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 第6期(总237)铁道工程学报 NO.6(Ser.237) J0URNAL 0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文章编号:1006—2106(2018)06—0077—04 现代有轨电车在我国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赵海燕 (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650200) 摘要:研究目的:我国目前在规划和建设现代有轨电车时仍存在诸多争议,部分城市对有轨电车的理解仍处在 对传统有轨电车的认识层面,部分城市在建设现代有轨电车时前期论证和基础工作不充分,造成现代有轨电 车“规划多但是落地少”的尴尬局面。为了现代有轨电车的发展,本文通过回顾有轨电车的发展历程以及简 要说明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和公共交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城市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提出 几点应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研究结论:(1)应重视有轨电车的前期线网规划和客流预测编制工作;(2)在前期设计阶段,要重视有轨 电车线路敷设方式的研究;(3)要注重有轨电车路权选择方式的研究;(4)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可以运用到城 市现代有轨电车的规划建设中。 关键词:现代;有轨电车;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Several Thoughts of Developing Modern Tramcar in China ZHAO Hai—yan (Kunming Survey,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of CREEC,Kunming,Yunnan 650200,China) Abstract:Research purposes:Many disputes still exist i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m trams in China.The understanding of trams in some cities is still in the understand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trams.Some cities did not have suficient demonstratifon and basic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m trams.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odem trams in China,the status quo of more planning but less landing has been formed.As one of the form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the author ifrst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ms,an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transport development in China,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ponder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trams in cities of our county.r Research conclusions:(1)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arly planning of tram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passenger flow forecast.(2)In the early stage of design,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ying mode of tram. (3)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choice of tram fight.(4)Some thought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be applied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modem trams. Key words:modem;tramcar;developing;thoughts 随着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城市的道路 变得越来越拥挤,道路拥堵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城 市交通管理的经验表明,要想快速改变城市的交通拥 堵问题,建设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是根本途径。 其中,轨道交通系统又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因为轨道 交通系统拥有自己的专有路权,乘客可以快速、准 时、安全地到达目的地,而且由于采用电力作为牵引动 力,因此对环境的影响也最小。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投 收稿日期:2018—05—02 作者简介:赵海燕,1976年出生,男,高级工程师。 78 铁道工程学报 2018年6月 资大、涉及面广、技术复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所以目前国家对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大、中运量 轨道交通系统,在立项和审批时对城市的经济总量、财 政收入、人口、客流预测等指标有着严格的规定。受限 于这些审批指标,许多三四线城市想建设大、中运量的 轨道交通系统时,在审批流程和建设成本等方面都望 而却步,但许多城市从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居民的出行 需求、带动城市发展等方面考虑,还是迫切希望规划建 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现代有轨电车由 于具有工程建设周期较短、投资较低、线路敷设方式比 较灵活多变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市作为其主要的 公共交通方式,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城市地铁骨架网的 补充或卫星组团内部的主要交通方式。 1有轨电车的发展历史 全世界最早的有轨电车是用马牵引的。1807年 英国首先采用了用马车进行牵引并在轨道上运行的城 市客运公交车,后来德国发明了全球第一台用电力作 为牵引动力的有轨电车,这是电力牵引的有轨电车首 次作为城市客运交通进行运营 。20世纪20、30年 代,世界各地城市掀起了建设有轨电车的一波热浪。 我国上海在1908年建成了第一条有轨电车并投入使 用 ,这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中的一个主要 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汽车工业的迅猛发 展,对城市有轨电车形成了一个巨大冲击和重大影响。 老式有轨电车逐渐被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所取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率先研制并使用车体 现代化、载客量大的铰接式车型,并开始修建半路 权或路权的有轨电车线路,这种提升改造后的有 轨电车旅行速度明显提高,车辆乘坐舒适度及安全性 明显改善,从而诞生了现代有轨电车。 2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 现代有轨电车能适用中低运量的交通走廊带内, 其旅行速度可以达到20~30 km/h。它一般采用地面 敷设方式,同时具有保护城市环境、运营噪声较小、乘 坐舒适的特点 ;列车运营时编组灵活,车站站问距 可根据城市出行需求灵活设置;工程投资相对地铁较 小;车辆选择范围广;低地板车辆上下方便。归纳起 来,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特征如下: 一是车辆更节能,对环境影响更小。车辆采用电 力作为牵引动力,因此不会产生有毒污染尾气,属于零 排放,与目前节能减排的环境要求吻合。人均能耗仅 为常规公交汽车的25%,车辆运行产生的噪声要比常 规公交低,属于环保型交通工具 。 二是属于中低运量。现代有轨电车的高峰单向客 流断面合理运能在0.4~1.5万人/h,属于中、低运量 公共交通系统。 三是车辆乘坐舒适,设计人性化。现代有轨电车 一般使用75%或100%低地板车辆,车辆的底板距离 站台面较低,有利于老年人、残疾人和幼儿上下车更方 便。车辆在减震等方面进行了大量优化设计,提高了 旅客的乘坐舒适度。 四是可以提升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采用接触网 供电制式的车辆,接触网布置可以与城市照明灯柱、城 市广告柱等有效结合,融为一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 储能式有轨电车等新型供电制式车辆的研制,更加有 利于城市景观的打造,对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了很 大作用。 五是工程投资较小,建设周期较短。现代有轨电 车相对地铁系统,投资明显降低,建设周期也仅为地铁 的一半。 3 对我国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以来,我国很多专家都在呼吁发展城市有 轨电车,许多城市在规划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时,有 轨电车一直存在着各种质疑和阻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看法: 一是,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提高和家庭轿车 拥有率的大幅提升,我国许多城市的道路资源变得越 来越不能适应居民出行的需求,道路拥堵问题越来越 突出。在许多城市的主城区,道路资源有限、周边建筑 密集,由于现代有轨电车还是用轨道引导车辆运行,在 有限的道路资源下加进来两条轨道,不可避免要占用 道路资源,如采用“占一还一”的方式,将产生大量征 地拆迁,而城市中心区的征地和拆迁价格非常昂贵;如 有轨电车和社会车辆混合运行,势必形成“堵上加堵” 的情况,不但影响有轨电车的运行效率,还影响社会车 辆的通行 。 二是,有轨电车虽然采用电力牵引,尾气排放等对 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但由于采用 的是钢轮钢轨系统,运行中产生的噪声是无法避免的, 加大了有轨电车走廊周围的噪声污染。 三是,有轨电车采用接触网供电,严重影响城市景 观和市容环境。 笔者认为,以上看法还是存在片面性的。首先,有 轨电车作为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其输送能力远 大于常规公交。目前很多城市的公交线路是由多家公 交企业共同经营或联合运营的,各企业为保证自己的 市场份额,盲目购置车辆和增加公车造成公交线 第6期 赵海燕:现代有轨电车在我国发展中的几点思考 79 路和运能浪费的情况大有存在;很多公交司机为完成 公司的运行正点率和日运行班次等考核指标,车辆行 的系统能力不足、服务水平下降,势必造成运营期间的 安全风险提高、运营组织困难,进而减小客流吸引力甚 驶中抢道占道的情况大有发生,同时部分社会车辆不 按交通规则驾驶车辆,也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 原因。相反,有轨电车由于单位车体载客大、系统输送 能力强、循规蹈矩按照交通规则运行、舒适安全等特 点,可以吸引大量的城市出行居民,从而减小常规公交 车的数量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比例。有轨电车在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和提高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上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现代有轨电车时, 存在为了项目而盲目上项目或者匆忙上项目的情 况,笔者认为我国在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时应重视以下 问题: 3.1重视有轨电车前期的线网规划工作 线网规划是有轨电车工程建设时的立项和审批依 据之一。科学、合理的线网规划,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空 间结构的发展,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保证城市总体 规划的顺利实施,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轨 电车的线网规划编制工作对一个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有 着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在编制线网规划 时,有时受长官意志影响,为了一条线而编制一个网的 现象时有发生,而非真正从城市发展、居民出行需求等 方面客观、科学合理地编制线网规划;有时存在线网规 划编制完成并纳入城市总规划后,到具体项目落地实 施时,对线路走廊和敷设方式进行大幅调整,规划的严 肃性不强;有的城市由于受地形等因素控制,城市用地 非常紧张,但线网规划编制阶段工作深度不够,造成车 辆段选址、资源共享等方案无法落地实施,进而对线网 重新进行大幅度调整。总之,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编制 工作应严肃、科学、合理,应做到粗中有细、工程方案可 实施性强,审批后的线网应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控制好 轨道交通走廊内的城市建设,确保有轨电车实施时的 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 3.2加强各阶段客流预测的编制工作 科学的客流预测工作和合理的客流预测结果,对 有轨电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前期论证、 后期设计和建设阶段最基础的数据。科学合理的客流 预测结果,对一个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的系统选型、服务 水平的确定和后期运营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部分城市存在客流预测基础资料调查不细、为了上项 目而受地方长官意志影响等现象,造成客流预测结果 不科学、不合理。最后导致工程建成运营后,如实际客 流小于客流预测值,项目业主面临低收人、高成本的境 地;如果实际客流远超客流预测结果,配置的有轨电车 至慢慢丧失已经发展的客流。因此,在规划、建设现代 有轨电车时,一定要高度重视客流预测工作,确保客流 预测工作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合理性。 3.3加强线路敷设方式的研究 根据车辆的技术参数和轨道交通常用的线路敷设 方式,有轨电车的线路敷设常用三种型式,即路中敷设 方案、两边路侧敷设方案、一侧集中敷设方案。从运营 角度来说,路中敷设方案、一侧集中敷设方案,由于两 条轨道相距较近,轨间部分无任何道路设施,可直接在 两线之间设置交叉渡线的形式进行折返,距离短,折返 速度快,同时不影响其两侧道路交通。两边路侧敷设 方案的折返渡线设置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直线折返渡 线,另一种为曲线折返渡线,两种折返线均横穿整个道 路。有轨电车在折返时,需要中断道路交通,造成交通 延误。从安全角度分析,路中敷设方案乘客上下车存 在安全隐患,需增设专用人行过街设施;两边路侧敷设 方案更适宜常规公共交通系统;一侧集中敷设布局方 案过街乘客需增设过街设施,本侧可与常规公交同台 换乘。从城市交通组织方面来看,路中敷设方案对两 侧居民区产生的影响小,车辆进出不会产生干扰,仅仅 在平交口地段与左转车辆产生交织,但行人与有轨电 车不会产生干扰;两侧布局方案在这些方面不具备优 势。从道路改造及市政工程影响方面分析,一般来说 布设方案车道不需要大的工程改造,仅需要对窨 井盖进行简单处理。而如果车道走道路边侧,会涉及 到自来水管线、电缆线、电信线等管线的移位搬迁,需 要大的工程量,使得系统建设成本大大提高。三种线 路布设形式各有优缺点,具体方式应结合既有道路的 实际情况而定,布局方案在路段对行人、非机动 车、出入口交通无干扰,对市政设施的干扰小;在交叉 口处对交通影响小;供电杆可共用节省投资;两侧布局 和一侧布局方案站点布设有利于乘客上下车,对机动 车的干扰小,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 因此,在有轨电车的前期规划和项目设计中,线路 敷设方式应结合既有道路的横断面条件、周边用地现 状和城市规划,做好路中敷设、路侧敷设、两侧敷设的 统筹研究比选工作,结合与城市规划的符合性、拆迁数 量、工程代价、实施难易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线路敷设 方式。同时为降低工程造价,一般地段宜采用地面敷 设方式,重要地段如环境敏感点、文物建筑、道路交叉 口等,应结合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交通量预测、工程 造价等因素,在进行地面平交、高架或者下穿立交方式 的研究比选后,推荐经济合理的敷设方式。 80 铁道工程学报 2018年6月 3.4重视有轨电车路权的研究与确定 现代有轨电车相比地铁、轻轨等大中运量系统投 资相对较低,但相比常规公交、BRT等投资还是较高 的。现代有轨电车由于与现有的城市道路共用地面资 源,而建成的城市道路两侧往往都是城市发展的重点 区域和核心区域,道路红线内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各 种地下管线繁多复杂,道路两旁的建筑物一般比较密 集。有轨电车在建设时势必要部分改造城市道路,部 分城市道路的改建工程存在非常大的难度。有轨电车 线路布设基本上是沿街道走行,路权一般分路权、 半路权和混合路权三种形式。规划建设有轨电车 时,要根据城市道路的现状条件,在有条件时尽量采用 路权,从而提高有轨电车的通行效率。有轨电车 经过城市道路平交口时,要与城市道路的交通组织紧 密结合,并尽量减少平交道口的数量。确需设置平交 道口地段,要做到道口设置与车站位置紧密联系,且平 交道口要设置信号防护设施,平交道口的信号控制应 与城市交通信号联网,确保有轨电车信号享有优先权, 以此来提高系统的旅行速度和运营安全,从而提高服 务水平和客流吸引效果。 3.5 优化常规公交线路,加强车站与其他交通方式的 衔接 在有轨电车规划、建设和运营期间,应优化有轨电 车走廊内的城市常规公交线路的布置,减小不同公交 方式之间的客流竞争,避免造成公交交通资源和运能 的浪费。同时,还应该加强研究有轨电车车站与城市 对内、对外公交枢纽的接驳,加强研究有轨电车车站与 机动车停车场的接驳、有轨电车与步行系统的接驳和 与非机动车、共享单车等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J。 4 结论 现代有轨电车作为一种现代公共交通出行方式, 适用于中低客流强度的交通走廊而作为公共交通来发 展。对于大中城市,现代有轨电车可以与城市大中运 量地铁(轻轨)、常规公交等共同构筑城市公共交通体 系,这样既加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形成,同时又提 高了公交绿色出行的吸引力,符合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对中小城市而言,制定科学合理 的现代有轨电车网络和灵活的运营组织模式,完全可 以将有轨电车作为骨干公共交通型式来实现解决城市 交通拥堵、引导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利英.现代有轨电车在绿色公共交通中的应用现状 [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S1):1576—1579. He Liying.Modern Tramway Development in Green Pubfic Transport of China【J 1.Chinese Journal of Underground Space and Engineering,2012(S1):1576— 1579. [2] 徐正和.现代有轨电车的崛起与探索[J].现代城市轨道 交通,2005(2):12—15. Xu Zhenghe.The Emergence and Exploration of Modern Trams『J].Modern Urban Transit,2005(2): l2—15. [3] 薛美根,杨立峰,程杰.现代有轨电车主要特征与国内外 发展研究[J].城市交通,2008(6):88~91. Xue Meigen,Yang Lifeng,Cheng Jie.Modern Trams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J].Urban Transport of China,2008(6):88— 91. [4] 巫伟军.有轨电车系统特点及应用前景研究[J].铁道标 准设计,2007(8):122—125. Wu Weijun.Characterisitcs of Rail Trolleybus System nad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Prospects[J].Rmlway Standard Design,2007(8):122—125. [5] 罗雁云.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城市有轨电车的几点看法 [J].世界轨道交通,2008(3):65—66. Luo Yanyun.Several Points of View to Develop the Streetcar in Our Country[J].World Railway,2008 (3):65—66. [6] 吴其刚.现代有轨电车系统发展的重难点及对策研究 [J].铁道工程学报,2013(12):89—92. Wu Qigang.Research on the Emphasis and Dififculties of Modern Tramcar System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Journal of Rmlway Engineering Society,2013(12):89—92. (编辑刘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