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经典阅读补充材料:林黛玉、阿Q、圣地亚哥

高中语文经典阅读补充材料:林黛玉、阿Q、圣地亚哥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浅析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统一

【摘要】

本文以《红楼梦》中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环境为背景,试图通过分析潇湘馆的庭院景观和植物意向(以竹意向为代表),来综合探讨林黛玉的典型性格与其所居住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与周边环境通常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活动需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环境是孕育人物性格的土壤”。有一些作品,如《牡丹亭》、《长生殿》、《西厢记》等,更是直接以事件发生的具体环境来命名,由此可见环境对塑造人物的重要作用。而作为文学巨著的《红楼梦》更是一部将人物性格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作者在书中不仅建构了“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而且还结合人物的性格、命运精心构筑了许多庭院,诸如怡红院、蘅芜苑、秋爽斋等,而其中最耀眼的一处无疑就是潇湘馆了。作者赋予了潇湘馆有如林黛玉一般的忧郁与清幽,让林黛玉在潇湘馆内对月伤神,对竹吟诗,潇湘馆和黛玉一起品尝着爱情的甜蜜,又一同体味着命运的凄楚。可以说潇湘馆已经成为林黛玉的化身,它与林黛玉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神化境界。

《红楼梦》中对潇湘馆的首次描述出现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带领众宾客为刚建好的大观园题匾额对联,“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面对如此景色,就连贾政也是赞不绝口,说:“这一处倒还好,若能月夜至

1

此窗下读书,也不枉虚生一世。”

这段文字对大观园进行了全景式的描写,很明显,院中景物竹、梨花、芭蕉、竹荫、苔痕、石子甬路等文学意向并非作者无意为之。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史国”“诗国”,而《红楼梦》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潇湘馆环境描写所涉及的景物与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被传统文化赋予了特定的感情色彩,可以说这些景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着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所以当我们看到潇湘馆描绘中的某种物象时,马上就能联想到它在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曹雪芹便充分运用了这些物象所负载的民族文化审美意蕴,从而加大了文中的信息含量,使读者得到更为内涵的审美享受。此外,潇湘馆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和心境高度一致,它对读者深入理解林黛玉形象和性格具有指向性的作用。可以说潇湘馆的景物为“形”,林黛玉性格是“神”,形异神同,所以潇湘馆景物描写也就是对林黛玉的心理进行外化描写,作者借潇湘馆景物描写这个载体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让我们走进了黛玉的内心。

下面,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潇湘馆中的“竹”。在作品中,宝玉给潇湘馆题名“有凤来仪”,并题有一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后来宝玉又奉元妃之命作诗咏“潇湘馆”:“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分碎影,好梦正初长。”如果说对联写的是内景,那么题诗则写的是外景,这里既有内景,也有外景,内外景结合,写出了“潇湘馆”的一大特点:“清幽”。而这一特点也正是林黛玉看中潇湘馆的原因:“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根竹子,隐着一带曲栏,比别处幽静些。”而形成潇湘馆的“清幽”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答案就在于那竹林。林黛玉之所以选择了这个处所,就是因为它的幽静,具体条件是翠竹、曲栏,正是它们才造成潇湘馆幽僻、寂静的气质。曹雪芹对潇湘馆房舍的结构、道路的式样、游廊的形状、泉水的流向、花木的特征、室内的家具,都描绘得简明而清晰,一个雅致、恬淡、幽静的处所

2

呈现在人们面前。对这个环境,林黛玉更爱的是爱那几根竹子和一道曲栏,因为那孤标傲世、宁折不弯、一尘不染的翠竹,正是林黛玉愤世嫉俗、叛逆形象的象征;那一道在翠竹掩映下的曲栏,也正是她寂寞自处、迎日送月、孤单悲凉、抑郁忧伤时少不了的去处。在三十七回写到探春给林黛玉取雅号的时候写道:“当日蛾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她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她做‘潇湘妃子'就完了”。黛玉低着头不言语,可见这个称号正中她下怀。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竹子象征着高风亮节,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孤傲。曹雪芹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化意向,用竹为黛玉传神写照,竹的神韵、竹的外形,无一不与黛玉交融、重叠。当然,潇湘馆的“千百竿翠竹”并不是作为静止意向一成不变的,曹雪芹用竹声、竹影、竹形、带雨的翠竹等流动的来衬托黛玉变化的思绪与心境。竹意向的象征意义与林黛玉的命运遭际达到了高度契合。

此外,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是随着林黛玉人物情感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四季景物的转换而多次渲染,逐步深入的。在同样的景色下不同的感情得到的是不一样的意境,有时明媚,有时幽怨,有时哀愁,有时凄惨,人物的性格和心境始终作用于园林环境,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园林意境。

一开始宝黛二人两小无猜、同起同坐,这时的黛玉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在主人这样气质的影响下,整个潇湘馆也是花光柳影、鸟语溪声,笼罩在一片轻松明媚的春光中;后来因黛玉因不了解宝玉的真心,不肯示以真情,这时产生的误会让黛玉心情愁闷、郁郁不乐,这时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湘帘垂地,悄无人声”的清幽景象,又暗暗透着一缕幽香和情不自禁的细细长叹;在后来宝玉大承笞挞,黛玉为之痛彻肺腑,又不敢于众人一起去看宝玉,只好“在花荫之下”,遥望着怡红院,这时黛玉对宝玉伤势的担心,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又使潇湘馆在寂寞中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怨;最后她面对强大的

3

封建势力而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她无力抗争,落花与眼泪成为她命运悲苦的象征,这时黛玉的心已死,所有的景色在她的眼中亦失去了色彩,于是潇湘馆变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

潇湘馆始终贯穿着一种忧郁的情调,这与林黛玉在贾家的不幸遭遇以及郁郁寡欢的性格相一致。正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说:“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些诗句都是黛玉特定身世、特定心情、特定环境中的自然流露,也造就了潇湘馆的独特韵味与意境,让它成为林黛玉的精神象征和化身,在读者的心中永远定格。园林审美通常是与感知、想象、情感等各种心理因素相联系的,它会包蕴在特定情感之中,所以在潇湘馆中无论是景中写情,还是情中写景,都达到了“思与境偕”“神与境合”“意与境会”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也。”这个“境”,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境,而王国维的这句话正是倡导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的统一。曹雪芹对潇湘馆环境的描写,正是以丰富和深化人物性格为目的,使林黛玉的主观情感与潇湘馆的外部环境,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潇湘馆环境与林黛玉性格的结合堪称完美。从那丛摇曳多姿的竹子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婀娜的身形,从婆娑的芭蕉叶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孤单的影子,从那充满绿意的环境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气质,从那曲折回环的流水里我们看到了林黛玉的优雅。潇湘馆与林黛玉并不是相分存在的两个部分,而是相互交融在一起,这让我们分辨不出哪个是潇湘馆,哪个是林黛玉。

未庄与阿Q(《呐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4

小议未庄人物群像——读《阿Q正传》

在《阿Q正传》中,未庄的人们大抵可以分作三个层次:位于上层的,是赵太爷钱太爷与秀才假洋鬼子之流,他们不只有钱,也与“秀才”“举人”沾些边,算是预备的官僚阶层;位于中层的,是地保、酒店老板、吴妈等人,他们或是受雇于赵太爷们,或是有自己的一份小小的产业,总之有固定营生,头上有片瓦可栖身,也不至于在吃喝上发生什么问题;而位于底层的,便是处在半无业状态的游民,如王胡、阿Q、小D,还有被阿Q等欺负着的老尼姑小尼姑们。

从象征的意义上说,我们大致可以把未庄视作一个当时中国社会的小小的缩影,在这个袖珍的社会系统中,有统治者、剥削者,有为统治者服务的中间阶层,有半游离在这个社会系统之外、受到排挤和歧视的底层小民。这三个阶层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某些相通之处,它们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分离,时而倾轧,我们观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几乎可以约略窥见整个中国的一些景况。

平常的情况下,未庄的三个阶层是一层压着一层的。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未庄的人做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及至,也是只许“假洋鬼子”,不许阿Q的。而中间的阶层又可以随便欺负阿Q王胡们,未庄的闲人们对阿Q言语撩拨、或是揪住阿Q的黄辫子在壁上碰上四五个响头,简直是家常便饭,不值一提。然而这种一层压着一层的状态也并不稳固,时有反转的可能。阿Q上城一趟,系着褡裢回来,便得了整个未庄从上到下的尊敬,更为可笑的是,与党毫无瓜葛的阿Q在街上喊了几嗓子“造反了”,威风凛凛的赵太爷便立时怯怯地迎着低声地叫起了“老Q”。

综观《阿Q正传》全篇,未庄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便是霸道与卑弱并存。向上

5

则谄媚、艳慕、畏惧,向下则欺压、恫吓、侮辱、敲诈。位于未庄的宝塔尖上的人物如赵太爷,听说党要来了也吓得六神无主,甚至于去讨好实际上不认识一个党的阿Q;而位于底层的阿Q也一样挥拳向更弱者,靠欺负王胡小D小尼姑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说得夸张些,整个未庄便如一条巨大的食物链,其上的每一个人,无一不是吃人者,也无一不是被吃者,他们一面骄矜强横,一面怯弱卑屈,而这双重人格的结合,便投射出了整个民族的人格悲剧。

值得深思的是,未庄的人们并没有一个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阿Q敢于和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敢捏小尼姑的脸,却并不敢真的对吴妈或是小尼姑做出什么;敢于偷尼姑庵的萝卜,敢做小偷的同伙,却并不敢真的做强盗入室抢劫;未庄的人们固然是欺软怕硬,然而也并未狠毒到要至阿Q于死地的地步;赵太爷之流固然惹人憎嫌,然而终究也没有做出什么大奸大恶的勾当。如果我们喊了阎罗判官来对未庄的人们审判,大概所有的人都可以归到“好人”,至少是“老实人”一类中去,但话虽如此,那既霸道又卑弱,一面被吃,一面又吃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本性不坏的人会沦落至这样的境地呢?

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便是:这样的性格与命运不是天生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赋予他们的。因着皇权威严,民如刍狗,是以便不得不卑顺怯弱,敬畏强权;因着生逢乱世,鹰犬横行,是以便不得不战战兢兢,巴结谄媚;因着屡受搜刮,生计艰难,是以便不得不搜刮更弱者,从别人嘴里抢食;又因着受着强者的欺凌,憋着一口窝囊气,是以便不得不向更弱者挥拳,以求得心理上一种扭曲的平衡。因而便兼具了“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而这样的结果并非出于自己本心,而是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是以便健忘,因为不

健忘便不能忘却心中的不平与屈辱,不健忘便不能忘却现今欺辱着自己的人先前奴颜谄媚的脸,说不出巴结讨好的话;是以便自欺,因为不自欺便不能忍受自己竟落到猪狗不

6

如的境地,不自欺便不能忍受自己竟甘于、乃至于自觉自愿地使自己落入这样的境地;是以便“自尊”且自矜,因为不这样便不得不从“铁屋子”里出来,从“老子天下第一”的梦里醒来,便不得不清醒且苦痛地活着,痛感人生之无妄与无奈。

未庄毕竟还是小的,出了未庄,赵太爷头上还有“举人老爷”,还有总督,还有皇帝,在他们面前,赵太爷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阿Q罢了。而中国也是小的,在中国至大者如皇帝,也一样在外国人面前夹着尾巴做人,骇得魂都掉了半个。是以赵太爷与阿Q也如彼此的另一张脸,这霸道的与卑弱的两张脸长在每一个人脸上,在不同的时空和境遇中自如切换,甚或还演绎出狐假虎威、道貌岸然、流氓无赖与摇尾乞怜、曲意媚上、胆小如鼠等等多重的表现形式。因而那健忘加上自欺而练成的精神胜利大法便得愈加纯熟,及至发展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等各个领域,衍生出无穷的妙用。

未庄的悲剧也便是中国的悲剧,阿Q的悲剧也便是中国人的悲剧。而这样的悲剧不庄严、不肃穆、不崇高,反而如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影一般扭曲畸形,如滑稽戏一般荒唐可笑,而至于使观众看完了不觉悲怆,反觉开心,哈哈地笑几声便过去了。这样的景况,这样的境地,这样的下场与命运,不得不使我辈思之、叹之、恨之、鉴之。

7

《老人与海》——大海的象征意义

大海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义,当然在每个人眼中,大海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大海;有的人害怕大海;有的人以大海为生,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没有大海就没有圣地亚哥,就没有我们后面所看到的“硬汉”形象!

我们都知道,大海是广袤无垠的,而老人和大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而同时老人和大海是分不开的,作者利用大海的一切来衬托出老人那勇敢无畏的“硬汉”精神。老人喜欢大海,当小男孩离开他之后他就更孤独了,他一个人孤独的飘荡到大海的深处,即使84天都没有打到鱼,但是他仍然没有一点的放弃,在第85天的时候仍然和往常一样出海捕鱼!老人想从大海中来证明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老人与海》排除了一切可以排除的社会性因素,让老人只身一人面对大海,诉说一个最古老而又最伟大的文学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作家就站在一个更高的视点,思考了人类的命运及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

大海象征着老人的生存环境,它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圣地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

一方面,大海代表着大自然,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生存,并且在大自然中努力的生存奋斗,大自然是神秘的是伟大的是具有无穷力量的,它养育了很多人,鲨鱼,马林鱼,海燕等,而老人也是靠大海生存的。独自在海上的日子,圣地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这时候大海是美好的。

8

但是大海又是十分残酷的,老人辛辛苦苦抓到的大马林鱼;用生命的力量去抓到的马林鱼;花费了几天几夜抓到的马林鱼;手受伤了没有东西吃饿着肚子抓到的马林鱼最后被成群结队而来的鲨鱼夺走了。那个可以证明老人的人生的价值的马林鱼被夺走了。

另一方面,大海代表着二战结束后当时的社会状况。当时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猖獗横行,民主与进步力量遭到疯狂的,整个美国社会弥漫着疑惧和恐怖的气氛,但作为一个目光敏锐的记者、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富有正义感的作家,海明威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的生活经历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老人与海》为什么称之为“老人与海”而不是“老人与小男孩”或者“老人与马林鱼”,老人在大海上最主要的就是和大马林鱼的斗争还有接下来和鲨鱼的斗争,作者之所以选择大海,是因为不管是老人和马林鱼的斗争还是老人和鲨鱼的斗争,哪怕是一开始小男孩的离开,是因为他在大海里没有捕到鱼,很多事情都和大海或多或少的联系。他们包括老人都是在大海上上演他们的悲欢胜败。所以大海在《老人与海》中意义非凡。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