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主与辅

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主与辅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浅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主与辅

作者:邹银凤 李爱民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邹银凤,李爱民

(邵阳学院 系,湖南 邵阳 422000)

摘 要:要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应该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其他材料为辅,课程结构体系以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课堂上以学生自主求知为主、老师灌输知识为辅,课程考试要以学生的主观理解为主、对客观事件的记忆为辅。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主与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1-0248-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四年制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地说就是:第一,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人民和实现国家富强即现代化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自觉继承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各阶级和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纲要》是一门寓教于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上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和分析来完成的。所以《纲要》课老师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历史进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又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对历史进程、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上;而要让历史震撼大学生的灵魂,内化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动力,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纲要》课变成政治理论说教课,让学生感到厌倦。如何达到这个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四个为主,四个为辅”。

一、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其他材料为辅

《纲要》课不只是一般地传授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认清历史发展规律,而是要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心,增强拥护党领导的自觉性、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所以《纲要》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只是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学分和学位,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未来中国能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正因为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都是由国内最有权威的专家来定稿,教材内容由国家重要领导人审定通过,并规定在全国高校统

一教授。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在上课前接受过统一培训,国家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于教材,以教材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与教材保持一致,与党保持一致,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介绍和分析历史进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坚持教材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做的定论。中宣部刘云山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开班式上强调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自觉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强调的就是要忠于教材。但仅有教材是不够的,无法让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所以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还要熟练掌握教材中提及的人物和事件的详细资料。同时应该注意的是,现代社会,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介绍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书籍名目繁多,观点也五花八门,有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择手段,把历史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不加分析地把这些观点加以引用,甚至一些反动观点和言论也在课堂上脱口而出,结果导致学生对各派观点无法分辨是非对错,反而对教材本身的观点产生反感,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反面作用。因此,教师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以教材为主,其他资料只能作辅助材料,才能政治立场坚定,学术观点鲜明,不会给学生造成模糊印象。

二、课程结构体系以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

《纲要》课从时间上看,涵盖了从1840年以来150多年的历史;从内容上来看,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化。史实、资料多如牛毛,如何筛选教学资料、把握历史发展的主体和主线,廓清教材的结构体系,也是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课程的结构体系应该围绕一条主线、四条辅线来展开。主线是争取民族和国家富强。凡是为民族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人及有利于和富强的事件就是正面的材料,出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什么背景,都是人民的敌人。在国家利益和主权面前,任何人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来维护,危险时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把握住了这条主线,才能把握住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政治方向,才能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明辨历史是非。四条辅线:一是近现代150年的社会发展史。从这条辅线来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社会状况。二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国家,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和不公平竞争,使中国变成了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而今天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国民经济的发展又进入了世界前列。教学中要通过前后、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发展史。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派虽然力求学习西方,但没有把西方的政治文明引入中国,只有经过中国党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实现政治文明。四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从一条主线和四条辅线来丰富课堂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

三、课堂上以学生自主求知为主、老师灌输知识为辅

《纲要》课的教学是在了解国史国情的基础上的教学,更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学,虽然各专业的学生历史知识的功底不一样,但都学过近现代史,所以高校的教学不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复,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改变。《纲要》的教学应该以学生自主求知为主、老师的知识灌输为辅。历史教育的重点是历史“是什么”,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历史“为什么”是什么,在明确为什么的时候让学生懂得不是老师说了“应该这样”,也不是党说“应该这样”,而是客观历史的事实表明应该这样。为达到这个目的,课堂上就应该少一些观念、概念的灌输,而多一些真实、客观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多提一些问题。课前课后多

准备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让学生集体讨论,交换心得。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理清思路,解决疑难问题,不留悬念。

四、课程考试要以学生的主观理解为主、对客观事件的记忆为辅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熟记教材的某个历史事件和某种观点,而是要让这些观点深入人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并成为自己内心的信念和信仰。所以在考核方式上也要以学生对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的理解为主,而以强化记忆为辅,特别要看重学生内化理论和观点的能力。但现实中该课程的考核却是客观题目所占的分数份额比较大。虽然各学校基本取消了填空题、选择题之类的题型,而只保留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但简答题和名词解释的答案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现成的。学生在考试之前,突击背诵,就算不理解,或者根本不认同教材的观点以及教材对历史的人和事所给出的定论,但为了考试及格,也会按照教材的内容背下来。反过来说,因为学生能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所以平时根本不用听课,甚至不用来上课,只要在考试前几天突击背诵一下,考试就能及格,有的还能考出好成绩。论述题虽然可以表达学生自己的一些看法,但基本的知识点、给分点还是在书上,学生的答案根本体现不出学生自己的观点,我们也无法看出学生在学了这门课程之后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考试,如果不考勤,全靠教师上课的魅力把学生留在教室里是非常困难的。所以,笔者认为,同上这门课的老师们平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统一上课时所用的案例,统一对案例的结论。并把这些案例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来考核学生对历史的人和事件的认同程度,来验证教学的效果。

总的来说,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钻研教材,把握课程的结构体系,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纲要》课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吴占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分析[J].黒龙江高教研究,2007(9).

〔3〕高晓华,白燕秋.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