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1单元+第3课+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1单元+第3课+Word版含答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一、夯实双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诲(huǐ)女 .B.弘(hónɡ)道 .C.无(wú)欲速 .D.后彫(diāo) .

是知(zhì)也 .薄(báo)责 .

无车兒 (ní) 逝者(shì) .

更(ɡēnɡ)也 .莒(jǔ)父 .

无车兀 (yuè) 舍(shè)昼夜 .

【解析】 A.诲:huì,B.薄:bó,D.舍:shě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由,诲女知之乎。 C.小人之过也必文。

E.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 A.女通“汝”,B.食通“蚀”,D.无通“毋”,E.彫通“凋” 3.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8( A )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过也,人皆见之 .

【解析】 A.过错,其它都是犯过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9( D ) A.知之为知之 .B.更也,人皆仰之 .C.无欲速,无见小利 .D.不舍昼夜 .

②又,C.速:①快,②招致,动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0( B )

例:逝者如斯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解析】 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啊”

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1( C )

B.亡之,命也夫 .D.夫战,勇气也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D.小人之过也必文 .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D.无欲速,无见小利。

【解析】 两个“舍”都是停止、放弃的意思。A为: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

①诲女知之乎 ②君子之过也 ③人皆见之 ④小人之过也必文 ⑤民信之矣 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⑦闻弦歌之声 ⑧是鲁孔丘之徒与

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 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解析】 代词/取独/结构助词

7.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2( D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

C.“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答案】 《论语》不是六经,应为《春秋》。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3( D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能正视自己的无知的人,就是聪明的人,是智者。

B.“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在学习求知的过程中,应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自己不提出问题,不思考问题,老师对他也没什么办法。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是人要靠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大道,而不是用大道来自我宣扬。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这句话阐明了为人处世的一条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保持一团和气,不要轻易得罪人。

【解析】 “与人……得罪人”不对。 二、文本精品

阅读片段,回答问题。导学号 4692404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

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

9.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

也,如日月之食焉①君子之过.也必文②小人之过.之乎③诲女知.

④是知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中的“过”,名词,过失。③中的“知”,动词,知道,明白;④中的“知”,形容词,聪明。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 .

B.过也,人皆见之 .D.更也,人皆仰之 .

【解析】 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他(它)”。A项中的“之”为取独。 11.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D.小人之过也必文。

【解析】 例句与B项都是判断句,其他不是。 12.下列对选文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学习知识应当虚心,实事求是,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B.孔子认为,碰到问题,不说“怎么办”,不主动想方设法去对付的人,他对这类人也是无可奈何的。

C.子贡认为,君子不要怕有过错,只要改正了,人们仍然会信任与尊敬他。 D.子夏说小人有过错,也一定是小过错,人们不必去计较他。

【解析】 子夏是说小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错,也不愿意改正,所以必然要掩饰。 三、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6题。导学号 46924045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梦奇,户部侍郎。蒙正太平兴国二年擢进士第一,授将作临..丞,通判升州。未几,擢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上谓之曰:“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当尽其所蕴,虽言未必尽中,亦当俾协于道。”

李昉罢相,蒙正拜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论时政,有未允者,必固称不可,上嘉其无隐。赵普开国元老,蒙正后进,历官一纪,遂同相位,普甚推许之。俄丁内艰,起复。先是,卢多逊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员外郎,后遂以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今臣男始离襁褓,乞以臣释褐时官补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为定制。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左仆射。六年,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又封许。景德二年春,表请归洛。陛辞日,肩舆至东园门,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上谓蒙正曰:“卿诸子孰可用?”对曰:“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简,任颖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简由是见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儿子十许岁,欲令入书院。”蒙正许之。及见,惊曰:“此儿他日名位与吾相似,而勋业远过于吾。”令与诸子同学,供给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两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类如此。许国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赠中书令,谥.曰文穆。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B.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C.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D.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远/人请和弭兵/省财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为念/上嘉纳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户部为古官署,掌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 B.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年,所以古代称十年为“一纪”。 C.“陛辞”是指朝官退休时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D.“谥”即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杰出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解析】 岁星(木星)绕太阳一周大约需要十二年,所以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A.吕蒙正为人厚道正直。他遇事敢出来讲话,每次讨论时政,只要有不公允的,他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帝赞许他能无所隐瞒。

B.吕蒙正为官铁面无私。前任宰相之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使卢多逊之子的官位止授九品京官,并被当作例制。

C.吕蒙正任人唯贤。当皇上问他的两个儿子哪个可以重用时,他回答自己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并且推荐了有相才的吕夷简。

D.吕蒙正关心国政。退休之际,他到朝廷辞别之时,还不忘向皇帝进言,殷殷寄语。皇帝非常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

【解析】 吕蒙正做了宰相后,上奏反对并被当作例制的是不同意给自己 的儿子过高的官位,不是针对卢多逊之子。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士未达,见当世之务戾于理者,则怏怏于心。

(2)臣忝甲科及第,释褐止授九品京官。况天下才能,不沾寸禄者多矣。

【答案】 (1)凡是读书人在未被任用时,见当世这政事不合理的地方,那么心中不满。(2)我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

【参考译文】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人。其祖父吕梦奇,是户部侍郎。吕蒙正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录取为进士第一名,被任命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不久,擢升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凡是读书人未被任用时,见当世之政事不合理的地方,则心中不满;到被任用后,应当尽其所能,即使建议不一定都合理,也应使政事符合于治道。”

李昉被罢免宰相后,吕蒙正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吕蒙正为人厚道宽容,有很高名望,以坚守正道自律。遇事敢讲话,每次讨论时政,有不公允的,一定坚持反对意见,皇上赞许他能无所隐瞒。赵普是开国元老,吕蒙正是后来提升的,历任官职十二年,于是同任宰相,赵普很赞许他。不久,遭母丧,守丧未满三年被重新起用。先前,卢多逊任宰相时,他的儿子刚出仕就授官水部员外郎,后来就当作常例。到现在,吕蒙正上奏说:“臣取得进士及第,出仕时只授为九品京官。况且天下有才能的人,没有得到朝廷丝毫俸禄的人很多。现在我儿子刚成年,请求以我刚出仕时的官职补任他。”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给九品京官,成为法定制度。至道初年(995),吕蒙正以右仆射身份出任河南府通判兼西京留守。真宗即位,进升为左仆射。六年(1003),授给他太子太师一职,封为蔡国公,又改封为许国公。景德二年(1005)春天,吕蒙正上表请求辞官回洛阳。到朝廷告辞那天,坐轿到东园门,命令他的儿子扶着他到宫殿,对皇上说:“对远方的人要和平共处,停止战争节省财用,是古往今来的治国上策,希望陛下经常替百姓着想。”皇上赞许并采纳他的意见。皇上对吕蒙正说:“卿的几个儿子谁可以重用?”蒙正回答说:“我的几个儿子都不足任用。臣有个侄儿叫吕夷简,现任颍州推官,具有宰相的才能。”夷简从此被皇上知道。

有个叫富言的人,是吕蒙正的宾客。一天告诉蒙正说:“我的儿子十几岁,想让他入书院。”吕蒙正答应了他。见面后,惊叹说:“这个小孩将来名位与我相似,而功勋事业远远超过我。”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同学习,供给很优厚。富言的儿子就是富弼。后来富弼两次任宰相,也是以司徒退休。吕蒙正善于识人才就是这样。许国公的封命刚下来吕蒙正就逝世了,终年六十八岁。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文穆。

四、高考热点

17.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导学号 46924046

与那些常把曲词放在首位而把情节放在次要地位的元杂剧和明传奇一样,作为中国文学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把人物放在首位而把曲词放在次要地位的清代前期的戏曲在抒情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是一致的。

【答案】 清代前期的戏曲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人物放在首位而把曲词放在次要地位,而元杂剧和明传奇却常把曲词放在首位而把情节放在次要地位,但它们在抒情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是一致的。

18.下面是江西乡村从教2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其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导学号 46924047

【答案】 ①徽标外圈以麦穗环绕,寓意乡村教师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或扎根乡士获得丰茂的成果);②点燃的蜡烛图形和汉字书法“师”字相结合,寓意教师职业燃烧自己,用学识和温暖照亮学生;(或如灯塔指引学生走向理想的人生方向)③点燃的红烛内含有数字20,体现教师将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敬业爱岗的高尚品格。(或体现20年教学的人生追求和深厚底蕴)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导学号 46924048

平凡与平庸,__①__:共性在于,两者都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个性在于,平凡是中性的,指人有一颗平常心,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有贬义,消极颓废,没有追求,无所事事、碌碌无为、随波逐流、自暴自弃,生活没有个性、没有张力。平凡的人安于平凡的生活,__②__,而平庸的人则不安于平凡,却因为放弃努力,不得不过平凡的生活.所以,__③__。

【答案】 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__②却在做着不平凡的努力__③人生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五、读写创新

20.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佳作赏读】

忍为高,和为贵

忍为高,和为贵。这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忍即容忍,忍让;和,即平和,和谐。在我看来,忍与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忍是和的前提,和是忍的结果,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翻开历史画卷,我国关于忍与和的典故可谓多矣,其中“卧薪尝胆”和“将相和”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堪称忍与和的典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便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他心怀丧国之痛,却不露半点声色;寄人篱下之时,却谋划着东山再起之举。他一面忍辱负重,一面惨淡经营,历经磨难,终于夺回江山,并且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勾践 以忍求变,终于成就大业。“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同为朝廷重臣,却一向不和。即便是上下朝碰到一起也从来不说话,后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团结,处处忍让,其所作所为令廉颇大为感动,竟然亲自登门负荆请罪。于是两人前嫌尽释,同舟共济,为国出力。他们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

其实,隐忍之道便是屈伸之道。

姜太公被周文王起用之前,曾钓鱼渭水之滨。据说,有人向他请教处世之道。姜太公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换句话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运用屈伸之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能够安身立命,进而达到崇尚道德的目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和大将韩信,均深谙此道。前者被一白发老翁折腾得够呛,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去捡鞋、替人穿鞋,还得一连几天起个大早。但正是他的这种隐忍打动了老人,意外地获得了一本兵书。韩信出山之前,麻衣布衫,穷困潦倒,曾受漂母一饭之恩,也曾受乡里恶棍嘲弄,并且受过胯下之辱。想想看,堂堂七尺男子汉,从一个无赖胯下爬过,那是何等难堪!而韩信做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忍让与怯懦并不是同义词。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应该提倡忍与和。特别是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和同事关系中更应如此。列宁说过,受到刺激忍耐些,遇到问题冷静些。古人认为忍为高,和为贵是有道理的。不信你去调查,有多少家庭因日常琐事,打得不可开交;又有多少青少年,因一时口角,动了刀子把自己送进监狱。有的人为此丢了性命,也有的要在铁窗中度过一生。我忽然想起在南方一弥勒佛殿看到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大肚能容容尽天下难容之事。下联为:笑口常开笑尽天下可笑之人。而我们凡人毕竟没有佛的海量,也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似乎是难为我们了。其实,佛祖早就说过:“静土并不远,就在你心中。”又说:“心可以为地狱,亦可以为天堂。”意思是说,一念之差,就可导致阴阳两种境界。

可见天堂与地狱,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仍然理解不了佛的教义,就请重温一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忍为高,和为贵。

【名师点评】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的事件将“忍”与“和”巧妙地连在了一起,使两者的关系清晰明了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整篇文章举例得当,条理清晰,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

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 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

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 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

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其实你若真爱一个人,内心酸涩,反而会说不出话来

12.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却还要是再见

13.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14.世上总有一颗心在期待、呼唤着另一颗心

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

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