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沿海第一重山主要造林树种生长分析及选择
李莉;林文欢;詹潮安;郑道序
【摘 要】对粤东沿海第一重山植被进行踏查,并对主要造林树种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粤东沿海第一重山常见乔木树种共有44种、灌木(含木质藤本)28种、草本(含草质藤本)20种。对11个主要乔木树种按树高年均生长量、胸径年均生长量和冠幅年均生长量进行聚类,共分为3类:尾叶按(Eucalyptus urophylla)生长最快,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76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1.99cm,冠幅年均生长量为0.90m;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rlia)和木荷(Schimasuperba)生长较快,树高年均生长量分别为1.30,1.15和0.96m,胸径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84,1.31和1.16cm,冠幅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90,0.57和0.m;杨梅(Myricarubra)、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相思(Acaciaconfus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es)、中华楠(Machilus chinensis)和马尾松(Pinus mazsoniana)生长较慢,其中马尾松树高、胸径和冠幅年均生长量分别为0.36m、0.61cm和0.28m,其它6个树种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42—0.88m,胸径年均生长量为0.58—1.35cm,冠幅年均生长量为0.30-0.96m;以上10个阔叶树种可替代马尾松,作为粤东沿海第一重山造林绿化的优选树种。 【期刊名称】《林业与环境科学》 【年(卷),期】2016(032)003 【总页数】6页(P55-60)
【关键词】人工林;树种调查;树种选择;聚类分析;沿海;粤东 【作 者】李莉;林文欢;詹潮安;郑道序
【作者单位】汕头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汕头51504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S728.6
我国海岸线长18 400 km[1],沿海防护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抵御和减轻台风、海啸、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改善沿海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长期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据统计,我国共营造海岸带基干林带长1.4万km,防护林、用材林等6.5万km2[1]。但由于沿海地区立地条件差、气候环境恶劣,导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出现质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低、防护效能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其多种功能的发挥。为更好地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很多学者针对沿海地区特殊的立地条件做了大量研究,集中表现为浙江和辽宁省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3-10],山东和福建省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11-17],辽宁和江苏省泥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18-23]。至今有关粤东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研究报道仅有1篇[24]。
粤东海岸区是典型的岩质海岸困难地带。受盐雾、海风、干旱、土壤瘠薄等生境的影响,该区植被恢复及自然更新困难,需要人工造林促进植被恢复。适生树种选择是困难地带人工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该区早期造林树种单一,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主。为给该区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汕头市为例,通过对该市沿海第一重山植物资源的调查,对主要造林树种生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适宜粤东沿海困难地带造林绿化的优良树种。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位于116°14'40"~117°19'35"E,23°02'33"~23°38'50"N,北回归线从市区穿过。海岸线总长达298 km,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8℃,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9℃,年均日照时数2 000~2 500 h,年均降水量1 300~1 800 mm,主要集中在4—9月。常年风大,自然灾害以台风和干旱为主。沿海第一重山以低山丘陵、海蚀崖和岩质海岛为主,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少数片岩、玄武岩。地带性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呈酸性,土层薄且含较多粗砂粒,土壤侵蚀严重,山体上常有岩石裸露。森林植被多为残次疏林、灌丛和退化裸地。 2.1 标准地设置
在查阅汕头市林地资源相关数据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从2013年11月9日至2014年3月25日,分别在汕头市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和澄海区等5个区县的沿海第一重山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共设置12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20 m× 30 m。各标准地的基本情况见表1,各标准地分布见图1。 2.2 调查方法
在各标准地内,分别记录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种类,对胸径大于2 cm的树木,进行每木检尺,实测胸径、树高和冠幅。 2.3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AS 8.1软件进行邓肯多重比较和聚类分析。 3.1 主要植被种类
本次调查共记录了乔木树种44种、灌木树种(含藤本)28种和草本植物(含藤本)20种(表2)。粤东沿海第一重山早期的造林树种以马尾松为主,马尾松林分面积占较大比例,随后相思、木麻黄、木荷、桉树、大叶相思等树种用于造林绿化,其它树种如樟树、中华楠、大头茶、山杜英、红荷木、高山榕、小叶榕等
零星分布。经济树种如杨梅、余甘子、杨桃、柿子等少量分布。 3.2 主要树种生长分析
图2中的树种株数在各标准地中占树种总数比例为60%~80%,为粤东沿海第一重山主要树种。从图2可以看出,除马尾松外的10个树种树高年均生长量和冠幅年均生长量均大于马尾松,林龄均比马尾松小;胸径年均生长量除了中华楠略小于马尾松,其它树种都大于马尾松。尾叶桉生长最快,树高、胸径和冠幅年均生长量分别比马尾松大388.9%、226.2%和221.4%。大叶相思次之,树高、胸径和冠幅年均生长量分别比马尾松大261.1%、37.7%和221.4%。
聚类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若阈值取0.8,则可以将11个树种分为3类。第一类为尾叶桉,为生长最快的树种;第二类为木麻黄、大叶相思和木荷,为生长较快的树种;第三类为马尾松、相思、山杜英、杨梅、中华楠、珊瑚树和大头茶,为生长较慢的树种。
4.1 粤东沿海第一重山常见的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含木质藤本)、草本植物(含草质藤本)分别有44种、28种和20种。乔木树种中马尾松和相思数量比例最大,灌木树种主要有桃金娘、车轮梅、酸藤果、鬼灯笼和菝葜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芒萁、蜈蚣草、鬼针草、鹧鸪草、芒和纤毛鸭咀草等。
4.2 不同树种有着不同的生长规律,有的树种高生长快于径生长,有的径生长快于高生长,同一树种在不同时期生长规律也有差异[25]。因此,单一的生长指标难以准确比较不同树种的整体生长状况。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生长速度最快;大叶相思、木麻黄和木荷次之;杨梅、珊瑚树、相思、山杜英、中华楠、大头茶、马尾松生长较慢,其中马尾松生长最慢。与2012年在粤东岩质海岸困难立地区的造林试验结果[24]对比分析可知,本研究地区土层厚度为50~80 cm,为中、下坡,土壤养分较高,而岩质海岸困难立地条件较差,其中大叶相思、大头茶和杨梅成活率高、生长快、长势好,相思成活率高。两地试验结果表明,这4
个树种对沿海立地适应性较强。
4.3 此次调查发现,有部分尾叶桉、大叶相思幼树出现断杆、断枝现象,抗风能力较差。尾叶桉和大叶相思可以作为建群树种,在沿海第一重山背风地段种植。山杜英、木麻黄、木荷、杨梅、珊瑚树、相思、大头茶和中华楠为粤东乡土阔叶树种,是粤东沿海前沿第一重山人工造林的优选树种,可以替代早期的马尾松积极培育。
【相关文献】
[1] 安树青,张久海,张纪林,等.海岸带林草复合系统环境及其效应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1,25(1):57-.
[2] 许景伟,王卫东,王月海.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综述[J].防护林科技,2008(5):69-72.
[3] 贺位忠,李玉芬,高大海,等.舟山海岛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与配套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8,28(4):39-42.
[4] 陈顺伟,高智慧,岳春雷,等.盐雾胁迫下杜英等树种生理特性的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11-14.
[5] 高智慧,陈顺伟,卢庭高,等.沿海岩质海岸不同地形条件下湿地松生长的变异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0,20(6):16-20.
[6] 钟承贝,高智慧,陈顺伟,等.沿海岩质海岸防护林体系树种配置设计[J].浙江林业科技,2004,24(1):29-32.
[7] 陈顺伟,高智慧,卢庭高,等.不同造林措施对岩质海岸防护林造林成活率及其生长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1(2):1-3.
[8] 蒋妙定,高智慧,康志雄,等.浙江省沿海基岩海岸主要树种的调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5,15(2):3-8.
[9] 卢明革,柴兵,孙彤江,等.辽西岩质海岸侧柏造林试验[J].防护林科技,2008(2):31-32.
[10] 孙彤江,王天玲.辽西基岩质海岸造林树种适宜性调查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2005(6):20-23.
[11] 李成,乔勇进,张敦论.山东省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树种的选择[J].防护林科技,2002(3):-66.
[12] 许景伟,李传荣,王卫东,等.沿海沙质岸黑松防护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6):29-32.
[13] 许景伟,李传荣,乔勇进,等.沿海沙质岸基干林带黑松防护林的更新方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4-6.
[14] 许景伟.山东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15] 乔勇进,赵萍舒,李成,等.山东省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J].防护林科技,1999(4):26-29.
[16] 谭芳林,徐俊森,林武星,等.福建滨海沙地造林树种的适应性与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专刊1):100-105.
[17] 薛万华.沙质海岸风口地段建立防护林关键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6(3):1-4. [18] 李绍忠,赵亚军.辽宁泥质海岸防护林的树种选择[J].防护林科技,1996(2):46. [19] 于雷,韩友志,魏忠平,等.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配置与优化模式[J].防护林科技,2009(1):4-6.
[20] 李绍忠.北方泥质海岸防护林生态工程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6,7(2):122-128.
[21] 张金池,孔雨光,王因花,等.苏北淤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组分分离[J].生态学报,2010,30(12):3144-3154.
[22] 王洪,张金池,张东海,等.苏北泥质海岸主要防护林树种生长特性[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6(3):167-170.
[23] 孔雨光,张金池,王因花,等.苏北淤泥质海岸典型防护林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J].生态学报,2009,29(8):4084-4093.
[24] 林文欢,詹潮安,郑道序,等.5种树种在粤东岩质海岸困难立地的早期生长[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32(8):18-21.
[25] 康敏明,杨海燕,陈红跃,等.34种阔叶树种早期生长比较[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