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
主讲:罗晓峰
我们都知道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以,行为规范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智障孩子的智力缺陷,了他们认知活动和个性的发展,使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道德观念及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行为,行动也不易接受理性的约束和调节,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行为规范教育对智障孩子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要结合智障孩子的各种行为缺陷,在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教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他们知道什么可以做,该怎么做,经过反复实践训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我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对智障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几种方法及其特点。
一、示范性
人人都知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一种高级的生理机能,是构成智力的核心因素。正常人的思维发展总是按照“低级——高级”这样一种模式发展的。而智障孩子则不然,直观具体形象是智障孩子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这一思维特点充分反映了他们思维发展停留在具体、直观、形象这一低级水平上。这就要求行为规范教育注重直观、具体、形象,即示范性。
(一)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作为教师,每天和学生接受七八个小时,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智障孩子。所以,做教师的,要以身作则,用自己合乎规范的言行去教育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起到有益、无形的示范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要注意用学生中好的言行习惯提供示范作用。他们来自本校本班且年龄和经验上相接近,彼此熟悉,他们好的言行容易被同学接受。
(三)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家长在这方面的教育中,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除了在学校,其余的时间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家长的言行时刻都在吸引智障孩子的注意力,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做为家长也应该和老师一样,要意
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要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提高智障学生直观、形象水平,促进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拿进校门训练来说,要求学生进校门时,见到老师要主动行礼问好,首先,我们教师知州的老师要互相问好,一是问好,二也是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发现同学忘了主动问好时,要及时提醒他,并让他看其他同学进校门是否向同学、老师问好,起到学生示范的作用;最后还有家长在场,有些学生因为家长在身边不好意思问好,见到老师就不声不响地进去了,而我们家长要主动提醒自己的孩子要主动问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提醒,但作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对学生一个细小的行为规范训练,要做到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结合,公共对他们进行教育,并用实际行动为他们做出良好的示范。
二、反复性和长期性
反复性和长期性在智障孩子教育中表现是十分明显的。
许多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大脑皮层损毁面积越大,对学生记忆的干扰作用越明显。这
说明记忆活动于整个大脑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智障孩子大脑发育障碍不可避免地会给记忆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导致整个记忆有明显缺陷。其突出表现为记忆速度缓慢,记忆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困难,不完整,这些就影响到孩子对行为规范的巩固和保持。因为对于行为规范要用大脑去理解、记忆,在脑中留下印象,以便需要之时,在完整地再现出来。但由于智障孩子的记忆容量小,对老师所讲解、师范的内容就不能完全地接受下来,致使他们容易遗忘。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时,要针对问题注意多反复,对反复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同样,由于他们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因而一项训练项目也不是一次就能训练完成,达到预期效果的。要长时间地反复多次地强化训练,让他们在脑海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形成条件反射,最后渡到自然习惯中去。
例如:刚入学的时候,我班的古双静、刘忠多次随地大小便,并且被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后一点害羞的感觉都没有,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随地大小便是错误的是不文明的。在我第一次发现他们随地大小便时,就立即对他们进行了行为规范教育,接着又上了一节以《上厕所》为主题的班会,生活中又多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监督,直到这两个学生养成去厕所大小便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难度小、速度慢
智障孩子的记忆特点,也决定了在对他们进行行为训练时,要讲究一个“度”的问题。为了让智障孩子理解训练内容,完成训练任务,取得训练效果,就要注意训练的难度及训练的强度。训练的内容应该能被他们理解掌握,难度要小,不要为他们设置太大的障碍,
这样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应给予帮助,尽量避免在他们训练出现困难之后再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失败或挫折的冲击。而且训练时,要放慢速度。智障孩子抽象概括能力差,表象基础不坚实,接受能力低,学习速度是很慢的,尤其是要达到真正的理解,融会贯通,更需要慢速度。
例如:刚入学的时候,我班的大部分学生都在教室里坐不住,还往外跑,更别说正常上课了。我先是鼓励学生在教室里呆一节课不出去,做到的学生给予表扬和物质奖励。等学生都能做到在教室里呆一节课不往外跑了,再鼓励学生能在自己的座位上坐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30分钟、40分钟。等学生都能坐住了,再训练坐姿、注意力等。这样一点一点的进步,保持住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一点一点地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习惯。
作为智障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急于求成,对智障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并能冷静地分析与对待孩子前进中的反复现象,坚持耐心地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巩固和强化其良好行为,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