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_总控工竞赛赛后总结
20__年_月_日
20__年_月24-10月_日。我校选手参加了第三届“中控杯”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学生组)的比赛。也是我们第七次参加此项竞赛。
一、选拔与准备
能源化工系为了这次比赛,从上学期开始即开始进行准备。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1)选拔
自20__年_月份,召开全系学生动员大会及竞赛宣传讲座,组织报名后,全系共138名同学报名选拔。
20__年_月下旬-7月初,先后进行理论测试2次,逻辑测试1次,计算测试1次。面试1次,确定35名初选入围选手。
7月上旬,进行工艺测试2次,仿真测试4次,面试1次,确定二选入围选手10名。暑假学生放假后,延长2周的精馏操作实训及工艺强化。
暑假期间,安排10名二选选手进行理论和化工仿真训练。
开学前一周,学生和培训老师提前返校,进行为期3周的强化考核。9月_日,确定参赛3名选手。
今年的选拔,是历年选拔过程中测试次数最多的一次,主要目的除了选拔各项目具备一定基础的选手外,还为了增加测试密度和压力,许多报名参选的同学就是适应不了这样高压的测试环境,自动退出了选拔过程。
这段时间,系里的许多老师都参与的选拔考试的组织,监考,评卷工作,大家冒着酷暑,保质保量的完成前期的选拔工作,参选的同学们也表现了优秀的素质,尤其是暑假前的10名选手,在长廊里冒着40几度的高温,每天两人小组完成精馏考核。
2)强化
3名选手确定后,系里组织了为期4周的强化训练。内容主要按照竞赛要求。每天上午,下午时间利用学校有网络时间各进行4小时化工仿真训练。早晨8点前,晚上6点后进行理论复习或精馏操作学习。
由于今年学校的精馏设备改造,选手基本没有进行精馏实际操作训练。我们的指导教师利用以前参加比赛的设备照片组合成设备全图,选手依靠图片,工艺图进行精馏学习。
3)冲刺
赛前2周,进行各个选手三个项目的水平评估,评估结果告知选手,让选手根据自己的弱项进行补强和调整,同时增加考核频率,基本每天必有一次测试,增加比赛意识,锻炼选手心理素质,并注意及时调节选手心理状态。
赛前,选手由桑、涂两位指导教师带领到河南化工职业学院进行了4天适应性练习。
二、比赛
本届比赛,本次竞赛,共设置理论、化工仿真、精馏操作三个项目。
参赛队伍共有高职39支代表队,中职13支代表队,是历届比赛中参赛规模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
赛前抽签,我们的选手抽到第一天第一场进行精馏考核。
事先常州工程竞赛组织者设置了两项障碍,第一:回水旁路阀门全开;第二,预热器预热后全部替换为冷料。这两项障碍是不通知裁判的。
我们的选手上场后,第一个障碍顺利发现并排除。第二个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并给预热器加热。但是我们选手之前没有设备进行冷料加热练习,没有掌握好加热功率开度,加热偏小,延误了时间,产品采出时间仅有38分钟,没有达到赛前制定的采出45分钟的预想。
精馏比赛没有发挥好,选手的压力很大,我们几位老师及时的做工作。第二天的理论考试正常发挥,化工仿真取得了几次参赛来的最好成绩。
三、赛后总结与具体差距
因为在常州使用中控的装置比赛已经有3届,拥有竞赛装置的学校越来越多,大家对设备的熟悉程度都有很大提高,比赛的竞争强度比以前有大幅度增加。本次大赛,许多传统的强队都没能有好的成绩,南京,金华,扬州,徐州等队伍都没能进入一等奖的范围。
总体来看,我们的选手在比赛中确实表现了良好的竞技状态和素质,凡是接触过我们选手的其它学校的老师和裁判员都给予我们的选手很高的评价。也对我们的培训工作表示肯定。
赛后,系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本次参赛的过程做了细致深入的回顾和分析,把比赛过程中获得的数据做了整理和计算。将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解决方案。全部形成文字资料,为以后的竞赛工作做准备。
首先,通过和比赛最高成绩的常州工程来比较,我们赛前制定的精馏方案是和常州的精馏方案方向是一致的,并且在河南练习阶段也证实了这一方案的合理性。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确实也发现了可以继续改进的方向。这对于以后的竞赛培训工作意义重大。
其次,通过对比,我们和成绩最好的队伍最明显的差距有以下三点:
1)速度:
我们的选手落后了常州XX时间。应该说,设备的熟练程度确实对比赛起到了重要影响。
2)精度:
常州的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依靠DCS来进行精度调节,可以判断到小数点后3位,我们的选手即使在河南练习期间,因为设备显示的故障,也只能依靠现场仪表判断,只能判断到整数,这样,在精度上差了3个数量级。
3)质量控制:
精馏训练到一定程度后,需依靠色谱来进行产品分析,对操作进行质量校正。我们的练习只能依靠酒精计,做不到精确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