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土地》艺术特征的差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土地》艺术特征的差异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土地》艺术特征的差异

作者:万红

来源:《神州》2012年第18期

作者简介:万红,女,韩国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韩国东亚大学 经营观光学科 教授。

【摘要】人以生命的形式来到这个世界上,构成了一种现实的存在,当人的生命降临于世,一切都可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有着千万种选择。20世纪的灾难和痛苦对中韩两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不幸,对文学艺术者来说,却是特殊的赐予,是来之不易的财富,因为“这个巨大的不幸”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独特的题材。 就是这个特殊时代,塑造了中韩两位巨人似的作家丁玲和朴景利的独特人生和独特的艺术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土地》, 两部作品也成为中韩两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创作格局。而朴景利的《土地》却完整的保存了文学传统的创作格局,本文对两作品传统创作艺术性的研究来说明两部作品的创作艺术特征上的差异。

【关键词】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49-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有着不可模仿的东西,一定有着烙印作者的艺术个性,作品的艺术生命的久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艺术手法。[1]

1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突破了传统艺术特征上的创作

在四十年代,丁玲写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最初的较显著的一个胜利”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斗争生活,并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是几部写土地改革的作品中更为优秀的一部”[2]也被称为叙事文学的最高的典范-“史诗”。作品第一次运用长篇表现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运动,题材可谓重大,但他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史诗,它已突破传统的现实主义局限于外在生活的现实,史诗的审美形式在这里发生了变异。[3]

在传统的史诗中,应该有一个民族英雄作为中心人物,以他为代表某一集团,阶级 ﹑民族的理想 ﹑利益和精神,并作为史诗叙事结构的焦点。丁玲的这幅作品没有这样一位贯穿始终的人物,作品中也没有理想化的英雄,确是以一群普通人,要翻身的农民“串演期间”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像传统的史诗那样,以主人公英雄代表斗争双方构成巨大历史事件,作品的情节为作品的重心,作者却是把历史事件与人物深层心理剖析相结合,即把农民的“翻身”斗争与农民的“翻心”,以无产阶级农民的心理压抑蜕变相结合。农民在党的关心和帮助下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仇恨发泄出来,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找到了光明,摆脱精神的枷锁坚定的跟着党走去,完成未完成的使命,参加内战,全中国来展现作者创作的艺术特征。

传统的史诗为展示事件在结构上总是安排一个有空间秩序感的纵向的情节过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丁玲的《桑干河上》打破这种程序性,压缩时间跨度,运用直接对比组合起来的方式把历史与现实横向对比,加快节奏,特别是如何让人们人们获得心身。如何在批判大会上把大奸大恶奸诈的钱文贵打到,让人们发泄出多年受奴役受苦难的恨为艺术方法。从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由传统史诗的事件为中心转到人物为中心,人物以行动为中心转到以心理活动为中心,轻情节重结构,使《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史诗创作的艺术性发生变异,使“史诗”的“史”由事件史转向心史。

丁玲的这部史诗的作品,是具有相当深度地正确反映了当时土改运动的历史内容, 它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对于渴望的国统区的人民,又是一本新生活的号召书,一声向光明未来进军的有力号角,实际的社会效果已经证明了这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殿军之作,更是承前启后的宣告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开始的揭示序幕之作,小说在结构上用不同的故事片断来组合完整的艺术画面,用追叙往事的方式来补写人物的形状及彼此的瓜葛,使本书在构思上确有独到之处。

2 《土地》保留了完整的史诗艺术特征上的创作

韩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朴景利用25年的时间完成的长篇小说《土地》,在韩国被称为-史诗巨著,小说不压缩时间和人物的故事内容。以传统的史诗叙述的手法,以“东学”“韩国被日本殖民”为作品的历史事件为重心,表现韩国19世纪晚期开始,历经日本殖民时代和二战后朝鲜半岛的一个传统的农民被欺压、被奴役和反抗的屈辱史。作为传统的史诗必须有一个英雄为代表,作品以叙事的方式以主人公崔瑞西代表无产阶级、农民的利益﹑民族的理想和的精神,作为理想化的英雄人物贯穿作品的始终。从5岁到54岁近半个世纪的国家动荡,农民生活的凄惨和民族被欺凌的真实历史。以沙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里这个村子为反封建反列强的土地斗争为场景,从崔瑞西家的土地被地主恶霸赵俊九强抢而去,到崔瑞西带领农民斗倒了地主恶霸赵俊九,又跟强抢、蹂躏这块土地,而且还残害这块土地上的日本殖民者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到底作为史诗的焦点。 农民和地主阶级和日本殖民者仇恨的尖锐的全方位矛盾冲突为背景,涉猎浩繁、结构复杂,创作时间跨越长,内容丰富,小说保留了恢弘大气的历史感的同时,再现了当时以土地为中心历史的时代, 题材可谓重大,作品以700多人物组成生活画面,作品中的人物出场都是按照顺序,每一时期,除了主人公和身边的几个重要成员之外,其余的人物都作为临时主人公的身份出现。作者把历史和现实用于纵向对比,运用细腻的手法,完全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创作艺术特征。

传统的史诗为展示事件在结构上总是安排一个有空间秩序感的纵向的情节过程,作者用这种写法我想也是跟当时的那个时代和国家的情况有关,因为当时的韩国,是的,也可以是说一个被日本殖民的傀儡,所以作者在创作中不可能像丁玲笔下的农民有的关心和支持来反抗斗争狡猾的地主恶霸,朴景利的笔下只能用农民自己自发的用一种民族情围绕在崔瑞熙的更大的家仇国恨上来反抗和斗争大地主,靠不上,在农民无助的情况下作者靠着天理和伦理、人性来报复那个罪大恶极的赵俊九和日本殖民者的艺术手法。让读者来解读当时那个可恨可恶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 赵园.也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P223

[2] 冯雪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的文学史发展上的意义》.《文艺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952年第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