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 以往的课程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 问接经验、书本知识和科学世界,漠视 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 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 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 “冷漠化”。现代课程观之所以强调回 归生活,就是因为生活世界的被剥离、 世界的桥梁。从本质意义上说,回归生 活的课程生态观,更加强调课程与人、 课程与生活、课程与自然的统一。“回 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意味着学校课 程突破了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 归、向生活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意味 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 学、道德和艺术现实地、具体地统一。” 归结到一点,通过课程与生活的整合, 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 然的内在的真实的统一。 摘自《教育理论与实践》, ——被异化。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关 系的危机 也使人自己失落了主体性 和创造性。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直 接经验、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心理 世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等:课程成为了连接直接经验与间接 经验,沟通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科学 2005(7)李森王银飞/文 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两大缺陷 目前,中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两 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 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 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持的 “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 教重于双向交流”。这误区导致大人对孩 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 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的表面东 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 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 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论。 沈教授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 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 心理学家俞国良教授表达了与沈教授同 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 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 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 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中国儿童的 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 升.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成人对 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个误区:对于孩 子,大人们“关注成功重于失败。关注物质需 求重于精神需求,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 程,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关注‘是什 么’重于‘为什么’,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 理,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关注单向说 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中国,问及父母最关 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 福成长,丽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 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 的老师回答的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 老师爱他们。 ——摘自ww、v.xqk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