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328・ Shan ̄hai JAcu—mox。May 2013。V0l 32.No 5 文章编号:1 005-0957(201 3)05-0328—03 ・“ 计划”专栏・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吴春晓 ,曲姗姗 ,张继苹 ,张少群 ,李志鹏 ,陈嘉荣 ,欧阳怀亮 ,黄泳 (1.南方医科大学,广州510515:2.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515) 【摘要】 腧穴配伍具有协同作用,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在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泌尿 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分别对腧穴配伍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均表明腧穴的配伍能起协同作用,并通过脑功能区激活状 况、脊髓层面的研究阐明了腧穴配伍的中枢机制所在。因此,对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制研究的总结,能更好地 指导腧穴配伍方法的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针灸疗法:腧穴:腧穴配伍: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志码】 A DOI:i0.3969/j.iSSB.1005—0957.2013.05.328 腧穴配伍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腧穴在辨证论 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需要并按一定规律进行配 伍组合,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 疗效“ 。腧穴配伍是针灸处方的关键,是决定疗效的重 要环节。根据不同疾病、不同证型,合理使用腧穴配伍 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副反应:配伍不 当则可能影响疗效,或延长治疗周期,甚至造成不良反 应。近年来大量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都表明腧 穴配伍能产生协同效应。有关腧穴配伍协同作用在临 高,平均治疗次数也相对比较少,表明内关配伍公孙对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起协同增效作用。 L L 2循环系统 王艳丽 观察针刺内关、膻中、厥阴俞、厥阴俞 配伍膻中4组穴位对30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厥阴俞配膻中对心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单 用膻中或单用厥阴俞,表明心包俞募配穴具有协同作 用。周华 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将5l 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内关组,太冲组,内关配太冲组, 床和实验方面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本文将对相关研究 以及机制进行归纳和总结。 结果观察发现内关配太冲组对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效 果最显著,明显优于单穴组的治疗,表明内关配伍太冲 两穴具有相互协调,整合放大,从而达到最佳降压效果 1 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研究 1.1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临床研究 1.1.1消化系统 许培昌等 观察了针刺胃俞组、梁丘组、梁丘配 的作用。 1.1.3呼吸系统 孔素平等 观察分别针刺肺俞、中府、肺俞配中 府3个穴组对30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肺 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肺俞配中府穴组对肺功能的改 善最明显,表明肺的俞募配穴具有协同作用。 1.1.4运动系统 胃俞组以及非穴组对17例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的影 响,结果表明,针刺非穴组胃电波无明显变化,而针刺 三组穴位时,患者原来低下的胃电波幅上升,其中以梁 丘配胃俞组胃电波上升的幅度最明显,使病理状态下 常颖慧等 观察针刺合谷透刺三间穴对中风后遗 症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 低下的胃电波恢复到正常水平,表明了梁丘配胃俞对 慢性胃炎的改善明显优于单穴。史永奋等 以3l例胃 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观察治疗组内关配伍公孙、足 三里、上巨虚和对照组内关、足三里、上巨虚对术后 胃瘫综合征的改善,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比对照组要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518504):广东省“211工 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粤发改社(2009)431号]:地方高 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2121048) 合谷透刺三间穴组和单纯针刺合谷穴组,结果发现合 谷透刺三间穴比单纯针刺合谷对缓解中风后遗症全手 肌张力增高的疗效要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合 谷和三间穴的配伍起到相互协同作用,增强了单穴的 治疗效果,同时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高希言 则观 察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和腰腿痛患者前后环跳和阳陵 泉穴温的改变,实验分析环跳、阳陵泉穴温的变化关系 作者简介:吴春晓(1990一),男,2009级学生 通信作者:黄泳(1967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针灸疗效的机制研 究,E-mai 1:nfhy@fimmu.con 发现无论是针前、针后均呈正相关,说明二穴的配伍在 临床治疗具有协同作用。Zhou JH等 运用后溪透合谷 上海针灸杂志2013年5月第32卷第5期 的配伍治疗急性腰扭伤,两穴配合使用疗效更佳。 1.1.5泌尿生殖系统 徐鸿燕等” 通过先针刺合谷穴后针刺三阴交对药 物流产近期副反应的临床试验观察,发现先电针合谷 20 min再加刺三阴交5 min减轻药物近期副反应腹痛 的程度最显著,表明二穴的配伍起到了协同作用,比单 纯针刺合谷时起到的止痛疗效要好。 1.1.6神经系统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一血管功能紊乱而引起的顽固 性头痛,叶德宝 观察穴位注射内关配伍针刺阿是穴 对150例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 注射内关穴后仅能减轻头痛的程度,而加用针刺阿是 穴后能迅速缓解头痛,甚至终止疼痛发作,镇痛机制可 能是针刺内关时传入神经元所在的脊髓节段具有 头颅内外血管的交感神经作用并配合针刺阿是穴改变 邻近组织感觉神经末梢的激惹状态从而达到镇痛的作 用,两穴的配伍起到了协同作用,增强了临床疗效。 1.2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 1.2.1消化系统 彭楚湘等 研究足三里的不同配伍对改善急性胃 黏膜损伤的作用,比较了单穴足三里与其配伍的疗效, 其中足三里配伍中脘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足三 里配 内关、公孙、中脘组与单穴足三里的比较差异均 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足三里的配伍对改善胃黏膜损 伤的作用比单穴作用强,足三里的配伍起到了协同作 用:王浩等 的研究则表明针刺胃的俞募配穴(中脘一 胃俞)比单纯针刺胃的俞穴(胃俞)或募穴(中脘)对胃 运动l的调节影响更显著,提示胃的俞募配穴具有增强 胃运动的协同效应。王荣等 通过观察天枢加不同配 穴对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将实验分为 天枢组,天枢+中脘,天枢+上巨虚组,天枢+中脘+ 上巨虚组,结果发现天枢的配穴组对肠黏膜的保护作 用均比单纯天枢组显著,表明穴位的配伍具有协同作 用。 1.2.2循环系统 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心功能改善的研究中,郭俐 宏等 以内关配伍心俞与单纯针刺内关和单纯针刺心 俞比较,胡玲等“ 的研究则以单穴神门与原络配穴(神 门配伍支正)做比较,结果均表明腧穴的配伍对心功能 的改善及血流变有协同保护作用,对心功能的改善作 用明显优于单穴。解秸萍等 对高血脂大鼠的研究中, 观察单穴丰隆和其配穴对高血脂调节的影响,结果发 现丰隆配伍内关、关元在降低高血脂大鼠的LDL水平、 及升高HDL水平方面比单纯针刺丰隆有明显优势,说 明丰隆的配伍在调节血脂方面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329・ l_2.3运动系统 王艳君等 根据《灵枢・五邪》记载:“邪在肾, 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 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 之。”而因此研究涌泉、昆仑对骨质疏松性大鼠骨密 度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针刺涌泉、昆仑对去卵巢大鼠 骨密度的影响具有一致性,均提高大鼠的骨密度,说明 二穴的配伍能起到协同作用。张立德等 研究电针阳 陵泉、脾俞穴对重症肌无力的大鼠神经肌肉接头的影 响,实验研究表明,同时电针阳陵泉、脾俞穴,乙酰胆碱 电位(AchP)、小终板电位(MEPP)的振幅升高比单纯电 针阳陵泉或脾俞穴要显著,证实了阳陵泉和脾俞穴的 配伍能协同提高重症肌无力情况的神经肌肉的接头传 递,提示对治疗重症肌无力将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1.2.4泌尿生殖系统 马良宵等 在合谷与三阴交穴的不同电针刺激组 合对大鼠促分娩作用的研究中,观察发现先针刺合谷 穴20 min、次针刺三阴交穴后二穴共同留针时间5 min 的穴位配伍组合比单纯的针刺合谷留针25 min能最佳 协同发挥内分泌及神经反射两方面的促分娩作用,表 明合谷与三阴交的配伍在一定的时间组合控制上能起 到促分娩的协同作用。 1.2.5其他腧穴配伍的实验研究 查炜等 研究采用足三里、命门和大椎对荷S180 腹水瘤环磷酰胺(CTX)化疗小鼠抗氧化系统作用,结果 发现不同的腧穴配伍对小鼠抗氧化作用影响程度不同, 其中足三里配伍命门、足三里配伍大椎对小鼠抗氧化 作用均比单穴足三里的作用显著,而又以三穴的配伍 疗效最显著,说明三穴的配伍能协同提高机体的免疫 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最大程度地提高抗氧化能力。 刘汉平等 观察针刺足三里及足三里不同组穴对运动 疲劳大鼠的运动耐力、骨骼肌线粒体及肝脏抗氧化酶 活性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针刺足三里单穴及针刺足 三里+中脘穴组能够有效地提高运动疲劳大鼠骨骼肌 线粒体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自由基损伤,提高运 动耐力,而其中这种效应又以针刺足三里+中脘穴组 为著,表明腧穴的配伍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 2腧穴配伍协同作用的机制研究 起协同作用的腧穴配伍现代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 脑功能区激活状况的研究和脊髓节段的研究。 2.1 脑功能区激活状况的研究 陈俊琦等 比较单纯针刺外关和外关配伍内关对 脑功能活动区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纯针刺外关穴主要 激活右侧小脑,而针刺外关配伍内关表现在右侧小脑 ・330・ 和左顶叶的激活,其中主要表现在左顶叶有特异性的 激活,表明针刺外关配伍内关在脑功能区的分布并不 是单穴脑功能区域的简单叠加,而是新的脑功能区的 激活,这种表里经配穴能够加强对偏身感觉及运动障 碍的治疗作用,这为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提供了新的 参考依据。 2.2脊髓节段的研究 童晨光等 应用荧光双标记研究“小肠俞”和 “关元”与小肠的联系,发现小肠俞一小肠、关元一小肠 两组出现标记细胞的脊神经节范围基本一致,提示小 肠俞募穴与小肠之间存在特异性联系通路,即相同节 段的传入神经,并在脊神经节(DRG)进行整合,从形态 学细胞水平为临床俞募配伍有较肯定的疗效提供了科 学的理论根据。崔晶晶等 研究大鼠京骨和大钟原络 配穴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结果表明原穴京骨和络穴大 钟相关的神经元在脊髓节段和区域分布都位于脊髓前 角第Ⅸ层的后外侧部,但又位于不同的神经节段,所表 现出的相似性和特异性,为临床上原络配穴法如何起 到协同和增效作用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林锓武的 研究 则提示内关一公孙八脉交会配伍可能通过脊髓 的中问内、外侧核神经元纤维的相互影响,实现特异性 的增强效应,孤束核则起着实现两穴对胃等内脏的中 枢整合作用,这可能是两穴配伍应用能增强临床效果 的机制所在。 3讨论 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效应的研究近几年比较多, 也相对比较成熟,从临床患者的疗效观察到模型动物 的实验研究这两方面都证实了按照各种配伍方法(俞 募配穴、原络配穴、八脉交会配穴以及其他经验配穴 等)的穴位组合,能够实现腧穴配伍后的协同效应。同 时也从脑区功能活动、脊髓层面的研究来阐明腧穴配 伍的机制所在。 腧穴配伍对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 上如合理使用腧穴配伍方法,起到协同作用,则可提高 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副反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 效果。现今腧穴配伍的协同效应在临床和实验研究方 面相对比较成熟,但在腧穴配伍研究机制方面,还相对 欠缺,特别是腧穴配伍基本规律的实质还没有把握清 楚,故应该加大力度对腧穴配伍的机制进行多方面的 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8. [2] 许培昌,崔淑丽,田从豁.针刺胃俞、梁丘穴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 Shanzhoi J Acu—mox,Mav 2013,、,0l 32,No 5 影响的临床研究[J].针灸学报,1991,3:7-9. [3] 史永奋,华.针刺内关公孙为主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44—45. [4] 王艳丽.心包俞募配穴协同拮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 志,2005,24(6):29—32. [5] 周华.针刺内关、太冲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 针灸杂志,1997,16(4):10. [6] 孔素平,单秋华,董安梅.肺俞募配穴对肺功能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的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12):840—842. [7] 常颖慧,申鹏飞,石学敏.合谷透三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张力增 高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30—32. [8] 高希言.环跳与阳陵泉穴相关性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2 (6):39. [9]Zhou JH,WuYC,SunYJ,et a1.Clinical study on puncturingHouxi (SI 3)toward Hegu(LI 4)plus lumbar movement for acute lumbar sprain[J].J Acupunct Tuina Sci,2013,l 1(1):53—56. [1O]徐鸿燕,杨芳,朱红,等.电针合谷、三阴交对药物流产近期副反应 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7.27(2):103 105. [11]叶德宝.穴注内关穴加针刺阿是穴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150例临 床研究及其机理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1996,12(2):17 19. [12]彭楚湘,王灵,周国平,等.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 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44 47. [13]王浩,申国明,汪克明.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 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 39. E14]王荣,白海霞,冀来喜,等.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 结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11): 639 642. [15]郭俐宏,陈德森,方伟,等.电针“内关”、“ 13俞”对大鼠急性心 肌缺血的保护作用[IT].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 1):46—48. [16]胡玲,何璐,蔡荣林,等.电针不同单穴与原络配穴对急性心肌缺血 家兔心功能及心肌酶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0,35(5):363—367. [173解秸萍,农艳,贾君君,等,针刺丰隆单穴及其配穴对高脂血症大鼠 不同器官SODMDA的调配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 (2):262—264. [18]王艳君,崔书国,王普恒.电针涌泉和昆仑穴对去卵巢大鼠骨密度 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3,18(3):34—35. [19]张立德,冯起国,王德山,等.电针阳陵泉、脾俞穴对重症肌无力模 型大鼠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8,18(4):245 248. E20]马良宵,朱红,张露芬.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 用的内分泌机制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9):644 648. [21]查炜,尚明华,孙亦农.不同配穴针灸对荷瘤CTX化疗小鼠抗氧化 系统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7(5):312—314. [22]刘汉平,梁波,曾常春,等.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疲劳大鼠运动耐 力骨骼肌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 27(7):1369—1372. [23]陈俊琦,黄泳,邹燕齐,等.针刺外关穴与外关配伍内关穴的fMRI 脑功能成像比较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6):l127—1129. [24]童晨光,衣华强,谷世 ,等.小肠俞募穴与小肠特异性联系通路的 荧光双标法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9(1):41—43. [25]崔晶晶,朱新龙,吉长福,等.大鼠“京骨”和“大钟”原络配穴的 神经解剖学基础一一霍乱毒素亚单位B结合荧光素488和594双 标法[J].针刺研究,2011,36(4):262—267. [26]林锓武,陈以国,蔡定芳.内关、公孙配伍相关性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6):25 28. 收稿日期2012—11—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