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号:
自动控制原理
P、PD和PID控制器性能比较 题目
自动化学院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班级
某
指导教师
2013 年 1 月 20 日
0 / 30
摘要
比例(P)控制规律是基本控制规律中最基本的、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其最大优点就是控制及时、迅速。只要有偏差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控制作用。但是,不能最终消除余差的缺点了它的单独使用。克服余差的办法是在比例控制的基础上加上积分控制作用。比例-微分(PD)控制器比单纯的比例控制作用更快,尤其是对容量滞后大的对象,可以减小动偏差的幅度,节省控制时间,显著改善控制质量。最为理想的控制当属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它集三者之长:既有比例作用的及时迅速,又有积分作用的消除余差能力,还有微分控制功能。本次课设对P、PD和PID控制器性能进行详细的比较,着重分析各控制器下、三种典型输入下的稳态误差,还对三种典型信号作为扰动输入的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Matlab软件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更加直观的论证。
关键字:控制器 稳态误差 扰动 跟踪性能
1 / 30
目录
1 题目与要求 ............................................................................................................................ 1 2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性能分析 ........................................................................................... 1
2.1 由R(s)输入决定的系统传递函数 ................................................................................ 2
2.1.1 开环传递函数 .................................................................................................... 2 2.1.2 闭环传递函数 .................................................................................................... 2 2.1.3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 2 2.2 不同控制器下系统的系统性能 .................................................................................... 2
2.2.1误差常数 ............................................................................................................ 2 2.2.2 P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 5 2.2.3 PD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 6 2.2.4 PID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 7
3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性能分析 ........................................................................................... 7
3.1 不同的控制类型对应的系统类型 ................................................................................ 8 3.2 不同控制类型下的系统稳态误差 ................................................................................ 8
3.2.1 P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 8 3.2.2 PD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 9 3.2.3 PID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 9
4 该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扰动性能分析 ....................................................................................... 9
4.1 系统的跟踪性能分析 ................................................................................................... 9 4.2 系统扰动性能分析 ..................................................................................................... 10 5 运用Matlab进行仿真 .......................................................................................................... 11
5.1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仿真 ...................................................................................... 11
5.1.1 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1 5.1.2 斜坡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3 5.1.3 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 16 5.2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仿真 ...................................................................................... 19
5.2.1 阶跃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9 5.2.2 斜坡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21 5.2.1 阶跃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23
6 心得体会 .............................................................................................................................. 24 参考文献 .................................................................................................................................. 25
2 / 30
3 / 30
P、PD和PID控制器性能比较
1 题目与要求
一二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系统对象模型为 器传递函数为
,令
,
,
。
, 控制
W R + - e + - Y
图1 一二阶系统结构图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 分析系统分别在P、PD、PID控制器作用下的,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
类型及误差常数;
(2) 根据(1)中的条件求系统分别在P、PD、PID控制器作用下的、由扰动
w(t)决定的系统类型与误差常数; (3) 分析该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扰动性能;
(4) 在Matlab中画出(1)和(2)中的系统响应,并以此证明(3)结论; (5)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写清楚计算分析
的过程,其中应包括Matlab源程序或Simulink仿真模型,并注释。
2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性能分析
分析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性能,则要忽略扰动输入,得到如图2的系统结构图。
R(s)-E(s)Y(s)D(s)G(s)
图2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结构图
1 / 30
2.1 由R(s)输入决定的系统传递函数
2.1.1 开环传递函数
系统类型由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决定。根据结构图,很容易得到系统的开环穿的函数,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2.1.2 闭环传递函数
系统的输出相应是由闭环传递函数和输入决定的。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Φ(s)为:
2.1.3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和输入决定系统误差输出。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为:
2.2 不同控制器下系统的系统性能
2.2.1误差常数
下面讨论阶跃函数、斜坡函数和抛物线函数三种常见的输入信号函数的稳态误差计算。
(1)阶跃信号输入
则
其中
2 / 30
称为系统的稳态位置误差系数。 对0型系统
对1型或高于1型的系统
(2)斜坡信号输入
其中
称为系统的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对0型系统
对1型系统
3 / 30
对2型或高于2型的系统
(3)抛物线信号输入
其中
称为系统的稳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对0型系统
对1型系统
对2型系统
4 / 30
对3型或高于3型系统
各种类型的系统在三种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定误差终值见表1所示:
表1 典型输入信号作用下的稳态误差终值 稳态误差系数 系统类型 0型 1型 2型 3型 K ∞ ∞ ∞ 0 K ∞ ∞ 0 0 K ∞ 0 0 0 r(t)= r(t)=Rt ∞ r(t)=∞ ∞ 稳态误差终值 0 0 0 2.2.2 P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由已知条件
得
,则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由此开环传递函数可以看出该系统为0型系统。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Φ(s)为:
5 / 30
对闭环传递函数的特征方程列劳斯表为: 5 20 6 0 20
可见,劳斯表第一列同号,所以没有正实根;且没有出现第一行均为0,所以没有纯虚根,因此系统是稳定的。
因为系统是0型系统,开环增益
,因此,系统的稳态误差为:
误差系数:
2.2.3 PD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已知,,所以可以求得PD控制下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可见该系统为0型系统。 那么,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6 / 30
对其特征方程列劳斯表如下: 95 380 118 0 380
可见该系统是稳定的。 由于是0型系统,所以开环增益
,其稳定误差为:
其误差系数为:
2.2.4 PID控制器下的系统分析
已知,,,所以可以求得PID控制下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可见该系统为1型系统。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对其特征方程列劳斯表如下: 190 760 236 19
7 / 30
744.7 19
由劳斯判据可知,该系统是稳定的。
由于是1型系统,所以开环增益
,其稳定误差为:
其误差系数为:
3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性能分析
分析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时,忽略参考输入。则系统在扰动下的输出响应为:
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系统误差传递函数为:
稳态误差为:
8 / 30
3.1 不同的控制类型对应的系统类型
由于扰动决定的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与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的相同,所以它们的系统类型是相同的。
(1) 当控制器传递函数 (2)当控制器传递函数用为0型系统;
(3)当控制器传递函数作用为1型系统;
时,该控制系统对扰动
时,该控制系统对扰动作用为0型系统;
时,,所以该控制系统对扰动作
3.2不同控制类型下的系统稳态误差
3.2.1 P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已知D(s)=19,所以
在不同控制下的系统稳态误差:
3.2.2 PD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已知 ,稳态误差为:
在不同控制下的系统稳态误差:
9 / 30
3.2.3 PID控制下的系统分析
已知 ,稳态误差为:
在不同控制下的系统稳态误差:
4 该系统的跟踪性能和扰动性能分析
4.1 系统的跟踪性能分析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稳态误差如表3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1)当阶跃信号输入时,P控制系统和PD控制系统可跟踪阶跃输入,但存在一个稳态位置误差R/20;而PID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0,所以可以完全跟踪阶跃输入信号。
(2) 当斜坡信号输入时,由于P控制和PD控制系统稳态误差都为无穷大,所以不能跟踪斜坡输入信号;而PID控制P可跟踪斜坡输入,但存在一个稳态位置误差。 (3) 当抛物线信号输入时,由于这三种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都是无穷大,所以这三种控制系统都不能跟踪抛物线输入信号。
表3 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稳态误差
控制器 P控制 PD控制 PID控制 系统类型 0 0 1 阶跃信号输入 R/20 R/20 0 10 / 30
斜坡信号输入 ∞ ∞ 2R 抛物线信号输入 ∞ ∞ ∞
4.2 系统扰动性能分析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稳态误差如表4所示:
表4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稳态误差
控制器 P控制 PD控制 PID控制 从表中可以看出:
(1) P控制和PD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平衡阶跃扰动,但存在一个稳态位置误差;而PID控制系统可以完全消除阶跃扰动,抗干扰能力较强。
(2) 当有斜坡信号扰动时,P控制和PD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为无穷的,不能消除扰动;而而PID控制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抗扰动影响。
(3) 当抛物线信号扰动时,由于三个系统的稳态误差都是无穷大,所以三个系统都不能消除抛物线信号扰动的影响。
系统类型 0 0 1 阶跃信号输入 R/20 R/20 0 斜坡信号输入 ∞ ∞ 2R 抛物线信号输入 ∞ ∞ ∞ 5 运用Matlab进行仿真
5.1 由参考输入决定的系统仿真
5.1.1 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 P控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3所示
11 / 30
P控制下的阶跃相应1.41.21输出相应0.80.60.40.20012345t6710 图3 P控制下的阶跃相应
源程序: clear;
num=19; %设置分子 den=[5,6,20]; %设置分母 t=0:0.05:1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1;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控制下的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2) P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4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4,361]; %设置分子
12 / 30
den=[95,1,380]; %设置分母 t=0:0.02:1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1;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的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PD控制下的阶跃相应1.41.21输出相应0.80.60.40.20012345t6710 图4 PD控制下的阶跃相应
(3) PI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5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8,722,19];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 %设置分母 t=0:0.1: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13 / 30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单位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PID控制下单位阶跃相应1.41.21输出相应0.80.60.40.20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5 PID控制下单位阶跃相应
由以上3个图可以看出,PID控制下的系统可以完全跟踪阶跃输入,而P和PD控制下的系统可跟踪阶跃输入,但存在一个稳态位置误差R/20。
5.1.2 斜坡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 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响应如图6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19; %设置分子 den=[5,6,20,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14 / 30
title('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10090807060输出相应50403020100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6 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2) P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响应如图7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4,361]; %设置分子 den=[95,1,380,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15 / 30
PD控制下单位斜坡相应10090807060输出相应50403020100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7 PD控制下单位斜坡相应
(3) 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响应如图8所示
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10090807060输出相应50403020100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8 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源程序: clear;
num=[8,722,19];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16 / 30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由以上3个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为斜坡输入时,只有PID控制下的系统能更重输入,而P和PD控制下的系统稳态误差为无穷大,不能跟踪斜坡输入。
5.1.3 加速度信号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1) 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响应如图9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19; %设置分子 den=[5,6,20,0,0]; %设置分母 t=0:0.02:1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2)/2;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17 / 30
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5045403530输出相应2520151050012345t6710 图9 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2) 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响应如图10所示
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5045403530输出相应2520151050012345t6710 图10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源程序: clear;
num=[4,361]; %设置分子
den=[95,118,380,0,0]; %设置分母
18 / 30
t=0:0.02:1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2)/2;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3) 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响应如图11所示
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5045403530输出相应2520151050012345t6710 源程序: clear;
图11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num=[8,722,19];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0,0]; %设置分母
t=0:0.02:1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plot(t,y) ;%绘制曲线
hold on y=t.^2/2;
19 / 30
plot(t,y,'--');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由以上3个图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控制下的系统都不能跟踪加速度输入。
5.2 由扰动输入决定的系统仿真
5.2.1 阶跃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三种控制系统输出响应的比较如图12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1]; %设置分子 den=[5,6,2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figure; %打开一个图
subplot(3,1,1);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num=[-19]; %设置分子 den=[95,118,38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2);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20 / 30
num=[-38,0];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3);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 %设置标题
P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0-0.02输出相应-0.04-0.06-0.080102030506070tP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4080901000-0.02输出相应-0.04-0.06-0.080102030506070tPID控制下的单位阶跃相应4080901000-0.02输出相应-0.04-0.06-0.08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12 三种控制系统的阶跃输出响应的比较
21 / 30
由上图看出,P控制和PD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平衡阶跃扰动,但存在一个稳态位置误差;而PID控制系统在绕动后回到原点,可以完全消除阶跃扰动,抗干扰能力较强。
5.2.2 斜坡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三种控制系统斜坡输出响应的比较如图13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1]; %设置分子 den=[5,6,20,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figure; %打开一个图
subplot(3,1,1);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num=[-19]; %设置分子 den=[95,118,380,0]; %设置分母 t=0:0.02: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2);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num=[-38,0];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0]; %设置分母 t=0:0.02:300; %时间区间
22 / 30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3);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 %设置标题
P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0-2-4-6输出相应01020305060tP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407080901000-2-4-6输出相应01020305060tPID控制下的单位斜坡相应407080901000-0.5输出相应-1-1.5-2050100150t200250300 图13 三种控制系统斜坡输出响应的比较
由上图可以看出,只有PID控制系统最终得到稳定的输出,所以只有PID控制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有抵抗斜坡扰动的能力。
23 / 30
5.2.1 阶跃扰动输入时的各控制系统输出响应
三种控制系统加速度输出响应的比较如图14所示 源程序:
clear;
num=[-1]; %设置分子 den=[5,6,20,0,0]; %设置分母 t=0:0.1: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figure; %打开一个图
subplot(3,1,1);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num=[-19]; %设置分子 den=[95,118,380,0,0]; %设置分母 t=0:0.1: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2);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num=[-38,0]; %设置分子
den=[190,236,760,19,0,0]; %设置分母 t=0:0.1:100; %时间区间 [y,x,t]=step(num,den,t) ;%阶跃响应 subplot(3,1,3); %打开2*2个图的第1个图 plot(t,y) ;%绘制曲线
24 / 30
grid; %绘制网格 xlabel('t'); %设置横坐标 ylabel('输出相应'); %设置纵坐标 title('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 %设置标题
P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0输出相应-100-200-3000102030506070tP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4080901000输出相应-100-200-3000102030506070tPID控制下的单位加速度相应4080901000输出相应-50-100-15001020304050t60708090100 图14 三种控制系统加速度输出响应的比较
由上图可以看出,三种控制系统都没有抵抗加速度扰动的能力。
6 心得体会
这是一次非常锻炼人毅力的课设,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是付出都应该是值得的。在这次课设中,我收获了不少,把课本学到的知识具体化,那是和考试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我学习了Matlab软件,visio软件,这是额外的收获吧。刚
25 / 30
开始接触这个题目,还是觉得有点难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查阅,慢慢地对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认为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网络,都是学习很好的工具。总体来说,课设题目是比较清晰的,但是要把问题分析清楚还是要花不少时间和篇幅的。我还不能说我完全能够掌握稳态分析,因为知识需要在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中才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MATLAB实现.:国防工业,2007 [2]王万良,自动控制原理.:高等教育,2008
[3]X坤,MATLAB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精解,:国防工业,2004
26 / 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