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里的成长》
那天下午回家后,一向淘气调皮的儿子一直魂不守舍。晚饭后,也没有吵着去看动画片,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我没有着急追问发生了什么,拉着他讲起了“分享烦恼”的故事。故事讲完,儿子看着我的笑容说:“妈妈,我跟你说一件事,你不许告诉爸爸,行不行?”
儿子一直有些调皮,这我知道。所以我点了点头。原来,下午放学后,他和几个伙伴一起在小区广场上玩。他们几个小淘气,抢了院里一个小姑娘琪琪的布娃娃。小姑娘生气了直接转身哭着回家了。结果他们四个就把布娃娃丢在了广场边的灌木丛中,然后各自回家了。
听完儿子的话,我真的非常生气。因为我实在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这么捣蛋。我强忍着怒气对他说:“妈妈不批评你,因为妈妈看的出来你因为这件事情不开心。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开心吗?”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儿子突然哭了起来。
看着他哭的很伤心,我心有些软。可是我并没有急着给他拥抱,去安慰他。很久以前我就给他讲过一个有关哭的故事,眼泪解决不了问题。我说起那个故事,他慢慢地不再抽噎了。等他平静下来,我开始跟他一点儿一点儿地分析着这件事,慢慢让他明白,恶作剧和做错事都可以原谅,但做错了事情不及时改正,而是溜之大吉,是非常不好的行为。
聊了好一会儿,我始终没有说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嗫喏了半天说:“妈妈,我明天捡回布娃娃还给琪琪姐姐可以吗?”我没有着急肯定他,因为如果这么做了,相当于帮助他拖延改正错误的时间。
我说“布娃娃应该对琪琪姐姐很重要,不然她不会哭得很伤心。布娃娃被丢弃在外面,它现在应该是又孤独又害怕”。儿子望了望外面说“妈妈,外面很黑,我害怕,你能不能带我去楼下捡回布娃娃,现在就还给琪琪姐姐”。儿子看到我微笑的眼神,他也破涕而笑。
我们取回了布娃娃,立刻走到琪琪家登门道歉。得到了琪琪姐姐的原谅,儿子在回来的路上,一边跑,一边跳,像个快乐的小皮球。而那一晚,他睡得格外香甜!
感悟:
日常生活中家长会经常面对孩子的错误,很多时候其实并不是孩子自己不愿意面对和改正错误,而是家长存在溺爱心理,常常会以他们“年龄小,不懂事”为借口来为孩子“开脱”。我们应该正视孩子的年龄特点,更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当然,同孩子一起正视成长中的错误,并不是一味地寻找批评和惩罚的借口,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敢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及时纠正。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改了就好,不要打骂幼儿,以免他因害怕惩罚而说谎”。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痛点,也是成长过程中的节点。身为家长不要仅仅看到错误本身的不可回避性,更要懂得利用孩子犯错的契机,进行恰当的成长教育。要通过巧妙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纠正,让孩子体味到改正错误的快乐,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昊泽妈妈用故事启发孩子说出心中不愉快的事情。用故事,让孩子明白哭解决不了问题。等孩子说完,妈妈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马上进行是非判断,对孩子不良的行为进行批评,而是问孩子的感受,继而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等孩子情绪稳定,再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事情,让孩子自己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说出处理办法时,昊泽妈妈也没有急着评论“对”或“错”,而是说:布娃娃应该对琪琪姐姐很重要,不然她不会哭得很伤心;布娃娃被丢弃在外面,它现在应该是孤独又害怕。言语中,妈妈给孩子传递的是共情的能力。孩子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让妈妈陪同去楼下捡回布娃娃,马上就去还给琪琪姐姐。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是教育孩子的契机。关键是看父母能否发现这样的契机,能否利用这个契机,能否用科学的、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处理,让孩子在过程中提高认知,提高能力,有新的成长。
无疑,昊泽妈妈是位情绪控制高手,遵循了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的原则。也是一位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懂得科学教育方法的好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