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摘 要】当今时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产生语义误解的现象。语义误解的出现,源自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开放与发展,对外联络、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加。然而,当我们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往往会发觉有时无法明了对方的意思,双方的语言交流没有能传达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中西方语义误解,它不但影响了交流双方的沟通、理解,还有可能导致某些洽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了解语义误解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消除交流的障碍,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遇到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语义误解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尽可能避免语义误解的对策。

二、类型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西方语义误解,最为常见的是信息接收方出错和信息提供方出错两大类。[1]

1.信息接收方出错

[例1]一位中国留学生看到他的美国同学患了感冒,好心地说:“你的衣服太薄了,回去多穿些吧。”然而,这句关心的话却让美国同学有些反感。信息提供方:关心他人。信息接收方:干涉他人。

[例2] “你去哪儿?”这样的问句,在中国人的交谈中不足为奇。但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这样的问题涉及了个人隐私,是一种失礼的提问。信息提供方:问候。信息接收方:讯问。

[例3] 一位美国学生向帮助了他的中国教授表达了谢意,教授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教授的回答让美国学生感到“被泼冷水”,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我应该做的”表明了教授之前根本没有想要提供帮助。信息提供方:乐意帮忙。信息接收方:只是出于工作而帮忙。

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从提供方传递到接收方时,意义完全变化,变化的原因便是接收方产生了误解,显然这一类语义误解由接收方产生。

2.信息提供方出错

同样,信息提供方传递的信息往往会存在偏差。例如,一个中国人向他的美国朋友求助时,用了“I beg you”(我求求你)的表达方式,显然他并不了解“I beg you”的“乞求”语气很重。

三、原因

1.语言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是造成跨文化交际中语义误解的主要原因之一。语言的模糊性,是指我们尚不能完全掌握我们所说或所写的含义。许多语言(如英语)存在着一词多义现象,而我们用来交流的话语,不仅表达单纯的字面意思,而且话语意义往往还会受到交流的语境、会话参与者理解的影响。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语言模糊。[2]

字词层面的模糊。例如“There?蒺s a man at the front door.”(有一个人站在前门)中的介词at表示那个人所处的位置,除此之外并没有让我们知道他是以怎样的方式“在前门”。而“There?蒺s a taxi at the front door.”(有一辆出租车在前门)中的at,让我们知道出租车停在了距离前门的一段距离处,可能是马路,也可能是人行道,可能车里坐着司机,甚至有可能发动机还没有熄火。可见,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由字面决定,因为这些词语没有提供所要表达的足够信息。

句子层面的模糊。假如向一个路人询问:“几点了?”在他回答出时间后,你会说:“谢谢!”但在教室里,老师提问学生:“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后,接下来老师说的或许是:“非常好!”可见,前面的“几点了”,目的是询问时间,因此最后的回复是“谢谢”;而后面的“几点了”,则是老师在考查学生解说时间的能力,所以最后向学生表示“非常好”而非前者的“谢谢”。又如,一对夫妇在朋友家闲聊,一段时间后,妻子问丈夫:“几点了?”其实是暗示丈夫:“我们该走了吧。”显然,同一个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下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因而存在着模糊性。

语篇层面的模糊。有些人希望能够在语言的语篇层面达到杜绝模糊的境界,他们会使用很精确的句子,提供详尽的信息。然而,由于信息接收方(听者、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仍然无法消除语言模糊的现象。例如,说话人说:“我的衣服是蓝色的。”而听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样的蓝色?”所以,想法不同的听者心里就会产生不同的答案。

2.中、英语言系统的差异

在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最常用的语言,这两种语言系统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念。

英语,又称为行动的语言,是一种确认和检验行动的语言结构,其揭示对成功价值和个人责任的信赖。绝大部分说英语的人看重行动、竞争。英语反映了能通过系统观察、真实数据、逻辑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偏向于理性。英语信息直接、明了、理性、内容丰富,因此有效的自我表达是直接的、具有个人主义性质

的,因而在英文中使用得最多的词就是I和me(我)。

汉语则属汉藏语系,汉藏语系对事物的强调向来主观大于理性,这类语言侧重于捕捉印象、情感以及主观看法;交流的特点是间接、含蓄,甚至是谦卑的。其背景文化看重的是美德而不是个人主义,追求社会的接受、群体的和谐;所强调的语言风格是低调、恭敬、自谦。在汉藏语系里,主语“我”的使用并不频繁,大多数的句子里都尽量使用“我们”。

在一次和外国友人的聚会结束时,一位叫Billy的美国朋友对我说:“希望能和你去一次KTV。”而两天后我和Billy提起此事时,他却忘记了。中国人常常把想说的重点内容放在对话的最后,也关注对方最后说的话,故我以为Billy的提议是认真严肃的;而在Billy看来,对话的最后只是客套语。显然,语言系统的差异使得彼此关注的重点不同,产生了交流的语义误解。

综上所述,语言固有的模糊性,使得交流的双方往往不能明了彼此话语的确切含义,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两种主要语言——英语和汉语,它们在语言风格、文化观念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就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中西语义误解的主要原因。

四、对策

实际上,跨文化交际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的交流。[3]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语言交流是信息传递的过程,这种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下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最终的语义理解中还包含了文化背景的含义。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前,交流双方应该充分了解对方语言系统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得彼此的“共同点”增多。还要了解、熟悉对方的语调和论述风格,在对话过程中要保持对语言的敏感,且随时进行必要的自我校正,以保证信息渠道能顺利连接,从而避免或减少交流过程中产生语义误解。

在对话过程中要谨慎选词,禁用粗鲁、轻视他人的词汇,要谨记不恰当的玩笑也有可能导致伤害,万万不可嘲笑或侮辱对方的信仰;尽可能地使用常见词汇,避免生涩的词汇;还要注意所用词汇是否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

为了确保交流信息的清晰,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辅助的交际模式,如视频材料,或是在对话时附上罗列出的要点等。

五、结语

语言固有的模糊性以及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常用的汉语、英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系统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产生的主要原因。交流双方应尽可能增加对彼此文化背景知识的共享,注意交流的语言在特定环境下的不同含义,在对话过程中谨慎选词,这将有助于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义误解。

参考文献:

[1][2]SCOLLON R,SCOLLON S W.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0.

[3]REYNOLDS S,VALENTINE D.Guide to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