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3期 35No.13山西建筑 Vol.
2009年5月May. 2009SHANXI ARCHITECTURE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320353202
・353・
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
白玎玎
摘 要:指出儒、道、佛思想是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详细论述儒、道、佛三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三者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关键词:古典园林,儒、道、佛思想,传统文化,精神建构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与诗词歌赋、书
法绘画等其他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相比,园林艺术中的山石、水草、建筑是鲜活的、立体的,是中华民族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同时,园林艺术作为高级文明的产物,既与国家的兴乱治衰密切相关,更与时代的文化思潮、时代精神相左右。儒、道、佛三家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要意识形态背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建构。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苑囿,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亭桥、花木等景观要素都已具备,自然山水园开始萌芽。秦始皇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并在池中筑蓬莱山以象征神山仙境。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开始追求园林的可居可游,追求贴近自然、超凡脱俗的修身之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当时社会的长期动荡,促使人们对现实生活产生厌恶,加之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激发人们倾心自然山水的热情,使对自然美的欣赏从自发、自为阶段跨入自觉阶段,孕育出独具中国和东方特色的山水审美意识和自然审美观。这些思想对造园艺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园林从此真正成为崇尚自然,表现自然美的山水艺术。
唐宋时期的造园艺术达到成熟阶段,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许多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造园工作,将诗词书画的意境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使园林在表现自然的同时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当时出现的许多山水画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一步向前发展,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我国参考文献:[1] 王美芝,许兆义,杨成永,等.青藏铁路工程对高原生态环境
的影响[J].交通环保,2002(3):27228.[2] 辛 勤.青藏铁路建设与青藏高原环境保护[J].铁道知识,
2006(3):40241.[3] 朱玉峰.青藏高原工程建设中应注意的环境保护问题[J].
山西建筑,2004,30(9):1292130.[4] 冉 理.青藏铁路与环境保护[J].中国铁路,2002(12):92
10.[5] 席新林,许兆义.青藏铁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环
境科学与技术,2005(2):43244.
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说文》中对“园”的解释是“:园,所以树果也”,可见“园”字是源于农耕。在我国古代,农业中的园艺栽培与供人游赏的园林性质并未严格区分,二者通称为“园”。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畋猎从生存手段转变为带有游乐性质的活动。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最初的造园活动始于商周,该时期称之为“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畋猎之用。如周代文王的灵囿,方圆3500m,内有灵台、灵沼,供人畋猎或游玩。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初形式。
1)坚持“保护冻土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植被,防止污染”的青藏铁路冻土区环境保护方针,是建设好青藏铁路的根本。
2)加强环境伦理道德建设,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植被和冻土,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做到“人人爱护环境,人人关心环境,人人保护环境”。
3)在施工中推行清洁化生产工艺,改变传统的污染“末端治理”的被动处理方式,采取“全过程控制”的主动管理模式,文明施工,尽量避免自然生态破坏,消减环境污染,补偿自然资源损失,使工程施工给环境造成的影响达到环境损失最小、费用最少、生态功能最佳的效果,保证青藏铁路的建设,推动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TheQing2Zangplateaurailroad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protectionkeytechniqueunderconstruction
YUYi2jiang
Abstract:AimingattheQing2Zangplateaurailroadengineeringconstructionthenatureecosystemsystemandparticularenvironment,joiningtogethertheconcreteengineeringfulfillment,thepaperputstoanalysisthehomologous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andtheexperienceofacquisitionfromthedifferentprofession,toguaranteetheQing2Zangplateaurailroadengineeringdevelopments,pushingthewesternregiontheeconomickeepingdevelopment.
Keywords:railroadengineer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keeping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09201203
作者简介:白玎玎(19802),女,助理建筑师,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354・
第35卷第13期
山2009年5月
西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思想和审美方式。因此自古以来人们
喜爱自然山水,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而且还带有智者仁者的道德色彩,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艺术物化在园林之中。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它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老庄返璞归2 儒、道、佛思想及其美学内涵
真、任其自然、虚静恬淡的意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标准,举凡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
浪漫的风主体,儒、道、佛三家既各自,同时又相融互补的基本格局。造园的立意构思,理景的规划布局,均体现出一种飘逸、
格,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成为人们摆脱现实束缚的精神避难所。
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由此
佛教追求“禅隐”的志趣将审美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的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佛思想三足鼎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并使之得以深化,逐步融入到中国古典园
儒家思想以“仁”作为人性的基石,为儒家道德秩序的建立提
林的创作当中。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
供了出发点,既具有道德的内涵,也具有审美的内涵。它显示了
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
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并且深化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生命精
限,从而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出“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
神。儒学中的美,不但常常与善相联,而且有时还把善与美合二
林空间,将自然美升华到意境美,正如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所为一,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家看来,只有寓善于美、美善统
说“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对意一,才能创建出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东方美
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用的哲学核心。
写意的方法再现于有限的庭院空间,既反映了自然原貌,又注入
道家思想强调以自然为宗,主张无为,认为大自然本身并未
“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造
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道法自然”了造园者的主观感受。园手法的综合运用,为中国古典园林平添几分超凡脱俗之清越。
是道家哲学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4 结语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园林艺术包含有物质建构与精神建构的双重内容,其核心是种“道”。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道家发展出以崇尚自然美为核心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的美学思想,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之“道”,从而获得精神上一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的利用和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的慰藉与解脱,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
佛教大约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我国,随时间的推移与中国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传统文化逐渐融合,与儒、道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根基。佛三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思想特在诸多宗派之中,禅宗是汉化最深,也是最有生命力的一支。禅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宗提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主的发展,三者的相互影响与共同作用不仅使中国古典园林最终形张通过自己的内心来把握和理解一切。这种完全依靠直觉的思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风格,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维方式,使人们更加追求艺术创作的主观性和自由度,达到一种山水园的精神发源地。“情景交融”的美学意境。参考文献:
[1]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3 儒、道、佛思想与中国古典园林
社,1986.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史上,文人士大夫作为园林创作的主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体,受儒、道、佛三家影响,一方面以仁、礼等伦理道德约束自身,
[3] 陈从周.说园[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并奉之为处世立命的最高准则;另一方面又用清心寡欲、恬静淡
[4]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泊等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品格磨炼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国古典
[5] 李允 .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园林的创作也无疑被打上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烙印,并表现出
[6] 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独特景观的表现手法。
[7] [清]沈 复.浮生六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儒家思想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
[8] 胡 飞,付 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曲空间[J].山西建筑,
的培养,孔子以山水比拟人格,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
2008,34(3):3492350.
水作为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这一儒家的自然山水美学观,成为
现存的古典园林大多属于明清两代,这些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造园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对自然美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影响最为深远,他们对自然、人及两者关系的思考与认知,是中国古典园林在创作中高度重视人和自然亲和交融的思想基础,也是东方园林艺术美学追求的最终目标。
SpiritualconstructionofChineseclassicalgarden
BAIDing2ding
Abstract: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houghtoftheConfucianism,theTaoismandtheBuddhismisthemainelementoftheChinesetradi2tionalideology,basedonthedetaileddiscussionontheinfluencesofthethreetheoriesoftheConfucianism,theTaoismandtheBuddhismonthecreationofChineseclassicalgarden,furtherdescribesthatthesethreetheorieshavelargeimprovingeffectontheformationanddevelop2mentoftheaestheticviewofChineseclassicalgarden,andarethespiritualconstructionofChineseclassicalgarden.
Keywords:classicalgarden,thoughtoftheConfucianism,theTaoismandtheBuddhism,traditionalculture,spiritual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