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张中丞传后叙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①不久归:将结束。②杨花:柳絮。③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 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②
③
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家之首。
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一统,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推尊儒家之道,极力排抑佛、老。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强调“词必己出”。他创作各体散文,风格变化多端,既有“文从字顺”的一面,有时又不免“怪怪奇奇”。就总体来说,他的散文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与骈文创作的有益经验,气势雄浑,纵横恣肆,善用修辞,推陈出新,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座高峰,对古文的繁荣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诗歌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格,在后世也颇有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唐朝廷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而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至德二年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兵尽粮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与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为此,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辩诬。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从反对藩镇割据、维护集权的立场出发,以更炽热的文笔写了《张中丞传后叙》,在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
叙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做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李翰(hàn) 有阙(què) 疑忌(jì) ...蚍蜉(pí)(fú) 诟(ɡòu) 饿羸(léi) ....沮遏(jǔ)(è) 淫辞(yín) 南霁云(jì) ....于嵩(sōnɡ) 他帙(zhì) 须髯(rán) ...
睢阳(suī) 就戮(lù) 亳州(bó) 讼理(sò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城陷而虏(“虏”同“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终于,最终).
(名词,士兵,步兵) (1)卒以千百就尽之卒.
于京师(动词,死)圣俞以疾卒.
于管仲、乐毅(动词,比拟,认为和……一样) (2)比每自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介词,等到).朋比为奸(动词,勾结).
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
(名词,仇恨)(3)恨商女不知亡国恨 .
(名词,憾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其两膝相比者(动词,并列,紧靠).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动词,等同).
侯生坐上坐(动词,引导)(4)引公子引 .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退却).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5)之
不乐成人之美(结构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
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用) (6)以以.试(连词,表目的,来)因乱抽他帙以.月日后于巡(介词,比).
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 (7)于有于嵩者,少依于.
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籍大历中于.
引绳而绝之(动词,拉).君子引而不发(动词,拉开弓).
(8)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暂且,姑且).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连词,并且).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屡道于两府间(名词用作动词,经过) .(2)战百万日滋之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云虽欲独食,义不忍(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4)贼以刃胁降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降) .(5)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事,美名) .(6)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形容词用作名词,残余)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2)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通晓,全部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 (4)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 (5)远宽厚长者 ..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6)月日后于巡 ..
古义:文中指出生月份。 今义:月亮和太阳。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矢所以志也!(判断句) 译文:这支箭就是标记。 (2)死,命也。(判断句)
人相食且尽(副词,将近,将要).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译文:死,这是命。
(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状语后置)
译文:南霁云(奉命)去向驻守临淮一带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 (4)月日后于巡。(状语后置) 译文:(出生)月份比张巡晚。 (5)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 译文:为什么老读这本书? (6)城陷而虏。(被动句) 译文: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 (7)不可为不义屈。(被动句) 译文:不能被无义叛贼屈服。
(8)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怀疑(他们)因怕死而向叛贼屈服。 第7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2)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元和 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 与 吴郡 张籍 阅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里,我和吴郡的张籍一起翻阅家中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元和二年:公元
家中旧书,找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807年。元和,唐
宪宗李纯(806~820在位)的年号。张籍:字翰
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翰自
以文章自名,为 此传颇 详密,然 尚 恨 有
称长于写作,这篇传记写得很详尽细致。但是我还是 阙 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 载 雷万春事首尾。
感到有不足:不给许远作传,又没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自名:自许、自负的意思。然:转折连词,译为“不过”“但是”。恨:
遗憾,不满意。阙(quē):缺少、空缺,引申为“不足”。许远:字令
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同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在偃师被害。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远 虽 材 若 不及 巡者,开 门 纳
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主动开了城门接
巡,位 本 在巡 上,授 之 柄
纳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自愿交出军事指挥大权,而 处 其 下,无所 疑忌,竟 与 巡 俱 守
并且情愿退居下位,没有丝毫疑虑,最终跟张巡共同坚守睢 死,成 功 名。不及:赶不上。开门纳
阳,壮烈殉难,成就了功业和名声。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二万围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纳,使进入。授:授给,给予。之:代词,他,指张巡。柄:权柄,指兵权。无所:没有……的(人、事、物)。竟:完毕,终了。俱:副词,一
起。成功名:成城 陷 而 虏,与 巡
就了功业和名声。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和张巡的就
死 先 后 异 耳。陷、虏:攻陷,俘虏。在
义相比,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句中有被动意。与:介词,和、同、跟。耳:两家子弟材智 下,不能 通知
语气词,罢了、而已。张巡和许远的后人才智低下,不能
二 父 志,以为 巡死而 远 就虏, 疑
完全了解他们父辈的气节,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两家子弟:指张巡之子张去疾和许
怕死而向叛贼屈服。远之子许岘。通知:通晓,全部理解。
志:志向。以为:认为。辞远 诚 畏死, 何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 服:请降。于:介词,向。
苦 守 尺寸 之地,食 其 所 爱
艰苦地守卫这一块小地方,让饿到极点的部下吃他心爱的之肉,以 与贼抗而不降乎?诚:表示假设关系,相当
人的肉,来跟敌人对抗却不投降呢?于现代汉语的“果真”。
食其所爱之肉: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最后只得以妇女和老弱充饥。当时,张巡
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
以充军粮。(这样做虽是迫不得
当其围
当他被叛军围困
已,但不合人伦道德。)而:表转折,却。
守 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 忠者,国 与
而坚守之时,城外没有一点援兵,所要尽忠的,是国家和主 耳;而 贼语 以 国亡 主 灭,远
君主罢了;但是叛贼告诉他国家已经灭亡,皇帝死了,许见 救援 不 至,而 贼来 益 众,必 以 其
远看到救援的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会把叛言 为 信。蚍蜉蚁子之援:形容极微小
军所说的当作真的了。的援助。蚍蜉,大蚂蚁。者:
附在短语之后,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说明或论断。语(yù):告诉。
救援:动词活用作名词,救援的。益:副词,外 无
渐渐地。众:形容词,多。信:(言语)真实。外无援
待 而 犹 死 守,人 相 食 且
兵可以依靠却仍然拼死固守, 城内军民也将要把人肉 尽,虽 愚人 亦 能 数日而知死处矣,远 之
吃光,即使愚昧的人也能算出自己还能活几天了,许远不不畏 死 亦 明 矣!外无待:外无援兵可
怕死从这里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以依靠。睢阳被围后,
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待,依靠、后援。而:表转折,却。且:副词,将要。虽:即使。
数(shǔ):计算。乌有 城 坏 其 徒 俱死,
明:明白,清楚。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
独 蒙 愧 耻 求活?虽 至 愚
唯独自己蒙受耻辱求得活命的事?即使是世上最愚蠢的者 不 忍 为。呜呼!而 谓
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哎呀!(有人)却认为那么贤明的许远之 贤 而为之邪?乌有:哪有,岂有。其:第三人
远竟然会干出这种事来?称代词。他的。徒:这里指部
下将士。蒙:蒙受。虽:即使。为:动词,
做。呜呼:叹词。谓:动词,认为、以为。说 者 又 谓远 与 巡 分 城 而
议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二人在城里划分区域防
守,城 之陷,自 远所 分 始。以 此
守,城被攻破,是从许远负责的区域开始的。据此诬蔑许
诟 远,此 又 与 儿 童 之见 无异。以:
远变节通敌,这种说法又跟小孩的见解没有两样。介词,
按照。诟:人之 将 死,其 藏腑 必有 先受其
一个人临近死亡,他的内脏必定有先遭到疾 诽谤。
病 者;藏腑:即脏腑。藏,通引 绳 而
病侵害的部位;“脏”。受:动词,遭受、遭到。拉紧一条绳子,绝 之,其 绝必 有处。观者 见 其然,从
使它断开,绳断必定有个地方。有人看到情况如此,就归而 尤 之,其亦 不达于 理矣。引:伸长,拉
咎于这个部位,这也是很不合乎道理的啊!长。处(chù):
小人 之 好 议论,不 乐
词,这样。尤:指责,责怪。小人对别人说三道四,不乐意帮
地方,位置。然:指示代
成人 之美,如 是 哉!议论:评论。乐:喜欢,乐
助别人成全好事,就是如此啊!意。是:指示代词,这样。如巡 远 之 所 成就,如此卓卓,犹不 得免,
像张、许二公建立这般卓越特异的功勋,还不能避免议论,其 他 则 又 何说!所成就:指建立的功勋。
至于其他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卓卓:特异,不同寻常。
犹:尚当 二公 之 初 守 也,宁 能 知 人 之
且,还。在张、许二公防守睢阳之初,他们怎么会料到别人最
卒 不 救,弃 城 而 逆 遁?宁:副词,表反
终不肯来救援,因而就丢下城池逃走呢?问,怎么。卒:副词,苟此 不 能 守,虽 避 之他处 最终。如果这座城池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别处又有
何 益;苟:表假设,如果。及其 无救 而且穷
到了没有救援并且弹
什么好处呢;之:到……去。 也,将 其 创残 饿 羸 之
尽粮绝之时,带领这支因作战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 余,虽 欲 去必 不 达。及:到。
余,纵使想要突围出去一定也是做不到的。穷:困
二公之 贤,其 讲之
领。虽:纵使。不达:做不到的。二公的贤能,他们的谋
境,这里指弹尽粮绝。将:带
精 矣。其:代词,守 一 城 捍
划是很精密周到的。他们的。守住一座城池保卫国天 下,以 千百就 尽 之卒,战 百 万 日
家命脉,凭借千余伤亡殆尽的,抗击上百万日渐增多的
滋之师,蔽 遮 江淮,沮 遏 其势,天下之不
叛军,屏障护卫江淮广大地区,阻止叛军的攻势,国家不至 亡,其 谁 之 功 也!以:靠、凭。就尽:接近
于灭亡,这是什么人的功劳呢?于灭亡。日滋:日渐增
多。日,名词作状当 是 时,弃城 而 图存
语,一天天地。正当这个时候,丢下城池逃跑图谋苟且偷
者,不可 一二数;擅强 兵坐 而 观者, 相
生的,不能一一计算;握有强大兵力都坐视不救的,一个环 也:不 追 议 此,而 责二 公以 死守,
接着一个:不去追究评议这些,却要指责二公拼死守睢阳,亦 见 其 自 比于 逆乱,
也正可以看出那些人把自己放在与叛臣贼子同等的地位, 设淫 辞 而 助 之 攻也!
编造出一套歪曲事实的言辞帮助叛贼攻击二公!
是:指示代词,这。图:谋划,图谋。擅:拥有,据有。
环:围绕,环绕。责:指责。自比于逆乱:把自己放在
与叛贼同类的位置。比,等同。设:编造。淫辞:荒谬的言辞。
愈尝 从 事于 汴徐二府,屡道 于两府间,
我曾先后在汴州、徐州任推官,屡次来往两州之间,亲祭于其 所谓双庙者;其老人 往往说巡远
亲自祭吊人们所说的双庙;那里的老人常常谈起张、许时 事,云:南霁云 之 乞 救
二公时候的事,说:南霁云奉命去向驻守临淮一带的御史于 贺兰 也,贺兰 嫉巡远 之声威功绩出己
大夫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嫉妒张、许的声威功绩超出 上,不肯 出师救。爱 霁云 之勇 且壮,
自己,不肯出兵救援。可是看重南霁云作战勇悍并且有力,不 听 其 语,强 留之, 具
不听南霁云苦苦请求救援的话,却硬留下他,为他准备了食 与乐,延 霁云 坐。时事:这里指“……时候的事
酒宴和歌舞,请他坐在席上。情”。南霁云:张巡部下勇将。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军于临淮(今江苏泗洪附近)一带。师:,出师即出兵。
爱:看重。具:霁云 慷慨 语曰:“云 来
准备。延:邀请。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从睢阳来这
时,睢阳之人 不食 月余日矣!云 虽 欲
里时,睢阳人吃不到粮食已一个多月了!我今天即使想
独 食,义 不 忍;虽 食,且不下咽。”
一个人吃这宴席,从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
下咽:咽不下去。下,名词因 拔所 佩刀,断一
作状语,向下。咽,吞咽。于是拔出所佩的刀砍断一
指,血 淋漓,以 示 贺兰。因:连词,于是、
根指头,鲜血淋漓,来让贺兰进明看。就。淋漓:沾湿
或下漓的样子。一 座 大 惊,皆 感激 为 示:给……看。在座的所有吃一惊,都被他感动得
云 泣下。一:全,都。为:介词,云知 贺兰 终
流下眼泪。被。泣:名词,眼泪。霁云看到贺兰进明始无 为云 出师意,即 驰去,将 出 城, 抽
终没有为他出兵的念头,就骑马离去,即将出城时,抽出矢 射佛 寺 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
一支箭就射入佛寺的塔上,箭身射进了半截,并说:“我回破 贼,必 灭 贺兰,此 矢 所以志也!”
去打败叛贼后,一定除掉贺兰,这支箭就是标记。”
浮图:一般写作“浮屠”,即佛陀。这里是佛塔的意思。着 愈
(zhuó):动词,接触、挨上。其上砖:指塔上的砖。志:标记。我在
贞元 中过泗州,船 上 人 犹 指 以 相 语。
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来告诉我这件事情。
语:告城 陷,贼 以刃 胁降 巡,巡 不屈,
诉。睢阳陷落,叛贼用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决不投
即 牵 去, 将斩之;以:介词,用。降:动词
降,就被叛贼绑走,准备处死;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又 降 霁云,云 未 应,巡呼 云曰:“南
又逼迫霁云投降,霁云当下没有答话,张巡向他喊道:“南八,男儿 死耳,不可 为 不义屈!”应:回答。
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能被无义叛贼屈服!”耳:语气词,
罢了。为:云 笑 曰:“欲 将 以有 为也。
霁云笑着说:“我倒想留下来有所作为。既然 表被动。
公 有言,云 敢 不 死!”即 不 屈。有为:有
张公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就宁死也不向叛贼屈服。所作为。
张籍曰:有 于 嵩者,少 依 于 巡。及 巡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
起 事,嵩 常 在 围 中。及:等到。起事:起兵讨伐
起兵抗贼,于嵩也曾在敌军包围中。叛军。常:通“尝”,曾经。
籍 大历 中于 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 年 六十余矣。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那时于嵩六十多岁了。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于:介词,在。以 巡
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因为张
初 尝 得临涣 县尉,好 学, 无 所
巡的关系,先前曾受任临涣县尉,爱好学习,没有他所不不 读。以:介词,因为。尝:曾经。临涣:在今 籍
读的书。安徽宿县西南。无所:没有什么……的。张籍时 尚 小,粗 问 巡远 事,不 能 细 也。
当时年纪还小,粗略地问张、许抗贼的事迹,没能了解细致。
时尚:当 云:巡长 七尺 余,须 髯 若
时,尚且。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满脸胡须,犹如天神
神。尝见 嵩读 《汉书》,谓 嵩曰:“何为 久
般威武。曾经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 此?”嵩 曰:“未熟 也。”巡 曰:“吾于书读不
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 身 不 忘 也。”若:犹如,好像。何为:
过三遍,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宾语前置句,为什么。
不过:因 诵 嵩 所 读 书,尽 卷 不 错一字。
不超过。接着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个字。
因:于是,嵩 惊,以 为 巡 偶熟 此卷,
就。尽:完。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只是碰巧熟悉这一卷,
因乱 抽 他帙 以 试,无不 尽然。以为:
于是就随便抽出另一卷来测试他,没有不是这样的。认为。
偶:碰巧,偶然。因:于是,就。以:嵩又 取架上诸
目的连词,来。然:指示代词,这样。于嵩又拿架上各种
书试 以 问巡,巡 应口 诵 无疑。嵩 从 巡
书籍,试着问他,张巡随口背诵一点也不迟疑。于嵩跟随张 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无疑:没有为 文章, 操
巡很久,也不见他经常读书。一点迟疑。他写文章,拿起纸笔立 书,未尝 起草。初守 睢阳 时,士 卒
笔立即就写,从来不打草稿。开始守卫睢阳之时,士兵将近仅万人,城中 居人户亦且数万,巡 因一 见 问姓
万人,城里居民的户数也近几万,张巡凭借见过一次面问了姓名,其后无 不识 者。为:动词,写。未尝:从来不曾。
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仅万人:近万人。且:将近。
巡 怒,须髯 辄张。辄:及 城 陷, 贼
张巡发怒,胡须就都张开。就。等到城被攻陷之时,叛贼缚 巡等 数 十人坐,且 将戮,巡 起 旋,
捆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将要处死,张巡起身小便,其众 见 巡 起,或起 或泣,巡 曰:“汝
他的部下看见张巡起身,有的站起,有的痛哭,张巡说:“你
勿 怖!死,命 也。”众泣 不能 仰视。 巡
们不要怕死!死,这是命!” 大家痛哭流涕,不能仰视。张巡 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如 平常。及:等到。
就义之时,面不改色,神情自然好似平时一般。缚:捆绑。
起旋:起来小便。或:有的人。颜色:远 宽 厚
许远是个待人宽厚 指面容、脸色。阳阳:安详的样子。
长者,貌 如 其 心。 与
的人,外表也是一副和善模样,和他的心肠完全一致。他和巡同 年生,月日 后于巡,呼巡 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比张巡晚,称呼张巡哥哥,死时四十九岁。
与:和,跟。嵩 贞 元初 死于亳宋 间。 或
于:介词,比。于嵩贞元初年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
传嵩 有田在 亳宋间,武人 夺而 有之, 嵩
传说于嵩在这一带有田地,一个武官夺占了这些田地,于嵩将 诣州 讼理,为 所杀。嵩 无 子。
打算到州衙去告状讲理,被杀死了。于嵩没有儿子。这些张 籍 云。或:有的人。诣:往,到。
都是张籍说的。讼:诉讼,打官司。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第二、三段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第四段记叙南霁云的事迹。第五段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2.请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情节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 张巡 许远 南霁云 人物性格 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形象特点,令人触目惊心。
4.本文在写作(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具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5.阅读文本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韩愈批评李翰之传“不为许远立传”,那他这篇后叙又主要针对什么来提及许远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针对当时唐朝社会流传的对许远的各种诽谤,为许远辩白。 (2)文章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许远的说法?又是如何为其辩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诽谤一:“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列举了①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④贼语以国亡主灭等论据,最后提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的质疑。以事实为论据,推理有力。
诽谤二:“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拿“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与具体史实做类比论证,形象生动。
诽谤三:“责二公以死守。”以睢阳守卫战的巨大意义(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淮黎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那些“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进行对比,层层说理,对比鲜明。
(3)写张巡,却从许远入手,韩愈为何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许远就是为了写张巡,因为二人同为睢阳保卫战的灵魂人物,同样忠君爱国,彪炳千古。义正词严地为许远辩白,就是为了凸显张巡的精神。
细节描写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疾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识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作用: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写法指点:(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4)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
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5)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请选取一位同学,对他生活的某个细节进行观察,可以是在运动场上,也可以是吃饭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精彩段落,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性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小子,不错嘛!”她握紧了板子,轻轻地把球往空中一抛,以闪电的速度把球运了过去,留下两声脆响。对手是个能将,不好对付。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分出个胜负。
矢志不渝 直言为国
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为张巡、许远等辩诬,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的伟业。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用角度】 “爱国”“直言”“坚强”“人生”等。
反腐相声受质疑其实是一个提醒
苗阜、王声的央视春晚节目《这不是我的》播出后,引起网友的热议。在受到点赞的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节目反腐还不够深入,“笑果”有了折扣。苗阜认为《这不是我的》可以
说是这么多年春晚舞台上反腐力度很大的节目,“这是一个离我们生活很远的题材,我不是贪官,不能够了解贪官真实的样子,能写成这样,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环球时报》)
【媒体文摘】
1.反腐相声受到质疑,这可以理解。一方面,创作者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想拿出精品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反腐相声毕竟是相声,有其创作规律和现实价值,期待反腐相声改变现实有些理想化。所以,反腐相声受到质疑并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反腐相声只是找对了创作的方向,反腐相声的未来有待于社会反腐的推进和创作者的继续努力。
——《中国青年报》
2.在苗阜看来,春晚的舞台需要短时间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三五句把观众逗笑,是很难的,“虽然相声里也有顶门包袱,但必须是深入人心的人物和桥段才能立得住。可贪官却是离我们很远的人物,我们只能努力把包袱提前”。
——光明网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
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
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戍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 一片江山尽姓韩。
【精要赏析】 梁衡先生的人物散文,总是能把人写得通通透透,把理说得透透彻彻,读完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心境豁然开朗的感觉。梁衡先生从我们知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入手,引我们进入我们所不知的潮州因韩
愈而名的韩公祠、韩山、韩江。逐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的历史人物——韩愈。一个正直的韩愈,一个施政有方的韩愈,一个达观的韩愈。梁衡先生笔下的韩愈是一个智者的化身,一个能与江山一样永远存在、永远让人纪念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作为罪臣到了海边一块荒蛮之地,却把百姓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