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2019年3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905143基础教育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黄燕(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第一中学,福建南平,353500)摘要: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文章探究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包括注重问题难度的梯度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串;问题情境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9)05-0227-02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能够拓展自身的思维,而数学问题则是让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形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为高中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串”,让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本文以南平市松溪县第一中学的高中课堂教学为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一、注重问题难度的梯度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数学课堂中“问题串”的设计是门学问,尤其是难度呈现梯度性的“问题串”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去思考、探索如何设计既有难度梯度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串”。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初可设计单个简单的问题来活络学生的思维,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快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待学生对数学问题反应度增强时教师再增加问题数量,并且提升难度。这样由易到难的数学“问题串”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时间,不会对数学“问题串”产生畏惧,这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数学“问题串”要尊重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来的、难易程度区分比较明显的“问题串”,这样课堂的互动性将会更高。如在学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先以课本内容为依据进行概念性的问题串设计,如“点和直线之间有哪些关系?点和平面之间有哪些关系?直线和平面之间有哪些关系?”让学生逐步去了解、思考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学生掌握整体的学习节奏之后,教师再加大问题的难度,对所学内容进行延伸,如“点、直线、平面三者之间有哪些具体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与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关的具有现象?你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会如何运用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呢?”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不仅要和教学目标紧密相连,还要兼顾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够跟上课堂教学节奏,将问题逐个击破,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受到重视,学习的热情也会提高,主动思考、学习的意识也会不断增强,也会更愿意表现自己,这样课堂中师生、学生的互动也会得到加强,课堂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将会不断提高。数学“问题串”作为新颖的数学教学方式之一,加以科学合理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从呈现梯度性的“问题串”中能够获得成绩感,进而找到学习数学的信心,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与斗志。二、注重问题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高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问题十分熟悉,但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部分学生会觉得数学问题过于乏味,而新奇的、趣味性强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注重“问题串”设计的趣味性,为学生创设有趣合理的问题情境,这对提高课堂效率大有裨益。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并非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能够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1]。“问题串”之所以叫作“串”,就是因为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一定关联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为学生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快速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多媒体、教室里的桌椅板凳及外带的学习工具等都是非常好的道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道具创设教学情境。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这一章节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空间环境,教室便是最佳选择,让学生置身于这一空间中去切身感受空间几何体的知识。根据这一情境,教师可设计问题,如“请自己观察、探索教室的结构及教室中的所有物体,然后说出什么样的特体才是几何体?教室里的各种物体之间有何联系?由此你们推断一下不同的空间几何体又会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室中这些立体几何除了我们正常观察的视角外,还有哪些其他的观察视角值得我们研究?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我们如何运用空间几何体的相关知识?你们除了通过肉眼能看到的空间几何体的相互关系外,还能想出其他哪些关联?”学生置身于教室这一问题情境当中,对于几何体的感受就会更加直观,同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播放教室内几何体动画的视频来增强“问题串”的趣味性,让学生更有代入感。趣味性强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有趣的基础上再创设高效的问题情境,这样有助于课堂的有效开展。(下转第229页)作者简介:黄燕(1979—),女,汉族,福建南平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学。

2019年3月生对于枯燥、复杂的物理原理和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教师可在课堂上当众操作新知识的物理实验,同时将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入实验设计,探测实验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连接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在学习“浮力”一课内容时,笔者准备了一个盆,盆里倒入3/4体积的水,将一个木块、一个铁块分别放进去,让大家猜测会产生什么现象,实验的结果是木块浮起、铁块下沉,这时教师引入日常生活中煮饺子的实例,引发大家自主思考探究“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饺子在沸水中外形、位置和密度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引出新课“浮力”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想一想,是什么物理原理使饺子逐渐膨胀、上浮呢?”然后解释这就是浮力的作用,再对阿基米德“浮力”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学生的思维在生活案例、问题情境的牵引下,逐渐聚焦于浮力理论知识的学习,带着兴趣理解和掌握了新课程的知识内容。(四)依据生活化理念,布置物理课后作业评价和掌握学生整堂课学习最终效果的关键在于课后作业完成的反馈信息中,在实施生活化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传授更多的物理理论和知识,同时也须布置一些课后的作业,培养他们物理知识内容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生活化课后作业的布置,大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完成作业任务的积极性。例如,笔者为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学生在夏天都很喜欢去游泳,“同学们算一下,一个游泳池注入2千吨容积的水,早上水温为28益,下午水温升到了36益,那么,这些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这是关于热量计算的一道作业题,通过生活化元素实现了生活常识和物理原理的有效链接,学生很直观、形象地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原理解答这个课后问题,以日常生活现象为切入点,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体会,运用自己思维中的物理知识促进作业的正确尽早完成,形成了生活化、开放性互相协调的认知结构,确保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结语初中物理教学一定要遵循新课标“生活—物理—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生活中“睹物思理”的科学意识,加强物理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有效链接,充分体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物理”,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形成物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复合型人才。参考文献:[1]范全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用生活化情境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10):137.反思,2018(19):72-73.

[2]黄英霞.浅谈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开展[J].学周刊·教学[3]杨小春.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J].中学物理教

学参考,2018(6):27-28.

(上接第227页)当然,“问题串”的设计要和问题情境相符合,以此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这样学生整节课都处在问题情境当中,会有更显著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课堂效率。高中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问题串”带来的乐趣,这是寓教于乐的一种体现,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三、注重问题的启发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中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提高数学成绩,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数学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这时候“问题串”的设计就需要有所调整,启发式的“问题串”成了培养高中生能力的首选[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设计“问题串”时就可以随意,教师一定要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问题串”中思考、探索,能够主动去解决数学问题,将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都充分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启发性“问题串”的教学才会有效果。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串”的设计时,要突出问题的启发性。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联系教学资源(直观教具、文字材料、图表、实物或模型、实验、生活生产实际等),设计矛盾式“问题串”,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再者,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串”,一定要符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解答疑惑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对于启发性“问题串”的设计,教师要避免设计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无效问题,由此避免简单答复。如在进行“不等式”教学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有哪些?由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可以推理出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题步骤?对比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有何不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注意事项在解不等式(组)时是否通用?”在这一过程中,“问题串”的设计放在了知识转化的发散点上,有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设计启发性“问题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逐步转化思维,以便掌握知识要点。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串”,让高中生在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中能够不断摸索出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并高效运用“问题串”,不仅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还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1]曹群岭.有效设计“问题串”切实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5(24):35.

[2]许立国.精心设计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效率[J].山西青年,2016(2):2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