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的西迁和兴起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集权的封建王朝,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独特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之所以如此,“并非仅因为由秦作了战国的终结,并开启了汉代文明;更重要的是,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即由之开辟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新纪元,其后其前的历代王(皇)朝皆无可与之比拟者,二千年来的帝国制度正反两方面都可以从秦找
[1]所以,恽敬在《三代因到它的历史缩影,都可以从秦的制度中寻到它的根基和因子。”
革论》中就有“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的感慨。[2]谭嗣同《仁学》一书亦有“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的结论。这说明,对秦史及秦文化的研究和探讨,远远超出了秦史本身。
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上提出的文明起源“三历程”和国家形成“三部曲”与“三模式”理论,考察秦人发展与建国的历史,则秦人既经历了其文明起源的古文化、古城、古国进程,又经历了由方国、古国、到帝国的国家形成的完整阶段和发展模式的“次生型”形态,[8]其完整性和典型性是其它部族及其国家的历史所无可比拟的。所以,对秦人早期历史的关注和探索,不仅为三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它对于从源头与深层揭示和管窥中华民族、传统国家和传统文化的原初构成开辟了通道。
秦人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早期:中潏—德公(周初—前677年),都城:西犬丘(秦邑)、汧渭之会、平阳、新西邑
中期:德公——孝公(前350年),都城:雍城、泾阳、栎阳
鼎盛期:孝公—二世(前350—前206年)
一、秦人的西迁
1、关于秦人起源的两种对立观点
秦人族出东夷,后经长期流动迁徙,最终入居陇右天水而兴起建国,然后再东进关中进而统一中国。这是司马迁《史记》中关于秦人历史的基本论述。近代以来,关于秦人族源的讨论始自王国维,其《秦都邑考》发表后,争论纷起,至今不休。主要观点有西来说、东来说和北来说三种,而争论焦点主要在东、西之争。
东来说:所谓东来说即秦人“源自东夷”说。持东来说的学者以傅斯年、卫聚贤、黄文弼、陈秀云、郭沫若、范文澜、丁山、徐旭生、马非百、王玉哲等为代表。
关于东来说,主要观点有四个方面:
(1)秦人与东方的殷人、夷人都有起源于“玄鸟陨卵”的神话传说,即有着共同的鸟图腾崇拜。
(2)秦为嬴姓,而嬴姓族多居于东方,如西周、春秋时期的徐、郯、江、黄、奄等国。
(3)秦人祀少昊之神,传说少昊嬴姓祖,居于东方。
(4)秦的祖先与殷王朝关系密切,如费昌、孟戏、仲衍、蜚廉、恶来都曾为殷臣。
西来说:西来说即秦人“源自西戎”说。持西来说的学者主要有王国维、蒙文通、周
谷城等。
关于西来说,主要观点也有四个方面:
(1)秦之祖先世系较连贯,可信程度较大是自中潏以后,已“在西戎,保西垂”。
(2)秦为西戎族,起远祖戎胥轩已称戎,并与申戎通婚,在西方。春秋之时东方诸国多称秦为戎。
(3)秦人祭祀用马,与中原诸国不同。秦人杂祀,崇拜草木、山川、禽兽,秦之风俗与戎狄同。
[19](4)秦人由东方而西迁的可能性不大,中潏时已在西戎,周公东征迁之于理不合。
秦人最早见于记载的历史,源白一个神秘而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上古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女脩的姑娘,有一天她正在埋头纺织,忽然一群燕子从头顶飞鸣而过。她抬头一看,正好有一只燕子掉下一颗蛋来,女脩惰从地上拾起这颗蛋,并把蛋吞吃了,没想到女脩吞下这颗蛋以后,竟身感有孕,后来便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取名叫大业,他就是后来秦人的祖先。
女脩这位秦人的始祖母,是传说中“五帝”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裔孙,而颛顼帝又是东夷部族少昊的支裔。所以,从秦人始祖母女脩向上再追寻其远祖,便是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少昊。少昊族即是秦人的父族。少昊下经颛顼到伯益,他们作为部族的首领,其活动反映了传说时代秦人远祖族系的传承脉络。
大费又叫伯益,也是一位辅佐舜、禹的名臣。当时,中原地区水患频繁,舜命大禹取
代其父鲧负责治水,伯益和周人始祖后稷便是协助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大禹改变其父“壅塞”的办法,而采用“导山导水”的疏导的方法。在治水中,伯益主要负责导山,他同大禹一道尽心竭力治水,十三年间“过家门不敢人”,终于使治水大获成功。当舜奖赏大禹时,大禹诚恳地表奏说:治水成功,并非是我个人的功劳,而主要是得益于大费有力的协助。于是,伯益也受到舜的奖赏。而且,舜还将自己宗族的姚姓美女许配给伯益。这标志着伯益族地位的提高。此后,伯益又担任执掌山林湖泽的“虞官”,为舜负责畜牧业,结果不仅牲畜兴旺,而且“鸟兽多驯服”。从而得到舜的进一步赏识和宠信,封伯益族为赢姓,伯益也获得主持祭奠少吴金天氏的特殊地位。伯益不仅是治水专家和畜牧能手,而且也在发展农业上有突出的贡献。伯益随大禹平治水土时就曾开辟山泽,进行过许多农田治理的工作,后采,他又奉大禹之命率领百姓种稻,并将野生稻骁化为人工稻;相传伯益还是凿井技术的发明者和制箭能手。可见,伯益及其秦人祖先,为中华古代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2、秦人的西迁
(1)现有观点:
一次:陈秀云认为周公东征之后,秦人被迫迁于今之陕西的“九毕”(咸阳以北)。然后又有三次迁移,初以非子由“九毕”至犬丘(今陕西兴平);再由非子被封至秦(今陕西眉县);最后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居西犬丘(今甘肃礼县)。
两次:黄文弼认为秦人西迁两次,第一次是自商末飞廉一支至造父别居赵城;第二次是周孝王前后,非子自赵城居犬丘,为周孝王养马,非子受封并“邑之于秦”。[45]即主张秦人自赵城西迁至今陕西兴平和甘肃天水。
三次:高福洪主张秦人分三个时期西迁,也就是三次西迁。第一时期在伯益玄孙费昌
之后,秦人为避水害由黄河下游溯河西上进入中原,即《史记》所载“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这一史实。第二时期就是“中潏在西戎,保西垂,”部族随首领而西迁至商的西部接近戎人之地。第三时期在商末周初秦人遭周人,残留下来的一部西迁至晋南,后为赵城造父一支;另一部分继续西迁,深入到戎人地区,游牧在西犬丘一带,即后来为周孝王养马的非子一支。
四次:杨东晨从嬴姓族开始西迁算起,认为秦人有四次西迁。[51]尧舜禹时,东夷嬴姓随皋陶、伯益佐禹治水,留居或分迁,伯益封于秦(今河南范县),胥轩、中潏、蜚廉、恶来、费仲等,均为该秦国贵族的后裔,这是第一次西迁。夏末商初,嬴秦军民随商夷联军扫除夏的残余势力而至关中,此为第二次西迁。商末时,二次西迁至关中的秦人,被周文王所灭,沦为游牧奴隶;与此同时,在晋南的蜚廉一支秦人亦亡国;周公东征时,俘迁大批嬴姓族人于关中东部。关中之嬴秦民奉商王命去镇守“西垂”,这是秦人第三次西迁。周穆王时,又迁晋南赵氏大骆、非子族及关中东部之“秦夷”入“西犬丘”,至西周晚期建国复姓,就是秦人的第四次西迁。
(2)秦人西迁的具体线索
线索一:畎夷入关中
段连勤《关于夷族的西迁和秦嬴的起源、族属问题》:夏末,商人联合夷族灭夏,商夷联军西进攻下夏朝的心脏地区汾河下游的大夏,再西上进入泾渭流域,清除夏人的残余势力,然后定居关中。
《竹书纪年》:“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后汉书·西羌传》:“后桀之乱,犬戎入居邠岐之间。”
路线:山东曹县(犬丘)、河南永城(犬丘)、山西兴平(犬丘)、甘肃礼县(西犬丘)
《春秋》隐公“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左氏传:“八年春,齐侯将平宋卫,有会期。宋公以币请于卫,请先相见。卫侯许之,故遇于犬丘。”
线索二:雍水即淮水,可证秦人自淮水迁到关中
顾颉刚引《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武功:大臺山,古文以为终南;◇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县东。……有◇山、斜水、淮水祠。”注家多以为“淮”为“褒”或“雍”字之误。然《散氏盘铭》中亦有“淮司工”一名,该盘即发现于陕西宝鸡以南的渭水南岸,可证《汉书·地理志》所载“淮水”一名不错。《水经注》记载有雍水出雍县雍山,为渭水支流;《汉书·沟洫志》说关中有湋渠,据唐代以来地志记载,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该县有围川水,唐代岐山县即汉代雍县。“围”本作“湋”。《释名》:“‘淮’,围也”,则“湋”和“围”同音。“于是我们在陕西中部找到了《散氏盘》和《汉书·地理志》里的‘淮水’。然则何以又作‘雍水’呢?”“雍”字在甲骨文中左旁从水省,右旁从隹,其下从邑表示是淮水边的都邑。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认为,“淮”与“雍”为一字。丁山《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一文指出,雍水今名“湋水”。 湋、“淮”古音相近。“淮”、“雍”二字在金文中形亦相似,“深疑雍水本名‘淮水’,淮水即《散盘》所称‘淮司工虎’国也,故汉时武功县犹有淮水祠。《地理志》:扶风郡武功县有垂山、斜水、淮水祠三所,赵一清云:‘“淮”疑“雍”之误’。由《散盘》推之,秦、汉以来所谓‘雍水’者,故皆‘淮水’之误。”古文“淮”与“雍”的字形都是从“隹”从“邑”,说明它的本义乃是鸟夷的都邑。“秦都所以名‘雍’,就因为它在雍水的旁边,正确地说,就因为它在淮水的旁边。而这条水之所以名’‘淮’,即是表示秦族本居潍水流域,他们这一族迁到渭水流域的凤翔,是在作《散氏盘》之前,这些秦人已经把这条出于凤翔流至周至的水称作‘淮水’了;到秦德公时建为都城,东方的遗民住到那边去的就更多了;其后,‘雍城’的字音虽因它的假
借字而读作iung,但‘雍水’的音则始终不变,直到现在还是呼作‘湋水’。为了秦人住在那里有根深蒂固的历史,所以《禹贡》的作者就规定了西河到黑水这一区域的名称为‘雍州’。他万万没想到‘雍’即‘淮’,这个水名和邑名都是在周公东征之后原来居于潍水流域的鸟夷西徙后的新名词,在传说的大禹时代是不可能存在的。为着东方民族大迁徙,恶来这一族被迫迁移到渭水流域,于是本在东方的‘淮(潍)水’一名西迁了,东方民族所崇奉的上帝和祖先神少昊也西迁了,甚至后起的‘凤翔’这个地名也很可能由于秦人的‘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及‘凤鸟氏,历正也’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来。这同是不忘其本的民族意识的一种深刻的表现。”(顾209页)
线索三:犬戎与猃狁
尹盛平《猃狁、鬼方的族属及其与周族的关系》、《犬夷与犬戎》
来源:颛顼—檮杌—允姓之奸(戎)—犬戎—猃狁
文化:东夷—三苗—寺洼文化
路线:山东—湖北—汉水—洮河、陇南、陇东
陶器孱和料:陶鼎,特征是器形较小,敛口、浅腹、三实足、素面。寺洼文化与湖北一带一致;两者都有用陶末作陶器孱和料的习惯,在陕甘除寺洼文化外均无此特点;墓葬,马家窑、卡约、辛店文化均为偏洞墓,而寺洼与湖北一样为竖穴墓。
《史记·五帝本纪》说:“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允姓之奸”即“檮杌”,也就是三苗。三苗被流放于“三危”,所以“允姓之奸”所居的“瓜州”与“三危”是一地。
昭公九年说:“先王居檮杌于四裔,以御魑魅,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注:“‘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允姓之奸”所居的“瓜州”在“三危”。《太平御览》卷五十引《河图括地象》曰:“三危山在鸟鼠山之西南,与汶(岷)山相接”鸟鼠山即鸟鼠同穴山,在今甘肃省渭源县西。“允姓之奸”的流放地“三危”,他们所居的“瓜州”,当在渭源县以西,岷山以北,今甘南洮河流域正可当之。
“允姓之奸”的后世是犬戎。犬戎的一部分被穆王征服后迁至“太原”,居于陇东高原,古代称这一带为严地,所以西周中晚期称这一部分允姓之戎为严允。因其以犬为图腾,崇拜犬,所以后世加旁,称为猃狁。
线索四:费与毕(),京和旁京
毕既见之于殷墟甲骨卜辞,在金文和周原甲骨卜辞中亦有发现。
《逸周书·作雒解》:“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毕。”九毕所在论者均以为在今西安市附近,多以毕原当之。
卜辞中3条涉及京:
贞 ,勿令裒田于京。 (《合集》10919)
卜辞中的京地可能就是见于《诗经》等先秦文献的“京”,这已为邹衡、李仲操、刘军社、史党社等学者指出。《诗经·大雅·公刘》有“乃觏于京”、“于京斯依”句,又有“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句。则京显系为地名。《诗经·大雅·思齐》篇又有“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句。郑笺:“周姜,太姜也。京,周地名也。”太姜是太王之妃,也就是季历之母。则“太
姜”就是太王自豳迁岐后在京入住的第一位“京室之妇”。
今京当镇即是古“京”地所在。1976年在京当镇凤雏村发掘的“甲组”西周建筑基址,李仲操经过对其结构布局、铭文记载、陶器形制、碳14测年等综合分析,该建筑基址正是太王初迁至岐所建的京室遗址。
旁京
卢连成通过对有关莽京诸铭文的综合分析,特别是依据《楚簋》、《高卣》得出了与李仲操相同的认识。进而又依据在周原范围内的扶风县刘家村出土的《王盂》铭文中“王作莽京中帚(寝)归盂……”一语,最终确定了岐周之旁的旁京就在周原内今刘家村,该村亦在畤沟河侧畔,其以北3公里即是凤雏村。由此说来,莽京与岐周确是近在咫尺,两者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京室之在凤雏村和莽京之在刘家村,其实都在周初“京”的范围之内。
二、秦人早期在天水足迹的考古学证明
1、早在宋朝时就有《盄和钟》和铜鼎出土
欧阳修《集古录》记载说秦襄公冢坏,出土盄和钟。
据《资治通鉴》记载:“宋太宗时,襄公冢坏,得铜鼎,状方而四足。”并有铭文“天公迁洛,岐丰赐公,秦之幽宫,鼎藏于中,”反映的是秦襄公护驾周平王东迁洛邑和秦人被赐予岐丰之地的史实。
2、初年在天水西南乡出土不其簋和秦公簋
铭文所记伐“严允”,李学勤先生认为就是周宣王时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
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另一件完整的秦国青铜器秦公簋,因多人考证介绍,是著名的秦代青铜器。秦公簋器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秦公簋原范铸文字分刻于器身和器盖,器身54字,器盖5l字。铭文内容由器身至器盖联为一体,一气呵成,字形流畅,内容丰富。后刻字为18字,以上合计共123字。
铭文确实是祭祀祖宗,歌颂祖宗功业并祈求先公神灵保佑秦国建立霸业的文字。
3、秦墓车马器
上世纪四十年代因发大水,在天水一带出土一批车马器。地址不详。
4、毛家坪、董家坪遗址
甘谷毛家坪、天水董家坪等秦人早期墓葬遗址,正是他们在天水早期创业的真实记录。
毛家坪秦人墓葬遗址位处甘谷县磐安镇陇海铁路南侧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第二阶地上。195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考古调查时发现了这一遗址,从1982年到1983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已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坑墓32座,鬲棺葬12组。
发掘和研究结果表明,毛家坪遗址有三种文化遗存: “A组遗存”正是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秦人文化遗存;
董家坪秦墓遗址位于北道区南河川乡董爱村西100米的第二天水历史文化丛书台地
上。1956年发现,1982年北京大学考古系进行过发掘。其文化内涵与毛家坪秦文化属同一类型。
5、大堡子山、圆顶山秦西垂陵园遗址
1987年以来,在礼县县城东13公里永兴乡平泉、文家村附近的大堡子山凹中,有群众在挖龙骨时发现小型秦墓,即有不法古董商窜入,唆使盗掘,规模愈来愈大。1993年秦公墓被盗掘发现,大量文物随之被盗并流落海外。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对被盗秦墓进行了钻探和清理发掘,发掘大墓2座,瓦刀形车马坑1座,中小型墓9座,基本搞清了墓地的排列以及墓葬的分布情况。
1998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又发掘了礼县永兴乡赵坪墓区,墓区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地的东南,西汉水南岸。赵坪墓区有2座中型墓,1座小型墓和1座车马坑,均坐西朝东。其中M2居中,为男性墓主。M2西侧的M1是女性墓主。M2东侧为长条形车马坑,随葬车马5乘,辕东舆西。车马坑以东还有1座小型墓葬。M2的二层台上葬有7个殉人,M1的二层台上殉有3人。戴春阳先生认为赵坪墓区两座中型墓所葬应是春秋早期的贵族夫妇墓。
6、清水县刘坪春秋秦墓
1993年秋,清水县白驼乡刘坪村发现一座土坑墓穴,大约长6、宽4、深6米,出土文物极多,惜散失民间。经追缴,部分文物收回,但墓室因内有积水,又半顶塌陷,因而破损严重。目前收缴的文物主要以车马器部件为主,文物现收藏于清水县博物馆。经甘肃省文物局及博物馆专家初步认定,这批文物为先秦遗物,将该地定为先秦墓地。经堪查,这里共有墓洞20余处,最大墓穴14.4平方米,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
所出土文物特别是金铂饰片与北方草原文化极为接近。
7、西山坪与鸾亭山遗址
2005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支持下,由甘肃省文物考古所、中国社科院诶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组成五方联合课题组,启动秦早期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系统对西汉水流域、牛头河流域进行调查和发掘,新发现礼县西山坪遗址、鸾亭山祭祀遗址,大堡子山乐器坑,张川马家塬遗址,清水李崖遗址。
初步研究认为,西山坪为西周中晚期城址,即西犬丘所在;鸾亭山即是西畤遗址;大堡子山是新西邑所在。
李崖遗址面积百万平米,发掘4座秦墓和20多座灰坑。为西周中期秦总组成员墓葬,随葬品分档鬲、簋、大口尊等风格,与商文化有某种联系,故秦人东来说即可肯定。
8、马家塬战国西戎贵族墓地遗址
马家塬西戎墓地位于张家川木河乡桃园村,墓地墓葬型制有阶梯式墓道中间为斜坡墓道的竖穴木椁墓、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竖穴土坑墓三大类。随葬有马牛羊、车辆、金银、铜、铁、陶器和玻璃、绿松石等。
该墓为目前所见级别最高的西戎贵族和首领墓地。该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汇聚的特点,欧亚草原(金银器)、北方草原(动物纹饰)、秦文化与中原(铜器)文化,体现当地文化的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和装饰豪华的车辆等。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充分融合,反映了
战国晚期西戎文化的真实面貌。
三、秦人的兴起
《史记·秦本纪》对秦人早期历史,记载虽然简略,但线索还是比较清楚。特别是自中氵矞 以下世系不断,至秦侯以下已有在位年数,而其居所或都城亦一一交代,不留空白。
1、秦人起源阶段的三起两落
从女修至商周之际的秦人,其历史尚处于传说与历史相混杂的阶段。其间,秦人经历了两次兴衰起落和三次西迁。舜禹时代,秦人获姓赢氏,地位日显,促成秦人的初步兴起,但至夏初。伯益被杀,秦人第一次受到打击而衰落。
大费生子二人,即大廉、若木,若木的玄孙为费昌。夏末,费昌叛夏归商,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大廉一支其玄孙为孟戏、中衍。……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困.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秦人重新崛起并得到空前的发展。
周人灭商过程中,秦人作为商朝的坚定追随者和反周势力而遭到周人的残酷。这又一次打击不啻是一次灭顶之灾,赢氏部族被迫离散、迁徙,而且,秦人也失姓灭国,沦为周人的部族奴隶而长期受到压制排挤。
秦人的第一次西迁发生于商初。在商人灭夏的战争中,属于东夷族的“九夷”部族中的畎夷,曾进军关中扫灭夏朝残余势力,战争之后即居留陕甘一带。部分秦人随畎夷而西迁。文献中留下的有关山东曹县、河南永城县、陕西兴平县和甘肃天水都曾有过“犬丘”一名的记载,正是上古地名随部族而迁移的反映。
秦人的第二次西迁出现于商未,其时。秦人首领胥轩、中潏奉命西迁天水,“在西戎,保西垂。”
周初,周公东征,曾灭赢姓十七国,将部分赢姓部族被迫西迁至天水一带,与前次西迁的秦人会合,这就是秦人的第三次迁移。
2、秦人入居天水
从中氵矞 至文公,秦人历史及居所线索主要有:
(1)中氵矞 在西戎,保西垂。中潏生子二人,即蜚廉、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伐纣杀恶来。蜚廉一支其子季胜生孟增为周穆王御,开始兴起,后为赵国。蜚廉另一子恶来革,早死,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成和非子。
(2)中氵矞 第六代孙大骆生长子成,次子非子,非子居犬丘,善养马,被周孝王召使主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复续赢氏祀,号秦赢。.........亦不废成为大骆适嗣,成居犬丘。
非子(秦嬴)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
(3)中氵矞 第十代孙秦仲三年时,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后死于戎。其子庄公代戎破之,收复犬丘地并有之,为西垂..大夫,居其故西犬丘。 ....
(4)中氵矞 第十二代孙、庄公次子襄公二年,西戎围犬丘,其兄世..父击之被俘。襄公七年,戎灭西周,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并赐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祠上帝西畤,十二年,襄公伐戎至岐。 ..
(5)襄公子文公即位西垂宫,三年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两河交汇处的陈家崖遗址),....................并说:“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于是占卜择都,并营邑之。
文公立48年去世,其孙宁公立(其子早亡),宁公二年居平阳(今宝鸡杨家沟乡),又居新西邑。生三子,三子出子5岁立,6年而亡,武公立20年而卒,其第德公立(前677年),都雍城。
综上所述,秦人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中原——天水——关中的演变轨迹,与之相应的文化发展也有一个华夏化——戎化——回归华夏的转换升华进程。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天水秦文化,是一派生机勃发、洋溢着青春活力而充满希望的景象。它有“胡风汉俗共相融”,“华性夷种共一家”的气度.开放进取、兼容质朴;富有刚健雄奇、尚武重利的特色和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格:虽然秦人人关之后.由于地域的变化和发展、统一的需要,秦人文化中农耕文明的成份不断上升,但积淀于秦人民族心灵深处的固有特质和文化内核,却始终永葆活力、威力不衰。正是秦人所特有的民族气质、价值追求和文化优势,奠定了其铁骑东向、扫灭六合统一中国的文化基础,并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