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卷第1期 2012年3月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TAIYUAN UNIVERSnY Vo1.3O No.1 MaI".2012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师权威探析 张志坚.颜 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哲学解释学视域下要求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 的关照下.教师权威是否还有其存在的空间?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以为教师权威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文 章从教师权威的内容入手。继而探析了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权威造成了哪些冲击,哪些权威应该被消解,哪 些权威应该被重构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新型师生关系中调整教师权威给予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教师权威;哲学解释学;新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C,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16(2012)01—0001—04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尊崇,例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道” 的传统.孟子更是把教师摆到了“天地君亲师”这 样一个很高的地位。不可否认,这些传统和习俗潜 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待教师的态度。第二种是感召 的权威.这主要是由权威者个人因素所获得的权 威,因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个人魅力所产生的感 召力而使学生对教师信从。第三种是法理的权威, 即权威来自于人们所制定规则的合法性.具体又可 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法定的权威.即规则 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由“我——他” 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我——你”的主体问关系, 是强调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和理解的新型关 系。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是作为真正的“人”存在 着。那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权威是否 还有其存在的空间?李润洲教授认为: “可以说, 在教育中,教师权威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问题的 实质不在于要不要教师权威,而在于要的是怎样的 教师权威。”①对那些认为不需要教师权威的人来 说.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对教师权威的内容形成一个 比较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没能清楚地了解这种 新型师生关系到底对哪些权威造成了冲击。笔者同 意李润洲教授的观点,即使在这种强调民主和平等 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权威也是必不可少的,关 键是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权威。换言之,哪些教师权 威不能适应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要求,哪些教师权 威需要作出调整。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为新时期 制度的合法性被人们接受;另一个层面是专业的权 威.即教师因公认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获得人 们的信服。② 克利夫顿和罗伯茨在韦伯分类的基础之上。又 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个方面: 传统的权威、法定的权威、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 威。其中传统的和法定的权威来源于教育制度,被 统称为制度的权威,属于“外在依附”的权威,而 感召的和专业的权威来源于教师自身.被统称为教 师的个威,属于“内在生成”的权威。在教育 生活中.教师权威是这几种权威的综合。 本文基于研究的需要采用了克利夫顿和罗伯茨 对教师权威的分类标准。即将教师权威分为制度的 权威和个人的权威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论述新型 师生关系分别对两大类权威造成了哪些冲击,最后 就如何转变教师权威以适应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一 教师权威的转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教师权威概述 要弄清楚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权威是否必要, 首先必须明白教师权威到底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关于教师权威的来源。最先进行系统论述的是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把教师权威分为三类:第一 种是传统的权威.这种权威是来源于传统文化中对 收稿日期:201卜l2—05 作者简介:张志坚(1988一),男,山西晋城人,浙江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2012年 张志坚,颜雯: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师权威探析 第1期 些建议。 三、新型师生关系对现代教师权威的冲击 哲学解释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把“理解”作 为核心问题提了出来,认为理解是人存在的根本方 式,理解渗透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抛弃了传统 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冲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的 “主体——客体”的师生关系。化“我——他”关 系为“我——你”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对 话”和“理解”.通过对话和理解。达到教师与学 生视域的融合。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是一 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制度权威的冲击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习俗.这种 习俗把教师和学生放在了一个不对等的位置.教师 高高在上,拥有很高的权威,学生“俯首帖耳”、 “毕恭毕敬”。这是一种带有明显等级差序的师生关 系。在当今社会,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仍然有很 高的地位。国家赋予教师权威以制度和法律上的保 证。制度权威下造成了师生间的不平等,而新型师 生关系追求的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哲学解释学的核 心是理解,而理解需要通过对话来实现。平等是对 话的基础,师生双方基于不平等所展开的对话必然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只能是一种形式上的“假 对话”。因此,必然要求对这种不平等进行消解。 此外。社会制度和传统赋予“作为一个教师的 人”以制度权威,对教师而言,这种权威要求教师 首先是作为教师,其次才是作为人。 “作为教师的 人”与“作为人的教师”是不同的,前者的教师是 社会所赋予的一种角色.它要求教师要符合社会对 教师规定的理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 “去个性化”的教师。而“作为人的教师”首先肯 定教师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其次要求教师的行为要 符合社会的期望,其核心在于“人”,承认教师是 生活在真实世界中的人。制度权威过于注重教师作 为一种社会角色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忽视了 教师的人性。师生之间的对话要求师生双方是作为 具有主体性的人存在的. “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 间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 ‘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 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 就要求教师不能作为社会所要求的“人”和学生展 开对话,而是要作为真实的人向学生敞开心扉,敢 于向学生展示真实的自己。 一2一 制度化权威一方面给予了教师一种制度化的权 利,另一方面也是对教师自身的束缚,使教师出现 在学生面前时必须隐藏真实的自我。这种“去个性 化”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因为它对于学生的社 会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这并不是说教师就 不能把真实的自己展示给学生。这需要把握一个 度。因此,哲学解释学视域的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 制度化权威的消解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消解.教师 的制度权威还是必要的.消解的只是它其中不合理 的成分,比如过于强调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过分 忽视教师的个性。 2.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个威的冲击 (1)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 一般而言,教师的专业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自 身的专业知识,由于教师在知识掌握的时间上要先 于学生,在数量上要多于学生,再加上现代知识观 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和价值中立的,教师拥 有知识上的“话语霸权”。因此,教师就具备了知 识上的权威。在现代知识观下。师生关系也正是基 于教师知识权威而展开.教师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 授这些知识,而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这些知识。教 师所拥有的知识越多,其知识权威也就越高,地位 也越稳固。然而,在哲学解释学中,现代知识的客 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被打破,认为知识是通 过理解而生成的、建构的。知识确定性和唯一性的 瓦解对教师的专业权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教师不 再是知识唯一享有者,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向 学生讲授客观的知识。哲学解释学认为,教育过程 就是一个师生相互理解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各 自“前见、前理解”的基础上,在对话中不断形成 新理解,构建新意义的过程。 由于知识是师生在对话中建构出来的。因此, 教师的知识权威不再是预先存在的,而是在与学生 的对话中不断生成的。小威廉姆・多尔认为。学生 对教师的权威是一种“延迟不信任”的态度。 “这 种‘延迟不信任’意味着教师的权威不是预设性的 先验存在,而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中,在学 生的质疑和教师以能力、智慧、品质等赢得信任的 不确定的过程状态中转换性建构而形成的。” (2)教师感召权威的强化 教师的感召权威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素养以 及人格魅力,是教师权威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师 的这种感召权威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完全凭借人际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吸引而让学生信从。在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民主、 平等、对话、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分别对教师的制 度权威、知识权威造成了冲击,对教师的感召权威 而言,需要加强感召权威。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 影响,更是思想、道德上的影响。教师如果能以自 身高尚的人格、充满魅力的个性去打动学生,引起 学生的心灵认同,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趋向性,这 种影响将超过任何外在的权威。会对受教育者产生 深远的影响。 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由于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平 等的对话,这需要师生之间彼此信任,能够敞开心 扉。如果教师人格魅力不高,对待学生不够真诚, 不能尊重、信任、宽容地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很 难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的感召权威自然也很难 发挥作用.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就不可能。理解也 难以达成。相反,如果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 能够真诚友善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能够接受学生不同的“前理解”,并能敞开自己的 心扉,以自己的感召权威来吸引学生,与学生展开 民主平等的对话。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师生之间的 学习活动,还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四、新型师生关系下教师权威的调整 虽然哲学解释学视域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对 现代教师权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它无法完全否 定教师权威存在的意义。教师权威必然会存在。关 键是如何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权威有所调 整、有所转变。 对于教师的制度权威而言.是社会组织所赋予 教师的,用以保障其能够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 外在权威。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该消解教师的制度 权威,因为制度权威是一种强制性、外在的权威, 它使教师作为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作为一种工 具性存在.不能完全按照教育本性和教师自身的教 育理想来进行教育,是对学生发展的压制。笔者认 为,问题关键不在于制度权威,而在于教师如何使 用这种制度权威。因为制度权威赋予了教师一定的 权力,是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的保障,但如果教 师把这种外在的权威当作管理学生、压制学生、要 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工具.那么这就是制度权威 的使用不当或者滥用,不但达不到让学生信从教师 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师生冲突,造成师生关系的紧 2012年第1期(总第102期) 张和僵化。 那么,如何使教师正确地使用制度权威呢?制 度权威与感召权威的融合是一条可能性途径。制度 权威是外在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感召权威是 内在的,更多是依靠教师个人因素引起学生自愿的 信从。因此,教师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感召权威来 调节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的氛围,而制度权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贯穿其中。 这样会比教师单纯地使用制度权威更有效果。只有 教师不把制度权威仅仅当作是帮助其完成教学任 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而是要为了实现学生自 由全面的发展,那么教师的制度权威才能与感召权 威有效地融合。 对教师的知识权威而言.虽然哲学解释学强调 的是师生在对话中生成新的理解.但这也不能否认 教师的知识权威的重要地位。它只是否定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把固定的客观知识放在绝对的位置.主张 要更加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和生成性。而这一过程的 实现除了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外.还 需要比较扎实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并非 固定不变。它会随着教师教学实践的展开而发生变 化,最终形成一种缄默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不 仅包含教师对所教学科原理方法的熟悉,而且蕴含 着个体思维、情感、信念等个性品质和人性的普遍 精神。具有“个性化知识”的教师不但是在“传递 知识”。而且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用自己独特的方 式诠释着知识灵动的生命力.从而进入到学生的内 心,这必然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并达到一种 “权威之中无权威”的境界。这种知识就是权威体 现的基础。 教师的感召权威是教师所有权威里面最有“力 量”的权威。它来自于教师内在的人格因素.是教 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吸引。前文已经提及教师感召 权威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里主要论 述一下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感召权威。首先,教师 的感召权威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只 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明白学生的所思所想,站 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才能尊重学生,接纳学生, 并赢得学生的信任。其次,教师的感召权威建立在 平等地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并非 完全意义上的平等。一方面,教师不能把自己凌驾 于学生之上.应该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 话;另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间的差异,即尊 一3一 2012年 张志坚,颜雯: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教师权威探析 第1期 重学生问不同的“前见”。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 ( 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教学研究》, 与每个同学进行真诚的对话。 2005年第5期。 最后,教师要投入真挚的教育情感,发自内心 ③张良材、李润洲:《论教师权威的现代转型》,《教育研究》, 地爱学生,在爱学生的基础上尊重、关心、信任、 2003年第11期。 宽容学生。只有投入这些真实的感情,才能为教师 参考文献: 感召权威营造一个美好的情感氛围。 【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Ⅱ】.教学研究,2005, 注释: 28(5). ( 邓凡、王贤民:《民主、平等、对话与理解——从解释学视角 [3]曹国芳.对话教育中教师权威的消解和重构【D】.江苏扬州 解读师生关系》,《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7期。 扬州大学,2009. A Study of Teachers’Autho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es ZHANG Zhi-jian,YAN Wen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 Abstract:We were required to construct the new relationship of democracy,equMi ̄,dialogue,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es.Whether teacher’S authority has it’S space under this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Discussion on this issue could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change of teachers’authority.Start with the content of teacher’S authority.how the new relationship of teacher and student impact theteacber’8 authoriyt iS analyzed.what authority should be dispelled,and what authority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is disussed.On that basis.are put of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djust the teacher’S authority in the new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put ofrward. Key Words:teacher’S authority;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