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YUANXIEYING 梨IS撷英湖南木偶戏造型的创新与演变■陈妮 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摘 要〕湖南杖头木偶戏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作为当地最具民间文化 韵味、传承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历代木偶造型表演艺术家们的雕琢下 得以发扬光大。每一次制作材斜的更新,每一个人物造型的演变,都饱含
着艺术家们对湖南杖头木偶戏孜孜不倦的追求,而每一个作品的成功背后 都是一次次木偶艺术的创新与传承。〔关键词〕杖头木偶;造型;材料湖南木偶戏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是《旧唐书•崔慎由传》:唐咸通六年(862),桂州戍边官兵起事,经
湖南“每将过郡县,先令倡卒弄傀儡,以观人情”。至清代已甚为兴盛。湖南杖头木偶戏,在一些地区又 称“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 “低台戏”“观音戏”,演出木偶戏的班社又叫“矮台班”或“低台班”。 长沙杖头木偶戏又称“举偶”,擅长表演传统剧目,一般唱湘剧,也有木偶班演杂戏时唱花鼓戏调。传至
近代,湖南杖头木偶戏前期主要流行于湖南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后期则由这一地区向周围扩散,几
乎遍布全省。近年来在湖南大部分地区逐步消失,唯长沙市及少数地区尚有杖头木偶戏的演出。湖南省是一个极具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湖南杖头木偶戏更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木偶作为当地最具民 间文化韵味、传承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被一代代木偶艺术家们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56年自湖南省木偶 皮影剧团成立以来,历经六十多载的湖南杖头木偶艺术在木偶造型表演艺术家们的雕琢下得以发扬光大,
是不同的虚实替换处理。该剧中灯光和音响以及演员的完美配合,给观众在短时间内多次穿梭在人物的 内心和外在表现上,搭建了一座节奏明确而又条理清晰的桥梁。舞台上灯光、音响与演员的表演相得益彰,
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融汇运用,使得人物内心斗争全面深刻地展示到观众面前,更好地贴合人物的 心理变化,让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沟通上得到全方位满足。舞台上的扩声技术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通过音响部门的技术和艺术处理,舞台上的艺 术效果能得到更好的表现。随着现代音响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个科技元素与声学技术的融合也越 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随着音响界技术水平的不断替进,还有硬件的不断完善,可以利用舞台上各个学 科辅助声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独一无二的舞台艺术场景,使整个舞台的氛围烘托手段变得更丰富、细致,
让观众的参与感以及剧目的逼真度大大提升。音响技术让声学环境的还原度越高,就越能与演员的表演 相得益彰。舞台音响在促进舞台艺术层次提升的道路上也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响技术对于强
化舞台艺术空间的真实感营造,对于促进舞台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品质将会有更 多的贡献。(责任编辑:张贵志)13L_YUANX_EY乏G梨园撷英
湖南省木偶剧院初期创作的木偶戏《拦马》湖南省木偶剧院初期创作的传统剧目《金 鳞记》堪称经典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作的现代题材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子》在大型现代题材木偶剧《留守大山的孩
子》中制作的荧光木偶14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每一个作品的
成功背后都是一次次木偶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以湖南木偶皮影艺术剧院为代表的湖南杖头木 偶从操纵类型上可分为“內抨”“外抨”两种。抨子 一般采用富有弹性的钢丝制成,有的也用竹质材料制 作,粗细不等,重量各异,其长度约为木偶身高的
三分之二左右,它是杖头木偶“三根棍”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经过加工后的抨子,一头与木偶的手部相连,
另一头装上一节圆棍,称为手柄,供演员捏持操作。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湖南木偶戏多演传统戏
曲剧目。“内打”木偶宽袍大袖,适合戏曲程式化表演,
动作灵活,栩栩如生。传统偶头用木质雕刻,老手 艺木偶雕刻师傅为了让木偶表演更为精彩,需根据
人物性格及剧情需要,将制作的木偶头部掏空安装
各种机关,以往没有任何工具辅助的情况下,掏空 一个木偶头就要花上半天的时间。这些木偶的眼睛
会转动,胡子、牙齿、舌头等部分也很灵活。待头 部雕刻完毕后要用油漆勾画,最后要上光油,为的
是让偶头的色彩历久弥新。“外抨”木偶多弯把式命杆,采用的原材料上改
木质材料为纸壳材料,减轻了传统雕刻木偶的重量,
操纵起来更为灵活,增强了表现力,也降低了制作成
本。纸质偶头首先要用磁泥通过均匀揉搓给人物塑 形,然后用石膏脱模,再用报纸或牛皮皮纸揉搓后
撕成小块均匀逐个糊贴,粘贴时需贴实,不能留气泡, 不然会影响后期打磨。待干脱型,最后再用砂纸精 致打磨、装置机关、化妆,一共几十道工序才能完
成一个成型的木偶头像。纸质偶头和上身负担减轻,
转向灵巧,便于控制,表现力增加。因手抨在外,身
体塑形自由,整体感增强,突破了传统造型的局限, 更符合人物与时代需要。湖南木偶戏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因为观众层 面的原因,木偶戏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更多偏向少
年儿童,剧目多为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具有
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童话剧、科幻剧、神话剧、 寓言剧等。人物的处理采用形象夸张、色彩鲜明的 造型手法。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的粉丝,很重要
的一点就是观众要喜欢和接受。湖南木偶皮影艺术
保护传承中心在木偶人物造型上也根据当代青少年
的审美角度做出了创新。在现代题材大型木偶剧《留 守大山的孩子》中,人物头部的造型就做出了突破, 改变了传统的五头身比例,头大身小,使人物形象
更卡通化。在保留传统木偶制作方法的同时,合理的创新
是必要的。在该剧第三场中,为了充分体现山洞的
LIYUANXIEYING 舉1919英恐怖以及深邃的山洞环境,大胆启用黑幕,木偶表演形式采用铁枝木偶,表演灯光
使用荧光来烘托环境,因此在木偶制作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制作老师根据剧 情需要做了两套木偶,主要在化妆和服装有较大的区别,一套采用在平常灯光下的 油彩妆,另一套则采用荧光妆。荧光木偶的妆面是将油画颜料与速干剂调和后再加
上荧光粉用海绵蘸取均匀涂于木偶面部。仅荧光粉的挑选就尝试了很多次,而荧光 颜料的调和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荧光粉的调和比例是荧光木偶制作成败的关
键。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制作老师在封闭黑屋里昏暗的紫外灯下通过无数次尝试, 才逐步摸索出荧光颜料的调和方法,调和的速干剂的油画颜料和荧光粉的比例大概
约30:1左右。荧光粉不能用太多,否则色彩的感光过于强烈,反倒色彩不够鲜明, 太少又达不到舞台效果。面部的底色和腮红的过渡都需要反复试验,上腮红时要在 底妆上完后未等其完全干透就上妆,这样腮红的过渡才能融入底妆,过渡也不会生
硬。荧光木偶的完美呈现为该剧在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南杖头木偶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表演艺术家在各个新创 节目中形成了很多特殊的表演技艺,这也要求木偶在造型机关和制作材料上不断研
发和创新。如创作的《扇舞扑蝶》将扇子融入木偶舞蹈表演,扇子在木偶手上可以 不间断地快速旋转;将书画、舞剑和甩发融进人物造型之中的《李白醉月》把唐代
诗人李白潇洒豪放,傲岸不羁的“诗仙”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将传统水袖改为长 绸的《月光光》长绸舞,操纵者打破传统与木偶同台演出,木偶的眼睛和嘴部可以
自由开合,与操纵者对视时能让观众产生人偶合一的境界。而长绸制作在该剧中起
到关键作用,展开后将近12米的长绸,在染色过程中也是煞费苦心。长绸要用透
明水彩颜料在白色真丝绸上染色,需将长绸两端固定拉平,再用宽刷分色段将紫蓝
色,蓝色渐变成玫红,色段间的交叉部分一定要趁未干时及时处理,均匀过渡,染 色要一次性完成。长绸起舞在观众面前身姿摇曳,美不胜收。所有成功的舞台艺术都离不开灯、服、道、效的完美结合。木偶戏也一样,木 偶人物的造型在不断创新,木偶特技道具制作也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在木偶剧《留 守大山的孩子》中设计者为了体现白Ml在舞台中间腾空跃起、展翅高飞的样子,使
白鹏的造型逼真,按弃了之前惯用布筒作为飞禽类颈部的材料,采用了羽毛球串联 的方法,让白鹏的颈部既有动物本身羽毛的质感,同时又可以使颈部活动自如,还 不会出现因颈部用布筒制作造成的褶皱感。为了操纵更轻盈,身体用泡沫支撑,翅 膀用真羽毛粘贴。对于禽、鸟类动物的造型,最要下功夫的是肢体运动变化,特别
注意头、脖、翅、腿、爪上下功夫,尽可能地在保证形象的基础上,合理巧妙地设 计机关。白鹏翅膀的开合是该道具的重中之重,既要使操纵者便于操作,又要还原
真实鸟类的动作。负责特效制作的老师通过仿生机构来还原翅膀及双腿各个关节的 结构,尝试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找准翅膀和双腿的活动规律,让翅膀及双腿在腾飞时
的姿态更为逼真,达到与真禽鸟的动作一致。总之,杖头木偶的设计和制作,实际 上是形象造型和动作技巧的设计组合,只有在形象和技巧上有机结合,才能创作出 理想的造型。如今湖南杖头木偶戏在人物造型、表演技艺、演员唱腔、舞台美术等各方面都
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观众群体的变化、艺术门类的多元化和信息时代的冲击,
木偶戏的发展受到巨大的阻力。我们如何能继续保持创作的激情,让这朵艺术之花 常开不败,则需要我们一代代木偶艺人有一种专一技而精一生的匠人精神。沉下心
来继承前辈技艺和老手艺的基础上,打开眼界,开拓创新,挖掘观众内心需要的精 神食粮,用时间打磨出艺术精品,为湖南木偶戏的发展谱写新的篇章。(责任编辑:张贵志)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