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扁形动物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华枝睾吸虫及其他寄生扁虫的收集方法;
2、通过对涡虫形态结构的观察,了解扁形动物及涡虫纲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华枝睾吸虫及猪带绦虫观察,掌握寄生扁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4、认识常见的扁形动物;
二、内容及步骤:
(一)华枝睾吸虫及其他寄生扁虫的收集:与当地医院或屠宰场联系,从病人或
带病动物体中获得标本,从动物的肠壁或血管壁上分离扁虫时,不可直接用手或镊子在虫体的中部发力,应小心将虫体的头节或吸盘从动物的肠壁或血管壁上分离出,洗净并固定之;
(二)涡虫装片及的观察:区分三胚层结构,外胚层有单柱的表皮细胞(腹面的
有纤毛)、杂有腺细胞、表皮细胞内为非细胞构造的基膜;中胚层形成肌肉层和实质组织,基膜以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肌,与表皮共同构成体壁(皮肌囊),实质组织填充于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呈网状,含有许多黄色小泡状的构造,故无体腔,内胚层形成单层肠上皮组织。 (三)华枝睾吸虫整体装片的观察:(具体内容可参看课本P126图6-19A)
1、大小、形状:(如葵花籽仁,扁平柳叶状),淡红色,具有两个吸盘; 2、消化系统:口(位口吸盘),咽(口吸盘后的球形肌肉部分),食道(咽后短的直管),肠管(两支,位身体两侧,通往体后端,无侧支的盲管);
3、排泄系统:排泄管(2条略弯曲且多分支)、排泄囊、排泄孔(位末端) 4、生殖系统:复杂,雌雄同体,异体受精(观察的重点之一)
雄性:精巢:位体后端,2个,分支状,前后排列——名称的由来,
每个精巢部各向前以发出1根细管即输精小管,于中部汇合成)输精管,其前端膨大为储精囊,雄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 雌性: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梅氏腺,劳氏管,子宫,雌
性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之前)
(四)猪带绦虫头节及节片装片的观察(重点观察生殖系统结构):头节、颈节、
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孕卵节片、猪囊尾蚴。
(五)布氏姜片虫装片、肝片吸虫装片、日本血吸虫装片及卵和毛蚴、尾蚴装
片的观察;
(六)鸡绦虫、狗绦虫及笄蛭涡虫的观察。
三、问题与思考:
1、寄生扁虫与涡虫在形态结构上有何区别?有哪些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2、扁形动物门与腔肠动物比较有哪些进步性特征?在动物进化上有何重要意
义?
四、作业:绘华枝睾吸虫全形图及猪带绦虫成熟节片图,并注字。
实验四 蛔虫观察及寄生蠕虫卵的检查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蛔虫的收集方法; 2、了解蜡盘的制作和用途;
3、了解寄生虫卵的检查(粪检)方法;
4、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线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内容和步骤:
(一)蛔虫的收集:给人服用左旋咪唑等驱虫药并收集排出的蛔虫,洗净浸于
80%的酒精中备用;
(二)蜡盘的制作及用途:
用固体石蜡(或蜡烛)熔化倒入搪瓷盘中冷却即可。用于蛔虫、蚯蚓等小动物解剖时的固定。
(三)蛔虫的解剖:取一浸制的蛔虫标本置于蜡盘中,先观察其形状、大小,
区别前后、背腹、左右,“四线三唇”,再从身体背部略偏中线处剪开,用镊子拉开两侧体壁,以大头针将体壁固定在蜡盘上,略加水观察,内容见实验指导P24页。 (四)蛔虫横切片的观察:
低倍镜下进行观察,并绘草图(内容见实验指导P25及课本P155)。 (五)寄生虫卵的检查(粪检):
1、直接涂片法:滴一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上,取芝麻大小粪便涂布其中进行观察,
缺点:检出率低;优点:简单易操作。
2、浮集法:①原理:虫卵比重﹤饱和盐水(38%的NaCl,1.18),虫卵浮于液面。
②方法:A取粪10g加饱和盐水100ml混合,通过250um(60目)铜筛滤入烧杯中静置半小时,等虫卵上浮用一直径5—10mm的铁丝圈与液面平行接触沾取表面液抖落于玻片上检查,适用于线虫卵的检查,B或取约1g粪便于试管中加约10ml饱和盐水,混匀过滤,滤液注入试管中,补加饱和盐水使滤液充满,(稍高于试管球面而不溢出),在试管上覆一盖玻片或载玻片置于试管架上静置约半小时后取下镜检。
3、离心沉淀浓集法:①原理:虫卵比重>常水,通过离心使卵迅速沉集管底,
吸取管底沉渣进行观察。②方法:取约1g粪便置于烧杯中加入少量水调匀,经筛子(60目)漏斗装入离心管中,加入清水后离心(1500转/分)约3分钟后取出倾去上层液,再加水调匀、离心如此几次,直至上清液后倾去上层液,吸取沉渣镜检,主用于吸虫卵的检查。
4、卵化法:离心沉淀后,沉渣置1000ml锥形瓶中加清水置瓶口,置20—28℃恒
温箱中,箱内有照明利卵化,12小时后开始观察,72小时后卵出,如有毛蚴(灰白折光强的梭形小虫,多在水面下4cm内的水层中作水平或略斜向的直线运动,肉眼观察应在明亮处背面衬以黑色背景,必要时借助放大镜,显微镜下毛蚴呈前宽后窄的三角形,前端有一突起。
(六)示教标本:蛔虫标本、铁线虫标本(线形动物门)
三、作业:绘蛔虫横切面显微结构图。
实验五 环节动物
一、 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环毛蚓外形及内部结构观察,进一步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掌握蚯蚓的解剖方法; 3、认识常见的环节动物;
二、 内容及步骤:
1、蚯蚓(环毛蚓)的采集方法:注意生境、PH等;
2、环毛蚓的外形观察:
左手持蚯蚓,右手持双开放大镜,区别并观察:前后、背腹、节间沟、刚毛、环带(有的可能不清)、背孔、受精囊孔、围口节、口前叶、肛门、环带、♂ 孔、♀孔等;
3、蚯蚓的解剖:
将蚯蚓洗净,放入10—20%的酒精中至不动后取出,左手持蚯蚓,右手持剪,自后向前沿背部略偏中线处剪开体壁(注意不可将肠管剪破),用2根大头针一前一后固定于蜡盘中,再右手持镊,左手持剪(或剪剖刀)划开隔膜,并将体壁拉开固定在盘上,每5节插一针,针与盘面呈45度角,加少许水观察: 消化系统(口、咽、食道、砂囊、胃、盲肠、肛门)、
生殖系统(精巢囊、储精囊、前列腺、卵巢、卵漏斗、受精囊); 神经系统(围咽神经、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神经节); 循环系统(环血管、背血管、腹血管、血液)
4、蚯蚓横切片的观察:对照教材图及实验指导书P30,认真观察,绘草图
5、示教标本
多毛纲:沙蚕(注意观察疣足、2对眼)、盘管虫 寡毛纲:通俗环毛蚓、双颐环毛蚓、白颈环毛蚓、威廉环毛蚓、异毛环毛蚓 蛭纲:宽体金线蛭、医蛭、山蛭
三、 作业:绘蚯蚓横切面图
实验六 河蚌解剖
一、 目的与要求:
1、通过对河蚌及其他软体动物的观察,进一步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学习河蚌的解剖方法; 3、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
二、 内容及步骤:
(一) 河蚌的外形观察:
取一河蚌,区别前后、背腹、观察壳顶、背角、韧带、生长线等; (二) 河蚌的解剖:
将河蚌放入60—70℃的热水中,1—2分钟后取出,用解剖刀靠贝壳内壁切断前后闭壳肌,揭去一片贝壳,观察: 1、肌肉系统:
前后闭壳肌、缩足肌、伸足肌、外套膜、肌痕; 2、消化系统:
触唇、口、食道、胃(胃盾、晶杆)、肠、肝脏; 3、循环系统:
一心室、二心耳、围心腔、血液(无色); 4、呼吸系统:(如图) 5、排泄系统:
肾脏(腺体部、管道部)、围心腔腺; 6、生殖系统:
♂足内乳白色,内外鳃等厚; ♀足内淡黄色,外鳃肥厚;
(三)示教标本:
毛肤石鳖、笠贝
各种螺类:圆田螺、钉螺、鲍、椎实螺„„ 各种蚌类:珍珠贝、牡蛎、紫贻贝、蚶„„ 各种头足类:乌贼、金乌贼、河蚬„„
三、作业:绘河蚌解剖结构图
实验七 日本沼虾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日本沼虾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掌握甲壳动物形态结构上的
主要特征;认识标本室中常见的甲壳动物。
二、内容及步骤:
(一)外形观察:注意身体分部(头胸部及腹部)、几丁质的外骨骼及附肢。 1、头胸部(6+8愈合):被头胸甲(约占体长的1/2);额剑(侧扁,上下缘
具齿),其中部有颈沟(为头与胸分界线)、鳃盖(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鳃腔),(额剑两侧各有1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上着生有复眼。 2、腹部:6节,后有尾节,外骨骼包括(背板、侧板、腹板),体节间连接
方式?尾节形状?肛门位置?
3、附肢:左手持虾使其腹面朝上,观察附肢的对数及着生位置,然后右手
持镊将其附肢自后向前依次完整摘下,按原顺序置解剖盘中观察:
①头部附肢:
第一触角(小触角):原肢3节,末端具(内、外、附)鞭; 头 第二触角(大触角):原肢2节,内肢触鞭状,外肢长方形鳞片状; 部 大颚:原肢坚硬不分节形成咀嚼器(门齿部+臼齿部),内肢形成 附 大颚须(很小),外肢消失; 肢 第1小颚:原肢2节,内肢小片状,外肢消失;
第2小颚:原肢2节呈叶片状,内肢细小但外肢宽大扁平——颚舟叶
(呼吸板)
②胸部附肢:8对,原肢均2节;
第一颚足: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小不分节; 胸 第二颚足:呈鸟形;
部 第三颚足:原肢2节愈合; 附 第1步足 肢 第2步足 外肢消失均退化,内肢发达分5节,共7个肢节,自
第3步足 上而下依次为(基、底、坐、长、胫、附、趾)节, 第4步足 前两对具钳,第2步足最长(螯足),雄虾此长度﹥体 第5步足 长(可以此鉴别♂/♀) ③腹部附肢(第1—5游泳足):原肢2节,内、外肢均不分节,周缘密生刚毛,内肢内侧有短棒状突起(内附肢),♂虾于第2游泳足内附肢内侧还有1指状刺突起(雄性附肢)
④尾肢:1对,原肢粗只1节,内外肢扁平宽大不分节,与尾节构成尾扇。 (二)内部解剖:参照指导书P42—44
(三)示教标本:中华绒鳌蟹、 三疣子蟹、华溪蟹、菱蟹、馒头蟹、丰年虫、
虾蛄、鼠妇
三、作业:摘取日本沼虾的19对附肢,贴于实验报告纸上,并注字。
实验八 昆虫分类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昆虫的采集方法;
2、学习昆虫纲分类术语、检索表的使用及编制方法; 3、认识和了解常见昆虫(20目40科)。
二、内容及步骤:
(一)采集方法:
1、笔蘸法:对于个体小的昆虫,可用毛笔蘸取少量酒精,然后粘取之,再放入试管中; 2、盘镊法:对于众多栖息于崖壁上枯枝落叶下的昆虫,可将搪瓷盘承接于下方,将崖壁上着生植物及枯枝落叶扫入盘中,整理,觅得昆虫并采集之;
3、镊夹法:对于身体质地较硬,不善飞行的中大型昆虫,可用镊子直接夹取采集之; 4、套管法:结合用盘镊法,对于体型较小的昆虫,可兼用试管套取采集之; 5、网捕法:可分为水网、飞网和扫网等
①水网法:用大孔目的窗纱水网在野外池沼、稻田的水面捞取水生昆虫(如黾蝽的成虫),
也可在水田或池塘的底部轻轻地来回拖捞;
②飞网法:对空中飞行的昆虫进行兜扑采捕,待昆虫落网后,轻抖手腕把网底翻卷在网口上,使飞虫无法逃脱,轻拈或„„
③扫网法:主要是在草丛及灌木丛上左右兜扫,一般是无目的的随机来回,扫过一段时
间后再来查看网中是否有标本;
6、手捕法:直接用徒手捕获运动力不强、无毒不蛰的陆生昆虫(尽量不用此法); 7、灯诱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的特点,夜间在近河处起一方白幕,在其上方拉起电灯,昆
虫趋光而至,停于幕布上或跌于幕布下,集中采集之;
(二)昆虫纲的分类术语:
1、昆虫翅的类型:无翅、一对翅、鞘翅(角质)、革翅(蝗虫前翅)、膜翅、脉翅、鳞翅、缨翅、异翅(半翅)、网翅等;
2、昆虫足的类型:跳跃足、步行足、携粉足、游泳足、开掘足、捕捉足; 3、昆虫的口器: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
4、昆虫的触角:羽毛状、丝状、棒状、鞭状、鳃片状、芒状(蝇)
(三)检索表的使用及编制方法
对峙式(双项式):每一个数字后有两条非此即彼的对立特征,每一特征后的数字指引的条目下又有两条非此即彼的对立特征,如此查找到目标。 种与条目关系为n-1 ;
三、昆虫纲分目:
A无翅亚纲
1、弹尾目:(跳虫科)
体长2—5mm,无翅,腹末有弹器,善跳,生境:潮湿的枯枝落叶下,
常见:跳虫科; 2、缨尾目:
无翅,体长5—15mm,腹末端有2根长尾须和1根中尾须;常见的为衣鱼和石虫丙科; 书籍,旧衣服中,体银白色,背腹扁平,疾走——衣鱼科 朽树皮,枯枝落叶下,体灰黑色,背“驼”,能跳——石虫丙科 B.有翅亚纲 3、蜉游目:
体柔软,翅膜质,复眼大,2—3根尾丝,半变态,成虫寿命短——“朝生暮死”; 4、蜻蜓目:(包括睛蜓和豆娘两大类);
触角极短,复眼大,两对膜质翅狭长,透明,翅脉网状,翅近缘近顶角处有翅痣 蜻蜓类:翅基部宽,翅无色或红,喜阳(阳光下活动), 豆娘类:翅基部窄,翅有金属光泽,喜阴;(避阳光活动)。 5、直翅目:咀嚼式口器,前翅狭长,革质,后翅宽大,膜质;
常 见 科 检 索
1、前足为开掘足„„„„蝼蛄科(蝼蛄)
前足非开掘足„„„„„„2
2、触角不超过体长„„„„蝗 科
(前胸背板延长成菱形——菱蝗科) 触角超过体长„„„„„„3
3、无翅(或仅有翅芽)“驼背”„„蟋螽科(灶马来西亚) 无翅或有翅,背平„„„„„„„„4
4、穴居砖下,体黑色„„„„„„蟋蟀科(斗蟀)
草丛、瓜滕上,体绿色(枯草色)„„„„螽蜥科(纺织娘)
6、竹节虫目:典型的森林昆虫,体多细长如枝棒,六足细长,体绿色或枯草色,有极好
的拟态和保护色,肉眼很难看见,一般扫网获得; 7、虱目:
体小而扁,无翅,刺吸式口器,外寄生,吸血 8、异翅目(半翅目):蝽类
刺吸式口器,前翅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后翅膜质, 触角3—5节,多具臭腺 蝽科:膜质部翅脉密 盲蝽科:两个翅室
缘蝽科:翅脉发自横脉上
猎蝽科:前胸背板长、似颈,头可左右活动
黾蝽科:水面上滑行,“水上飞”,似蚊子,腿长,体细长 仰蝽科:水中仰泳
蝎蝽科,水下爬行,似蝎,有尾须2—3根
9、同翅目(蝉类):
复眼大,刺吸式口器,翅膜质透明,停息时呈屋脊状,或无翅,蚜虫有腹管;
蝉科:体大黑色——蚱蝉,
粉绿色—— ,
麻黑色,体小—— 蛄
叶蝉科:黑尾叶蝉,水稻小麦上
蚜 科:雌的无翅,雄的有翅,有腹管,可行孤雌生殖。
10、蜚蠊目:包括蟑螂和地鳖虫;
体扁平,卵圆形,触角丝状,与体等长,前翅皮质,后翅膜质,适于疾走; 11、螳螂目:
体长形,头三角形,活动自如,复眼突出,前胸成细颈状,前足为捕捉足; 12、脉翅目:(俗称“蛉”,飞起时软绵,阴雨天采不到);
咀嚼式口器,体柔软,翅两对均膜质,前后翅形状大小和翅脉均相似,触角形
式多样,复眼大而相隔甚远,一般无单眼;
如草蛉,其幼虫专捕食蚜虫,故叫“蚜狮” 13、鞘翅目:(昆虫纲中种类最多的一目,通称甲虫),
前翅角质,有光泽,两鞘翅合并时背部有一拉链式中缝,为识别该目的第一印象,后
翅膜质,翅脉各异,咀嚼式口器
触角形状多样,为分类标准之一:竹鞭状——天牛科;鳃片状——金龟子总科
外形特征:半球形——瓢虫科,腹部有发光器——荧科;前端象犀牛角——蝌形
甲科(犀色科),前端伸出象鼻状吻——象鼻虫科;
行为特征:仰面能跳起——叩头虫科,聚在瓜藤上(黄褐色小甲虫)——叶甲科; 爬行极快——步行甲科;
14、等翅目(Isoptera):如白蚁
咀嚼式口器,渐变态,有翅或无翅,社会性昆虫,与披毛生
有生殖能力的蚁王;蚁后,发育完全,有翅有眼,无生殖能力的兵蚁、工蚁,发育不完全,无翅无眼。
15、双翅目(蚊、蝇类):
刺吸或舐吸式口器,前翅膜质,后翅退化成平衡棒或平衡棍,
蚊科:三属比较见P294表, 毛蠓科:(中华白蛉,传播亚热病) 大蚊科:山区,以植物汁液为食 家蝇科:丽蝇科,麻蝇科
16、鳞翅目
虹吸式口器(有的蛾类不食口器退化),蛾类触角丝状或羽状,蝶类触角端部膨大;
蝶 类 检 索 1、有尾突„„„„„„„„„„„„„„风蝶科
一般无尾突„„„„„„„„„„„„2 2、翅有圆形眼状斑„„„„„„„„„„眼蝶科
翅无圆形眼状斑„„„„„„„„„„3
3、翅黄红或白色,外缘有黑斑„„„„„粉蝶科
翅不如上述„„„„„„„„„„„„4
4、小型蝶、翅蓝色„„„„„„„„„„灰蝶科 中型蝶(展翅>30mm)„„„„„„„5
5、较鲜艳,多有点状斑,触角直„„„„蛱蝶科 仅黄白或黑白斑,触角端部有钩„„„弄蝶科
chū
蛾类:大型:天蚕蛾科(柞蚕、蓖麻蚕、樗蚕)
中型:天蛾科、夜蛾科等; 小型:灯蛾科、螟蛾科等;
17、膜翅目: 前翅大、后翅小、全膜质、嚼吸式口器 除叶蜂科外,全有明显的腹柄,蚁类在腹柄上有结节 蜂蚁类为社会性昆虫
蜂:自由生活群:①蜜蜂类:体多毛;②胡蜂类、体少毛
寄生蜂群:姬蜂科、赤眼蜂科,产卵于昆虫的卵、蛹中,可用于生物防治。 18、绩翅目:石蝇
夜行性类群,体柔软,细长而扁,2—3cm,多为黄褐色,触角长丝状,两翅发达膜质,翅长为体长的两倍,褐色半透明,停立时似蝇而双翅远超过腹部末端,腹部末端有1对较长的尾须;
19、缨翅目:
俗称蓟马类,体极小约1mm左右,种类丰富体色不一,翅两对狭长透明边缘有长缘毛,故称缨翅目,采集方法:采摘丝瓜花等捏紧花柄,将花蕊在盘中拍打,它就会落入盘中(似蚂蚁),用毛蘸捕;
20、广翅目:(是从脉翅目中分出的一个小目)
体中型到大型,头前伸为前口式,触角丝状多节,翅大膜质,翅脉多分支,成网状,后翅略小于前翅基部有发达的臀区为其特点,
东方巨齿蛉(大,其雄体两个大颚伸于头前交叉呈“X”形, 21、革翅目(Dermaplera):主为蠼螋类,多栖于砖石下,
大约15mm大小,体黑褐光亮,翅短,革质或仅有翅芽,腹末尾须特化为尾铗, 22、啮虫目(Psocoptera):
小型、书虱等,
23、食毛目(Mallophega):
俗称鸟虱,体小,扁平无翅,营外寄生生活,头大而扁,几乎无眼,3对相似的短足,具爪,适于攀援或步行;
24、蚤目:
体小,棕黑色,左右侧扁,头小,无翅,刺吸式口器,足适于攀缘和跳跃,跳高25cm(体
长的100倍),体外寄生,传播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