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五节 消化和吸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1、 交感神经一般对消化活动起抑制性调节作用。

2、 从胃到大肠的粘膜层内,分散分布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这些

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3、 唾液的成分:水(99%)、粘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和无机

盐。

4、 唾液的作用:A、湿润与溶解食物;B、清洁和保护口腔;C、

对淀粉的初步和部分分解。

5、 胃液:PH值0.9—1.5,成分:盐酸(壁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原(主细胞分泌)、黏液、碳酸氢盐、内因子(壁细胞分泌)。 6、 盐酸的作用:A、杀菌;B、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发挥

作用提供酸性环境;C、使食物蛋白质变性,促进其消化;D、引起促胰液素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E、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7、 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产物为眎和胨。

8、 黏液和碳酸氢盐:构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具有保护胃黏膜

的作用:A、阻挡H的逆向弥散和侵蚀作用;B、黏液深层的中性PH环境使胃蛋白酶丧失活性。

9、 内因子:与进入胃的维生素B12结合并促进其吸收。

10、 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主要有:A、乙酰胆碱;B、胃泌素;

C、组胺:临床上使用组胺受体拮抗剂甲氰米胍治疗消化性溃疡。

11、 消化期的胃液分泌:食物是促进胃液分泌的天然刺激物。分为:

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的胃液分泌量大、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尤其高。

12、 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A、盐酸:为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B、

脂肪;C、高张溶液。

13、 胃的运动形式:A、容受性舒张: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生理

意义是增加胃的容受和暂时储存食物的功能;B、紧张性收缩:使胃肠内具有一定的压力,保持胃肠的正常形态和位置,是胃肠进行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C、胃的蠕动:食物入胃约5分钟,蠕动即开始。从胃的中部开始,每分钟3次。意义在于: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胃液发挥消化作用;搅拌和粉碎食物,并将食物向前推进。

14、 食糜在十二指肠内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A、肠--胃反射:在十

二指肠壁上存在多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能反射性抑制胃运动,引起胃排空减慢。B、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抑制胃的排空。

15、 胃的排空是间断进行的。

16、 胰液的主要成分:HCO3、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

糜蛋白酶,后两种酶都已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胰液中,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以激活胰蛋白酶原,还有酸、胰蛋白酶本身以及组织液能使胰蛋白酶原活化;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糜蛋白酶的。

17、 胆汁的成分:主要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无机盐等,但无

消化酶。

18、 胆汁的作用:帮助和促进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19、 小肠的运动形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

20、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分段收缩和舒张运动。

分节运动在空腹时几乎不存在,进食后才逐渐增强起来。 21、 分节运动在小肠上部频率较高,下部较低。

22、 分节运动的推进作用很小,其作用意义在于:A、使食糜与消化

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B、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C、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23、 排便反射:通常直肠内无粪便。当肠的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

刺激了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经盆神经传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及排便反射。 24、 食物在口腔和食管内一般不能被吸收,只有某些脂溶性药物(如

甘油)能通过口腔黏膜进入血液;在胃内,食物也很少被吸收,仅有乙醇和少量水分以及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在胃内被吸收,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5、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A、吸收面积大,正常成人小肠长4—5

米,小肠黏膜具有许多环形皱褶,皱褶上有大量绒毛,在绒毛的每个柱状上皮细胞顶端又有大量的微绒毛,这些结构可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加600倍,达到200—250㎡。B、绒毛内富含

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C、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的物质。D、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为3—8小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