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食物腐烂
B.汽油挥发 工业上制取氧气
C.酒精燃烧 铁生锈 D.水的电解 干冰升华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 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 D.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
3.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酸类.丁酸乙酯( C6H120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B.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g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2
4.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 假酒中毒﹣﹣由甲醇引起 煤矿爆炸﹣﹣由瓦斯引起 假盐中毒﹣﹣由NaNO2引起 B.化学与生活 除去餐具油污﹣﹣用洗洁精乳化 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C.化学实验数据记录 用10 mL量筒量取7.25 mL水 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 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铁粉 A.A
B.B
C.C
D.D
D.化学中常见的“三” 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5.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1
B.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则碱溶液一定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气体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6.下列溶液无色,在pH=1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2SO4 NH4Cl ZnCl2 B.NaOH NaCl NaNO3 C.CuSO4 NaCl KNO3
D.K2SO4 AgNO3 NaCl
7.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 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观察颜色 化 方案二 A.A
二.填空题:
8.根据题意填写下列空格
(1)烫发用的定型剂主要成分是溴酸钠(NaBrO3),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 (2)某微粒结构示意图为
,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观察颜色 B.B
C.C
澄清石灰水 D.D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灼烧闻气味 需区分的物矿泉水和蒸馏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氯化钠和铵 质 方案一 水 体 加肥皂水搅拌 带火星的木条 (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30℃时KNO3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 9.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奥运火炬燃烧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 能;火炬铝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它是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将“嫦娥一号”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液氢作燃料除了单位质量燃烧的热能最大以外,还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 .
2
(3)汶川地震灾后搭建的板房材料铝塑板,是在高压聚乙烯的基材中加入氢氧化铝等物质而制成,这种板材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是 (写名称);震后救灾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我国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ClO2”,制取ClO2反应为:X+2NaClO2═2ClO2+2NaCl,则X的化学式为 .
10.从Ca、Na、C、H、O、N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单质是 ; ②一种氮肥是 ;
③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 ; ④蒸馒头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盐是 .
11.初中化学实验中,铁钉多次亮相.如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1)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 (2)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 发生反应. (3)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如果用a、b、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锈蚀铁钉、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12.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下图总结了Na2CO3的部分化学性质.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中,溶液变为 色. (2)在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②制取烧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3)为了验证反应③,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为 .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CaCl2 B.BaSO4 C.NaCl.
13.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所示:
3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 .
三.实验探究题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写化学方程式) ;
(2)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水溶液叫氢硫酸.硫化氢有剧毒.
①收集硫化氢气体时应选用 装置;
②实验室用硫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同时生成氯化亚铁,写出制取硫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
③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制取硫化氢后应采取的措施是 .
15.小强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鱼塘边时,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鱼塘中顿时产生大量气泡,经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请你与小强共同探究. (1)为研究鱼塘中大量气泡是何种气体所致,小强使用如图所示 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 速度,观察到试 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由此可知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过氧化钙的目的是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强认为过氧化钙与过量水反应还应产生某种含有钙元素的产物.开始小强假设该产物为CaO,但通过思考他很快否定了原先的假设,并重新假设生成 的含钙产物为Ca(OH)
2
.请解释小强否定原假设建立新假设的理由: .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小强的新假设,并填入如表空格中:
4
实验步骤 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CaO2与H2O反应有Ca(OH)2生成 CaO2与H2O反应无Ca(OH)2生成 (3)小强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由此他还得出了什么结论 .
四.计算题:
16.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 质 质量(g) 样 品 9 加入稀盐酸质量 73.2 反应后溶液质量 80 试计算:(计算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 (2)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5
2016年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 .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食物腐烂
B.汽油挥发 工业上制取氧气
C.酒精燃烧 铁生锈 D.水的电解 干冰升华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冰雪融化是物理变化,食物腐烂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汽油挥发和工业上制取氧气都是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和铁生锈都是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水的电解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的是( ) A.为了节约用纸,两面使用草稿纸 B.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C.为了节约用水,洗菜、淘米后的水用来浇花 D.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类回收废弃物 【考点】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生活实际型.
【分析】A、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从点滴做起是社会美德; B、从节约电能方面考虑;
6
C、节约用水,科学而合理的用水;
D、回收废品,避免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
【解答】解:A、提倡节约用纸,较少原材料浪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B、长期把QQ挂在线上既费时又耗能,不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C、科学而合理的节水用水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D、回收废品,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环境的污染及资源的浪费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故选B
【点评】倡导节约,避免浪费,提倡“低碳环保”理念,是社会热点,也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之一,望学生们从自我做起.
3.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酸类.丁酸乙酯( C6H1202)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是由20个原子构成的 B.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6g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3: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3:6:2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丁酸乙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1个丁酸乙酯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丁酸乙酯是与丁酸乙酯分子构成的,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丁酸乙酯分子中含有20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12):(16×2)=18:3:8,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12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6:12:2=3:6: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素质.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安全常识 假酒中毒﹣﹣由甲醇引起 煤矿爆炸﹣﹣由瓦斯引起 假盐中毒﹣﹣由NaNO2引起 B.化学与生活 除去餐具油污﹣﹣用洗洁精乳化 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C.化学实验数据记录 用10 mL量筒量取7.25 mL水 用pH试纸测得苹果汁的pH为3.2 用托盘天平称取5.6 g铁粉 A.A
B.B
C.C
D.D
D.化学中常见的“三” 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考点】常见中毒途径及预防方法;测量容器-量筒;称量器-托盘天平;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二氧化碳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防范爆炸的措施;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亚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甲醇对人体有害,能够破坏人的视神经;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假盐中的亚钠对人体有害.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干冰用于人工降雨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C、根据量筒、天平的精确度和pH试纸的测试精确度判断;
D、根据三大化石燃料、三大合成材料、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进行解答;
【解答】解:A、假酒中常常含有甲醇,甲醇对人体有害;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具有可燃性;假盐中毒是因为假盐中的亚钠对人体有害.归纳正确;
B、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人体缺乏维生素A引起夜盲症;干冰用于人工降雨鉴别羊毛和合成纤维点燃后闻气味.归纳正确.
8
C、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不能量出7.25ml,pH试纸的测试精确度低,只能精确到整数,用托盘天平称取只能精确到0.1g,故错误.
D、三大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合成材料有: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5.类推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盲目类推又可能得出错误结论.以下类推正确的是( ) A.原子和分子均是微观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则分子也不能再分 B.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则碱溶液一定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气体 C.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则不同种元素也可以组成纯净物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面较广,要对每一项进行仔细筛选,方能获得合理答案.
【解答】解: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由此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但没有说明分子不能再分,因此A说法错;
B、虽然碱能跟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碱溶液也能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但一氧化碳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故B错;
C、同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如氧气、金刚石等,不同种元素也能组成纯净物,如水、二氧化碳等,因此C推理正确;
D、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碱和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也生产盐和水,就不算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特指酸与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故D错. 故答案选C.
【点评】由于本题涉及的知识多,解答时一定要细心,要依据化学上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慢慢推导.
6.下列溶液无色,在pH=1时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2SO4 NH4Cl ZnCl2 B.NaOH NaCl NaNO3
9
C.CuSO4 NaCl KNO3 D.K2SO4 AgNO3 NaCl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在酸性溶液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NaOH中的氢氧根离子和和H在溶液中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三者之间不反应,且能在酸性溶液存,但CuSO4溶于水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D、AgNO3和NaCl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不溶于酸的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共存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在酸性溶液存及特定离子的颜色.
7.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 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观察颜色 化 方案二 A.A
观察颜色 B.B
C.C
澄清石灰水 D.D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灼烧闻气味 +
+
需区分的物矿泉水和蒸馏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氯化钠和铵 质 方案一 水 体 加肥皂水搅拌 带火星的木条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硬水与软水;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A、根据矿泉水和蒸馏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进行分析; B、根据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进行分析;
C、根据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铵和熟石灰研磨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D、根据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的颜色相同进行分析.
10
【解答】解:A、矿泉水和蒸馏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取样品,加水溶解,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铵,温度基本不变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取样品,加入熟石灰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铵,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钠,现象不同,可以鉴别,符合题意,故C正确;
D、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的颜色相同,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二.填空题:
8.根据题意填写下列空格
(1)烫发用的定型剂主要成分是溴酸钠(NaBrO3),对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不当会引起皮炎.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为 +5 (2)某微粒结构示意图为
,用化学符号表示为 Mg
(3)现有30℃的不饱和KNO3溶液,与该溶液有关的量有:①水的质量;②溶液中溶质KNO3的质量;③KNO3的质量分数;④30℃时KNO3的溶解度;⑤溶液的质量.用序号填空: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不变的量有 ②④ .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本题可根据溴酸钠的化学式为NaBrO3,利用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溴酸钠中溴元素的化合价.
(2)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解答;
(3)根据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进行解答. 【解答】解:(1)溴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NaBrO3中Br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x+(﹣2)×3=0,解得x=+5;
11
(2)该元素是12号元素,是镁元素,质子数12=电子数12,为原子;
(3)将该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至饱和,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加,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
故答案为:(1)+5;(2)Mg;(3)②④.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原子结构示意图、溶液的相关知识等,学生应通过本题的信息学会抽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明确化学式的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来解答.
9.依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
(1)奥运火炬燃烧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 光 能;火炬铝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它是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Al+3O2═2Al2O3 . (2)将“嫦娥一号”送上太空的火箭推力巨大,因为它所使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则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 ;液氢作燃料除了单位质量燃烧的热能最大以外,还
有一个与环保有关的优点是 燃烧产物无污染 .
(3)汶川地震灾后搭建的板房材料铝塑板,是在高压聚乙烯的基材中加入氢氧化铝等物质而制成,这种板材中的高分子化合物是 聚乙烯 (写名称);震后救灾需要大量的消毒剂,我国研制出比漂白粉更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ClO2”,制取ClO2反应为:X+2NaClO2═2ClO2+2NaCl,则X的化学式为 Cl2 .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塑料及其应用.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1)根据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分析即可;根据铝与氧气的反应原理分析即可; (2)根据氢气燃烧的原理及其燃烧产物分析即可;
(3)根据铝塑板的原料分析即可;根据题意并结合元素守恒分析即可.
【解答】解:(1)火炬燃烧时主要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铝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故答案为:光、4Al+3O2═2Al2O3; (2)液氢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无污染;
2H2O、因为氢气燃烧的产物只要水,所以其燃烧产物
12
故答案为:2H2+O22H2O、燃烧产物无污染(或产物是水);
(3)因为铝塑板的原料为聚乙烯和氢氧化铝,其中聚乙烯为高分子化合物; 通过分析题意,根据元素守恒可知X的化学式为:Cl2; 故答案为:聚乙烯、Cl2.
【点评】本题结合生活常识考查了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成分和性质,同学们在平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10.从Ca、Na、C、H、O、N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的化学式.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单质是 O3 ; ②一种氮肥是 NH4HCO3 ;
③实验室常用的液体燃料是 C2H5OH ; ④蒸馒头用的发酵粉中含有的盐是 NaHCO3 .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结合题中给出的元素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单质是臭氧,故填:O3; ②由提供的元素可组成的氮肥由碳酸氢钠,尿素等,故填:NH4HCO3; ③酒精是实验室中常用的液体燃料,故填:C2H5OH; ④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故填:NaHC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化学式的书写,会由题目中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11.初中化学实验中,铁钉多次亮相.如图展示了光亮铁钉的一系列变化
(1)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是 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 (2)②中,铁钉主要与空气中的氧气、 水 发生反应.
(3)③中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6HCl+Fe2O3═2FeCl3+3H2O .
(4)如果用a、b、c分别代表光亮铁钉、锈蚀铁钉、无锈铁钉,则它们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用字母表示).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
13
【分析】(1)根据铁和蓝色的铜盐发生置换反应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解答; (3)根据氧化铁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铁和水,想反应的方程式;
(4)根据铁生锈会结合氧气、氧化铁会和盐酸反应使剩下的铁质量减轻分析.
【解答】解:(1)蓝色的溶液可以是硫酸铜等铜的盐溶液,故反应的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合理即可);
(2)铁在与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答案为:水;
(3)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和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铁和水,故答案为:6HCl+Fe2O3═2FeCl3+3H2O;
(4)铁生锈会结合氧气生成的铁锈的质量增加,因此b>a;氧化铁会和盐酸反应是部分铁元素以氧化铁的形式溶解到溶液中了,使剩下的铁质量减轻,因此a>c; 故答案为:b>a>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的锈蚀和除锈、铁的化学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解答本题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并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下图总结了Na2CO3的部分化学性质.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中,溶液变为 红 色.
(2)在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②制取烧碱,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 (3)为了验证反应③,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为 有气泡产生 . (4)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A (填序号). A.CaCl2 B.BaSO4 C.NaCl.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
(2)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3)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14
(4)验证反应④,即碳酸钠与盐溶液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小明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Na2CO3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2)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
2
+Na2CO3═CaCO3↓+2NaOH.
(3)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为了验证反应③,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产生.
(4)A、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可用于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 B、硫酸钡难溶于水,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用于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 C、碳酸钠与氯化钠不反应,用于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
故答案为:(1)红;(2)Ca(OH)2+Na2CO3═CaCO3↓+2NaOH;(3)有气泡产生;(4)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图所示: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2)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 作氮肥 .
CaO+CO2↑ ,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
【考点】纯碱的制取;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分析】(1)反应①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反应②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NH4Cl中含有氮元素,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反应①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
15
反应②是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 (2)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NH4Cl可用作氮肥. 故答案为:(1)CaCO3
CaO+CO2↑;分解反应;(2)作氮肥.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反应原理、常见化肥的分类方法、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O2的化学反应原理是(写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
(2)硫化氢(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水溶液叫氢硫酸.硫化氢有剧毒.
①收集硫化氢气体时应选用 C 装置;
②实验室用硫化亚铁与稀盐酸反应制取硫化氢,同时生成氯化亚铁,写出制取硫化氢的化学方程式 FeS+2HCl=FeCl2+H2S↑ ;
③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制取硫化氢后应采取的措施是 增加用NaOH溶液为吸收液的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解答;
(2)①根据硫化氢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进行选择收集装置; ②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即可; ③根据硫化氢水溶液叫氢硫酸,尾气处理应用碱溶液为吸收液的处理装置. 【解答】解:
16
(1)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方法制取氧气.此反应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得的.故可选用B做发生装置.然后根据反应物是过氧化氢、反应条件是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写出化学反应式:2H2O2
2H2O+O2↑.
(2)①根据硫化氢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选择收集装置为 C;
②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制取硫化氢的化学方程式为:FeS+2HCl=FeCl2+H2S↑;
③根据硫化氢水溶液叫氢硫酸,尾气处理应用碱溶液为吸收液的处理装置,即硫化氢后应采取的措施:增加用NaOH溶液为吸收液的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故答案为: (1)2H2O2
2H2O+O2↑.
(2)①C; ②FeS+2HCl=FeCl2+H2S↑; ③增加用NaOH溶液为吸收液的一个尾气处理装置. 【点评】熟记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及其依据,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再根据气体的溶解性、密度及其是否与水或者空气发生反应等来判断、选用收集装置.
15.小强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一鱼塘边时,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鱼塘中顿时产生大量气泡,经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CaO2),请你与小强共同探究. (1)为研究鱼塘中大量气泡是何种气体所致,小强使用如图所示 的装置进行实验,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控制滴加水的 速度,观察到试 管内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是 氧气 .由此可知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过氧化钙的目的是 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强认为过氧化钙与过量水反应还应产生某种含有钙元素的产物.开始小强假设该产物为CaO,但通过思考他很快否定了原先的假设,并重新假设生成 的含钙产物为Ca(OH)
2
.请解释小强否定原假设建立新假设的理由: 在水较多的环境中即使生成CaO,也会和水作用生
成Ca(OH)2 .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小强的新假设,并填入如表空格中: 实验步骤 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CaO2与H2O反应有Ca(OH)2生成 CaO2与H2O反应无Ca(OH)2生成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17
(3)小强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由此他还得出了什么结论 CaO2和H2O反应时放出热量 .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氧气的检验和验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1)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氧气,过氧化钙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氧气,同时放出热量. (2)结合物质氧化钙的性质对猜想做出评价.依据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与酚酞反应会变红的性质解决.
(3)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出反应的特点. 【解答】解:
(1)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P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的气体氧气;说明过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氧气,从而提高水中氧气的含量;
(2)氧化钙极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氧化钙不能在水中存在,因此原假设有问题. 氢氧化钙溶于水溶液呈碱性,滴入酚酞试液会变成红色,以此可对氢氧化钙的存在进行检验. (3)产生气泡说明过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热量,导致广口瓶内气压变大,所以烧杯中会有气泡产生. 故答案为:
(1)在水较多的环境中即使生成CaO,也会和水作用生成Ca(OH)2. (2)在水较多的环境中即使生成CaO,也会和水作用生成Ca(OH)2 实验步骤 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 可能出现的现象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不变色 结论 CaO2与H2O反应有Ca(OH)2生成 CaO2与H2O反应无Ca(OH)2生成 (3)CaO2和H2O反应时放出热量.
【点评】本题借实验探究考查氧气的检验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探究考查我们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8
四.计算题:
16.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品牌小苏打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称量样品置于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 质 质量(g) 样 品 9 加入稀盐酸质量 73.2 反应后溶液质量 80 试计算:(计算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 (2)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根据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中含有少量氯化钠且Na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而氯化钠不与稀盐酸反应,结合题意及表格中数据,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出CO2的质量,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及问答要求按步骤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题表格中的测得数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CO2的质量=9g+73.2g﹣80g=2.2g; 设NaHCO3质量为X,生成的NaCl的质量为Y.则: NaHCO3+HCl═NaCl+H2O+CO2↑ 84 58.5 44 X Y 2.2g
,
解之得:
X═4.2g,y═2.925g
(1)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100%═46.7%
(2)小苏打(主要成分为NaHCO3)样品中含氯化钠的质量:9g﹣4.2g=4.8g,则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100%═13.3%
答:样品中的NaHCO3质量分数为46.7%;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13.3%.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混合物中的某物质参加反应,然后根据相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求样品中的某物质质量分数;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型题比较典型,适于中考模拟训练.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