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近净土

走近净土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走近净土

作者:吴季世

来源:《丝绸之路》2014年第05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很喜欢山,也酷爱水。对于我来说,这山山水水就是天地之间的一部恢宏巨著,蕴含着广泛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我总是喜欢和同伴们出行远足于山水之间,品云壑藏色,尝村野烟霞。

2013年初夏时节,几个朋友结伴而行,驾车去天水麦积山风景区的净土寺一游。 很快,车子远离了高楼林立的市区,钻进了青山涧谷。我打开车窗,幽深的峡谷里,吹来阵阵清风,我尽情呼吸着山风的惬意,在满目养眼的翠色中,挥挥手臂,几只翻飞的小鸟,差点扑面而来,山风带着凉凉的湿意轻轻袭进车窗,也沁进了我的心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们在车里有说有笑,突然听到司机高声提醒大家向前看,放眼车窗外,只见一座高大宏伟的牌坊兀自立耸,“曼殊寺”三个古朴苍劲的大字跃入眼帘。有人问:“不是去净土寺吗,怎么到了曼殊寺?”向导忙说:“净土寺的学名叫曼殊寺。”我接着话茬儿,给朋友们讲了净土寺的历史。

曼殊寺是仰佛教净土宗的寺院,所以又叫净土寺。净土宗是佛教宗派之一,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

东晋时期,印度净土宗的理论传入中国,于是,在中国出现净土崇拜。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陀净土为东晋慧远创立,一直延续至今。这里的净土寺属于弥陀净土。 至于天水曼殊寺建于何时,无从考察,它自唐末宋初以来,先后以“寄骨寺”、“京寺”、“净土寺”的名称演变。但净土古寺最终还是被岁月的沧桑风化得无踪无影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五台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师寻觅于此,矢志恢复禅门古刹,10多年前,他一边化缘乞募,一边艰辛重建,至今总算托起了这座宏伟庄严的曼殊寺。可以说,现在的净土寺是旧址新寺、老树新枝了。

大家一边听着讲述,一边兴致勃勃地下车,站在四面环山的空谷中,通过巨大的牌坊朝里望去,只见长长的甬道把人的目光引到了文殊峰下,那里有一大片半隐半现、梵宇重叠的建筑群,红墙黄瓦与满目青翠的山峦相互映衬,肃穆而又庄严。周围的山峰上,松林中的青霭在旭日的霞光里慢慢地蒸发,所烘托出的袅袅山气,就像是菩萨的飘带轻轻地缭绕在蓦然崛起的佛家胜地。

在这块孕育着佛光的峡谷地,四周环绕着18座山峰,每座山峰都像是虔诚打坐的罗汉,个个都将陡峭壁立的正峰朝向了文殊主峰,形成了“十八罗汉拜文殊”的奇特景观。而每座罗汉峰又酷似佛座的莲花瓣,将寺庙围在中心,形成了一朵盛开的宝莲花。望着莲花样的群山,望着莲花瓣簇拥的净土寺院,我不知道这个现象隐喻着多少玄妙的禅机,也不知道它昭示着什么样的佛家玄理,但我的确为大自然的绝妙造化所折服,深信这里就是一块远离尘嚣的净土。 在自然天成的宁静里,我们一行听着微微的松涛声,闻着泥土湿润的气息,走过了深长而笔直的甬道,来到了山门前。登上一段台阶,眼前一片开阔。这里有一潭清波粼粼的池水,还有一座汉白玉的石桥横跨其上。围栏旁有许多人在喂鱼或者放生。我望着波光微澜的池水,望着悠然游动的鱼群,心想这也是一座生灵的城池,这个城池里的臣民必定被寺院里晨钟暮鼓之声和喃喃的诵经声濡染了几分灵性,滋长了些许慧根吧。

踏上寺院高高的台阶,走进由角亭构成的大门。在飘忽的诵经声里,一幢幢依山而建的殿堂参差错落在眼前。让人突然感觉到自己已置身于浓浓的佛国氛围中,神情不由凝重、肃穆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步拾级,我们漫步在游廊、禅房和大殿之间,悠长、清脆的磬声随着法鼓的起落,将我们引到了寺僧诵经的大雄宝殿。身着黄袍的僧人们在长老的带领下正做着法事,喃喃的诵经声轻轻回旋于灵山秀水间,度化着前来朝拜的善男信女们的心灵。

我不信佛,但望着莲花座上的佛像,他那眉宇间凝视的目光,微微启动的嘴唇,仿佛都有着生动的呼吸和脉搏,他自信的微笑和宁谧的庄严,不由地让人产生看破生死、洞穿灵魂的感慨。是啊,这三身之佛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感动,将人本身的生命意义,沉淀后重新诠释,感召着每一个从他面前走过的人,让他们以善为本,善始善终,将自己的善行化为金色的钥匙,打开未来极乐世界的大门。

望着那些匍匐在地的比丘们,不由肃然起敬,他们在慈悲的佛祖面前澄净着自己浮躁的灵魂,无怨无悔地将年轻的热情消融在香火烛影里,在摒弃尘世喧嚣的空谷中,静静地采撷着思想的藤蔓,释放心中永久的向往。此时,我心中所有的欲念和沉郁在一瞬间烟消云散。轻松释怀的感触,让我在这里找到了内心最深沉的宁静……

从大雄宝殿出来,穿堂过厅,大家在新建的罗汉堂流连不已,赞叹殿堂的华丽,赞美雕塑的精美。呼之欲动的众多罗汉表情不一,每个罗汉的脸上似乎都记载着时间的沧桑、红尘的伤痕,嘴角上又有着一种从梦魇中苏醒过来的微笑,用他们微笑的眼神送我们到了高大华美的藏经楼前。

这时,晨曦透过金色的彩霞,勾勒出梦一般缠绵的群山。绚烂的阳光斜照在这座雕梁画栋的藏经楼上,华丽的窗棂、翘飞的脊兽在阳光的游移中忽隐忽现,越显得神秘和雄浑。 藏经楼是佛家最隐秘、最尊贵的所在,这里收藏着佛家晨钟暮鼓、周而复始诵读的宝藏典籍,那些比丘、信士们在这里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这里承袭着修持的意念,自己欲望内敛的深度。

凉爽的山风吹来,夹杂着松叶的味道,淡淡的清芬落于眉间发际,我们在肃穆的心情中走向了寺院的后山。

突然,大家的惊叹声将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只见烟翠迷离的山体中部,突兀出一块巨大的湿漉漉的石崖,远远望去,形成一尊巨大的天然浑成的佛像,在空蒙的山色里用圣洁的目光,半启半闭地注视着他的信徒走进这片净土。就在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千年的虔诚,仿佛看到了千年的呼唤,历史和艺术、佛性和心灵在这山崖间交织成了一幅信仰的神圣的见证。 我不是智者,也不是信士,我只能凝注着佛像,寻找与自身心灵的契合点。我不由赞叹这天工神斧的艺术,感叹佛国箴言的神合,努力地找寻着中国佛教文化在这冰冷的崖壁上有着怎样炽热的爆发,思考这沉谧的佛陀所要呈现的是怎样的佛性。我忽然领悟到,世界上有各种宗教,万宗不离其本,都是以善为行。而善则是通往极乐世界的风帆。佛国的极乐世界也好,的天堂也罢,人们对于美好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往往是相通的,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性。佛性,即“自觉”和“觉他”的德行。只有在“自觉”和“觉他”的践行中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我相信达到了这种境界的人必然会迈进极乐世界的门槛。

一阵清脆的磬声起落于耳际,太阳升在了高空,鸟鸣声也此起彼伏,山谷里的山岚已经缥缈远去,整个翠谷里明媚开朗,一种回肠荡气、绵延不绝的佛家气韵晕染了整个佛刹和山谷。 净土寺一游,让我邂逅了深邃而又灵逸的佛教文化,浓郁的神秘感让我登上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这种境界分明是一种睿智,一种达观,一种超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