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心理学视域下的 爱 与 情节 ——评奥登的早期诗歌 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吴泽庆摘要:奥登早期作品深受心理学说影响,奥登接受了霍默・莱恩的心理学说,莱恩抛弃了憎恨与恐惧,强调人 们相互爱护的重要性,身心疾病源于爱的破裂。 关键词:奥登;病态心理;仇恨情结 W.H.奥登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之一。他诗 作丰厚,诗艺纯熟,是同时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奥登一 直致力于改变人的内心,治疗现代人所面临的内在的焦 虑与愧疚,外在的战争与冲突。他关注生活,关注生活 的循环往复变化,探索人的生存条件。 一充满了风险,人需要小心前行,悉心呵护。可见爱的道 路十分狭窄,道路两旁的深渊象征着憎恨和恐惧。奥登 暗示,现实中有太多的诱惑总是试图吞噬相爱的人。所 以,狭窄的路充斥着种种危险,人们需要去培养某些价 值观念,寻求平和的心境,避免爱的缺失,“在狭窄的 地点,阳光/仅仅表面是最明亮的;/没有愤怒,没有 背叛,只有平和”(Auden 1973:46)。《问题》所探讨的 物质世界背后是一个充满暴力、杀戮和奴役的世界。奥 登对这样的世界作了生动的描写:“直到,失去记忆,/ 鸟,鱼和羊是可怕的,/鬼魂一定再次行动/让他们痛 苦。/懦夫呼喊/有风的天空,/水的寒冷,/对主人的 服从”(Auden 1973:58)。可见,对于一个缺少爱的人 来说,一切都是虚假的,可怕的,人常常生活在虚幻之 中,缺少明确的生活目的,奥登希望爱能使人认清现实 内在本质,因为爱是唯一的力量,只有它能够使人发现 黑暗的角落,恢复生活的温暖与华美。 奥登相信变化是自然规律,正如冬去春来,寒来暑 往,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没有死亡,就 、病态心理 奥登以一种诗体形式来体现弗洛伊德的“性爱” (Eros),乔治・格罗代克的“它”(1t),劳伦斯的“无 意识”(Unconscious)。奥登认为,“性爱是‘自我感知’ 的基本意愿”(Auden 1941:757),这和弗洛伊德的 眭 爱观’是一致的。在《这个被爱的人》中,奥登声称, 现代人由于虚伪已经失去了爱的价值观念,人们的关系 已经变得虚伪,只能表达爱的倒退。在奥登看来,“让 人满意的名字”却是“亲切的羞辱”,“微笑的面对”亲 切的问候,却不能真正“会面”,一切都是本能的表现, 没有任何真挚和坦诚。奥登期待现实生活中能有更多发 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爱才能是真诚的,才能 长久。否则,爱就会倒退,直至缺失。奥登认为,爱是 一种无法说出的情感,不能去定义。我们一旦开始去定 不会有再生,毁灭往往是新生的前提,新生活就是建立 在旧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死亡和再生不过是一 对孪生的兄弟,谁也离不开谁。因此,这不仅仅是身体 之爱,而且包括生活价值观支持下的爱,这种爱将取代 过去的爱。 义它,它就失去了所有的意义,走向缺失。奥登写道: “爱情凭着痴心/按照定义去看/就受分隔的痛苦/从 “是”到“不”/无法走过去/因为“不”不是爱:不就 是不。…/说“是”吧,/爱情变得成功,/凭栏远看,/ 看到陆地和幸福,/一切很确定”(Auden 1976:45)。 爱是一种感受,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如果单纯地 去定义爱,爱则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爱的直觉感 二、仇恨情结 弗罗伊德认为,情节就是被压抑的性力。人的欲望 大部分与道德规范不相容,因而受到意识的压抑,形成 无意识。但是被压抑的本能的性力冲动实际上恰恰是人 受可能会消失。在这里,奥登似乎更加倾向爱是感性 的,而不希望爱有太多理性杂糅在里面,因为这样可能 会失去爱的真实感,爱的直接感。《冒险之间》向相爱 的人发出告诫,爱的旅途充斥着危险,爱需要呵护,相 爱的人需要高尚的品质,需要赋予爱以惬意。辛格拉这 样讲到,“爱是一次竞赛中的友情,跨越竞赛规则的界 限是十分危险的,会带来毁灭。”(Singla 89)爱的道路 的心理结构中生命力最为强盛的部分,所以不但没有消 失,相反,活动更加强烈,于是便聚集起类似的被压抑 的成分,形成情节。如“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情结” 等。荣格则认为,人的深层意识心理中,集结着种种冲 动和情绪,由它们所组成的心理丛,就是“情结”。情 结永远有冲突存在,不是冲突的原因,就是冲突的结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http://www.bfwx. ・33・ 扒哼 果,冲突是它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受惊、心理痛苦、内 善良的源泉,可是,爱虽然能够给人以力量,让人平 和,在外在的环境下,爱总会慢慢地消失。诗中谈 到,爱的情感在的房子里会枯干消亡,的黑暗 在挣扎等。奥登的诗歌体现了一种仇恨情结。奥登认为 旧势力的死亡是幸福生活的必要前提。他把爱的思想看 作一粒种子,他说过“一粒麦粒掉到地上,死去了,… 但是,要是它死了,它会结出更多的果实。”所以,真 正的爱只有在充满危险的真实世界里才能开花结果, 《两面讨好》很好地体现了奥登对爱的话题的探讨。 势力会使爱窒息死亡。可见,“约翰是爱与和平的象征, 安・肖的母亲是与仇恨的象征”,现实是残酷的,爱 在现实中显得是那么的渺小,真正的爱实际上处于一种 缺失的状态中。 在《两面讨好》中,奥登首先对充斥着复仇、憎恨 和暴力的家族世仇的正当性提出质疑。爱淹没在家族的 仇杀之中,两家男女主人公的相爱、结婚却成了仇杀中 的一个阴谋。家族之间的世代恩仇暗示出杀戮已经成为 当今的秩序,是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杀戮让人人无处 安身,好人罹难。杀戮在奥登看来没有正义与之 《两面讨好》展示了两个家族间的世仇冲突,辛格 拉指出,“从表面上上看,这是一个外在的冲突,但是 如果从个体的心理角度来看,两个家族的世仇代表的是 一个个体的内心冲突。”(singla 78)。格林伯格指出,评 德国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冲突,或是对资本主义道德的批 判,或是对未来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国家的幻想,或 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还有些人认为它主要是描写挫折 和不幸。家族世仇仅仅代表的是过去的充满憎恨的遗 论家对《两面讨好》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 分,自愿与被迫之别。同时,奥登指出,逃脱现实也是 无用的。迪克航海去了某个岛屿是他对现实境况的回 应,他的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丝毫不能减少人类 的痛苦,约翰・诺沃在和安・肖是两个家族和好的时机, 可是他们对两个家族之间存在的冲突感到为力,也 许,逃离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可是他们却无意加 入迪克的行动,而是决意留下来,去为家族成员之间的 和平,为建立相互间的爱而去努力。 产(Greenberg 19)。其实,奥登揭示了人们在寻求富 有意义的生活时所面临的处于不断斗争的人与社会。它 既表现外在的冲突,传统、世仇、家族,又表现为人内 心和外部环境之间的抗争。在抗争中奥登凸现了爱的重 要性,无论在现在,过去,还是未来,缺失真正的爱的 奥登认为,就是因为势力的驱使,人类变得无 知,最终走向堕落不可避免,同样,人的高傲与冷漠也 是他们走向颓废的缘由。约翰・诺沃是一个理性的人, 对于自己和安・肖的婚姻,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对于 自己的家族和安的家族能否摒弃前嫌,重归于好也有过 世界是没有希望的。辛格拉指出,“现在是令人生厌的, 不利于自身的,过去是垂死的或死去的,也许未来因为 爱的力量有些光明,可是成功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的。” 爱艰难地存在于这个的世界里,仇恨、复仇和暴力 势力处于支配地位。奥登诊治个人的疾病,也诊治英国 细致思考。也许在他看来,爱的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当 然,他有时也意识到自己幼稚的想法。他清楚地知道人 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现代人因为伦理和人性观的丧失 而走向堕落,处于无助无望的境地和死亡的边缘。 类的无知与天真。最后的结果证明了,真正的大爱是缺 失的,两人之间的爱无法转化为两个家族之间的谅解, 约翰・诺沃最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陷入摆布之 参考文献: [1]Auden,W.H.Collected Poems[M].ed.Edward Mendelson.London:Faber and Faber,1976. 下。拳头、、高傲和冷漠暗示这个冲突的世界,黑 暗里依然有着爱的火花,尽管微弱。在奥登的内心,爱 [2]Auden,W.H_Collected Longer Poems[M].London: Faber and Faber,1974. 是强大的,它有着无穷的力量。他对爱充满着幻想和期 待,在奥登看来,强大的爱会改变个人,进而能够改变 社会。爱会令人心情振奋,会抚慰受伤的心灵。奥登曾 写道“补偿是一种罪,出现使快乐替代神圣的意愿, [3]Auden,W.H.“Eros and Agape ,The Nation[M], June 28,1941. [4]Greenberg,Herbert.Quest For the Necessary:W.H. Auden and the Dilemma of Divided Consciousness[M].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但丁的地狱是精神痛苦”(Mendelson 41)。约翰・诺沃之 所以呼唤爱的回归,因为他坚信爱的永久存在,人与人 之间的爱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爱会舒缓僵硬的 心肠,沟通人的心灵,消除误解与隔阂,打动每个人。 但是,正如辛格拉所讲的,严酷的事实使奥登认识 到,“爱不是一种逃脱,人们不能借助它远离现实,爱 是参与生活的方法”(Singla 77)。爱是幸福、和平和 ・34 0 北方文学杂志欢迎投稿:bfwxbib@163.corn [51 Mendelson,Edward Early Auden[M].London:Faber and Faber,1981. [6】Singla,Om Parkash.W.H.Auden S Quest for Values[M].Rohtak:Manthan Publications,1989 作者简介:吴泽庆,文学博士,民族大学副教 授,从事英美诗歌、英美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