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燃起的希望
郝园丽
“三农”—— 一个名词,一个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又没有温度的名词,然而它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个关乎人类生存的产业和一群质朴无华的开拓者。它的内容很简单“农村、农业、农民”, 然而它的内涵却大到涉及你、我,我们每个一人的生生存。
在中国,有这样一些地方,粮食在这里生长、成熟,蔬菜从这里走进千家万户,低矮错落的瓦房;凹凸不平的小路;菜地里低着烈日浇水的农家妇;田野里忙着拾荒的孩子,地头上抽着旱烟聚坐在一起的农人,炊烟升起,晕红的晚霞勾出一幅画卷,那就是农村,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农村,朴实温馨却也让人感受得到生活的不易。
在中国,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一生注定与黄土地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他们无法选择却必须接受的生存法则。他们一字不识,却只懂得把自己的血汗装入土制的粮仓,只懂得把夏粮秋实打进子女的行囊···然而即便是在那土地上洒尽所有的汗水,生活,对于他们,仍然不易。于是,他们放下了锄头,用泪眼、无奈和追赶,兑换成进城的车票 ,涌入了车水马龙的城市。公路、码头、高铁、机场,都有他们抛洒的血汗;送饮水,搞卫生,家政服务,送煤取暖,城市的每个角落里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资本的积累靠他们,财富的创造靠他们,然而他们的子女却只能凭着“暂住证”才能在父母的身边读书,就是在那春运的人潮之中他们也被无情的称作了“盲流” ······他们就是农民,迫于生活放弃土地变身为了农民工。
当土地不再能够支撑农民的生活,农民离开了土地,农村变得寂寥,支持我们生存的农业也就被会搁浅。被荒弃的土地,成了一根不可逾越的红线;进城的父老乡亲,被贴上“农民工”的标签,为孩子上学,社会保障等种种问题焦头烂额......于是,“农村,农业,农民”纠结了成社会的一个症结,从工业化的进程里放眼过来 ,一些
关于农业的话题,农村改革的的话题呈现出的锈迹已斑驳可见。
置身这样的大时代里,华夏民族的崛起首先就得从这寂寥的黄土地开始!就在这个社会症结就要愈演愈烈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名词“三农”,人们总结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并将其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党的正确领导和 “反哺农业”等一系列惠民的指引下,农村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
然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更何况三农这个全社会性的问题。当下,农民的收入依然微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依然会让人揪心,由此更是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农业畸形问题:作为动科学生,我们所熟知的红心鸭蛋,农药、抗生素、重金属超标的肉蛋奶比比皆是。偌大的中国农业市场有多少东西是可以让人们放心去吃的?!还记得专业课上老师讲的笑话“进城的菜农惊奇的感叹:城里人真是抗药啊!”.当我们埋怨菜农黑心,呼吁良心农业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性,是否也想到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国家未来的主人—正是这项长期而艰难的任务的主力军,这里面也将有我们的一份责任。作为农科院校的学生,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更是这主力军中的中流砥柱。
从事农业工作,累、苦、脏又能怎样?那可是养育着中国每一个人的黄土地!是几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那是我门不可推卸的责任!认识三农,热爱三农,奉献三农,拍拍胸脯我们大声的对黄土地承诺:农业的重担由我们来挑,农村的大车让我们来拉,我们会用青春去燃起那黄土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