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 SPECIAL RESEARCH t.--) v一 福建艺术2014 6 一种并不“温柔"的女性声音 《阴性终止》中的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研究理念 撰文/宋方方 以女性主义视角反思西方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是自上世纪 7O、80年代以来在音乐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术思潮 女性主 义音乐批评大致经历了互有重叠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 始于上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任务是寻找失落的女性音乐史.出 版了不少有关女性音乐家及其作品的书籍和音像制品 80年 代末.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借鉴女性主义文艺理论.提出“社会性 别”(Gender)这一概念,出现了露丝.索利(Ruth A.Solie)、苏珊 娜.库斯科(Suzanne Cusick)、苏珊.库克(Susan C.Cook)、玛西 亚・希特伦(Marcia J.Citron)、珍妮・鲍尔斯(Jane Bowers)、朱蒂 斯・梯克(Judith Tick)、艾伦・科斯科夫(Ellen Koskoff)、伊莉莎 白・伍德(Elizabeth Wood)等-- ̄tL颇具代表性的学者.她们相关 的学术活动使女性主义音乐批评逐渐得到美国音乐学界的认 可.这其中的开拓性人物便是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 ① ’ 女性主义第一阶段的成果不仅填补了传统音乐史的空白. 而且也成为女性主义后续研究的基础 但是.经过大量的资料 考证之后.人们发现.这种类似于“添加史”的做法并未改变女 性在音乐史中的地位.女性主义的诸多活动仍然在学术边缘徘 徊。学者们逐渐意识到.仅在现有学术框架内对女性音乐史的 修补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重新思考其研究理念 2O世纪80、90年代,麦克拉蕊选取女性主义作为自己的 理论武器.以其犀利的文笔对传统音乐进行彻底的反思 1991 年麦克拉蕊凭借其代表作《阴性终止:音乐、社会性别和性征》 (“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alitv”.张馨涛的中 译名为《阴性终止一一音乐学的女性主义批评》.以下简称《阴 性终止》)一书一举成名,成为女性主义音乐批评最为激进的代 表、被引用最为频繁的学术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宋方方,博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 究生导师 ( 苏珊・麦克拉蕊(SusanMcClary),美国女性主义音乐理论家、极 具革新意义的音乐学家之一 先后在南伊利诺大学fSouthem Imnois University)、哈佛大学音乐学系就读。1977—1991年任教于明尼苏达 (Minnesota)大学任教,1991—1994年在加拿大的麦基尔(McGil1)大学 女性主义音乐批 评是在女性主义运动 和女性主义学术思潮 的影响下出现的.受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影 响颇深 女性主义文, 艺理论于20世纪70 年代在文学、艺术、电 影等研究中崭露头 角.经过几十年的发 展.已经确立了自己 的一套话语体系 但 是,与社会学、文学、 电影界和艺术界对女 性主义的激烈讨论相 《阴’l生终止》 比,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姗姗来迟,麦克拉蕊在发表《阴性终止》 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痛苦察觉这本音乐学领域最早的 女性主义批评著作.其辑撰时机正值许多学科的偏激声音开始 宣判女性主义已落伍时 音乐学看来好像奇迹似地直接从‘前 女性主义’过渡到‘后女性主义’.一点也毋需改变.甚或审视它 的作风 ”② 麦克拉蕊认为《阴性终止 第一次”以成书的形式将女性 主义批评(Feminist Criticism)与音乐理论的相关问题综合加以 探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音乐批评领域 尽管该书多半文章于 1987—1989年间在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中发表过.但结集出版 之后依旧引起了学界极大的震撼.为社会性别和女性主义音乐 批评提供了某种“典范”.影响深远 任教,1994年至今任教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代表作: Feminine Endings:Music,Gender,and SexuMity(1991),Georges Bizet“ Carmen” (1992),ModM Subjectiviites:Self—fashioning in the Italian Ma 列(2004)等。 ②苏珊・麦克拉蕊(SusanMcClary)《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 批评》,张馨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3 《阴性终止》由导论和六篇文章组成.前三篇文章从“客体” 《蒙台威尔第戏剧音乐的性别建构》一文中,麦克拉蕊通过对蒙 6 角度解读西方艺术音乐经典中的女性角色.揭示17至20世纪 台威尔第歌剧《奥菲欧》《波佩亚的加冕》中的台词与音乐揭露 早期男性作曲家创造的女性人物中蕴含的“异国情调”、“疯癫” 形象及其音乐特点 后三篇文章分析三位风格迥异的当代女性 音乐家的创作或表演特点.考察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音乐领域中 女性“主体”的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对严肃音乐作曲家颜妮 卡・范德费德(Janika Vandervelde)、表演艺术家萝莉.安德森 (Laude Anderson)和流行歌手麦当娜等活跃于现、当代乐坛的 音乐家的创作、表演手法加以分析.探讨这些女性如何通过其 创作和表演活动对传统加以解构或反叛 理念一:从社会性别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文化诠释 长期以来,传统音乐学研究受实证主义(positivism)影响颇 深。以德、奥为主流的音乐学家大都遵循实证主义精神.以精细 的考据为基础,搜集作曲家的手稿、考订作品时间、编辑各种乐 谱版本等。20世纪上半叶音乐学家的丁作重点便是对历史事 件加以考证.例如.在2O世纪50年代对新全集的编订过 程中.实证主义模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实证主义音乐学研究的重点是对作曲家和音乐作品进行 历史的或结构的分析 随着实证主义的式微.人们逐渐意识到 在音乐研究中.详尽的实证主义式的考据和分析是必要的.但 历史研究本质上仍属于人文学科.也应允许对音乐进行审美的 或批评性的分析 1985年被视为“新音乐学圣经”的科尔曼 (Joseph Kerman)《沉思音乐一一挑战音乐学》①一书成为英美 新、旧音乐学的分水岭 作者在该著中强调挖掘音乐的审美特 征和文化内涵.并可运用文艺理论的诸多观念进行音乐研究 《沉思音乐》犹如中世纪的“招魂巫师”(麦克拉蕊语),将尘 封已久的、对音乐进行文化分析的观念召唤出来.《阴性终止》 一书贯穿的焦点问题便是对音乐进行“文化诠释” 麦克拉蕊认 为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性别规范.作曲家塑造女性形象时, 往往会受到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早期音乐学家在分析 具体音乐作品时,大都不会关注其中暗含的社会性别.以及不 同时期性别意识的差别 麦克拉蕊的基本假设便是.在西方音 乐传统中.无论是戏剧作品还是纯音乐都用某种方式“建构”音 乐的性别特征:“音乐戏剧提供了全套性别建构完整进驻音乐 的诱因 歌剧诞生之后便成为这一种重要论述.社会性别与性 欲特质在其中得到公开描绘、颂扬、抗辩与约束.直至今日仍然 如此。”③ 麦克拉蕊认为歌剧和西方音乐的其它类型一样.是男性专 属的范畴.在由男性创作脚本和音乐的过程中.往往加入了男 性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 因此.麦克拉蕊借助文学批评理论 对歌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认为音乐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 造常与男权意识如暴力或厌女症等联系在一起 如在第二章 @Joseph Kerman.Contemplating Music:Challenges to Musicology. Cambridge:Harvard Unive ̄iW Press,1985 中文版《沉思音乐一一挑战 音乐学》,朱丹丹、汤亚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4月版。 男女角色的性别特征.从一个全新的观点分析蒙台威尔第的戏 剧作品.并以此探讨作曲家如何根据社会整体背景处理男女角 色。 麦克拉蕊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歌剧中的性别话语.认为存 这些歌剧中,男性处于种种目的塑造了天使、贞女、恶妇、魔鬼 等女性形象。为此,她不仅运用文化学、女性主义理论的论述策 略.还运用萨义德、米勒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相关角色进行解 读。如在第三章《古典音乐的性政治》中,麦克拉蕊用鲜明的观 点证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学及视觉艺术一样表现强烈的 情感和性征 运用文化和社会学方法解读音乐是女性主义音乐批评的 特长.但是麦克拉蕊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诠释也引起了学术界的 极大争论,这种争论常常超越了《阴性终止》这本书自身 尽管 学界对此褒贬不一.但在此后的发展中.许多学者仍继续麦克 拉蕊的批评思路,关注在音乐创作、诠释、接受等过程中的相关 性别问题,如同性恋、有色人种女性、第三世界女性等论题,并 以解构式的思维质疑和男权社会的诸多霸权话语.. 理念二:借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考察戏剧中的女rI生形象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Iter)认 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有两种形态:一是女性主义批评 (Feminist Criticism),强调以读者的性别身份对作品的解读:一 是“女性批评”(Gynocfitics1.即对“女性写作”的研究.主要对女 性作家的创作手法、材料选取、语言运用等的研究和实践. .在戏剧性音乐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女性主义批评fFeminist Criticism)诸多方法为音乐批评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参照.将男 性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加以分析的套路和策略大都源 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如,“疯癫”是福柯理论的起点。在《疯癫 与文明》一书中.福柯借“疯癫”揭示西方文化中的理性和权力 意识 在福柯的话语体系中.疯癫并不只是一种病理现象.更表 现一种话语权力.将异己断定为“疯子”.他作为“人”的意义即 被消除 美国女性主义学者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 Gilben1和苏 珊・古芭fSusan Gubar)合作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作《阁 楼上的疯女人:女性作家与十九世纪文学的想像》以小说《简. 爱》中被关在阁楼中的伯莎等“疯女人”为导引.对l9、20 纪 英美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疯女人”形象加以剖析.揭露这些形象 背后隐藏着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对女性丰义珲论 界影响深远 与此类似.在音乐中也普遍存在着“疯女人”的形 象.麦克拉蕊从福柯对疯狂历史的探讨展开自己的论述.认为 在父权社会中.男性是理性的代言人.女性集体被视为是敏感 ②苏珊・麦克拉蕊(SusanMcClary)((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 批评》,张馨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专题研究 SPECIAL RESEARCH 福建艺术2014.6 的、神经质的、“歇斯底里的”①,长期被排斥在理性话语之外,无 主题为“阴性” 建立于主调的第一主题通常被认为是自我 (Self)、具有侵略性,对全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主题是他 者(Other).通常是带有抒情性的新调,依赖于第一主题,较为柔 弱.展示了现实世界中的性别模式 法表达自己的意愿或抗争.很少有学者愿意关注女性的表达 相对于圣洁、理想的女性形象,疯癫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那些不按照父权标准如清纯善良、委婉体贴、贤妻良母的形象 规范自己的女性成为可怕的疯子。这类在歌剧中普遍流行的、 在《阴性终止》中,麦克拉蕊通过对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 具有价值的疯女人形象被认为是怪物.她们不符合传统意 义上女性美德.虽承载着作品的辉煌,但受到了猛烈的抨击 麦 曲》与《卡门》的对比分析说明“纯音乐”如何通过公众熟知的符 号表达性别意图 麦克拉蕊从作曲家的同性恋倾向人手解读交 响曲的第一乐章.认为社会对同性恋的排斥和恐惧使柴科夫斯 基深受困扰.尽管作曲家继承了传统男性叙事的方法,但同性 克拉蕊在第四章运用文学批评的论述方式对蒙台威尔第的《仙 女的悲歌>>(Lainento della Ninfa)、《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理查. 施特劳斯的《莎乐美》、勋伯格的《期待》中发疯的女主角现象进 行解读.认为在歌剧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正是父权意识中 男性欲望的具体体现.充当“造物主”的剧作家和作曲家按照自 己的欲望或偏见美化或丑化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对父权文化体系做了毫不留情的剖析.这些由男 性代言的疯癫女性日益成为那些受父权社会压抑的、处于孤立 和排斥地位的女性形象代表.其最终结局多被强制执行死亡 (如卡门、露露)。然而.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疯女人”打破了以往 塑造的符合男性规范的、完美的、绝对服从的女性形象。并以其 对生命的别样体验.以另一种姿态表现出多样的女性世界 理念三:对“纯”音乐的社会性别化解读 就女性主义音乐批评而言.对带有文字描述的声乐作品 (如歌剧、歌曲、合唱)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是最为普遍而有效的 方式。这种解读方式为理论家提供了“重读”的可能.似乎更能 得出“合理的”结论 但一味将性别与人物形象联系起来的模式 又不免落人窠臼.被许多批评者认为是在分析文字.而不是音 乐。随着此类研究的发展,麦克拉蕊将自己的研究延伸至“纯音 乐”(Absolute Music)领域.解释特定的音乐如何勾起人们的情 欲或想象 在对古典大师“纯音乐”的解读上.麦克拉蕊反对以往仅对 作品的技术、曲式以及音乐结构等以形式主义分析的作法.而 是用文化视野对音乐现象进行对比并得出个性化的解释 但 3 是,就以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器乐作品而言.其符号内容更加 7 难以把握.风险也更大 如,奏鸣曲是古典音乐最高级的体裁之一.被视为是抽象 的、中立的.20世纪之前.女性很少创作以奏鸣曲为载体的大型 作品。玛西亚・希特伦(Marcia J.Citron)的《音乐学的女性主义 方法》一文中即谈及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奏鸣曲暗含性别意识 (这种风格被认为具有男性特征.因此女性作曲家很少创作此 类作品②)。麦克拉蕊在“导论”中指出.自19世纪中叶起.奏鸣 曲一般由两个对立的主题发展而成,主部主题是“阳性”.副部 (D精神病学中的歇斯底里(hysteria)即起源于希腊文的子宫 “Hystero”.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特有的病理学现象.发病根源在于子 宫。 ②Marcia J.Citron.“Feminist Approaches to Musicology”.In Cecilia Reclaimed: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Music,edited by 恋经历却给他提供了新的体验和另一种叙事方式 带有强烈主 观意味的阐释给女性大开方便之门.但对“纯音乐”作品做以性 别化解读的作法也招致音乐学界的质疑和极其激烈的争论,麦 克拉蕊本人也说“第二主题片段的这种解释不完全与柴科夫斯 基自己的意念相符”③ 对纯音乐的讨论是麦克拉蕊讨论的重点.她认为调性体系 及和声系统控制了如贝多芬一样“伟大的”男性作曲家.他们强 势而暴力的作品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并被社会普遍接受。沿着 这一思路.麦克拉蕊将音乐与暴力、种族主义和厌女症 (misogynv)联系起来.证明在“纯”音乐中同样存在着社会性别 和性征 这种观念不仅表现在她对柴科夫斯基交响乐的论述 上.更表现在对贝多芬交响乐的论述中。在《阴性终止》之后,麦 克拉蕊的多篇文章仍将“纯音乐”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如对舒 伯特、勃拉姆斯、贝多芬等作曲家交响曲的研究。 理念四.女音乐家的社会・I生别表现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性别和性差异是社会的产物.音乐中的 社会性别观念无疑也受经济、政治、社会传统的影响。上世纪后 半期.由于女性主义运动的冲击和社会的开放.进入公共领域 的女性职业作曲家真正浮出地表.她们拥有比以往夏 为自由的 文化环境和创作空间.在依旧是男人统治的领域发出自己独特 的声音 性别意识的觉醒使得女性不再像以往那样隐藏自己的 性别特征.而是打破了那种认为女性应该创作具有女性特点 的。如柔美、优雅、甜美的歌曲或小型器乐作品的本质主义观 念.带着性别觉悟进行创作和表演.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对抗传 统音乐和霸权 在《阴性终止》中,麦克拉蕊将不同时期(从蒙台威尔第到 麦当娜)、不同风格(歌剧、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的音乐作为文化 现象进行比较考察.其研究对象在传统与现代、“中心”与“边 缘”间自由游走 如.前三篇文章主要探讨音乐史的“经典之 作”.用这些作品展示“伟大”是如何被社会建构的 在最后三章 《爬下豆梗走开:颜妮卡.范德费德<创世纪II>中女性声音的存 S.C Cook and J S.Tsou.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Hinois Press, 1994,P.15-34。 ③苏珊・麦克拉蕊(Susan McClary)《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 批评》,张馨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 专题研究 SPECIAL RESEARCH --, 一-, 福建艺术2014.6 在》《这不是我族人说的故事:萝莉・安德森的音乐时间与空间》 《活着诉说:玛丹娜肉体复活论》中,作者选取活跃于2O世纪美 圉古典与流行音乐领域的女性音乐家.对其创作主题、创作类 型、音乐结构,以及其生存状态等进行性别化论述 在作者选取的三位音乐家中.颜妮卡・范德费德fJanika Vandervelde)是现代严肃音乐作曲家,萝莉.安德森(La ie Anderson)是表演艺术家.麦当娜(Madonna)是活跃于流行乐坛 的歌手 她们活跃于上个世纪。均以音乐为生 在不同领域展现 或隐藏自己的性别特征.以实现自己的音乐追求并获得社会影 响 麦克拉蕊贯穿始终的问题是她们如何挑战以男性为主导的 叙述技巧和表达方式 现代主义长期将大众文化视为“他者”加以排斥.在后现代 语境中.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不可逾越的界线已经变得模 糊 作为在20世纪中期出生并在大众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学者 不可能对流行文化熟视无睹。大众文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丁业 社会而产生的.它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大规模复制加以传播. 其最大的特点是文化和艺术的商品化.同时通过其宣传媒体. 如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强加给大众接受。在最后一章 中.麦克拉蕊从极富争议的流行歌手麦当娜的性别化表演探讨 女性的社会性别地位及其面对的双重束缚 在当今日益商业化的环境中.对女性美的界定仍是从感官 发的.它通过塑造“美丽”、“性感”的女星吸引消费者.影响大 众..F}1于在审美活动中处于被观赏的地位,对于女性而言.一旦 拥有了魅力、有了众人的赏识便拥有了自己的权力(男人通过 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 也正因如 此.西方社会对女性的身体产生着非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人 们希望女性展示自己的性感和魅力.另一方面。人们又对那种 过度释放的魅力感到恐惧和焦虑 长久以来.女性在演出时.置身于公共视野下的她们很难 摆脱被注视的命运 为迎合男性的目光.女性大都要符合男性 世界的审美标准,因此.或性感、或优雅、或美丽成为女性的代 表 别具一格的作曲家兼表演艺术家萝莉.安德森打破了传统 的表现手法.她自己创作音乐、制造乐器并以前卫的方式极力 融合多种媒介(如美术、动画、多媒体等视觉艺术)进行演出 在 《哦,超人》(“O Superman”)的表演中,安德森的性别表现更为 直接.她视自己的身体为音乐表现的主体.穿上男性的服装以 降低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将自己的声音合成为男声.随节奏律 动.以平衡自己性别给音乐表现带来的诱惑.极力淡漠自己的 女性特征 小结 与传统音乐学研究不同.面对“男性大师”(Master)的戏剧 作品或纯音乐作品时,《阴性终止》中前卫的观点和试图打破一 切传统的思维拨动着学界敏感的神经 人们惯常的思维遭受强 ①苏珊・麦克拉蕊(SusanMcClary)《阴性终止:音乐学的女性主义 烈刺激.各种反应此起彼伏.支持者极尽溢美之词,反对者也毫 不吝啬自己尖锐的话语。尽管如此,《阴性终止》仍旧开辟了一 个全新的音乐批评领域.文中的诸多理念被继承下来.在此之 后.有关女性、社会性别与音乐之间关系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 出现。若干年后.《阴性终止》俨然以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开创之 作(Groundbreaking)的姿态傲然于世:“由此种‘学科间发展的 落差’.更可反映出这本书在音乐学界‘迟来’的重要意义 此书 纵然不是第一位重视这方面议题的音乐学研究.可是此书的m 版却是重要的里程碑.这是不争的事实 ”① 对于麦克拉蕊而言.音乐常常是一种性政治的策略.对其 考察不仅包括技术层面,更带有文化意识的解读。为此.麦克拉 蕊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将福柯的性理论、女性主义文学、艺术批 评等常用的策略运用到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分析中.赢得学 术界的普遍关注。在此后的研究中.麦克拉蕊更加强调对由社 会性别引申的身体(Body)、主体性(Subjectivity)等议题的探讨: 从对音乐中社会性别、性征的探讨到对政治、文化、种族、主体 性等的论述;从对古典戏剧音乐、“纯”音乐的解读到对流行音 乐的反甩;从对“伟大的”男性作曲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音乐 的分析到对被历史遗忘的女性作曲家的介绍等.其研究范嗣嗣 绕音乐中隐含的意义不断扩大 麦克拉蕊不拘于传统的论述方式招致了极大的质疑.其中 最受争议之处即是对“纯”音乐作品的解读.但即使是在其令人 称赞的对《卡门》的解读也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如麦克拉蕊常抓 住某个特殊段落证明自己的假设.但这种方法是否放之四海而 皆准?她对“纯”音乐的性别解读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柴科 夫斯基的同性恋倾向对其创作理念、创作思想以及创作手法无 疑会有很大的影响.但如果不知道柴科夫斯基的性倾向.那么 她是如何感受其作品的忧郁和柔弱是由同性恋引起的?类似于 这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尤其是将女性主义介入音乐细部时.其 分析往往显得隔靴搔痒、力不从心,这也正是女性主义音乐批 评的主要症结所在 女性主义音乐批评为麦克拉蕊赢得了学术界的地位.但她 打破传统的激进思维和言论也招致了学界的诸多反感。如今. “麦克拉蕊已经成为过去时”的说法在英语学术界也不鲜见..但 不能否认的是.麦克拉蕊激励了更多学者采用相似的方法反思 自己的研究对象 受其启发.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开始认真对 待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古典歌剧、爵士乐、电影音乐领域,在 表演、摇滚乐等研究中.涉及社会性别的论文和书籍逐渐增多。 9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音乐批评与后现代主义的有效结合使 其再次焕发了生命力 在后现代语境中.女性主义找到了自己 的理论根基.并用女性独特的智慧和思维为后现代主义增加了 一份并不“温柔”的女性声音。同 责任编辑f吴思富 批评》,张馨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