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2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2022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2022年6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一、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①-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压制美国; ②自由放任的经济无法解决危机; ③罗斯福年卸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 ①整顿财政金融:扩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增加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掌控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3)新政的特点:大规模的干涉经济

(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①罗斯福新政就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到来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再也不能适应环境生产力非常大发展的时候开拓的一条代莱发展道路。 ②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节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式的调整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先进经验。资本主义经过这一关键性调整,赢得了代莱发展余地和活力。

④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①背景:30年代小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②措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加强干预经济的方式 (2)福利改革

①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②福利种类: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 ③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④实质:国家展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⑤评价: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曝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去世 ②内容:

农业:容许农庄庄员具有一定的自留地和圈养牲畜;开恳荒地,不断扩大谷物生产;积极开展栽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卖给农庄。

③评价: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赫氏个人作风急躁,造成混乱。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②内容:

工业:推行新经济,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

农业:不断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减少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升农产品价格,收紧对个人副业的管制。

③评价: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背景: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②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最后引致苏联解体 一、宋初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中止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强化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做为地方支出,其余全部由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管理决策、表决和继续执行。三省的长官都就是宰相,集中了皇权。尚书省内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奠定并健全了三省六部的管理。 三、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不断扩大

概况: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强化了对全国的统辖;强化了集权,稳固了统一。就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刻。

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一清朝科举制 五、明清君主的强化

明太祖调整和地方官制,加强集权: ①废为丞相,设立六部;废为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制度发展至顶峰 1.汉代新儒学

【错因】误以为汉朝“罢黜百家,自始儒术”中的“儒术”就是孔子的“儒学” 【正确理解】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目的在于它适应了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已经与先秦儒学大有不同,实际上是“外儒内法”。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学精华的基础上,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君主统治秩序,神化了皇权的同时,也塑造了对君主权力进行约束的“天”的形象。这一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主义集权制度的需要,因此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 2.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的思想

【错因】认为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正确理解】黄宗羲等人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就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尚处在原始社会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社会的时代建议,具备思想的进步促进作用,但只是立足于对黑暗现实的揭发,并没下降至制度抨击的层次,更没明确提出废止封建制度的主张,未明确提出创建代莱社会制度,也未构成完备的理论体系。所明确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冲破“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明清之际黄宗羲等人早期的民主思想决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与明清之际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

【错因】指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就是由明清之际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正确理解】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制度进行了批判,构筑了带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可以将其看作我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但是它与近代民主思想有着根本的区别。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是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学习西方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的思想武器。 4.林则徐与魏源的历史地位

【错因】对二者的历史地位认识不到位。

【正确理解】林则徐就是近代中国千手看世界的第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介绍并不深入细致,只是上开研究、自学西方之先河,率先迈进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在此基础上著《海国图志》,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思想。 5.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重新认识不妥当。

【正确理解】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洋务派成员在兴办

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产生了动摇,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战保国,以制度强国。

6.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派

【错因】错误地认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派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