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及练习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知识梳理及练习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九年级语文学习材料 小说综合 小说综合 知识梳理: 知识点梳理 什么叫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重难点题型 【题型分类】 一、概括题 原因题(提取概括) ⑴梳理文章思路 ⑵圈划文中原句 ⑶关注人物形象及主旨 ⑷答案要多角度:主观+客观 二、作用题 1.语段作用 ⑴手法(效果):设悬激趣/增强文章的文学性/给人想象空间/使情节波澜起伏 ⑵内容:写出了……,体现了主角的……形象

1

⑶结构: 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的叙述,首尾呼应,照应文题 中间段:与上下文的关系(承上启下) 结尾段:总结全文/与首段构成首尾呼应,照应文题 ⑷主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⑸情感:表达作者……的情感。 2.次要形象作用 ⑴内容:写出了…… ,体现了B的……特点, ⑵结构:与A形成对比,衬托出A的……特点,为下文写……做铺垫; ⑶主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⑷情感:表达作者对A的……情感和对B的……情感。 3.环境描写作用 内容:⑴写出了……的环境,渲染了…的氛围; ⑵烘托人物……心理,衬托某人/物……的特点, 结构:⑶为下文写……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主旨:⑷暗含文章……的主旨; 情感:⑸表达作者/人物……的情感。 4.物象的作用 小说引入特别主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 5.情节作用 小说情节作用题答题思路: 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能力。 (一)常见题型: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二)答题思路: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时间、地点),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

2

了人物……的心理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④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使情节更曲折、急转直下、再生波澜、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等。 插叙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补充交代……,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充分表现了人物……;③突出了文章……主题;④解开……悬念(原因)或为下文……作铺垫。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分析,就能轻松解题。 标题作用题 文题妙处题: 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疑问引用(设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等 内容:交代什么文学形象;交代什么写作内容;交代文学形象什么特点 情感主旨:浅层情感(作者对文学形象的,文学形象对文学形象的);深层主旨(联系文学形象所代表的内容) 结构:简明概括内容;交代行文线索 三、心理揣摩题 运用第一人称,注意字数 ⑴联系上下文人物具体的言行表现 ⑵提炼关键词(先找原词) ⑶连词成句(不少于三点,正常上文+句中+下文各一点) 【情感关键词】:矛盾、惊讶、愧疚、后悔、焦虑、担忧、急躁、悲伤、愤怒、欣慰、感动、感激、激动、祝福、期望 即时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翰墨街 ①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翰墨斋和宜兰轩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一个喜弄墨一个擅操琴之外,与别家无

3

甚区别。 ②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也常有邻近县市的人来买纸墨选字画做装裱。翰墨斋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 ③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 ④他嘘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 ⑤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 ⑥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 ⑦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 ⑧他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 ⑨最后谈定价钱,不过三两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您说是不是? ⑩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 ⑪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 ⑫可是古城一位作山水画的老先生携了几幅画去做委托,他斜看一眼,说,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一番话说得人悻悻而去。 ⑬可是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图)就卖了三万,这在翰墨街上算是高价了。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 ⑭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 ⑮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兰三十多年了,画的兰不输名家!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 ⑯气得那人要砸店。 ⑰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 ②①

4

⑱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字画,赠人不显失礼吗? ⑲老陶不紧不慢地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惊得众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高秀清峻,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 ⑳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 ㉑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 ㉒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 ㉓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 ㉔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的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闲章,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 ㉕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 ㉖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 (选自《天池》,有删改) 【注】①钤(qián):盖。②润格:这里指报酬标准。③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 (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 →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 →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 (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第㉔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文章结尾第㉖段頗具匠心,请加以品析。 ③

5

(3)老陶是书法名家,却多次“舍得”将自己的作品赠予他人,结合全文思考:老陶舍弃了什么?会得到什么?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⑩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村料】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链接材料中描写的陋室很有“雅意”,本文第⑩段划线句描写的“宜兰轩”也很有“雅意”,但“雅意”的意味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陋室“雅意”的意味: 。 宜兰轩“雅意”的意味: 。 答案: (1)热情相待并低价出售;以松龄先生的字相赠劝解买者;道出松龄先生就是自己。 (2)①句子三次连用“看看”,表现了朱先生难以相信老陶的话。同时留下悬念,吸引读者,为小说的结尾处谜底的揭开作铺垫。 ②环境描写渲染了平和幽静的气氛,表现风波平息后翰墨街的平静,暗示了风波后人们看到了两店老板的不同处事风格,对老陶的真诚、敢说实话心生佩服。 (3)舍弃自己的字,自己可以获得的钱财;得到更多人对他书法摹拟的认可,对他诚实人格的认可。 (4)陋室因主人的品德高尚而不陋;宜兰轩因主人的虚伪而不宜“兰”。 11.【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解答此题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根据两个情节之间的段落概括出剩余的情节。文章第二至五段,写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是第十至十六段的内容,所以根据第六至九段,概括出老陶是热情待客,并低价出售了字画。第二十四段写的是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根据十七到二十三段的内容,可知写的是老陶以松龄先生的字相赠来劝解买画者;最后老陶承认松龄先生就是自己。 (2)①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画线句中加点的词“看看”,是朱先生的动作,他听老陶说那些字是“松龄先生来

6

店里喝茶,随手写的”,心里不相信,所以跑到近处来看字画,看完字画又看老陶,又看老陶所说的松龄先生常坐的地方,三次连用,形象地表现出他难以置信的程度。为下文揭开谜底作铺垫。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文章的结尾段写“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以风的和缓,渲染平静的气氛,表现风波平息后翰墨街上的平静。结合小说的情节来看,这里指的不仅是环境的“静”,还指人心的平静。经历了这次风波,人们看到了同时做字画生意,同样出售的不是名人的真迹,但是两店老板的为人处事的风格却给人以深刻印象,老陶对书法的别样理解与敢于说实话的态度让人佩服。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全文,可知老陶卖的字都是他自己对各名家字体的摹拟,小说情节发展中也写了他多次将“作品”赠予别人,比如赠给过朱先生,赠给这位买了朱先生的画后又来的买者。即使没有赠予别人,也是将别人相中的字低价出售。由此可见他对书法的热爱,对各名家字体摹拟的相似度高。他这样舍得“赠予”别人,看起来是伤了自己的财,但是从结尾处朱先生的猜测揭开了谜底,可以看出他得到的会是大家的佩服,买家的信任。 (4)本题考查小说主旨的理解与诗意表述。解答此题要求联系《陋室铭》中“陋室”的理解,来解读“宜兰轩”这一名称的雅意。“陋室”因为主人的品德高尚而不陋,那么此文明显是要讽刺朱先生为商的不真实,“宜兰轩”,本义是适宜兰花(君子)居住之所,在文中则有辱于“兰”(君子)的高雅。据此用对比的方式表述出名称的讽刺意即可。 扶贫故事(2019无锡中考) 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 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老赵说,田副叫田玉清。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是对的。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⑨难!老赵说,田副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

7

田副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几度落泪。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田副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⑪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⑫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杨没看见他们。 ⑬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来扶贫。 ⑭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三年前,田副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⑮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⑯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看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⑰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⑱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⑲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⑳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21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22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23老爸说,啥问题啊? ○24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25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家那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呢? 26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27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

8

28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29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30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31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上,甚是诱人。 ○32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33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家的却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34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35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36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噗通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37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38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39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40小杨说,我哭我妈。 ○41你妈? ○42是,我哭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如果还在,多好啊。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43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44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田玉清。 ○45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16.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3分)

9

答:①田副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岭村的公路。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8.请简要概述第⑯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9.请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4分) 【答案】16.(3分)②田副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③小杨接任母亲扶贫吴志福,治好砂糖橘病虫害。④小杨帮助吴志福脱贫,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答案】17.(4分)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小杨心里的“凉”喻成“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将病恹恹的砂糖橘喻成“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人物心理和砂糖橘的病态。 【答案】18.(4分)推动情节发展;点明了田副扶贫的结局,牺牲在扶贫路上;反衬了田副和小杨坚持扶贫的高大形象。 【答案】19.(4分)讴歌扶贫干部的精神,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批评了某些扶贫干部官僚作风;呼吁关心扶贫干部。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