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第二章第二节中国历史常识
(王天奕整理)
一、皇帝与皇权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君主,皇帝对臣民及国家事务拥有生杀予夺大权。
(一)中国历史悠久,朝代变更频繁,每个朝代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国号(朝代名称)即一个国家的称号。确立国号,代表一个新的王朝从此诞生。
国号的由来:(1)根据原来的部落,部落联盟名。(商、周)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西汉、宋)(3)根据创建者原有的封号、爵位定国名。(晋
隋、唐、魏)
(4)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陈)(5)以社会上的流传口号定国名。(明)(6)以同音通假定国名。(清)(7)根据政权所在地定名。(蜀、吴)
中国历史朝代歌
(二)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1)奴隶社会中最高统治者可称“后”“王”“天子”
“后”“王”的称谓源自原始社会。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天子”一称是在西周时出现。
(2)皇太子
皇太孙
将来可以继承皇位的那位儿子可称为“皇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的那位孙子可称为“皇太孙”
(3)公主与驸马。
皇帝之女称为“公主”。
公主
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之姑称为“大长公主”。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驸”
(三)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1)谥号的定义: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生前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
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实际上选用谥号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完全虚伪。
(2)庙号的定义: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庙号。看到“宗、祖”字眼时可判断这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封号,为了凸显自己与大臣、贵族们的不同。(3)尊号的定义:封建社会对帝、后(皇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的称为即为“尊号”有时也成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4)全称的定义:即庙号、谥号、尊号的全称。(5)年号
一位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项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武则天皇帝在位是共用过17个年号。年号一般使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人们常以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皇帝,如“乾隆皇帝”
(6)陵号。封建帝王的陵寝的名号称为“陵号”,始于西汉。(7)避讳
“避讳”是指不直接称呼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以示尊重。反遇到君长名字相同的字,就用改笔、缺笔等办法来回避。每一代皇帝的名字是当时的“公讳”或叫“国讳”长辈之名是“家讳”或“私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