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八年级)》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

何陋轩记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

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守仁以罪谪龙场( ) ②就石穴而居之( ) ..③安而乐之( ) ④因名之曰“何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译】 ②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译】 3.“何陋轩”是如何来阐明孔子“何陋之有”的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 4.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借用孔子的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答】

【参】

1.①因为 ②靠近 ③意动用法,以……为乐 ④名作动,命名 2.①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在这时候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然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

3.居住环境优美(桧竹卉药妆扮居室)、生活情趣高雅(与琴编图史相伴)、交往人物不俗(与文人学士交往)。

4.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篇末“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内容上:点题,以古代圣贤孔子自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高尚情操

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答到“安贫乐道”即可得分)。

秦西巴纵麑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注释】麑(ní)小鹿 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臣诚弗忍( ) ②纵而与之( ) ..③求麑安在( ) ④居一年(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译】 ②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译】 3.孟孙做了什么事来表示对秦西巴的认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4.从选文中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

1.①确实,的确 ②给予 ③哪里 ④过了,停留 2.①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 ②(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3.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4.仁慈善良的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刘氏善举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解释加点词语。 ①辄以斗升相济( ) ②心有憾( ) ..

③母卒三年( ) ④方悟母之善举( ) ..2.翻译句子。

①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

【译】 ②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

【译】 3.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刘氏的“善”?

【答】 4.“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请问刘家儿子最后“悟”出了什么?

【答】

【参】

1.①就 ②怨言 ③死 ④才

2.①晚上就在烛火下纺织,终年都像这样。(则、于烛下、竟、如是)

②为别人做(好)事,是作为人的本分,哪一个人不会遭遇紧急的事情呢?(为善、乃、本、缓急)

3.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直接描写刘氏的动作“以斗升相济”,“以己之衣遗之”,以及儿子不理解时的语言“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表现刘母的“善”;写乡里的对刘氏的评价以及刘母去世三年后刘家遭受火灾后乡里对刘家的帮助,和刘儿由开始的“憾”到最后的“悟”两个侧面突出刘氏的“善”。

4.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 。多给别人做好事的人,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善有善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②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③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⑤。戒⑥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诘:质问。③贾人:商人。④贵臣:朝廷中的重臣。⑤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⑥戒:通“诫”,告诫。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蹄啮伤人多矣( ) ②因诘仆( ) ..③谏议遽招子( ) ④而偿其直(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

②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 3.结合原文,说说“不见是马”与“是移祸于人也” 两句中的“是”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答】 4.读了本文,你是怎么理解“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的?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答】

【参】

1.①蹄:名词活用为动词,踢。②因:于是。③遽:马上,赶快。④偿:偿还,退还。

2.①仆人说那匹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关键词“为”“售”)

②你是朝中重臣,你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关键词“制”“蓄”)

3.“不见是马”中的“是”作代词用,可译为“这”“那”,指的是陈谏议家里的那匹劣马。“是移祸于人也”中的“是”也作代词用,可译为“这样(做)”,指的是把自己的手下尚且不能管住的劣马卖给商人这种做法。 4.陈谏议得知自家的劣马被儿子买给商人后,不仅义正词严地批评教育儿子,还立刻派人把马追回来,把钱退给商人,并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陈谏议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别人的利益,他做事要处处为别人着想,这种忠厚待人、诚信为本的为人之道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就是“时人”所谓的“古仁人之风”。

【参】

1. A D (名词作状语)

2.①这是假钢罢了,暂时借助生铁使它成为坚硬了。 ②凡是有钢的铁,就像面里有面筋。

3.(1)取精铁(2)用百余火锻之(3)每锻称之(4)累锻 4.(1)累锻而斤两不减; (2)其色清明; (3)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 (4)与常铁迥异。

《王冕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

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

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选自《宋学士文集》)

【注释】①蹊:踩,践踏。 ②恬:心神安适。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窃入学舍( ) ②曷不听其所为 ( ) ..

③听已,辄默记( ) ④门人事冕如事性 ( ) ..2.翻译句子。

①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译】 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译】 3.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王冕的特点与精神?这种特点与精神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 4.王冕最终成为了著名的画家、诗人,他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勤奋、坚持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外在的因素?

【答】

【参】

1.①偷偷地 ②同“何”为什么 ③总是(常常);就 ④对待;侍奉 2.①夜里,(王冕)偷偷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就着长明灯读书,书声琅琅直到天亮。(关键词“潜”“策”“旦”,主语要补充完整。) ②安阳的韩性听说了他的事情,觉得他很奇特(或“对他的事情感到诧异”),就收他作学生。(关键词“异”“录”)

3.痴。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②听已,辄默记;③暮归,忘其牛;④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⑤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父母的支持;恩师(伯乐)的赏识与栽培。

《虎丘记》(节选)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①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②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③,寂然停声,属④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⑤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注释】①分曹:分组 ②妍媸(chī):美丑 ③瓦釜:比喻粗俗的歌调。釜:锅 ④属:跟随着 ⑤竹肉:指管乐与歌喉。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声若聚蚊( ) ②寂然停声( ) ..③比至夜深( ) ④竹肉相发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月影横斜,荇藻凌乱。

【译】 ②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

【译】 3.选文描写的是中秋夜虎丘唱歌竞赛场景,结合选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答】 4.选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什么描写?

【答】

【参】

1.①若:好像 ②然:……的样子 ③比:等到 ④发:发出 2.①月亮西斜,树影散乱。

②一个人登场,四周围的人屏住声息,声音好像细而直上的毛发,响彻云端。 3.从“布席之初” “未几”“已而” “比至夜深”等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唱歌竞赛场面的。

4.“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表现了唱歌竞赛最终胜利者超绝的歌艺,属于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富人之子

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二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之。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

①②

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

当妄言之罪。”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嘻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以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

选自《艾子杂事》

【注释】①世务:事务。②恃:依靠,这里指具有。③布囊:布袋。④愀然:脸色改变,多指悲伤、忧愁、严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家累千金( ) ②敏而且恃多能( ) ..

③父遂呼其子( ) ④愀然改容(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

【译】 ②不须试之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富人和富人之子分别认为米是从哪里来的。

【答】 4.试着写一句和 “非其父不生其子”意思相近的俗语,并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答】

【参】

1.①积累 ②聪敏 ③于是 ④神情、面色

2.①我的儿子,聪敏并且具有多项本领,怎么会不通晓世间的事务呢? ②不需要问他别的,只要问您的儿子,我们所吃的的大米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3.富人认为米是直接从田里长出来讲的,富人之子认为米是直接从米袋子里出来的。

这道题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文章,从而用自己的话对文章的内容做概括。 4.“有其父必有其子”或者“上梁不正下梁歪”。启示:可以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起。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父母应当对子女的教育负责;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哪怕家有千金,也不能改变孩子的愚蠢;父母言行身教的重要性等等。

读书之法

大抵现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然后可以有得尔( ) ②众说纷错( ) ...

③心到最急( ) ④心既到矣(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

②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译】

3.文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教导学生如何“读书”? 【答】

4.同样是激励教导学生读书,本文与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相比,有什么异同点?

【答】

【参】

1.①心得 ②纷乱错杂 ③关键 ④已经,……之后

2.①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

②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1)比喻论证。将读书比作加工木头和解开绳结,强调先将容易的内容疏通,剩下难理解的可以慢慢分析,有了基础难题自然会明白。使文章更容易理解,从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读书方法的运用。(2)对比论证。将“用心读书”时的文意容易理解且长久不忘和“不用心读书”时死记硬背不理解和容易忘却相对比,体现“心到”是读书的最关键之处,体现用心读书的好处。前后对比强烈明显,使论证更有说服力。(3)引用论证:引用了古语“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体现用心读书对于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强调用心多读的重要性。

4.同:两篇文章都提及了许多读书的方法,目的都是劝谏学生读书要专心,不为外界影响。

异:(1)本文主要教导学生读书在于“自己读书”的重要性。主要围绕“如何读”“如何思考”“如何验证”这些实际的读书方法。(2)《送》主要偏重于读书学习要刻苦勤奋、虚心学习、不为他人的富贵享乐影响以及即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要努力用功。

汴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 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厉王使玉人相之( ) . ③厉王薨( ) .

②王以和为诳( ) .

④使人问其故(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译】 ②此吾所以悲也。

【译】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哪里?

【答】

4.本文和《马说》都论述了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实,但是两文最终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答】

【参】

1. ①鉴别 ②欺骗 ③死,去世 ④……的原因 2. ①和氏于是抱着那块玉璞在楚山下哭。(介词结构后置) ②这是我悲伤的原因。(判断句)

3.和氏的可贵之处在于:锲而不舍,有毅力有恒心,信念坚定不动摇。

4.本文结尾玉璞终遇文王而成为宝玉,让人看到一些希望。《马说》借感慨收束全文,表达作者的愤懑不平和无奈。

获麟解

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间或,偶尔)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注释】①麟:传说中的兽名。似鹿而大,牛尾。马蹄,有一角 ②昭:明白。 ③鬣(liè):某些哺乳动物颈上生长的又长又密的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之为灵( ) ②其为形也不类 ( ) ..③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 ) ④以德不以形( ) ..2.翻译句子。

①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 ②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译】 3.联系原文说说为什么“麟”会被认为是不祥之物。

【答】 4.曾国藩先生评论这篇文章时说:“昌黎自况也,与《马说》异曲同工也。”《马说》中哪句话与本文所表明的观点相近?

【答】

【译】

【参】

1.①灵异的兽 ②类似 ③应该;理所当然 ④因为

2.①(麒麟)不养在家里,在天下也不常见。(关键词“畜”“恒”) ②麒麟果然不是不祥之物。(关键词“果”“为”) 3.麒麟不养在家里,不常见,一般人不能辨识麒麟。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桓公伐孤竹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í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难:不以为难,意思是愿意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遂得道 ( )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 ③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 ) ④不亦过乎(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译】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译】 3.管仲等人“遂得道”,是利用了老马的智慧,这个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寓意是什么?

【答】

4.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认识了管仲和隰朋两个人,这两个人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共同点?

【答】

【参】

1.①于是,就 ②凭借 ③学习、请教 ④过错

2.①于是放开老马,人跟随着它们,于是就找到了回去的路。

②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聪明的人学习知识,不也是错误吗?

3.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4.管仲和隰朋两人虽然都是非常聪明智慧的人,但当他们遇到问题,碰到不知道的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并且他们两人善于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做事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灵活运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学以致用,值得我们学习。

满井游记(节选)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①,至满井②。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③。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④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⑤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注释】①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②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角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 井”。③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④靧面:靧(huì),洗脸。⑤鬣:音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⑥蹇:骑驴。 ⑦呷:音xiā,吸,这里用其引申义。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① 波色乍明( )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 ..③浅鬣寸许( ) ④泉而茗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译】 3.满井初春景色有何特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这一特点的? 【答】

4.请结合课文原句说说《满井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

1.①刚刚,开始 ②被 ③左右,大约 ④煮茶

2.①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着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丽的衣服骑驴的人,也是时常有的。

②我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而已。

3.满井初春特点:生机勃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 ①春水:满井初春冰雪消融,水光清澈明亮,如镜面新开,以此表现满井春色的生机勃勃。②春山:满井山顶的冬雪被太阳消融,焕然一新,如梳妆打扮过的女子,以此可见满井初春的生机勃勃。③春天的植物和动物:写柳树抽芽,柳条在风中招展,又写麦苗初长,才一寸左右,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而鸟儿和游鱼也悠闲自得的晒着太阳,充满喜气,可见春光融融。④游人:虽然才是初春时节,郊外游人渐渐多起来,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可见春天的生机。

4.①“若脱笼之鹄”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渴望摆脱尘世的枷锁的心情,同时也可知作者到野外郊游的愉悦心情。②“悠然自得”一词不仅写出了鸟鱼的悠闲,也表现出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③“始知郊田之外为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出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心情,同时也批判了世人没有发现美的眼光。

张自新传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②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③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④,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 有删节)

【注释】①屹屹:同“矻矻(kū kū)”,勤奋不懈的样子。②方简:方正诚实。③灯檠(qíng):灯架。④髫龀(tiáo chèn):指童年时代。髫,古代小孩下垂的头发。龀,小孩子换牙齿。⑤青紫:古代公卿经带之色,这里指代显爵。⑥啸歌古人:吟咏古人的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若素了者( ) ②目为乡里人( ) ..③且命已至此( ) ④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译】 ②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

【译】 3.短文主要通过哪三件小事来刻画张自新这个书生形象?

【答】 4.结合短文内容,说说张自新是怎样的一个书生?

【答】

【参】

1.①向来,一向 ②看 ③况且 ④悲伤,忧伤 2.①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文思敏捷,超出了其他人。

②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 3. 投檠促读、昼耕夜读、夜归啸歌。

4.聪明,方正诚实,孝顺,有志气,不怕吃苦,勤奋刻苦。

鸟说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巢大如盏①,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②,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鵱鷇③,无有。闻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乎!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④不深山之适⑤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南山集》戴名世)

【注释】①盏:小杯子。②掬:捧。③鵱鷇:鸟卵。④奚:为什么。⑤适:到、往。 1.下面四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火烧令坚 B. 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 C. 细草盘结而成 D. 雌者覆翼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桂之上,日有啁啾者,即而视之

【译】 ②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译】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鸟“娟皎可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从表现手法来看,本文与《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

【参】 1.B

2.①桂树上每天有叫声,靠近去看。(日:每天;即:靠近。)

②托付身体到不合适的地方, 才会被奴仆屈辱而死。(于:表示被动;以:相当于“而”。)

3.(1)毛色明亮而洁白 (2)鸣叫声音好听

4.两篇文章都用了象征(托物寓意、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马说》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饲马人,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鸟说》作者借鸟喻人,从鸟的命运折射出人的命运,揭示了在黑暗社会里,高洁的人摆脱不了被戏虐耍弄、被捕捉毁灭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受者的同情,对毁灭者的愤怒。

陈五捽巫(节选)

京师闾阎①多信女巫。有武人陈五者,厌其家崇信之笃②,莫能治。一日含青李于腮,绐③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其妻忧甚,召女巫治之。巫降,谓五所患是名疔疮,以其素不敬神,神不与救。家人罗拜④恳祈,然后许之。五佯作呻吟甚急,语家人云:“必得神师入视救我,可也。”巫入按视。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⑤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自此家人无信崇者。

——节选自[明]陆容《菽园杂

记》

【注释】①闾阎(yán):里巷内外的门。②笃:深,甚 ③绐(dài):欺骗。④罗拜:围在身边作揖、叩头。⑤捽(zuó):揪住。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厌其家崇信之笃( ) ②莫能治( ) ..③其妻忧甚( ) ④以其素不敬神(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绐家人疮肿痛甚,不食而卧者竟日。

【译】 ② 五乃从容吐青李视之,捽巫,批其颊而叱之门外。

【译】 3.简要说说陈五是如何改变家人迷信巫术的思想的。

【答】 4.结合故事内容,说说陈五是怎样的一个武人。

【答】

【参】

1.①厌恶 ②没有谁 ③很,非常 ④因为

2.①欺骗家人口内生疮,嘴巴肿痛,整天不吃不喝的赖在床上呻吟。

②陈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接着陈五揪住女巫,猛打女巫两颊,叱喝她滚出门外。

3. 陈五在嘴里含了一颗青李,却骗家人口内生疮,假装要女巫来医治,女巫进入内室探视,陈慌不忙吐出口中青李给女巫看,当场戳穿了女巫的鬼把戏。在事实面前,家人自然不再迷信巫术。 4.不盲目相信迷信,聪明机智勇敢。

受人者畏人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①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②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立节》)

【注释】①奚:什么,相当于“何”,疑问词。②骄:傲视,对……傲慢无礼。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鲁君使人往贻邑焉( ) ②反,复往 ( ) ..

③予人者骄人( ) ④足以全其节也(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②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3.曾子为什么拒绝接受鲁君的赠邑?

【答】 4.从曾参拒绝赏赐的行为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参】

1.①贻:赠送 ②反:通“返”,回去 ③予:给予 ④全:保全,使……得以保全。

2.①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

②即使鲁君对我有恩赐,不会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 3.因为曾子认识到“受人者畏”的道理。

4.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赐予,否则就可能会受制于人,要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言之成理即可)

三上

钱思公①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②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

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④尔。”

【注释】①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②西洛:西京洛阳。③小辞:指短小的诗词。④属思:思考,构思。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在西洛时尝语僚属( ) ②余因谓希深曰( ) ..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 ④每走.厕( ) 2.翻译句子。

①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译】 ②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 3.“笃学如此”和“惟此尤可以属思尔”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内容一样吗? ..【答】 4.文中所举这些事例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宋濂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答】

【参】

1. ①对……说 ②于是 ③曾经 ④去,跑

2.①诵读的声音清脆,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②大概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吧

3.“笃学如此”的“此”指代“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

“惟此尤可以属思尔”的“此”指代“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或者,多在三上构思文章)

4.他们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紧扣“勤奋”“刻苦”“专心”即可(例如:做任何事,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学习更是如此)

任未燃蒿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⑤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⑦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未:人名,东汉学者和教育家。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这里指荆的枝条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⑦发语词,用于句子开头,引起说明或议论,无实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负笈从师 ( ) ②或依林木之下( ) ..③题其衣裳( ) ④常以净衣易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译】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译】 3.“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中“之”指什么?这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4.读了本文,你觉得任未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

【参】

1.①负:背,以背载物。 ②或:有时 ③题:写 ④易:交换 2.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

②一个人喜欢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而不学习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行尸走肉罢了。

3.“之”指代任未写了字的衣裳。这句话不能去掉,这句话以门徒的态度,侧面烘托了任末、的。

4.任未是个好学、勤奋的人。

训学斋规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字词:

①可以有得( ) ② 其义自见( )

③自晓其义( ) ④ 余尝谓(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译】 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 3.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4.宋濂认为学习条件不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即必须用心专一,才会学有所成。本文作者也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用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不少于30字)

【答】

【参】

1.①收获;②同“现”,显现;③知道;④曾经

2.①紧接着就精心地思考,让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了。

②心都已经到了,难道眼口还不到吗? 3.读书要熟读精思,要做到“三到”。

4.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项脊轩志(节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

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容一人居 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室始洞然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无丝竹之乱耳 ..

D.无案牍之劳形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译】 ②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译】 3.本段文字记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语句概括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 【答】 4.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这些文字表现了修葺后的项脊轩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词句做具体分析。 【答】

【参】

1.D

2.①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②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修葺前,项脊轩狭小、破漏、阴暗。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可见其“狭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可见其“破漏”;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可见其“阴暗”。

4.这句话描写了作者的生活情趣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前半句写作者喜爱读书,常“偃仰啸歌”,以“万籁有声”衬托项脊轩环境的安静。后半句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写小鸟啄食的情形,既是以动衬静的写法,又写出了人鸟和谐相处的境界。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及其家穿井( ) ②国人道之( ) ..

③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④而出溉汲(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 ②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 3.短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说说这种现象有什么危害。

【答】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

【参】

1. ①等到 ②说,谈论 ③代词,代“穿井得人”这件事 ④从井里打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