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教学设计
教育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会写4个字,掌握多音字骨。了解骨、莫、巢的字理。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爱鸟的愿望,保护鸟类,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学习“骨(多音字)、莫、巢”。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鸟的诗句,学生诵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还能背诵关于鸟的诗句吗?让学生背诵有关鸟的诗。
鸟是大自然的宠儿,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鸟儿放声歌唱,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国古今很多诗人妙笔讴歌这大自然的使者,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鸟诗篇。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写鸟的古诗,看看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板书课题:鸟) 二、进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四步法吗?(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1、解诗题。
2、知诗人。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白居易。 3、明诗意。请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完成第三步。
注意要求。1、分别朗诵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学习生字:骨 莫 巢
3、根据注释,联系整首诗,理解诗意。
小组汇报这三个问题。 A、小组汇报读诗。 B、学生字: 骨:多音字,“骨”的上部是人的头盖骨,下面是月肉,合起来是人的头盖骨骨肉相连。 莫:“莫”字最初是指“太阳将要落入草中”,表示“傍晚”的意思。
巢:会意字,上部表示三只鸟及鸟窝,下部是树木,合起来表示鸟栖息在树上的窝在树上。这个字本义是鸟窝。
C、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含义。(谁说这些小生命微贱,它和人有一样的骨肉,一样的皮毛。劝你不要打枝头的小鸟,她的孩子在鸟巢中等待母亲归来。)
道:说。微:轻微、微贱。一般:一样、同样。群生:动物的生命。 4、悟诗情。
如果打下枝头鸟,会有什么结果? 如果不打枝头鸟,会怎么样?
你看,可爱的鸟宝宝正在窝中嗷嗷待哺,勤劳的鸟妈妈这时在田间忙忙碌碌地捕捉害虫,捉到后再飞回巢中哺育幼儿。你把它一弹子打死了,就害了它们全家„„作者从儿女亲情角度告诫人们不要打枝头的鸟儿,情殷殷,意深深,让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为之心动。打下鸟来,带给人的可能只是一点小小的满足,或装进笼子观赏,或成了下酒菜,可是,这只鸟的孩子,家人却失去了最亲爱的人,他们最热切盼望的人如果再也回不来,他们那最热切的盼望成了最深切的悲哀。 再来看一看吧,(幻灯片,鸟巢里三只小鸟)你看到了什么?
大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这可爱的小鸟,于是吟诵:子在巢中望母归。小鸟盼着妈妈回来做什么呢?也许......也许......
可是,它们的妈妈去哪了?幻灯片——捉虫
诗人忽然想到,鸟妈妈此去,会不会平安归来呀?会不会遇到捕鸟之人?如果遇上了,捕鸟人啊,劝你别去伤害小鸟啊!于是吟出:劝君莫打枝头鸟。他仿佛听到捕鸟人不屑一顾地说:不过是一只小鸟嘛!诗人愤怒了:小鸟,它也有着和人一样的骨肉和皮毛啊!生:一般骨肉一般皮。人的生命宝贵,对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可是,对小鸟来说,生命也只有一次啊!难道它们的生命就是微贱的吗?生:谁道群生性命微。
诗人看着嗷嗷待哺的小鸟,想着可能会发生的不幸,一首千古传诵的爱鸟诗篇脱口而出:生大声诵读。
在人类历史上,鸟类一直是我们的亲密朋友,它的存亡与人类的命运密切相关,因而我国自古就有爱鸟护鸟的优良传统。 古往今来,对鸟有爱心,对鸟的有同情心的,远远不只白居易一个人。 同学们请看:画眉鸟
这是画眉鸟,叫声婉转动听,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它们的厄运也因此而来。你看到了什么?(人们把画眉鸟关进笼子,放在家里听画眉鸟歌唱) 如果你是画眉鸟,你会说什么?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听到了画眉鸟的歌声,看到了画眉鸟的遭遇,于是也替画眉鸟鸣不平:出示古诗《画眉鸟》
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什么?
译文:那时候在林间飞来飞去,随自己喜欢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翩翩飞舞,在万紫千红的山花丛中任意穿行。今天才知道关在华美的金笼里,怎比得上树林中的自由欢欣? [注释]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③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④始知:现在才知道⑤不及:远远比不上。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 :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 样吗?
除了欧阳修,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爱鸟方面则另有高见。他在一封写给他弟弟的信中,反对人们在笼中养鸟,主张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给鸟建一个广阔而快乐的家园,使人从鸟的快乐中感受到更大的快乐。
春秋时候,有一年正月初一,邯郸的老百姓向当时执政的大臣赵简子进献了许多斑鸠。赵简子非常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门客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赵简子说:“我把这些鸟在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对生灵有慈爱之心。”门客说:“老百姓若知道您拿斑鸠放生,就会争着去捕捉斑鸠,那样打伤的斑鸠一定很多,您对这些鸟的恩泽是抵偿不了您给它们所造成的灾祸的。您如果真想救助斑鸠之类的鸟儿,不如下令禁止老百姓捕鸟。”赵简子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史记》中有一则商的开国君主汤爱鸟的故事:有一次,汤到野外巡视,见一个人正在树林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四面八方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立即走上前制止说:“你这是要把鸟儿一网打尽啊!”他命令那人将三面的网撤了,并亲自祈祷说:“鸟儿快快飞走吧,愿向左的向左,愿向右的向右,不愿飞走的就留在网里头。”汤的这一做法很快传到其他诸侯那里,他们佩服地说:“汤的美德太崇高了,连禽兽都能受其恩泽。”
“枝头好鸟皆朋友,落花水面是文章。”鸟给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有了鸟儿,自然界就有生机与活力,可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类对鸟的猎杀,很多鸟类已经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关心鸟类,爱护鸟类,我们还会看到小燕子的灵巧:争梁碎语惊幽梦,掠地斜飞避画帘;欣赏到喜鹊登枝:鲜鲜毛羽耀朝辉,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如此百鸟齐飞,简直是个载歌载舞的缤纷天地。
让我们再次把白居易的《鸟》送给所有人,警示所有人。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所以号称“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他的诗有很多比如:《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池上》、《大林寺桃花》。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是诗神。白居易去世时75岁。白堤,诗魔故事
一、学生从诗意入手,理解了诗人情感
在教学中,我从诗意理解入手,从诗意中一步步地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在教学“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时,我引导学生加以想象,想象鸟妈妈归来后会和小鸟一起做什么?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和小鸟一起练习飞行,有的说把好吃的喂给小鸟吃,有的说鸟的一家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我话锋一转,问学生,当这充满温馨的生活都被一颗罪恶的子弹所打碎,小鸟那曾经热切的盼望就变成了最深切的悲哀。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也就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对鸟的爱护,对生命的关爱。
二、学生随文识字,识字方法比较灵活。
在教学中,我相机出示文中的生字,结合图文,进行识字。在识字中,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例如,在教学般时,我出示了两个句子:“他有着金子一般的心灵。”“在这次竞赛中,他的成绩很一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然后,我又指导学生利用口诀来区别“船”和“般”,如:船上有人口,又来一次真一般。
听故事明字理巧辨“暮墓募幕慕”
传说在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了现在的河南省新乡市卫辉——我国历史上第
一忠臣殷太师比干的墓前凭吊。孔子对比干十分敬仰,就在他的墓前立了一块石碑,挥剑刻下“殷比干(读四声)莫”四个字以示纪念。后来,一个自认为很有才华的秀才来到比干墓前,看到了孔子留下的碑文,大笑连孔子这的大教育家都会写错别字,把“墓”写成了“莫”。于是,这位秀才自作聪明,在“莫”字下面刻上了“土”字,碑文变成了“殷比干墓”。没想到他刚刚刻完,本来晴朗的天空,突然间乌云翻滚,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个霹雳把这块墓碑劈开了,秀才刚刻上的“土”字也被劈掉了。后来,墓碑经过人们的修补就成了目前的这个样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莫”字最初是指“太阳将要落入草中”,表示“傍晚”的意思。古人造的字不多,后来还有许多意思也用“莫”表示,“坟墓”的“墓”在春秋时期就写作“莫”。再后来,“莫”字表示的意思越来越多,很容易发生混淆,人们就在
“莫”字下面加上了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意思。
“坟莫”的“莫”和“土”有关,就在“莫”下面加上“土”字来表示,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墓”字,如公墓、墓碑、墓地、墓葬、墓志……
“帐莫”的“莫”和“布、丝绸”等有关,就在“莫”下面加上“巾”字来表示,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幕”字,如帐幕、夜幕、开幕、闭幕、银幕……
“莫集”财物或兵员等,要大力“广泛征求”才行,就在“莫”下面加上“力”字来表示,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募”字,如募捐、募款、募集……
“羡莫、仰莫”也好,“依恋、思念”也罢,都是一种心理活动,就在“莫”下面加上“”字来表示(是“心”的变形),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慕”字,如羡慕、仰慕、景慕、慕名、爱慕、思慕……
原本指“太阳将要落入草中”,表示“傍晚”意思的“莫”字,则被在下面加上了“日”字,变成了我们今天的“暮”字了。如暮色、暮春、暮年、朝三暮四……
而“莫”字,却用来表示“不;不要”等意思,不再指“太阳将要落入草中”,也不再表示“傍晚”的意思了。 这位秀才不了解这些知识,还自作聪明,认为是孔子写了错字,难怪闪电要劈掉他给“殷比干莫”的“莫”字下面刻上的“土”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塞下曲〉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独步江畔寻芳》 独怜幽草岸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宋·徐元杰《湖上》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宋·王令《送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四首》
鸟是大自然的宠儿,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鸟儿放声歌唱,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国古今很多诗人妙笔讴歌这大自然的使者,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鸟诗篇。
燕子是候鸟,春天飞回旧巢栖息,它的轻盈体态和喃喃燕语,为人们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唐代诗人李白有诗赞道:“双燕复双飞,双飞令人羡。”南宋的《燕子》诗云:“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不恋雕梁万里归。”南宋诗人陆游也写过一首《燕》:“……争梁碎语惊幽梦,掠地斜飞避画帘。雏食得虫应自喜,巢泥经雨更频添……”诗人通过诗句,把燕子的生活习性刻画得生动传神。
喜鹊喳喳报喜,被人视为吉祥鸟。我国民间还有个传说,每年七月初七,喜鹊相连成桥,让织女、牛郎得以渡河相会,因而它成为喜庆吉祥的象征。宋代文人欧阳修《野鹊》诗赞道:“鲜鲜毛羽耀朝辉,红粉墙头绿树枝。日暖风轻言语软,应将喜报主人知。”直到如今,人们还总是翘首企盼喜鹊飞临檐下,歌兆喜讯的到来。
杜鹃又称“子规”。相传,蜀国国王杜宇在失国身亡后,化为杜鹃,因而杜鹃常被视为凄凉之鸟。李白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杜甫的“子规夜啼山竹裂”,张泌的“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等都是咏杜鹃的名句。杜鹃喜食毛虫、白蚁等,是益鸟,也是候鸟。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写道:“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诗人把杜鹃的啼声作为报春的信号,向人们昭示春的信息。春天的早晨,一声声清脆的鸟声是大自然美妙的乐曲。
鸥随潮往来,逐浪轻飞,与湖、海、人亲近,颇得人们喜爱,唐人刘长卿《弄白鸥歌》直抒爱鸟之情:“……归客正夷犹,爱此沧江闲白鸥。”宋代黄庭坚有“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之咏。在杜甫笔下,白鸥何等自由快乐:“江浦客鸥状,无他亦自然,却思翻玉羽,随意点春苗。”
黄莺是百鸟中的歌手。诗人无不把它与春天联系在一起,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等都是咏黄莺的名句。而唐代金昌绪在《春怨》诗中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则是借咏黄莺,抒发思念亲人之情,构思可谓巧妙。
与黄莺歌喉可相媲美的画眉,它的声调清脆,歌声悦耳,容易让人联想起“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歌吟画眉的诗,大概数宋代欧阳修《画眉鸟》写得最动人:“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通过描写画眉在鸟笼啼叫声音不同,道出画眉向往自由广阔的大自然的心声。
还有不少诗人留下了吟咏白鹭、雁、鹰、鹤、朱雀等鸟的诗篇,如唐人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居易的“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柳宗元的“苍鹰上击翻曙光”,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如此百鸟齐飞,简直是个载歌载舞的缤纷天地。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秋思》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唐·刘长卿《送上人》
衡门春雨细,白鸡飞上树枝啼。——宋·叶绍翁《西溪》 ②带“鸟”字的诗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唐·韦庄《台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宋·张志和《渔歌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鹤《春宫怨》
《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