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现代经济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研究

姜若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随着高新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式踊跃而出。人民群众接受信息报道的平台越来越多。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新闻语言在语言风格及语言情感等方面产生了部分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语言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28-0370-02

一、新媒体环境与新闻语言特点概述

新媒体是一种新兴出现的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也称之为新媒体环境,基本涵盖了近年来兴起的所有高新科技媒体传播形式,同时也是相对传统媒体的新概念。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信息传播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了新闻语言方面,新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缺乏有效的整理规制,在促进新闻传播的同时也造成了部分问题。大数据信息平台的广泛应用,充实了新闻语言的素材内容,同时也给新闻语言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新闻语言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语言,极好的适应了新闻严谨客观、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特点。新闻语言运用最小的篇幅表达出最完整的新闻,在词汇方面具有的精炼简洁的特性。同时又具备着修辞的客观性,以客观的态度报道出新闻。在实际运用时也会加入情感的表达,富有道德意味的报道情感突出的社会现象。而在新媒体传播信息方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报道在发展的同时,有一部分客观与主观的因素产生了变化,其中新闻语言的变化利弊参半。

达报道新闻的时候,掺杂了个人情感,使新闻信息缺少了准确客观的报道,掺杂了过多的个人评价,不利于新闻信息的深度展开,挖掘新闻信息背后的。

另一方面部分人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变化只是适应时代的发展,促进新闻语言变化的新闻传播服务。结合网络词汇及与人民群众之间进行情感上的互动有利于新闻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新闻信息更好的传播,同时在新闻语言上增添群众情感增加了与信息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

同时无论如何看待新媒体下新闻语言的变化,无法否认的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已经发生并将持续进行。目前能做的不应该只是辩驳新闻语言变化的好坏,而是思考如何引导新闻语言的变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为新闻服务,解决新闻语言变化的不利方面。发展新闻语言变化中积极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综合双方思维,多角度的看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结合上文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新闻语言的变化利弊参半,在新闻语言变化里,增加与新闻接受者的互动取向时,也不能忽略传递新闻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在规范新闻语言的同时也要注意促进新闻语言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

1.新闻语言修辞运用的变化

新闻语言本身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又因新闻语言本身的客观性可能含有一些科学严谨的词汇表达,在新闻语言的语言修辞方面词语的运用较为广泛。用于促进新闻报道的科学与严谨。而修饰词语的报道较少因为修饰词语带有较强烈的感情意味不利于促进新闻报道的客观准确。

2.新闻语言情感方面的变化

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平台也踊跃而出,信息传播平台为了迎合人们的需要同时进行信息的快速传播增加平台的点击量,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使用的新闻语言产生了部分情感的变化。一方面新闻情感更加亲民化,体现出一种平民趋向,有利于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信息。但另一方面新闻出现了情感偏向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3.新闻语言风格转换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的新闻语言语言风格也产生了变化,新闻语言风格增加了部分诙谐幽默,减少了严格按照模板进行的报道。语言风格变化带来的不仅是人们对新闻信息接受程度的更高同时也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不仅是心理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有利于思维跳脱的儿童在这方面也可以接受到更多的新闻信息。

四、应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变化的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真正能做的不是反对歧视而是应对时代趋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真正认识新闻语言变化,解决新闻语言变化的不利影响,推广新闻语言变化带来的好的方面。促进新闻语言与新闻信息传播两者更好的发展。

1.规范新闻语言,保持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

在面对新闻语言变化带来种影响中,新闻语言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报道信息的客观性。规范新闻语言需要杜绝过度的修辞带有情感色彩的描述。新闻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及报道语言。两者都要求语言方面的客观及准确。在报道时记者不应采用过激烈的新闻语言或情感偏向严重的新闻语言报道新闻,影响新闻信息客观准确向信息接受方表达,同时也不利于后续新闻报道深层的展开。

2.更新新闻语言的词汇,符合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出现,在实际报道中,不能刻板模式化的对新生事物进行表达,应该要更新新闻语言中词汇,结合人民群众的普遍感受及通俗名称,加以科学客观的语言表达。使新闻语言的词汇真正符合时代的发展。

3.增强新媒体工作人员新闻素质,提高播报新闻的真实性不可否认的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报道各类新闻的传播信息平台随之发展。新媒介产生也给部分道德意识不强的媒体工作人员增加了可乘之机,为了增加点击量获得利润,各种标题党踊跃而出。报道信息新闻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4.适应新媒体环境,推广理论结合实际的新闻语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变化

三、如何看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信息的变化已经产生,但是各方对待新闻语言的变化意见不一,存在分歧。以下是看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的变化的几个观点:

一方面部分人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变化只有反对意见,认为新媒体并环境下各个信息平台在传播新闻中进行了对新闻语言的变革,导致了新闻语言丧失了原有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专注于表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70

文化视野

已经产生,并且是不可扭转的发展趋势。因此要正确看待新闻语言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多角度的观察新闻语言变化带来的种种影响。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语言变化的有效方法应该是推广新闻语言适应新媒体环境,在保持新闻语言新闻有确性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新闻语言的转换,结合实际观众的主体感受,加强新闻信息的传播范围,真正满足新闻报道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语言的变化不可一概而论,多角度多元化看待新闻语言的变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新闻语言的

上接(第367页) 

发展,而且有利于新闻信息的传播。从这方面来讲新闻语言的变化能够有利于新闻的传播,但也要同时注意规范新闻语言帮助新闻传播信息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这才是真正的新闻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文睿.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新闻—浅析电视新闻语言三贴近[J].新闻窗,2007(3).

[2]唐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6).

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科学可靠的指导,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创业潜力。此外,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生也必须从自身出发,只有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提早确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目标地参与实践,最终才能逐步迈向成功!

育,2016(8):162-162.

[5]李乖宁.论“互联网+”背景下文科大学生的创新教育[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

[6]陈颖.学院学生的择业行为及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32).

[7]王志伟.文科生就业难现状与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4):12-14.

[8]马琨,樊荣,李红颖.学院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5(s1):287-288.

参考文献:

[1]于艳玲.学院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SWOT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0):127-128.

[2]江洪娟,易琳,张清海.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J].智库时代,2018,139(23):208-209.

[3]肖怿.文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32-34.

[4]魏星,琚宁.高校文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文学教

上接(第369页) 

作者简介:马丽娜(1992-),女,辽宁朝阳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学院,就业创业研究。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2019年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BJCX201909)阶段性成果。

的情绪体会,与此同时,还能促使高校的心理教育组织得以完备,并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达到艺术类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2.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是社会中最基础的结构,同时也是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灵成长的必经场所,是一项作用深远且意义非凡的组织架构。人类在生活初期的一些经历能够对后来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有可能直接决定未来。现阶段的大学生群体里,他们在独自居住以前都是和父母家人生活的,家人的教育是他们早期阶段生活经验的源头,他们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个体在家庭中会受到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所以,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生活中,家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想要全方位的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情绪的培养,我们不能够忽视家庭环境的教育。应积极采用多种方式,使得家长们认识到学校里心理教育的工作性质和影响,多和家长们进行交流,并对他们的家庭心理教育做好指引工作,这样同样能够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提升心理状态以及得到全面发展。

3.社会支持系统

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中进行实习等实践锻炼中,其心理的健康程度也是和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关联和合作很有必要。采用积极心理学来创立高等学校的社会支持的心理健康体系,可以保证艺术类大学生除了拥有乐观的情绪体会之外还能运用家庭环境、社会状况以及文化形式等优势来得到成长。这是由于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是包括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板块。也就是说,将三合一的心理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十分必要。三大板块各自努力创造优良的条件,给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良好有效的教育引导体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一个真正和谐美好的氛围来推动艺术类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成长。

五、结语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工作路径滞后、工作的质量无法保障、以治疗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功能不足的缺陷的,为此,突破以往的治疗为主的依赖尤为重要。引入积极心理学将其融入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的。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循序渐进实现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由传统的治疗转向为预防与促进,最终以实现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各方面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岩.艺术类大学生优质健康心理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3).[2]廖若宇,赵轩.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7).

[3]史琼.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查[J].新美术,2011(1).[4]于兆杰.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促进[J].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12(2).

[5]吕根槐.农村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6]岳敏,曹吉伟.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2).

[7]李春杰.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预防策略[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3).

[8]张文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成才之路, 2015(36).

基金项目: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课题,课题名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民办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课题负责人:高艳丽,课题编号:MBXH18YB071。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3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