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 第35卷 第5期 闽南童谣文本特征与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 以《天鸟乌》为例 蔡恒声,林万源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摘 要:闽南语系具有浓厚的乡土文化特色,成为传统文化的分支。童谣作为儿童较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之一, 往往保留了方言与地方文化特色。基于闽南童谣独特的文本特征,在英译时可能需要不同的翻译考量,而文 献中对闽南童谣翻译的研究,尚未提供较完整的答案。透过分析闽南童谣的文本特征与翻译目的论,整理出 闽南童谣翻译的五项参考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以实例进行翻译.以验证发现的实用性与有效性。希望经由 提高翻译质量,让更多读者了解闽南童谣之美。 关键词:闽南童谣翻译;文本特征;翻译目的论;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8)一05—0138—05 Translation Guidelinesof the Chinese Minnan Nursery Rhy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Using"The Cloudy Day as an Example CAI Hengsheng,LIN Wanyuan (Faculty of Foreign Languages Sanming University,Sanming Fujian 365004) Abstract:The Minnan dialect possesses distinct cultural features,and has been a valuable branch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s a form of literature coming into children’S earliest lives.nursery rhymes carry signiifcant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s and regional cultures.Although the unique textual features may requirediverse considerations and preferences in translation.however.eu ̄ently fewer studies have proposed speciifc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ng Minnan nursery rhymes.The authors are,therefore,motivated to explore this issue by investigating the textual features and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guidelines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The finding of this study includes five guidelines in translation.with the aim at disseminating the beauty of Minnan nursery rhymes. Key words:Minnan nursery rhymes;textual feature;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uigdeline 一、引语 珍贵资产之一,融合闽南方言独特的语调与地域音 乐色彩,具有用语丰富、内容生动,且诙谐风趣等特 色 。 童谣是儿童的口头文学。也是一地区的文化组 成部分,特色包括口耳相传,随着群体与时代不断 创作变异,且与生活相结合[11。闽南童谣是童谣里的 闽南童谣历史久远,起源于唐朝,发展于明朝[21。 作者简介:蔡恒声(1973一),男,广东揭阳人,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商务英语。 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课题编号:JAS150543。 ·138· 例如闽南童谣《月光光》就有地方典籍记载自唐朝 开始流传,至今仅有文字稍加变化。明中叶以后,闽 南童谣也在与南洋等地散播创新,之后许多又 传回福建闽南。辗转流传的过程使得闽南童谣更加 丰富多彩,生动迷人,也成为两岸同胞共通的一条 文化纽带[31。 童谣研究与搜集曾在在五四运动时期达到顶 峰。之后童谣研究与搜集又逐渐淡出视线[1]。在当代 虽有许多文学作品进行英译或汉译,然而本文作者 发现.对于中国地方文学,尤其是地方童谣的翻译 研究相对较少。作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 具代表性的语言资源之一 ,闽南童谣拥有独特的 文本特征,且翻译时之共通准则尚未明确,因此本 文作者期望通过对闽南童谣的翻译参考原则进行 研究.让更多的人通过闽南童谣了解闽南文化,甚 至走向世界。因此本文作者将研究问题设定为:“基 于文本特性,闽南童谣在翻译时的参考原则有哪 些?” 二、童谣的文本特征分析 童谣采用韵语创作的口头短歌形式_5】,其内容 多半是简单通俗、朗朗上口,以适合儿童之心理年 龄。先前文献已将闽南童谣的文本特征归纳于节 奏、句型规则、讲究押韵、和题材丰富四方面 ,本文 作者进一步整理出更完整之文本特征,并举例 说明 (一)节奏轻快响亮 周作人在《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凡儿生半 载,听觉发达,能辨别声音,闻有韵或有律之音,甚 感愉快『句。”闽南语发音较为短促响亮,使得童谣普 遍富有节奏美感,让人容易朗朗上口l 4l。以闽南方言 地区熟悉的《月光光》来说(见例1),三字句居多,且 以两三短句组成一小句,方便儿童诵读。最后以七 字句结尾,表现出抑扬顿挫与轻快的节奏感。 例1:《月光光》川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三堂。 三堂官,官真浮。触着牛。(浮:轻浮。触:碍到) 牛喂喂,触着鸡。鸡血流,触着猴。 猴放屁,叫汝买猪肝,汝去买猪肺。 叫汝分人食,汝家己巴囵做一喙。(家己:自己。 一喙:一口) (二)句型简短工整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和先民 集体智慧结晶,与闽南地区流传的“念四句”有密切 的关系18],其在句型上常具有工整的特征 。例2是 针对儿童玩丢沙包,创造出来的一首游戏童谣。句 型简单工整,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活动,符合 儿童的语言特征,容易记忆传唱。 例2:《一放鸡 一放鸡.二放鸭,三分开,四相叠。 五拍胸,六拍手,七纺纱,八摸鼻。 九咬耳,十拾起,十一坐着金交椅。 (三)音韵和谐,讲究押韵 闽南童谣常有押韵[41。以例3《天乌乌》来说,该 童谣讲述人们走在水路旁时,发现鲫鱼娶亲的一个 场景。这首童谣句尾词就有押韵的特征,如“雨”、 “路”、“某”、“鼓”、“吐”、“肚”都落在“0”的韵脚上 (闽南语发音),使歌曲富有韵律感,更易流传。 例3:《天乌乌》 天乌乌,b落雨。撂锄头,巡水路。(撂:举) 巡着一尾鲫仔鱼要娶某。(娶某:娶老婆) 鲤鱼做媒人,涂缈坐查某。(涂缈:鲶鱼。查某: 女的。指当新娘) 龟口箫,鳖敲鼓。(口:吹) 火萤担灯来照路。水鸡扛轿目吐吐。(火萤:萤 火虫。水鸡:青蛙) 田蛤仔唱歌大腹肚,鱼仔虾仔走无路。(田蛤 仔:小青蛙。走无路:走投无路) (四)语言活泼,用词简单 由于童谣主要使用者是儿童,因此必须简单易 懂,朗朗上口。童谣用词要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 心理年龄,才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因此童谣的语言 活泼、用词简单、并多用拟声词与叠词等 。例4是 闽南童谣的经典之一,描写长辈怀抱婴儿入睡的场 景。篇幅短,只有两小句,却充分表达了长辈期盼孩 子好好睡觉,快快长大的愿景。其中“捂捂”这一叠 词,简单却形象地还原了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让 人倍感温馨。 例4:《摇囝歌》 捂捂咽,一暝大一寸: 捂捂惜。一年大一尺。 (五)题材广泛,主题丰富 闽南童谣依题材可分五类:fl1由儿童爱玩天性 来创作的游戏童谣,如《一放鸡》等;(2)依据儿童求 知欲望编写的叙事童谣,如《田蛤仔》等;(3)自由想 ·139· 像而创作的幻想童谣《白鹭丝》等(见例5);(4)哄孩 子入睡的摇篮童谣《一暝大一寸》等;还有(5)满足好 奇心的猜谜童谣l91。另外还有宣扬传统美德或反映 生活的主题,如《请外婆》、《文明歌》等,因此闽南童 者理解。这样的文本特证,在翻译时除了译者需要 有闽南语相关知识外,有时后可能需要进行”两段 式”翻译,即先翻成通用中文,然后再翻成英文,这 是与许多其他方言童谣不同之处。 谣主题与内容相当广泛丰富。 例5:《白鹭丝》 白鹭丝,担粪箕,担到海仔嵫; 跋一倒,拾一圆,买饼送大姨…… (六)充满童真童趣 闽南童谣虽然题材广泛、类型丰富,但不管哪 种类型的题材.字里行间常具有一种诙谐幽默的童 真童趣。如例6是不同版本的”天黑黑”的一部份, 虽然内容在写两老争吵,但是童谣依旧用诙谐风格 来呈现。这种文本特征可能反映出,闽南人自古流 传下来的乐观开朗的性格思维。 例6:《天黑黑》变化版【 J ……阿公要煮成,阿嬷要煮淡,两人相打弄破 鼎。一阿黑罗,弄东七东呛。 (七)反映传统民俗文化 传统习俗与文化活动常在童谣中体现出来,有 助于在年轻世代中传承。例7这首童谣描写除夕夜 的场景,其乐融融,氛围温馨。可以由此看到闽南民 间过新年的景象。在学唱童谣时儿童可以同时接触 学习传统文化习俗,寓教于乐。 例7:《二九暝》【。1 二九暝,好天时,(二九暝:除夕夜) 规家坐圆圆,围炉来过年。(规家:全家人) 酒菜排甲满桌是,有鸡、有肉、也有鱼,(排甲满 桌是:摆满桌) 一盘珠蚶好滋味,一碗金针煮木耳 阿公阿妈欢喜喜,红包互孙过新年,囝孙笑甲 喙裂裂 (阿公阿妈:爷爷奶奶互孙:给孙子囝孙笑甲喙 裂裂:子孙笑得裂开嘴) 祝公妈,食百二:(食百二:活到120岁) 祝全家,平安无代志。(无代志:平安无事) (八)沿袭闽南方言独特语法 闽南语系复杂且发音系特。即使是闽南语 或童谣的使用者,也未必能容易地将其内容写出 来。这点可以从本节中所附的童谣范例1、3、7得到 证明一在把口语童谣写成中文文字时,许多词语需 要用括号进一步”翻译”,才能让其他地区的中文读 ·140. 三、翻译目的论及应用 本文作者考虑其特性,认为翻译目的论可有助 于整理出翻译闽南童谣的参考原则,因此使用该理 论来分析推导研究发现 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琳 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和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rneer)?提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翻 译过程的最莺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翻 泽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南泽文预期的目的或功能 米决定。之后在90年代,克里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拓展该理论,提 三项原则_10i:目的原则(sko— pos rule),即翻译工作应考虑泽文读者的情境和文 化,尽可能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 理解和作用。其他两项原则必须优先服从目的原 则;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即译文对其目标读 者具有可读性和易接受性,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 中有意义;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指原文与译文之 含意应尽量接近,即其他翻译理论所谓的忠于原文 或信实。基于翻译目的论与闽南童谣文本特征.本 文作者于第四节整理 翻译闽南童谣时的五项参 考原则 . 四、闽南童谣在翻译中的注意事项 依据翻泽目的论,闽南童谣在翻译时,需要尽 量保留童谣基本功能。因此本文作者将童谣文本特 征逐一对应到目的论的三项原则,并推论flI闽南童 谣存翻译时的五项参考原则(如冈一)。并将其内容 说明如后 翻译目的论 翻译参考原期 避凫节赛感与押韵丧失 氆的棵刺 J I. 连贯麒剐 Il '忠实隙则 图一 闽南童谣文本特性、翻译目的论与翻译参考原则 (一)避免节奏感与押韵的丧失 押韵和节奏感是闽南童谣的特色,并在字里行 司保有童趣。翻译时若不能保存这种特性.则明显 的失去童谣的特质。考虑到英语与汉语存在着一定 的差异性,既要保持押韵与节奏感,又要达成忠实 原则。有时必须加以取舍。 翻译目的论中表明.翻译时应该首要遵从目的 原则。即达到原文的目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尽 可能满足节奏感与押韵,在此条件下再来考虑尽量 忠实于原文。 (二)注意句长与句型的规整 由于闽南童谣在句型上具有工整简洁、结构简单 的特点.但可能因语言差异,导致译文的部份句子较 长.让儿童在唱诵的过程中没有喘息的机会,或是各 句长短差异较大,无法保持一致性。因此在翻译的过 程中需要留意句子长度,力求各句长度接近,或是在 适当处断句,以维持适当的句长与句型问的规整。 (三)从目标读者的视角来翻译 儿童可通过吟唱闽南童谣来认识新的事物,并 熟记于心,这是因为童谣的用词简单,语言生动活 泼,符合儿童的用语习惯。然而不少童谣译者都是成 年人.也许未能完全考虑到不同阶段的儿童的认知 水平,使得翻译作品中有些词语难度较高,导致儿童 不易理解内容。因此,在翻译童谣时,译者应考虑到 译文的读者也是不同地区的儿童,一方面维持儿童 的词语水平,一方面运用连贯原则.尽量使用简单的 字词.让读者都能够理解含义。 (四)反映主题与文化特质 闽南童谣的发展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数量与题 材都十分丰富.因此儿童不容易因为内容单调而失 去兴趣。同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保持题材多样性 与词汇的丰富性,而不局限于某一类型,则更能够 表达完整而多彩多姿的文化内涵。词汇选择的丰富 性可避免一些词过多地出现而造成诵读的索然无 味。闽南童谣所包含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 等需要尽量保留,让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思想内容 与精神情感。至于因文化差异而不易顺利转化的部 份,则可经由注释等方式来解释.以期用英语将闽 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五)保留童真童趣特色 根据文本特征分析.闽南童谣的特色之一就是 开朗诙谐的童真童趣,并充盈在字里行间。翻译时 译者应追求将此一特色保留在译文中,才能比较深 层的达成翻译的目的。要把童真童趣表达出来,就 是要把童谣里面的味道表现出来。通过对原文的理 解,进行适当的解释与翻译,让童真童趣最大限度 地表现出来,呈现给其他文化的读者。 五、案例分析与讨论 为了验证所提出的童谣翻译原则,本文作者以 闽南经典童谣《天乌乌》为例进行翻译,译文一是按 常用翻译习惯所得的初稿,译文二是依据童谣翻译 参考原则修改后的结果,原文与译文条列如后。 童谣原文:《天乌乌 天乌乌,卜落雨。撂锄头,巡水路。(挥:举。) 巡着一尾鲫仔鱼要娶某。(娶某:娶老婆) 鲤鱼做媒人,涂缈坐查某(涂缈:鲶鱼。查某:女 的.指当新娘) 龟口箫,鳖敲鼓,(口:吹) 火萤担灯来照路。水鸡扛轿目吐吐。(火萤:萤 火虫。水鸡:青蛙) 田蛤仔唱歌大腹肚,鱼仔虾仔走无路。(田蛤 仔:小青蛙。走无路:走投无路) 译文一:The Cloudy Day The sky is getting dark and cloudy,and it seems going to rain soon. A man is patrolling along the trench with a hoe, and Witnessing a wedding of a crucian. A carp acts as the matchmaker,and a catfish is the bride. Turtles play the vertical flutes,and tortoises play the drums. Fireflies light up the wayand frogs lift up thebri— dal sedan with bulging eyes. A toad sings with a huge belly,as fish and shrimp cannot run away. 译文二:The Cloudy Day Black cloudy day,going to be rained. A hoe in hand,and walk on road. Seeing a wedding is hold. A crucian is just married. The matchmaker,a carp is acted. A catfish,to be the bride. Turtles make flutes sound, Tortoises hit drums loud. Fireflies are lighting around. A bridal sedan is shifted, ·141. By the frogs bulging—eyed. Hummingfrom a wide-belly toad, Fish and shrimp get nowhere to hide. 童谣原文描述了某位农夫走在路上,看到了鲫 鱼娶亲的热闹场景.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与事 物.融合传统文化,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因此能广 为流传。“天乌乌,卜落雨”描述了整个童谣的环境 背景.其中的“乌乌”是形容词,在译文二中译成 “black cloudy”。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脑海中浮现 出乌云密布的天空,形成强烈的画面感。译文一根 据常用的习惯翻译,但由于缺乏明显的节奏感与押 韵.比较难表达出原文朗朗上口的特色、响亮的音 节与动感。译文二则融入目的论与本文所发现的翻 译参考原则(一)与(--),在押韵、句子长度与结构方 面强化,相较于译文一,明显增强童谣所不可或缺 的节奏感。例如由译文一的“A man is patrolling a. 1ong the trench with a hoe”改成译文二的“A hoe in hand,and walk on road”。 此外原文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使得整首童 谣长短不一,所以在英译的过程中遵循本文提出之翻 译参考原则(二),修饰句子长度而得到译文二,让每一 句的词数最多控制在10个字之内。相比之下,译文一 显得冗长、较为书面化,儿童不容易朗朗上口,译文二 则音节较响亮易读,且用字遣词更加简单活泼,符合 本文所提出的翻译参考原则f三)。在“龟?箫,鳖敲鼓” 一句中的“鳖”,依照忠实原则应该译成“tifony xsinen. s 或“soft—shelled turtle”,然而考虑到应从儿童的视 角来翻译f参考原则三),提高读者的可接受性与可理 解性f连贯原则),并为了保持原文中多种动物出场的 热闹趣味氛围旧的原则与参考原则五),所以把”龟” 译成“turtle”,而“鳖”译成“tortoise”。 此外两版译文都保持原文拟人的手法,并带出 中国传统婚嫁场景,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水鸡扛 轿目吐吐”中的“轿”,翻译成“a bridal sedan”(新娘花 轿),符合古代八抬大轿娶亲的婚嫁习俗,达成保留题 材与文化特质的目的(参考原则四1。此外如“鲤鱼做媒 人,涂缈做查某”中的“媒人”,在中国婚姻中担任介绍 配对的角色,所以英文翻译成“matchmaker”;“查某” 在英文中原意为“woman”,但由于前面说是要娶亲, 因此译成新娘,符合目的论与参考原则四的精神。 六、结语 闽南童谣历史悠久,成为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 ·142· 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语言资源之一。相较于其他类 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文本特点。且目前较少文献 针对其翻译准则加以研究,因此本文作者期望通过 对闽南童谣的翻译研究,对此领域提供助益,并使 得更多的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能透过本研究的发 现而更加了解与喜爱闽南童谣、习俗与文化,进一 步推动本土文化走向世界。 本文首先根据先前文献的基础上,整理归纳出 了闽南童谣的文本特性,并逐一举例说明。这些 特性包括:节奏轻快响亮:句型简短工整:音韵和谐, 讲究押韵;语言活泼,用词简单;题材广泛,主题丰 富;充满童真童趣;反映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沿袭闽 南方言独特语法。这些文本特性,加上目标读者群年 龄眉与使用目的不同,使得翻译工作具备与其他类 型的文本未必相同的追求。接着,作者将文本特性透 过与翻译目的论三大元素相结合_一目的原则、连贯 原则与忠实原则,并进一步推导出闽南童谣翻译时, 可以协助翻译者自我检视翻译成效与品质的五项参 考原则:避免节奏感与押韵的丧失;注意句长与句型 规整:从目标读者的视角来翻译;反映主题与文化特 质与保留童真童趣特色。并以《天乌乌》为例,分析比 较了如何运用此五项参考原则得到更好的翻译成 果,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容易地欣赏到闽南童谣之美。 参考文献: [1]秦艳琼.童谣综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1罗林盈.闽南民间童谣与方言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探究 lJJ.黄河之声,2017,5:116—117. [3]周长楫.两岸闽南童谣比较[C].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 会.2010:241—248. 『41苏倩.刍议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资源的传承与发 展[J].知识经济,201 l,18:63+1 17. [5]谭桂生.幼儿文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吴平,邱一明.周作人民俗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 版社 1999. 【7]李如龙,姚荣松.闽南方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0. 『8]阮俊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闽南童谣文化价值及 传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72—174. [9】林宝卿.魅力闽南话[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焱.《草房子》韩译本中童谣的误译研究[J].读天下, 2017,5:198-199. 编辑:董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