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应变断裂韧性试验报告情况总结
2011-12-30
08.3至08.5同学的试验报告,总体上还是比较好的,绝大多数同学达到的基本要求,其中有些报告比较完美。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纳总结如下。
—— 个别同学没有提交试验报告。另有一些同学的报告不是完成的。
批语:没有试验报告,成绩肯定不合格。做完一件事情都要认真总结,才能进步。何况是一个试验工作,报告不可缺少。完成报告是基本要求。
报告结构条理、基本原理的问题:
—— 将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分成两项。
批语:将两者合并成一项。否则标题太多了。
—— 题目顺序中,将“试验原理”的内容放在“试验材料”、“试验设备”等内容之后 批语:试验原理的内容涵盖面更加宽广一些,因此应当将其内容放到“试验材料”、“试验设备”等内容之前才合适。
——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裂纹扩展判据为:KI=Yσa≥KIC
批语:需要平面应变的前提条件吗?看看教材92页至94页的3.6.2.4一节以及103页例题,满足平面应变条件吗?再思考上述裂纹扩展的应用范围。
——以陶瓷、玻璃材料为背景介绍了线弹性条件下裂纹扩展判据之后(没有提到金属材料应用K判
⎛Kq⎞
⎟ 据时的塑性区的影响),直接提出KIC的测定有效性条件为:B、a≥与2.5⎜
⎜R⎟⎝p0.2⎠
批语:请思考上述KIC有效性判断条件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陶瓷、玻璃材料有必要吗?如果想不
通,请找老师答疑解决。
试验设备、仪器等标题下的内容错误:
——引伸计“标距25mm,最大量程12.5mm”
批语:试验观察还需要再细致一些。此次的引伸计不同于拉伸试验的引伸计。一台试验机上配置有多个引伸计。
——出现了“高频疲劳试验机”、“引伸计标定器”、“电脑记录系统”等内容
批语:本次试验过程中你用过这些设备仪器吗?报告要联系实际。报告要用心写,如果只是机械地抄录或者下载其他人的讲义,你有收获吗?这种处理方式和态度是不可取的。
电脑记录系统隶属于什么设备的?需要列出来吗?
材料与试样的内容欠缺或冗长:
—— “试验材料和试样”的标题写成其他的文字。 批语:还是采用“试验材料和试样”作为标题比较好。
—— 材料的内容不全,如缺少牌号、热处理及具体的工艺参数、屈服强度数据 批语:本试验中,材料应当包括牌号,热处理的工艺参数,以及屈服强度数据。 —— 试样的内容欠缺
批语:试样应当包括:试样类型及三点弯曲试样的示意图,对于裂纹加工过程的简单叙述(两步) —— 给出了三点弯曲样之外的其他试样的图示
批语:适当简化,非本试验中实际使用的试样只要文字提一下就可以了 —— 对于试样的尺寸选择要求进行了详细叙述(国标内容)
批语:这样的内容在试验数据处理分析或者试验讨论中去介绍,与小塑性区条件、平面应变条件的有效性判断结合起来,可以使报告更加紧凑、简洁而且更加明了。
—— 对于裂纹的制备要求进行了详细叙述(国标中的4项内容)
批语:这样的内容在这里只是提出有特定要求即可。具体的内容在试验数据处理分析或者试验讨论中去介绍,与裂纹有效性的判断结合起来,可以使报告更加紧凑、简洁而且更加明了。
1
2
试验步骤部分,基本上没有大问题。
—— 加载速度应当控制在 0.3 MPam/s
批语:给出实际控制情况。如果可能,验算是否符合该要求,此处不能再简单地给国标的要求!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部分问题
—— 分散方式给出了试样尺寸、裂纹长度的测量数据 批注:请使用数据表来给出这些数据。
—— 原始数据给出不系统、不全面。如,没有将P-V曲线作为试样尺寸、裂纹长度之外的另一项结果。
批语:本试验的3项基本试验数据是:试样尺寸、裂纹长度和P-V曲线。更加全面一些还有试样断裂后的断口形貌特征。
—— 数据处理中,S=4W。
批语:实际试验情况是这样的吗?S的物理意义你清楚了吗?不同的试样W有细微差别,对于S都做过调整吗?你对于试验观察不够细致,也没有认真对待教师的提醒。
—— 数据处理中,没有给出S、Rp0.2等数据,直接给出了计算结果。 批语:请问,你怎么得出该结果的?自己单独处理了数据了吗? —— 没有对疲劳裂纹的长度要求进行表判断
批语:裂纹有效性的判据之一是有关疲劳裂纹长度的判断。你漏掉了。
⎛Kq
—— 对于B、a与2.5⎜
⎜R⎝p0.2⎞
⎟之间的相对大小比较的结果,作为判断试验数据有效性的判据,⎟⎠
2
解释中只有“平面应变条件”、或者只有“小塑性区”条件。
批语:你的判别依据的解释不全面。其中,与B的比较包含着平面应变占主导的意义,而与a的比较是裂纹前沿小塑性区的要求。
——裂纹前沿塑性区的尺寸计算公式不恰当
批语:你计算的塑性区尺寸数值太小,没有考虑Irwin修正。
——用裂纹前沿塑性区的半径直接与a、B相比较,说明满足小塑性区条件。
批语:如果仅仅是裂纹前沿塑性区尺寸小于a和B的话,并不能说明满足小塑性区条件。请计算两者的比值,在前面的小塑性区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看看这个比值大约是多大。由此想象试样加载过程中,裂纹前沿的塑性区的最大尺寸与试样的尺寸的相对大小情况。
——结论中包含有一些不恰当的内容:并非是本试验直接证明的内容。 批语:你的结论中包含着并非是本试验直接证明的内容,需要去掉。
其他:
——表格没有表头文字说明,图示没有图题文字;或者位置不对。
批语:应当养成习惯。表头文字、图示说明,和标题一样,在文字方面应当反映其中的核心内容。(一般不必写成完整的句子)
——表格或者图示没有文字叙述引出。
批语:书面报告中,一切以文字叙述为纲领。表格和图示都要首先由文字叙述引出,并且对于其中你认为需要读者特别关注的特征,还要用文字来强调。没有文字引入的表格、图示是不适当的。
——报告以讨论方式收尾。
批语:在分析讨论之后,还要再次重申试验的结论。 ——没有列出参考文献
批语:完整的科学试验报告需要按照规定的格式给出参考文献的。
——报告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试验步骤之前的部分在前后顺序的安排上不合理。
批语:你的报告整体结构合理性比较差,需要改进。请考虑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按照先一般、后特殊的基本原则,并且按照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先后顺序安排好,使得报告的读者体会到良好的条理性。
2
断裂韧性实验中有关试验报告的写作问题
T1 ——图表不规范问题。
图表的基本规范一定要遵守。包括:图表的顺序编号;图题与坐标轴的标注,表头与单位标注。另外,图表需要由正文的文字引出,即图、表之前一定要由相关的介绍文字。另外,给出图表后,还要对其中的一些特征给予文字介绍。(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观察分析其中包含的规律性、要点等)。 T2——句子和段落的完整性问题。
报告需要最终消除短语式表达,所有的内容都要写成完整的句子和段落。唯一的例外是标题。请向此方向努力。这样,就可以将试验报告转变成科技论文了。 T3——内容重复现象。
报告中出现了前后严重重复的内容。具体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关试样的准备要求、裂纹的加工以及测量要求等内容。在前面实验材料及试样、试验步骤或程序等标题中出现了。到后面试验数据处理分析中再次出现。
第二,前面将所有的处理程序叙述了一遍,最后以试验数据记录的方式给出具体的数据,致使全文的条理性非常差。甚至出现了先做后续处理、再给原始数据的总体顺序颠倒的问题。
处理建议如下:
第一方面的问题,请将前面的叙述简化,到后面的数据处理分析中详细展开。采用是否满足相关规定要求的判断结论来呼应前文。
第二方面的问题,则需要全文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按照试验报告的总体框架来编写。 通过上述调整,达到报告内容简洁之效。 T4——缺少针对试验的相关分析讨论。
试验报告可以看做比较初级的科技论文。所有的科技论文,都包含着针对试验结果开展的分析讨论,其中的要点是将所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与试验自身联系起来,看其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本试验报告中,大家可以将试验中围绕着试样制备及国标有关规定的提问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T5——内容编写处理位置、形式不恰当问题
将这部分内容转变成“试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从形式上,需要将其由问答形式转变成整段的文字叙述。
T6——试验结论需要简化。
你的试验结论给出了太多的内容。本试验的数据、结果对这些内容都提供了直接支持吗?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很严格,由此出发,投稿被科技期刊拒绝的第一理由是:试验结果不支持结论。科技论文本质上是一种论证文章。 T7——试验报告的框架不合理
试验给出的数据、曲线,是本试验的第一手资料,是基本数据。务必要在正文中首先给出(紧接着试验程序)。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引出结果或者规律性;接下来再对获得的试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并且在最后简单总结结论。这里面包含着基本的逻辑关系,也体现文章的条理性。务必注意。还有个别同学没有给出原始曲线,这样的报告达不到基本要求,一定会被退回重新编写的。
请务必按照这样的框架和顺序编写报告(包含论文)。这里,提醒大家:只有原始试验数据量非常庞大时,才将原始数据列入附录。其余情况都要在正文中首先给出(一定要习惯用图表表达数据)。试验曲线因为纸张规格与报告正文不和,可以放在最后,但不能作为附录内容。 T8——基本语病问题
请大家注意检查自己的报告。报告中多次发生内容类别划分错误——将不同类别的内容编写在一段内或者一个标题之下。比如:将试验设定的参数(如变形加载速率)列在“仪器设备”标题之下。这些都是基本的语病,致使报告条理混乱不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