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oyi 1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点。 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的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
5心理状态是一种介于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6有四种循环与人的行为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它们与一年、28天、24小时和90分钟四种时间长短近乎对应。
7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8“人有一个头,但有两个脑袋”
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控制言语作用)书写、阅读、运算、 逻辑推理
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控制非言语作用)音乐、美术、创造力
9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意识后天形成。 11注意概述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的心理过程,它并不反应事物及其属性。
12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引起的。 无意注意的规律(引起原因): 1、刺激物的特点
2、个体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②情绪状态③知识经验④期待心理 (二)有意注意
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的规律(引起条件): • 1、明确目的任务。 • 2、组织有关的活动。
• (1)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 (2)提要求。严格而适当 • (3)提问。
• 3、激发、培养间接兴趣。4、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三)有意后注意
• 有意后注意又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 规律(形成条件):
• 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②活动的自动化。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
量。
(二) 注意的稳定性(相对稳定、广义的稳定,是对某种活动的稳定而非某种对象)
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属于正常的注意现象,不是注意品质不良。 (三)注意的分配 注意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其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其余的活动必须是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形成动作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 1、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2、新事物的特点。 • 3、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4、已有的习惯。 13一、感觉概述
(一)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 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够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感觉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三、感觉的规律 (一)感觉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二)感觉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可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三)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色彩的作用 (四)后像
• 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之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 14一、知觉概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三、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原则)2、选择性原则 3、理解性原则4、恒常性原则
1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 记忆的三环节:
• 1、识记2、保持3、再现(重现) 回忆的难度高于再认。
1、感觉记忆——又叫瞬时记忆。保持感觉刺激(光、声、气味和触压等)的瞬间 映像,保持时间非常短暂。
• 2、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是1分钟以内。
• 3、长时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极长,从1分钟以上直至伴随人的终生。 1、感觉记忆 • 特点:
(1)时间极短(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2、短时记忆 特点
(1)时间很短——1分钟以内。
(2)容量有限——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用组块作为单位测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大体上是7±2个组块。 组块的大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3)意识清晰,操作性强。 作用:承上启下、加工操作 2. 遗忘的原因:
• (1)记忆痕迹的衰退(2)其他刺激的干扰(3)记忆线索提取失败 • (4)知识的同化(5)动机性遗忘 其他刺激的干扰: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1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思维的种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水平分
1、直观行动思维(动作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形象思维)3、逻辑思维(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过程的指向性 1、聚合思维 2、发散思维 (三)根据创造性程度分 1、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2、知觉情境的影响3、思维定势的影响 • 4、功能固着的影响 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 • 6、知识经验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17想象: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四、想象的分类
(一)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4、妄想 1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1、主观体验2、生理唤醒3、外在行为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
(一)心境 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二)激情 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三)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 心理冲突分类: 从形式分——
心理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双趋避冲突 心理防御机制
(1)坚持:加倍努力,持之以恒,达到目标。 如《阿甘正传》 (2)升华:将本能欲望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级形式表现出来。 “化悲痛为力量” 如屈原、司马迁、孙膑等 (3)补偿(4)文饰 酸葡萄效应 甜柠檬心理
(5)反向(6)逃避 (7)压抑 (8)退行(9)攻击 (10)轻生 18(二)人格的特征
1、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2、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个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自我、超我 2、人格发展
性本能是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19四、气质
气质是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 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 1、心理过程的强度 2、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 3、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 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 三个基本特性: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 (1)胆汁质—“不可遏制型” :强、不平衡。 • (2)多血质—“活泼型” :强、平衡、灵活 。 • (3)粘液质—“安静型” :强、平衡、不灵活 。 • (4)抑郁质—“抑郁型” :弱。 1、气质的作用
• (1)气质是选拔人才的依据之一。 • (2)气质特征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 (3)气质类型与人际关系有一定联系。 • (4)气质影响活动的效率。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根据学生气质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 多血质特点: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善言辞、有同情心、思想灵活;但也容易变化无常、做事虎头蛇尾、不够踏实、浮夸、缺乏一贯性。
• 因材施教:发扬热情、活泼、机敏、灵活的品质,加强恒心和毅力的培养,行动不要轻率,三思而后行,防止产生自由散漫、见异思迁的不良品质。
• 胆汁质特点:精力旺盛,动作敏捷,热情直率,易于冲动,好与人论争,心境变化剧烈,难以自制。
• 因材施教:着重发扬开朗、豪放、进取的特点。注意控制感情,培养耐心,自控能力,要谦虚,多听他人意见,沉着冷静,防止产生任性、粗暴、高傲的不良品质。
• 粘液质特点:动作迟缓,安静稳重,沉默寡言,不善交往,情绪稳定,注意和
兴趣持久但难以转移。
• 因材施教:着重发扬坚定、踏实、诚恳的优良品质,多参加运动,培养主动性,防止因循守旧的不良品质。
• 抑郁质特点:行动迟缓,思想敏锐,细心,情绪深刻等,但也可能形成多疑、孤僻、不合群、忧闷、怯懦等特点。
• 因材施教:着重发扬心细、机警、稳重的品质,加强主动性、积极性的培养,勇于面对挫折,提高自己的胆量,多参加活动,培养自信心,防止产生孤僻自卑的不良品质。
19性格的定义 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性格与气质 区别:
(1)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反映人的生物性;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更多地受社会生活条所制约。
(2)从可塑性看,气质的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大 。
(3)从范围上看,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性格表现的范围广泛 。 (4)从优劣上看,气质无优劣之分,性格有优劣之分。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1)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3、性格结构
(1)态度特征 (2)理智特征(3)情绪特征(4)意志特征 (二)性格的类型
1、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 2、外向型和内向型 3、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
20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包含两层含义:1、实际能力 2、潜能 (三)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有不同的形式:
• ①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等。 • ②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开车的知识等。 (2)内容结构不同:
• 智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 能力——智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
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度分布:两头小,中间大
21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三)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1、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分: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三) 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由高到低,(绘画 金字塔) 22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 ( 内驱力 ) 动机 (诱因 )目标
(五)动机的种类1、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3、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4、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斯金纳
强化:增大行为发生概率的事件。
正强化就是给予被试奖励性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就是撤消那些令人厌恶的或惩罚性的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