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家散文选读》

2019_2020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含解析)鲁人版《唐宋家散文选读》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3 张中丞传后叙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 ①不久归:将结束。②杨花:柳絮。③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赏析】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 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家之首。

贞元八年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阳山令、潮州刺史、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一统,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推尊儒家之道,极力排抑佛、老。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道合一,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认为文章须“唯陈言之务去”,强调“词必己出”。他创作各体散文,风格变化多端,既有“文从字顺”的一面,有时又不免“怪怪奇奇”。就总体来说,他的散文广泛吸收了先秦以来散文与骈文创作的有益经验,气势雄浑,纵横恣肆,善用修辞,推陈出新,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又一座高峰,对古文的繁荣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诗歌开创了“以文为诗”的风格,在后世也颇有影响。有《昌黎先生集》。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唐朝廷的给养主要依赖江淮地区,而睢阳是江淮的屏障,因此,坚守睢阳,对制止叛军南犯,保障给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题中的张中丞即张巡,本是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张巡领兵在雍丘(今河南杞县)等地抗战。至德二年正月,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领兵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兵尽粮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与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诋毁张、许等抗敌英雄。为此,张巡的友人李翰写了《张巡传》以辩诬。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开始制裁藩镇。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之下,韩愈从反对藩镇割据、维护集权的立场出发,以更炽热的文笔写了《张中丞传后叙》,在文中表彰张巡、许远抗击安史叛军的功绩,驳斥对张、许的诬蔑、中伤,以此来歌颂抗击藩镇作乱的英雄。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用它来说明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对有关材料做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论,所以题为“后叙”。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李翰(hàn) 有阙(què) 疑忌(jì) ...蚍蜉(pí)(fú) 诟(ɡòu) 饿羸(léi) ....沮遏(jǔ)(è) 淫辞(yín) 南霁云(jì) ....于嵩(sōnɡ) 他帙(zhì) 须髯(rán) ...

睢阳(suī) 就戮(lù) 亳州(bó) 讼理(sònɡ)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城陷而虏(“虏”同“掳”)

(2)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通“脏”)

(3)嵩常在围中(“常”通“尝”,曾经)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副词,终于,最终).

(名词,士兵,步兵) (1)卒以千百就尽之卒.

于京师(动词,死)圣俞以疾卒.



于管仲、乐毅(动词,比拟,认为和……一样) (2)比每自比.比至南郡,而琮已降(介词,等到).朋比为奸(动词,勾结).

然尚恨有阙者(动词,遗憾).

(名词,仇恨)(3)恨商女不知亡国恨 .

(名词,憾事)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其两膝相比者(动词,并列,紧靠).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动词,等同).



侯生坐上坐(动词,引导)(4)引公子引 .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动词,退却).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

远之不畏死亦明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5)之

不乐成人之美(结构助词,的).从而尤之(代词,他).必以其言为信(介词,把).

千百就尽之卒(介词,凭借,用) (6)以以.试(连词,表目的,来)因乱抽他帙以.月日后于巡(介词,比).

巡(介词,引出后面的对象) (7)于有于嵩者,少依于.

和州乌江县见嵩(介词,在)籍大历中于.

引绳而绝之(动词,拉).君子引而不发(动词,拉开弓).

(8)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副词,暂且,姑且).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连词,并且).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屡道于两府间(名词用作动词,经过) .(2)战百万日滋之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3)云虽欲独食,义不忍(名词作状语,在道义上) .(4)贼以刃胁降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降) .(5)不乐成人之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事,美名) .(6)将其创残饿羸之余(形容词用作名词,残余)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古义:始末,事迹详情。 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 (2)不能通知二父志 ..古义:通晓,全部理解。

今义:①把事项告诉人知道;②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3)皆感激为云泣下 ..古义:感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其产生好感。 (4)颜色不乱 ..古义:脸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 (5)远宽厚长者 ..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长的人。 (6)月日后于巡 ..

古义:文中指出生月份。 今义:月亮和太阳。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矢所以志也!(判断句) 译文:这支箭就是标记。 (2)死,命也。(判断句)

人相食且尽(副词,将近,将要).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译文:死,这是命。

(3)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状语后置)

译文:南霁云(奉命)去向驻守临淮一带的御史大夫贺兰进明求救。 (4)月日后于巡。(状语后置) 译文:(出生)月份比张巡晚。 (5)何为久读此?(宾语前置) 译文:为什么老读这本书? (6)城陷而虏。(被动句) 译文: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 (7)不可为不义屈。(被动句) 译文:不能被无义叛贼屈服。

(8)疑畏死而辞服于贼。(省略句状语后置) 译文:怀疑(他们)因怕死而向叛贼屈服。 第7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 (1)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2)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元和 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 与 吴郡 张籍 阅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里,我和吴郡的张籍一起翻阅家中旧书,得 李翰所为《张巡传》。元和二年:公元

家中旧书,找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807年。元和,唐

宪宗李纯(806~820在位)的年号。张籍:字翰 

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翰自

以文章自名,为 此传颇 详密,然 尚 恨 有

称长于写作,这篇传记写得很详尽细致。但是我还是 阙 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 载 雷万春事首尾。

感到有不足:不给许远作传,又没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自名:自许、自负的意思。然:转折连词,译为“不过”“但是”。恨:

遗憾,不满意。阙(quē):缺少、空缺,引申为“不足”。许远:字令

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人。安史之乱时任睢阳太守,与张巡同守孤城,城陷被掳往洛阳,在偃师被害。雷万春:张巡部下勇将。远 虽 材 若 不及 巡者,开 门 纳

许远虽然才能好像赶不上张巡,但是主动开了城门接

巡,位 本 在巡 上,授 之 柄

纳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却自愿交出军事指挥大权,而 处 其 下,无所 疑忌,竟 与 巡 俱 守

并且情愿退居下位,没有丝毫疑虑,最终跟张巡共同坚守睢 死,成 功 名。不及:赶不上。开门纳

阳,壮烈殉难,成就了功业和名声。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正月,叛军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十二万围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自宁陵率军入睢阳。纳,使进入。授:授给,给予。之:代词,他,指张巡。柄:权柄,指兵权。无所:没有……的(人、事、物)。竟:完毕,终了。俱:副词,一

起。成功名:成城 陷 而 虏,与 巡 

就了功业和名声。城池遭攻陷以后被俘虏,和张巡的就

死 先 后 异 耳。陷、虏:攻陷,俘虏。在

义相比,只是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句中有被动意。与:介词,和、同、跟。耳:两家子弟材智 下,不能 通知 

语气词,罢了、而已。张巡和许远的后人才智低下,不能

二 父 志,以为 巡死而 远 就虏, 疑

完全了解他们父辈的气节,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两家子弟:指张巡之子张去疾和许

怕死而向叛贼屈服。远之子许岘。通知:通晓,全部理解。

志:志向。以为:认为。辞远 诚 畏死, 何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 服:请降。于:介词,向。

苦 守 尺寸 之地,食 其 所 爱

艰苦地守卫这一块小地方,让饿到极点的部下吃他心爱的之肉,以 与贼抗而不降乎?诚:表示假设关系,相当

人的肉,来跟敌人对抗却不投降呢?于现代汉语的“果真”。

食其所爱之肉:尹子奇围睢阳时,城中粮尽,军民最后只得以妇女和老弱充饥。当时,张巡

曾杀爱妾、许远曾杀奴仆

以充军粮。(这样做虽是迫不得

当其围

当他被叛军围困

已,但不合人伦道德。)而:表转折,却。

守 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 忠者,国 与

而坚守之时,城外没有一点援兵,所要尽忠的,是国家和主 耳;而 贼语 以 国亡 主 灭,远

君主罢了;但是叛贼告诉他国家已经灭亡,皇帝死了,许见 救援 不 至,而 贼来 益 众,必 以 其

远看到救援的不来,而叛军却越来越多,一定会把叛言 为 信。蚍蜉蚁子之援:形容极微小

军所说的当作真的了。的援助。蚍蜉,大蚂蚁。者:

附在短语之后,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再说明或论断。语(yù):告诉。

救援:动词活用作名词,救援的。益:副词,外 无

渐渐地。众:形容词,多。信:(言语)真实。外无援

待 而 犹 死 守,人 相 食 且

兵可以依靠却仍然拼死固守, 城内军民也将要把人肉 尽,虽 愚人 亦 能 数日而知死处矣,远 之

吃光,即使愚昧的人也能算出自己还能活几天了,许远不不畏 死 亦 明 矣!外无待:外无援兵可

怕死从这里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以依靠。睢阳被围后,

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等皆拥兵观望,不来相救。待,依靠、后援。而:表转折,却。且:副词,将要。虽:即使。

数(shǔ):计算。乌有 城 坏 其 徒 俱死,

明:明白,清楚。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

独 蒙 愧 耻 求活?虽 至 愚

唯独自己蒙受耻辱求得活命的事?即使是世上最愚蠢的者 不 忍 为。呜呼!而 谓

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哎呀!(有人)却认为那么贤明的许远之 贤 而为之邪?乌有:哪有,岂有。其:第三人

远竟然会干出这种事来?称代词。他的。徒:这里指部

下将士。蒙:蒙受。虽:即使。为:动词,

做。呜呼:叹词。谓:动词,认为、以为。说 者 又 谓远 与 巡 分 城 而

议论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二人在城里划分区域防

守,城 之陷,自 远所 分 始。以 此

守,城被攻破,是从许远负责的区域开始的。据此诬蔑许

诟 远,此 又 与 儿 童 之见 无异。以:

远变节通敌,这种说法又跟小孩的见解没有两样。介词,

按照。诟:人之 将 死,其 藏腑 必有 先受其

一个人临近死亡,他的内脏必定有先遭到疾 诽谤。

病 者;藏腑:即脏腑。藏,通引 绳 而

病侵害的部位;“脏”。受:动词,遭受、遭到。拉紧一条绳子,绝 之,其 绝必 有处。观者 见 其然,从

使它断开,绳断必定有个地方。有人看到情况如此,就归而 尤 之,其亦 不达于 理矣。引:伸长,拉

咎于这个部位,这也是很不合乎道理的啊!长。处(chù):

小人 之 好 议论,不 乐

词,这样。尤:指责,责怪。小人对别人说三道四,不乐意帮

地方,位置。然:指示代

成人 之美,如 是 哉!议论:评论。乐:喜欢,乐

助别人成全好事,就是如此啊!意。是:指示代词,这样。如巡 远 之 所 成就,如此卓卓,犹不 得免,

像张、许二公建立这般卓越特异的功勋,还不能避免议论,其 他 则 又 何说!所成就:指建立的功勋。

至于其他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卓卓:特异,不同寻常。

犹:尚当 二公 之 初 守 也,宁 能 知 人 之

且,还。在张、许二公防守睢阳之初,他们怎么会料到别人最

卒 不 救,弃 城 而 逆 遁?宁:副词,表反

终不肯来救援,因而就丢下城池逃走呢?问,怎么。卒:副词,苟此 不 能 守,虽 避 之他处 最终。如果这座城池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别处又有

何 益;苟:表假设,如果。及其 无救 而且穷

到了没有救援并且弹

什么好处呢;之:到……去。 也,将 其 创残 饿 羸 之

尽粮绝之时,带领这支因作战负伤残废、饿得瘦弱不堪的残 余,虽 欲 去必 不 达。及:到。

余,纵使想要突围出去一定也是做不到的。穷:困

二公之 贤,其 讲之 

领。虽:纵使。不达:做不到的。二公的贤能,他们的谋

境,这里指弹尽粮绝。将:带

精 矣。其:代词,守 一 城 捍

划是很精密周到的。他们的。守住一座城池保卫国天 下,以 千百就 尽 之卒,战 百 万 日

家命脉,凭借千余伤亡殆尽的,抗击上百万日渐增多的

滋之师,蔽 遮 江淮,沮 遏 其势,天下之不

叛军,屏障护卫江淮广大地区,阻止叛军的攻势,国家不至 亡,其 谁 之 功 也!以:靠、凭。就尽:接近

于灭亡,这是什么人的功劳呢?于灭亡。日滋:日渐增

多。日,名词作状当 是 时,弃城 而 图存

语,一天天地。正当这个时候,丢下城池逃跑图谋苟且偷

者,不可 一二数;擅强 兵坐 而 观者, 相

生的,不能一一计算;握有强大兵力都坐视不救的,一个环 也:不 追 议 此,而 责二 公以 死守,

接着一个:不去追究评议这些,却要指责二公拼死守睢阳,亦 见 其 自 比于 逆乱,

也正可以看出那些人把自己放在与叛臣贼子同等的地位, 设淫 辞 而 助 之 攻也!

编造出一套歪曲事实的言辞帮助叛贼攻击二公!

是:指示代词,这。图:谋划,图谋。擅:拥有,据有。

环:围绕,环绕。责:指责。自比于逆乱:把自己放在

与叛贼同类的位置。比,等同。设:编造。淫辞:荒谬的言辞。

愈尝 从 事于 汴徐二府,屡道 于两府间,

我曾先后在汴州、徐州任推官,屡次来往两州之间,亲祭于其 所谓双庙者;其老人 往往说巡远

亲自祭吊人们所说的双庙;那里的老人常常谈起张、许时 事,云:南霁云 之 乞 救

二公时候的事,说:南霁云奉命去向驻守临淮一带的御史于 贺兰 也,贺兰 嫉巡远 之声威功绩出己

大夫贺兰进明求救,贺兰进明嫉妒张、许的声威功绩超出 上,不肯 出师救。爱 霁云 之勇 且壮,

自己,不肯出兵救援。可是看重南霁云作战勇悍并且有力,不 听 其 语,强 留之, 具

不听南霁云苦苦请求救援的话,却硬留下他,为他准备了食 与乐,延 霁云 坐。时事:这里指“……时候的事

酒宴和歌舞,请他坐在席上。情”。南霁云:张巡部下勇将。

贺兰:复姓,指贺兰进明,时为御史大夫、河南节度使,驻军于临淮(今江苏泗洪附近)一带。师:,出师即出兵。

爱:看重。具:霁云 慷慨 语曰:“云 来 

准备。延:邀请。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从睢阳来这

时,睢阳之人 不食 月余日矣!云 虽 欲

里时,睢阳人吃不到粮食已一个多月了!我今天即使想

独 食,义 不 忍;虽 食,且不下咽。”

一个人吃这宴席,从道义上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

下咽:咽不下去。下,名词因 拔所 佩刀,断一



作状语,向下。咽,吞咽。于是拔出所佩的刀砍断一

指,血 淋漓,以 示 贺兰。因:连词,于是、

根指头,鲜血淋漓,来让贺兰进明看。就。淋漓:沾湿

或下漓的样子。一 座 大 惊,皆 感激 为 示:给……看。在座的所有吃一惊,都被他感动得

云 泣下。一:全,都。为:介词,云知 贺兰 终

流下眼泪。被。泣:名词,眼泪。霁云看到贺兰进明始无 为云 出师意,即 驰去,将 出 城, 抽

终没有为他出兵的念头,就骑马离去,即将出城时,抽出矢 射佛 寺 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

一支箭就射入佛寺的塔上,箭身射进了半截,并说:“我回破 贼,必 灭 贺兰,此 矢 所以志也!”

去打败叛贼后,一定除掉贺兰,这支箭就是标记。”

浮图:一般写作“浮屠”,即佛陀。这里是佛塔的意思。着 愈



(zhuó):动词,接触、挨上。其上砖:指塔上的砖。志:标记。我在

贞元 中过泗州,船 上 人 犹 指 以 相 语。

贞元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着佛塔来告诉我这件事情。

语:告城 陷,贼 以刃 胁降 巡,巡 不屈,



诉。睢阳陷落,叛贼用刀逼迫张巡投降,张巡决不投

即 牵 去, 将斩之;以:介词,用。降:动词



降,就被叛贼绑走,准备处死;的使动用法,使……投降。又 降 霁云,云 未 应,巡呼 云曰:“南

又逼迫霁云投降,霁云当下没有答话,张巡向他喊道:“南八,男儿 死耳,不可 为 不义屈!”应:回答。

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能被无义叛贼屈服!”耳:语气词,

罢了。为:云 笑 曰:“欲 将 以有 为也。

霁云笑着说:“我倒想留下来有所作为。既然 表被动。

公 有言,云 敢 不 死!”即 不 屈。有为:有



张公有话,我怎敢不为国捐躯!”就宁死也不向叛贼屈服。所作为。

张籍曰:有 于 嵩者,少 依 于 巡。及 巡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

起 事,嵩 常 在 围 中。及:等到。起事:起兵讨伐

起兵抗贼,于嵩也曾在敌军包围中。叛军。常:通“尝”,曾经。

籍 大历 中于 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 年 六十余矣。

张籍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那时于嵩六十多岁了。

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于:介词,在。以 巡



和州乌江县: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因为张

初 尝 得临涣 县尉,好 学, 无 所

巡的关系,先前曾受任临涣县尉,爱好学习,没有他所不不 读。以:介词,因为。尝:曾经。临涣:在今 籍

读的书。安徽宿县西南。无所:没有什么……的。张籍时 尚 小,粗 问 巡远 事,不 能 细 也。

当时年纪还小,粗略地问张、许抗贼的事迹,没能了解细致。

时尚:当 云:巡长 七尺 余,须 髯 若



时,尚且。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满脸胡须,犹如天神

神。尝见 嵩读 《汉书》,谓 嵩曰:“何为 久

般威武。曾经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读 此?”嵩 曰:“未熟 也。”巡 曰:“吾于书读不

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终 身 不 忘 也。”若:犹如,好像。何为:

过三遍,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宾语前置句,为什么。

不过:因 诵 嵩 所 读 书,尽 卷 不 错一字。 

不超过。接着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不错一个字。

因:于是,嵩 惊,以 为 巡 偶熟 此卷,



就。尽:完。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只是碰巧熟悉这一卷,

因乱 抽 他帙 以 试,无不 尽然。以为:

于是就随便抽出另一卷来测试他,没有不是这样的。认为。

偶:碰巧,偶然。因:于是,就。以:嵩又 取架上诸 

目的连词,来。然:指示代词,这样。于嵩又拿架上各种

书试 以 问巡,巡 应口 诵 无疑。嵩 从 巡

书籍,试着问他,张巡随口背诵一点也不迟疑。于嵩跟随张 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无疑:没有为 文章, 操

巡很久,也不见他经常读书。一点迟疑。他写文章,拿起纸笔立 书,未尝 起草。初守 睢阳 时,士 卒

笔立即就写,从来不打草稿。开始守卫睢阳之时,士兵将近仅万人,城中 居人户亦且数万,巡 因一 见 问姓

万人,城里居民的户数也近几万,张巡凭借见过一次面问了姓名,其后无 不识 者。为:动词,写。未尝:从来不曾。



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仅万人:近万人。且:将近。

巡 怒,须髯 辄张。辄:及 城 陷, 贼

张巡发怒,胡须就都张开。就。等到城被攻陷之时,叛贼缚 巡等 数 十人坐,且 将戮,巡 起 旋,

捆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将要处死,张巡起身小便,其众 见 巡 起,或起 或泣,巡 曰:“汝

他的部下看见张巡起身,有的站起,有的痛哭,张巡说:“你

勿 怖!死,命 也。”众泣 不能 仰视。 巡

们不要怕死!死,这是命!” 大家痛哭流涕,不能仰视。张巡 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 如 平常。及:等到。

就义之时,面不改色,神情自然好似平时一般。缚:捆绑。

起旋:起来小便。或:有的人。颜色:远 宽 厚

许远是个待人宽厚 指面容、脸色。阳阳:安详的样子。

长者,貌 如 其 心。 与

的人,外表也是一副和善模样,和他的心肠完全一致。他和巡同 年生,月日 后于巡,呼巡 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比张巡晚,称呼张巡哥哥,死时四十九岁。

与:和,跟。嵩 贞 元初 死于亳宋 间。 或



于:介词,比。于嵩贞元初年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

传嵩 有田在 亳宋间,武人 夺而 有之, 嵩

传说于嵩在这一带有田地,一个武官夺占了这些田地,于嵩将 诣州 讼理,为 所杀。嵩 无 子。

打算到州衙去告状讲理,被杀死了。于嵩没有儿子。这些张 籍 云。或:有的人。诣:往,到。



都是张籍说的。讼:诉讼,打官司。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各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交代写作本文的时间和缘由。第二、三段驳斥小人的流言蜚语,歌颂张许二人的高贵品质和历史功勋。第四段记叙南霁云的事迹。第五段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2.请根据文章中具体的情节概述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物 张巡 许远 南霁云 人物性格 镇定自若、视死如归、博闻强记。 宽厚谦和、为国让贤、以死报国。 深明大义、疾恶如仇、忠贞刚烈。 3.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若干精彩的场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其中南霁云乞师贺兰进明的描写最脍炙人口,文中精心描写了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三个场面,歌颂其凛然正气,赞美其忠肝义胆。(2)从人物的言行中塑造人物。南霁云在贺兰宴会上的讲话:“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三个“食”字,顿为两层,显得强调有力,加上两个“虽……不……”句式连用,将南霁云时刻挂念着围城中父老和同伴们的心理,赤诚报国不图个人好处的品质,生动地刻画了出来。(3)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这一细节,生动刻画出霁云刚烈无比的激愤难抑的形象特点,令人触目惊心。

4.本文在写作(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具有怎样的特色?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前半部分侧重于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事迹。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着重记叙了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事迹。

5.阅读文本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1)韩愈批评李翰之传“不为许远立传”,那他这篇后叙又主要针对什么来提及许远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针对当时唐朝社会流传的对许远的各种诽谤,为许远辩白。 (2)文章举出了当时社会上哪些诽谤许远的说法?又是如何为其辩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诽谤一:“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列举了①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②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③外无蚍蜉蚁子之援;④贼语以国亡主灭等论据,最后提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的质疑。以事实为论据,推理有力。

诽谤二:“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拿“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与具体史实做类比论证,形象生动。

诽谤三:“责二公以死守。”以睢阳守卫战的巨大意义(有力地牵制了叛军南下,使江淮黎民免遭战火荼毒,为唐王朝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与那些“弃城而图存者”“擅强兵坐而观者”进行对比,层层说理,对比鲜明。

(3)写张巡,却从许远入手,韩愈为何这样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许远就是为了写张巡,因为二人同为睢阳保卫战的灵魂人物,同样忠君爱国,彪炳千古。义正词严地为许远辩白,就是为了凸显张巡的精神。

细节描写

本文细节描写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个个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与疾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尽卷不错一字,于嵩取架上书问巡,巡应对无错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闻强识与文思敏捷的性格特征。

定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作用: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写法指点:(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3)细节描写要服从表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4)精心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

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5)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格,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变为有形。

请选取一位同学,对他生活的某个细节进行观察,可以是在运动场上,也可以是吃饭时,也可以在课堂上,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精彩段落,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她毫不示弱地举起乒乓板,习惯性地耸耸肩,扭扭脖子,职业性地蹲好马步,微微抬起头,露出她那双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睛,冷笑了一声,轻声地说:“发球吧!”那个黄色的小球迅速朝她射来,她毫不犹豫地一侧身子,抡起胳膊,“啪”地一下打了回去。谁知,对手也不甘示弱,又一个直射球。她警觉地皱了皱眉头,左脚往后一跨,右手对准球用力一推,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球。对手直接一个“杀球”,使她防不胜防,输掉一球!“小子,不错嘛!”她握紧了板子,轻轻地把球往空中一抛,以闪电的速度把球运了过去,留下两声脆响。对手是个能将,不好对付。时间过去了很久,也没分出个胜负。

矢志不渝 直言为国

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为张巡、许远等辩诬,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为彪炳千秋的伟业。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用角度】 “爱国”“直言”“坚强”“人生”等。

反腐相声受质疑其实是一个提醒

苗阜、王声的央视春晚节目《这不是我的》播出后,引起网友的热议。在受到点赞的同时,也有网友认为节目反腐还不够深入,“笑果”有了折扣。苗阜认为《这不是我的》可以

说是这么多年春晚舞台上反腐力度很大的节目,“这是一个离我们生活很远的题材,我不是贪官,不能够了解贪官真实的样子,能写成这样,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环球时报》)

【媒体文摘】

1.反腐相声受到质疑,这可以理解。一方面,创作者临危受命,在短时间内想拿出精品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反腐相声毕竟是相声,有其创作规律和现实价值,期待反腐相声改变现实有些理想化。所以,反腐相声受到质疑并不是坏事,它提醒我们:反腐相声只是找对了创作的方向,反腐相声的未来有待于社会反腐的推进和创作者的继续努力。

——《中国青年报》

2.在苗阜看来,春晚的舞台需要短时间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三五句把观众逗笑,是很难的,“虽然相声里也有顶门包袱,但必须是深入人心的人物和桥段才能立得住。可贪官却是离我们很远的人物,我们只能努力把包袱提前”。

——光明网

读韩愈

梁 衡

韩愈为唐宋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

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

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戍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 一片江山尽姓韩。

【精要赏析】 梁衡先生的人物散文,总是能把人写得通通透透,把理说得透透彻彻,读完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心境豁然开朗的感觉。梁衡先生从我们知道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入手,引我们进入我们所不知的潮州因韩

愈而名的韩公祠、韩山、韩江。逐渐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完全的历史人物——韩愈。一个正直的韩愈,一个施政有方的韩愈,一个达观的韩愈。梁衡先生笔下的韩愈是一个智者的化身,一个能与江山一样永远存在、永远让人纪念的人。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作为罪臣到了海边一块荒蛮之地,却把百姓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为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