,直至新生代第四纪中更新世开始有残坡积、冲洪积、海积等堆积层,它们分布与厚度明显受古地理条件的控制。

图5-1 区域地质图

图5-2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1.2.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区域上广泛分布晚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和中生代块状构造的花岗岩,局部发育中生代碎屑岩,仅滨海及山间谷地分布着一般小于20m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断裂构造为北东向、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各地发育程度不一,大都是晚第三纪以来未见活动的断裂,但也有部分断裂在第四纪期间有活动。从测年资料看,其主活动期大都在10~30万年,10万年以来无明显活动。因此总的看来,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比较复杂。

一、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坚硬块状侵入岩

中生代花岗岩、闪长岩、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等。块状构造,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致密,抗水性强,透水性弱,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风化带厚度在山区一般小于3m,丘陵及准平原区一般20~30m。fc=130~170MPa,fr=90~130MPa。

(二)坚硬片麻状变质岩

晚元古代经受区域变质的花岗岩,早元古代荆山群变粒岩、石英岩等。片麻 岩和变粒岩具叶理构造,岩性不均匀,力学性质不均一,岩石致密坚硬,抗水性 强,透水性弱。石英岩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大。风化带厚30~40m。片麻岩fc=160~180MPa,fr=120~140MPa。

(三)坚硬较坚硬片状层状变质岩

早元古代荆山群片岩夹大理岩。大理岩未发育岩溶孔隙的,岩性均匀,力学性质均一,力学强度比较大,但抗水性差;发育岩溶孔隙的,透水性强。片岩力

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风化带一般厚30~40m,在片岩和发育岩溶的大理岩区,不利于水工建筑。大理岩fc=50~130MPa,fr<90MPa。

(四)较坚硬层状碎屑岩

中生代莱阳群砂岩、砾岩夹泥岩。岩性多为钙质胶结,结构疏松,裂隙发育,岩性不均一,力学性质不均一,力学强度较低。砂岩、砾岩fc=30~80MPa,fr=20~50MPa。

(五)坚硬似层状喷出岩

中生代青山群中的安山岩、玄武岩。岩石气孔杏仁状构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岩石力学性质强度高。安山岩fc=100~140MPa;玄武岩fc=140~160MPa,fr=100~130MPa。

二、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 (一)冲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多沿山间谷地分布。双层结构,上层粘性土,下层砂性土。粘性土为粉质粘土、粘土,结构紧密,中等压缩性,厚2~5m。砂性土为中粗砂、砾石,中密状态。抗压、抗剪强度较高,厚3~6m,工程地质性质良好。粘性土fk=120~180kPa,砂性土fk=140~200kPa。

(二)海积层

第四纪全新世堆积物,沿海岸带展布,土体以上层砂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为主,部分地区为上层粘性土双层或多层结构。砂性上岩性以粉砂、细砂为主。粘性土岩性上部为淤泥类土,其下为粉质粘土、粘土、粉土,总厚度一般为5~10m。粘性土fk=80~130kPa,砂性土fk=80~140kPa。

(三)特殊类土工程地质特征

第四纪淤泥类上。岩性为淤泥、淤泥质粉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灰黑色,埋深一般小于2m,夹于粘性土中,灰黑色,含有机质和贝壳碎片。软塑~可塑,淤泥流塑。高压缩性。为工程地质软弱层。fk=50~100kPa。区域工程地质简图见图5-3。

图5-3 区域工程地质简图 5.1.2.4 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

本区自太古一元古代以来,地壳以较稳定的上升运动为主,特别是新生代以来,地壳处在间歇性的上升运动中,致使本区第四系沉积面积小、厚度簿、结构简单,基岩风化带及裂隙发育深度均较浅,因而工作区内各类型地下水径流条件 较好,但蓄存条件差,调蓄能力低,可供开采的资源贫乏,富水性弱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特征。本区地下水的赋存与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水文气象等因素所控制。

区内陆地广泛分布着新太古代、新元古代变质岩类和中生代花岗岩类。它们组成了高低起伏的低山丘陵地形,基岩裸露,岩石一般结构致密坚硬,风化裂隙及成岩裂隙较发育,赋存基岩裂隙水,并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后,少部分沿风化裂隙下渗形成浅潜水外,绝大部分沿地形坡度呈地表径流流失。赋存于裂隙中的地下水的富水性,严格受地形、地貌及裂隙发育程度所控制。当地形起伏变化大,高程在80m以上,基岩裸露,风化带的发育深度不大时,地下水相互连通较差,地下水呈一断续的、不统一的自由水面,其富水性较弱;当地形起伏不大,高程在80m以下,地形平坦、冲沟及基岩裂隙发育,且地表有较薄的第四系松散岩类覆盖时,赋存条件相对较好,地下水多呈连续的自由水面,富水性较好。

在山间河谷及滨海地带,分布着第四系松散堆积层。由于本区地壳处于上升阶段,第四系呈狭窄带状分布,且厚度较薄,在河谷地带主要为冲积层,而在滨海一带则发育宽窄不一的海积层。岩性结构松散,孔隙发育,给地下水创造了良好的赋存条件,蓄存着较丰富的孔隙水。由于松散岩类成因的不同,组成颗粒的大小及所处地形、地貌的差异,导致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分布规律也有所不同。河流冲积层孔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枯水期接受基岩裂隙水的侧渗补给。

堆积于滨海地带的松散岩类,主要为海积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夹有一层或

数层淤泥,主要靠大气降水的补给。在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与冲积迭置,尚有一定的冲积层径流补给,但因其面积分布较小,赋存地下水的条件较差,富水性弱。局部地段受海水的影响,而赋存有咸水,无供水意义。

二、地下水类型划分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坡积、洪积、冲积、海积层中,分布于山间、山前、河谷及滨海堆积区。坡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分布于低山丘陵坡麓及沟谷边缘,岩性以粉上、粉质粘土为主,含水层厚度1~7m。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冲洪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现代河床两侧及山前冲洪积扇中,岩性以砾砂、中粗砂、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2~13m,含水层结构较松散,赋存有较丰富的孔隙潜水或微承压水,单井涌水量可分为大于1000、500~1000、100~500m3/d三级,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Cl·HCO3~Ca·Na型;海积层孔隙潜水含水层。主要分布于沿海各河流入海口处,海积层多被冲积层所覆盖,含水层厚度10~20m,水位埋深浅,水质差,无较大供水意义。

(二)基岩裂隙水 1、层状岩类裂隙水

区内大面积出露,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风化层深度一般在10~30m之间,一般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在汇水面积较大或受断裂构造影响处,局部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100~500m3/d,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多为HCO3~Ca·Mg或HCO3·Cl~ Ca·Na型。

2、块状岩类裂隙水

在本区出露面积不大,岩性以安山岩、玄武凝灰岩为主,岩石原生孔洞、裂隙不甚发育,仅有1~10m深的风化裂隙,且裂隙多被泥砂充填,富水性弱,单井涌水量小于100m3/d,水化学类型以HCO3·Cl~ Ca·Na和Cl·HCO3~Ca·Na为主(区域水文地质图见图5-4)。

三、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区内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受地形地貌及岩性构造因素控制明显,表现为典型山地丘陵及滨海平原区的特点。

(一)山地丘陵区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的特点

区内广布花岗岩、变质岩及火山岩,主要组成了中低山丘陵其中低山丘陵区及准平原区。大面积赋存基岩裂隙水,松散层分布零星、狭窄且薄层,故本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基岩裂隙水的特点。

基岩出露处地势较高,基岩裂隙水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大面积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次,在低处受松散层孔隙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其补给程度主要与地形地貌、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上述基岩裂隙一般发育细微,地形坡度较大,大部分降水以片流形式流失,仅部分大气降水直接沿裂隙发育方向渗入地下形成径流。在准平原区沟谷处,同时接受高处基岩裂隙水径流补给,随地形多呈散状径流。受沟谷切割,在沟底及构造破碎带发育处,常呈泉水方式排泄,至沟底下游多以潜流排泄于松散层,但排泄量一般较小。本区地下水一般表现当地补给,径流较快,当地排泄。地下水位埋深随地形由高到底呈起伏不平的统一地下水自由水面。地下水径流方向与本区地形趋势基本一致,地下水多以泉水排泄于地表水流。

(二)谷地平原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特点

在本区山间河谷、山间盆地及山前等冲洪积平原区和滨海海积平原区,主要分布为松散孔隙水,基岩多被覆盖,而且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和松散层孔隙水富水性相比较弱,故在平原地区地下水主要表现为松散孔隙水之特点。

孔隙水以大气降水为主,同时受地表水及基岩裂隙水的补给。此外,地表蓄水工程及农灌水的渗漏也是孔隙水补给来源之一。再者,近海岸、河口地带,海潮上涨时,海咸水沿河口向陆地海积粉细砂层侧向补给地下水,在近海岸地带,局部由于超采地下水,使其附近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负值区,由此引起的海咸水入侵,进而促进海咸水补给地下水。

在上述平原区中,河流两岸松散层发育,岩性多以中粗砂夹砾石为主,向上游地形坡度较陡,河流源短源短流急,其颗粒变粗,松散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砾石,但其含水层变薄,一般厚度为5~10m,透水性强。向下游地势开阔平坦,延伸于近海地带,颗粒变细,岩性多为中细砂及粉细砂,含水层厚度增厚,一般为20~30m。地下水向下游径流速度变缓,以径流或表流形式排泄于下游,并径流于海积层之中,最终排泄入海。

其中松散层孔隙水对覆盖在下部岩溶发育的大理岩和灰岩,局部地段的渗入是孔隙水重要的排泄方式,也是在局部地段岩溶裂隙水重要补给来源。此外,在谷地低洼处及近海平坦地带,松散层地下水埋藏浅,也以蒸发形式排泄。 图5-4 区域水文地质图 5.1.3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根据拟建项目所在的地理位置、地下水流向、工程特点及周围环境特征等因素,在项目厂址周围布设3个地下水监测点位。

具体点位情况见表5-11,具体位置见图5-5。

表 5-11 地下水环境监测点位一览表

序号 1# 2# 3# 点位 拟建项目厂址 马家岭村 西苑庄村 位置、距离 — SE、230m E、934m 功 能 生活、生产 灌溉 灌溉 了解项目周围地下水水质情况 设置意义 2、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pH、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硫酸盐、氯化物、六价铬、砷、挥发性酚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总大肠菌群、盐氮、亚盐氮、氰化物、氟化物、铝、锌、锰,共19项。监测的同时记录井深、水温。

3、监测时间和频率

监测时间为2011年9月6日,由**市环保监测站一次性采样监测。 4、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4-2006)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有关规定执行。具体方法见表5-12(略)。

5、监测结果

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见表5-13(略)。

5.1.4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模式如下:

I= Ci /Si

式中:

I——第i种评价因子的污染指数; Ci——第i种评价因子的实测值,mg/l; Si——第i种评价因子的标准值,mg/l。 其中pH的Pi计算公式如下: pH≤7时 Pi=(7.0-pH)/(7.0-pHSD) pH>7时 Pi=(pH-7.0)/(pHSU-7.0) 式中:pH — 指水环境pH实测值;

pHSD —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下限; pHSU — 指水环境标准中的上限。 2、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所有监测项目均为评价因子;评价标准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 -93)中的Ⅲ类标准,详见表5-14。

3、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见表5-15。

由上表可知,各个监测点的监测项目中除2#亚盐氮超标外,其余各个监测项目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根据调查监测超标的水井主要处于废弃状态,亚盐氮超标,主要原因是亚盐氮超标主要是由于取样地下水水井水位较浅,长期闲置不用,易经过空气中氧和氮化合成氮氧合物,遇雨后部分成为亚盐。总体看,拟建项目周围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

5.1.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5.1.5.1 地下水评价原则

地下水污染防治总原则为“地上污染地上治,地下污染地下防;坚持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

① 源头各种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将污染物泄漏、渗漏污染地下水的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② 末端控制措施主要包括的厂区防渗措施和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同时对渗入地下的污染物及时收集,从而防止污染地下水;

③ 地下水污染监控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并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

④ 依据响应措施包括,及时发现地下水污染事故、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地下水污染,并使污染得到治理。 5.1.5.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结论

拟建项目为Ⅲ类建设项目,地下水富水性差,敏感性弱,污水水质较简单,因此,本次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分析项目运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影响。

拟建项目运营期环境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冶炼场和堆场。以上污染因素如不加以管理,固体废物乱堆乱放,可能转入环境空气或地表水体,

并通过下渗影响到地下水环境。

拟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被集中堆放于有防渗措施的区域,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运走集中处理,避免了遭受降雨等的淋滤产生污水,不会影响地下水。

拟建项目生活污水产生量为684t/a,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BOD5、SS、NH3-N等。经旱厕收集后用于堆肥,不外排。卫生保洁废水收集后回用于堆场洒水,不外排。

拟建项目在开发建设阶段,应充分做好污水管道的防渗处理,杜绝污水渗漏,确保污水收集处理系统衔接良好,严格用水管理,防止污水“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可以很大程度的消除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冶炼场和堆场均采用防渗材料铺设,并加以硬化,同时在四周设置围堰,防止雨水冲刷外流下渗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同时严格集中堆放各种原辅材料及炉渣,在做好防渗工作的前提下,能够杜绝冶炼场和堆场对地下水的影响。

由于拟建项目的开发建设,随着区内地面硬化率的提高,对地下水涵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设一定规模的生态绿地是解决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绿地不仅渗透能力强,而且植物根系能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杂质等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

综上分析,建设项目场区地下水敏感性差,污染物排放简单,在落实好防渗、防污措施后,本项目污染物能得到有效处理,对地下水水质影响较小,项目的建设不会产生其他环境地质问题,因此对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5.1.5.3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1、地下水污染防渗方案 (1)防渗方案设计

① 非污染区不进行防渗处理,污染区按照《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09)中要求分别设计防渗方案。

② 污染防治区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9-2001)制定防渗设计方案。

此外,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要求在进行管道设计和施工上,输送含有污染物的管道尽可能地上敷设,减少由于埋地管道泄漏而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2)工程防渗措施

针对不同生产环节的的污染防治要求,应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防腐、防渗工程措施,具体见表5-16。

表5-16 企业防腐、防渗等预防措施

序号 名称 防治措施 地面防渗方案自上而下:①40mm厚细石砼;②水泥砂浆结合层一1 生产区 道;③100mm厚c15混凝土随打随抹光;④50mm厚级配砂石垫层;⑤3:7水泥土夯实。 2 3 堆场 冶炼场 地面防渗方案自上而下:①50mm厚水泥面随打随抹光;②50mm厚c15砼垫层随打随抹光;③50mm厚c15混凝土随打随抹光;④50mm厚级配砂石垫层;⑤3:7水泥土夯实。 工程中各池的底面采用以下措施防渗:①花岗岩层;②100mm厚c15混凝土;③80mm厚级配砂石垫层;④3:7水泥土夯实。侧面采用玻璃钢防腐防渗。 正常生产物料输送管道采用管架敷设,材质采用衬四氟管道,排污5 管道防渗漏 水和检修时的排水管道采用管架敷设;管道采用耐腐蚀抗压的夹砂玻璃钢管道;管道与管道的连接采用柔性的橡胶圈接口。管道要求全部地上敷设。 4 仓库、循环水池及事故水池等 (3)防渗防腐施工管理

① 为解决渗漏管理,结合实际现场情况选用水泥土搅拌压实防渗措施,即利用常规标号水泥和天然土壤进行拌合,然后利用压路机进行碾压,在地表形成一层不透水盖层,达到地基防渗之功效。施工程序:水泥土混合比例3:7,将厂区地表天然土壤搅拌均匀,然后分层利用压路机碾压或夯实。水泥土结构致密,其渗透系数可小于1×10-9~1×10-11cm/s(《地基处理手册》第二版),防渗效果甚佳,再加上其它防渗措施,整个厂区各部分防渗系数均能够达到1×10-11cm/s。

水泥土施工过程中特别加强含水量、施工缝、密实度的质量控制,在回填时注意按规范施工、配比、错层设置,加强养护管理,及时取样检验压路机碾压或夯实密度,若有问题及时整改。

② 混凝土地面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确保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抗侵蚀性能。

③ 玻璃钢严格按规范施工,以保证玻璃钢无气泡等影响质量问题。 ④ 铺砌花岗岩先保证料石表面清洁,铺砌时注意料石间缝隙树脂胶泥的饱满;每一步工序严格按规范、设计施工,同时加强中间的检查验收,确保施工质量。

在装置投产后,加强现场巡查,下雨地面水量较大时,重点检查有无渗漏情况(如地面有气泡现象)。若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找到渗漏点制定整改措施,尽快修补,确保防腐防渗层的完整性。

2、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将区域所排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①一是源头控制。拟建项目所有输水、排水管道等必需采取防渗措施,杜绝各类废水下渗的通道。另外,应严格用水和废水的管理,强调节约用水,防止污水“跑、冒、滴、漏”,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衔接。

同时拟建项目必须严格控制采水量,节约用水,严格将产生的废水循环利用,保证不多开采地下水。

提高绿化率和优化绿地设计,实施加大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涵养量的措施。

②二是末端控制。主要包括厂内污染区地面的防渗措施和泄漏、渗漏污染物收集措施,即在污染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防止洒落地面的污染物渗入地下,并把滞留在地面的污染物收集起来,集中处理,从而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

③三是污染监控。设置覆盖生产区的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科学、合理设置地下水污染监控井,及

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

④四是应急响应。制定了应急预案,设置了应急设施,一旦发现地下水受到影响,立即启动应急设施控制影响。

采取上述措施后,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不会对地下水水质产生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